“以人为本”在科学发展观中的哲学诠释

上传人:l****6 文档编号:39318868 上传时间:2018-05-1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以人为本”在科学发展观中的哲学诠释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以人为本”在科学发展观中的哲学诠释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以人为本”在科学发展观中的哲学诠释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以人为本”在科学发展观中的哲学诠释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以人为本”在科学发展观中的哲学诠释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以人为本”在科学发展观中的哲学诠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以人为本”在科学发展观中的哲学诠释(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以人为本”在科学发展观中的哲学诠 释摘要:“以人为本”在传统涵义中有着积极合理因素,而在科学发展观中却有着更为丰富的内涵,其中其本质和核心涵义是“以人民群众为本”,这需要我们在具体实践中全面准确地把握和深入贯彻落实。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以人为本; 传统涵义; 丰富涵义; 核心涵义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党的十七大政治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是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

2、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全面理解“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准确把握其本质与核心涵义,既是一个基本的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的重要现实问题。本文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尝试性探讨。 一、 “以人为本”的传统涵义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思想家管子就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思想,他说:“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现则国固。 ”这里, “人”是国之本,而“国”又是“霸”者实现霸权统治之国,于是说到底“人”是霸权主义者

3、或国家统治者之本;这里的“人”,泛指民众、士阶层、官僚阶层甚至还包括统治者自身;这里的“以人为2本”只是形式,其本质与核心是以国家统治者为本。以这一思想为源头而演变成著名命题:民是水、君是舟,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即所谓民本思想;从春秋战国到秦汉乃至整个封建社会,差不多凡开明君主、开明政治都或多或少不同程度地具有这一思想。这一命题以水与舟的关系形象地喻比民与君的关系,这里的所谓“本”已不是形而上的“本原”、 “本体”、 “主体”的意思,而只是形而下的依赖、借助、利用的意思:舟之本原、本体、主体并非水,君之本原、本体、主体并非民,民只不过是君实行其统治所借助的工具或力量而已;所以,水舟之喻把形似民本

4、主义的命题昭示出“君本”本质。儒家传统经典思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内含着以人为本的思想,心学后裔、王阳明学派分支泰州学派创始人王艮将这一内隐的思想挖掘出来、大加张扬,认为“修身”是“齐家”、 “治国”、 “平天下”之本:“吾身是本”, “家国天下是末”、 “天地万物是末”。1这首先是一个社会学的命题,同时它已经有了比较严格的政治哲学、本体论哲学的“以人为本”的特质。泰州学派所说的“身”即人,并非仅仅指人的肉体之身,而是泛指人的肉体与心理、精神、知识的统一体,尤其强调人的物质性身体及其物质性生活与精神性教育道德状况,这种人既有健康强壮之身体、又明身家国及天下之大道;值得注意的是,泰州学派

5、的这种“人”,固然不能完全否认它有“人类”之人的含义,但其主要的也是他们特别强调的是具有自主能动性与自由的个体之人,若干这种自由能动之人(身)的总和就构成人类之人。 在西方,公元前五至四世纪,以智者派和苏格拉底为代表把哲学研究的眼光由外部自然转向人及人类社会,人文、人本等思想领地拓荒而出。苏格拉底把人的内心原则伦理化,认为德性乃做人立国之本;这是西方第一个道德哲学的人本主义思想胚芽。智者普罗塔戈拉的著名命题“人是万物的尺度”,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人本主义命题。 “人是万物的尺度”中的“人”有多种含义,可供不同主体因时因地3因事而自由选择。这种“人”可以指:人类之人,个体之人,人的肉体和物质性欲

6、望、物质利益, ,人的感觉(主要是个人感觉),人的理性或思想。纵观智者学派和普罗塔戈拉一贯思想及其总傾向,这里的“人”主要指个人及个人感觉。事实上,这一命题在当时被不同的人在不同意义上使用,对当时社会及后世发生了多方面的影响。柏拉图对老师苏格拉底把人的内在原则伦理化加以改造和发展,把人的内在原则客观化、独立化,将之命名为“理念”,这种理念是世界本原。由于他强调“理念”不是人的主观精神、而是在人和万物之外之先的客观精神,所以他就走到了“人本”论的反面:理念是本,人是末。这种思想成为主流,长期影响着西方社会。到古罗马后期,经过新柏拉图主义者普罗提诺改造,理念本原论演变为神秘的“太一”本原论。在漫长

7、的中世纪,公开的“以神为本”论成为正统的主流意识形态。文艺复兴时期, “以人为本”成为时代精神主旋律;在这里,所谓“以人为本”主要是社会学命题,同时也是其它众多学科普遍认可与赞同甚至时尚的命题。这里的“人”,主要指人类之人,也指个体之人,既包括人的肉体及其物质性的欲望、利益,也包括人的精神性的愿望、要求(感性与理性),主要对立于封建神学的“神”及“以神为本”。这种泛人本论,到了十七至十九世纪,人们从哲学高度进行总结时,强调以人的物质方面为本的就形成了唯物主义学派,强调以人的精神方面为本的就形成了唯心主义学派,最后在费尔巴哈那里物质与精神统一于人,从而形成了典型的“以人为本”的哲学命题。这里“人

8、”指有生命有欲望的“活人”,对立于传统宗教的“神”、也区别于唯心主义的“精神”或“理性”;这种“人”是自然和社会、存在和思维统一之“本”(基础),这种“人”是神之本、精神及社会生活之本(本原、根源)。值得注意的是,从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到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 “人”的内涵在形式上标榜“所有人”、 “现实人”,而实质上特指资产阶级的人即资产者,所以当他们讲以所有的4“现实人”为本时,所谓“人”只能是抽象人。现当代西方人本主义社会学与哲学思潮及其诸流派,本质上都是以上述人本论为淵源的发展和改变了的理论形态。纵观以上中外传统“以人为本”论,各有一定的积极合理因素,又各有其致命缺陷,在总体上都是片面

9、的、不科学的。弄清这些思想的合理因素与缺陷及其历史演变与规律,对于正确而科学地理解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二、 “以人为本”在科学发展观中的丰富内涵 马克思主义的人学理论否定了作为哲学本体论的“以人为本”,同时继承了传统“以人为本”论中的积极合理因素。科学发展观, “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其“核心是以人为本”。所以,作为科学发展观“核心”的“以人为本”,首先具有马克思主义从

10、传统人本论继承下来的合理思想,同时具有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科学内涵,还具有与新时期中国特式社会主义建设相适应的新内容,内涵极其丰富。 (一) “以人为本”之“本”的涵义 “本”是根源、根据、原来、本质、主要等意思;在哲学上, “以人为本”之“本”指:世界的本原、本质或本体即第一性的东西;在其他学科中, “以人为本”之“本”指某领域一切事物、现象的本原、来源、根据、本质、本体或主体。在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之“本”主要是第三类含义,但它与前两类含义也有一定的渗透、相连,其主要的含义是:人是事业发展的主体(本体)、力量源泉,人是事业发展的目的、成果享有者,通俗地说“依靠人发展事业”、 “发展事业

11、为了人”。 5(二) “以人为本”中的“人”的涵义 1 从“人”的涵盖面看,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的“人”包括:人类之人、中国人、群体人、个体人。 (1)“人类之人”,即人类所有人、当今全世界各国人,是相对于神、自然、物等而言的。十七大政治报告说:“我们将继续以自己的发展促进地区和世界共同发展,扩大同各方利益的汇合点,在实现本国发展的同时兼顾对方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正当关切”;“中国决不做损人利己、以邻为壑的事情”;“中国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繁荣稳定也离不开中国”。所以,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的“人”有“人类之人”的涵义。 (2)“中国人”,指具有中国国籍的所有人。科学发展观是指导中国事业发

12、展的战略思想,理所当然地“以人为本”的“人”,首先主要指中国人。中国的事业发展,首先主要依靠中国人,主要为了中国人。实践证明,中国、中国人要提升自己的国际地位与形象,根本和关键是首先做好国内的事、做好自己的事;中国是一个拥有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大国,中国把自己的事做好了这本身就是对世界对人类的重大贡献。 (3)“群体人”,指国内各个地区、行业、部门、单位、集团中的人群。群体与国家、群体人与中国人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所以,各个地区、部门、行业、单位的发展,首先主要依靠自己内部所有人、主要为了自己内部所有人。(4)“个体人”,即每一个自然地生存、活动在社会中的单个人。个体人和群体人之间、每个人自身发

13、展及所承担事业发展和团体事业发展之间也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每个人所承担的工作当然首先主要靠自己,工作的目的主要直接为自己。 2 从“人”在社会关系中所处地位看,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的“人”包括:普通人、党和国家领导人、介于以上两者之间的地方各级领导者和管理者。 (1)“普通人”,指处于社会最基层、不担任任何领导或管理职务、在社会上默默无闻的人。中国的革命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是中国大多数人的事业,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6“人”理所当然地主要指这种“普通人”即群众。 (2)“党和国家领导人”,即居于党和国家最高领导职位掌握最高权力的人。相对于普通人、地方各级领导者和管理者,这是人数最少的人

14、群。这部分人首先是普通人即群众中的一部分,同时又是群众的代表和组织者领导者,所以这部分人一方面首先也和全国民众一样,是全国事业发展和他们所在岗位具体事业发展之“本”(主体、参与者);另一方面他们又是全国事业发展的决策者、组织领导者和管理者,以服务人民群众为本(目的)。 (3)“地方各级领导者和管理者”,即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以下各级组织和政府的领导人和管理人员。这部分人在人数上和地位性质上都是前两者的中介,一方面相对于党和国家领导人而言,他们属于群众的范畴;另一方面相对于社会最基层群众和他们领导管理下的那部分人而言,他们又属于“领导“的范畴。 3 从“人”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性质看,科学发展观中“以人

15、为本”的“人”包括:人民和敌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坚持“以人民为本”。对于“敌人”,除极少数同时犯有重大刑事罪且罪大恶极者必须处以极刑之外,对于其中的大多数人实施的是人道主义的改造政策。对极少数“敌人”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工作也是社会主义事业之一,也有一个发展问题,也要“以人为本”:首先,对“敌人”进行改造这种事业发展要“以法治工作者为本”(法治事业主体),这是法治工作的一种“以人为本”;其次, “敌人”(包括一般刑事罪犯)也是人,对他们实施制裁的目的是教育人、改造人,把他们中的大多数改造成“新人”、成为“人民”的一部分,这是法制工作的又一种“以人为本”(法治工作目的);再次,受改造者能否得到

16、改造,关键在他们自己即“以受改造者自己为本”(自新主体),这是法治工作的再一种“以人为本”。 4 从“人”的构成要素看,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的“人”指:身和心的统一体。 “身”,即人的肉体,泛指人的身体正常生存、健康、发展及其所需物质资料。 “以7人为本”的最起码、最基本涵义,就是要以人的物质需要满足为本,解决人的生存、温饱问题。 “心”,泛指意识或精神,包括情感、意志、知识(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的整个主观世界。这些主观欲望得到满足的顺序是从最低级开始、依次上升的。作为“身”与“心”有机统一体的“人”,不仅是自然性、生物学意义上的有机统一体,而且也是社会历史性的有机统一体,即生活活动在一定历史阶段一定经济政治精神等社会条件下的现实人,这种现实人是多面人、全面人,而不是单面人、片面人。在一定历史阶段、特定历史条件下,人可能同时有多方面的需要而不是单一的某种需要,但在多种需要中又只能有一种是主要的;当这种主要需要得到满足之后,又会产生新的主要需要, “以人为本”的中心也随之转移,从而人和社会发展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因此, “以人为本”, “本”是何种意义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哲学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