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对话教学,如何更给力?

上传人:l****6 文档编号:39317973 上传时间:2018-05-14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对话教学,如何更给力?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语文对话教学,如何更给力?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语文对话教学,如何更给力?》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对话教学,如何更给力?(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语文对话教学,如何更给力?教育部制定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对话是人的一种基本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马丁布贝尔认为:“在所有的教学之中进行着最广义的对话。不管哪一种教学方式占支配地位,这种相互作用的对话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性标识。 ”“教学本身就是形形色色的对话,拥有对话的性格”(克林伯格语)。语文对话教学就是建构在这一“教学对话原理”之上的教师与学生、学生与作为“文本”的教材之间的一种精神上的沟通,通过两者之间对话式的相互作用,达到学生自主和自由发展的育人园地。 一、探文中之景让想象给力心灵

2、于自由 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过程也就是学生感知、理解语言文字所描绘的意境的过程。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教师应给力启发学生联系实际进行联想或想象,因为丰富的想象能给人的心灵以自由的世界,让思维的触觉弥散,创造出新的形象与思想。小语教材文本大多植根于现实,教师要激发学生从现实生活中提炼素材,驰骋想象,深层体验想象的独特魅力,从而高效感悟言中之境。比如特级教师许友兰执教李时珍夜宿古寺时抓准文本中“长年累月的奔波,在破庙里过夜,比住在家里苦多了”这句话,引领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想象李时珍会遇到哪些困难。学生有的联想到李时珍生病了,却没有人陪伴;有的想象李时珍翻山越岭寻找药材,手被树枝划破了;有的认为寒冬腊月,住

3、在破庙里的李时珍一定会瑟瑟发抖学生如临其境、如临其景,深层体验到李时珍为了修订本草纲目、造福人间,历尽了千辛万苦,对李时珍严谨认真的工作作风和不怕吃苦的精神油然而生敬佩之情。 二、入文中之境让画景给力心灵于思量 2赞可夫说过:“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就会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 ”“文章不是无情物”,文本的字里行间必然饱蘸着作者的情感。教师要给力研究文本,深层挖掘文本的情感因素,找准情感“触发点”,运用语言、图画、故事、音乐渲染、多媒体课件等高效策略,营造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生活化的语文阅读对话教学氛围,让文本走进学生的心田,激“活”学生的情感,为学生假设读者与作者

4、情感的立交桥,深层领悟作者的言中之情,从而高效感悟文本,与文本深层对话。 比如特级教师姜树华执教特殊的葬礼时,先用课件呈现塞特凯达斯瀑布昔日生机勃勃的情境,再诱发学生:“同学们,见到此情此景,你最想说些什么呢?”学生的赞美精彩纷呈。正当学生们“赞”兴盎然时,执教老师突然出示塞特凯达斯瀑布如今却奄奄一息的情景,同时话锋一转问:“同学们,而今塞特凯达斯瀑布却是这样一副面孔,你又想说些什么呢?”学生有的惋惜,有的不解,有的感慨就在这惊叹不解愤慨中学生再次朗读文本,真真切切地体验到了文本作者言中饱蘸的种种感情,让学生高效、高度、智慧地与文本进行了深度的思想对话。 三、悟文中之意让意向给力心灵于感动 语

5、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中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教材的反应往往也是多元的。 ”赞可夫说过:“如果班级里能够创造一种推心置腹地交流思想的气氛,学生就能将自己的各种印象和感觉、怀疑和问题带到课堂上来,展开无拘无束的谈话;而教师以高度的智慧引领并且参与到谈话中去,发表自己的见解,就能收到期望的教育效果。 ”语文阅读教学要激“活”学生巨大的潜能,发挥学生的天性,活跃学生的思维。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特的生命个体,都有其特有的生活经验和思维观念,对同一文本、同一个句子甚至同一个词语,3都可能产生不同的理解、感受和体验。学生稚嫩的话语、纯真的感情、鲜“活”灵动的思维,需要教师

6、给力点拨和触及心灵地激“活”,教师要用自己独特的见解与深刻睿智的思想撞击学生的思维之门,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愫,促进学生思维与对话交流向纵深发展,不断迸发智慧的火花,产生思想的交锋、智慧的碰撞、认识的高效提升。 特级教师薛法根认为,对于词句的理解、思想的辨析、写法的领会等,都需要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不管是学生独立的思考,还是合作群体的交流、碰撞,都会触发学生自己的见解,产生自己的思想。而这思维的果实,才是学生最大的学习乐趣和动力。他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采用了睿智高效的策略,让学生在直接的、全方位的、整体触摸语言现象中有所感悟,并在“悟”中自得。他充分

7、挖掘文本的情感因素,让学生反复阅读品味、涵咏,深度体验文本表达的精妙及语言的内在情感,以激发学生的内心感受,高效引领学生披文入情,让学生得到情的激发、智的启迪、美的熏陶。他在执教军神一文时,紧紧扣住文本描写军神刘伯承“一声不吭”、 “紧紧抓住”、 “汗如雨下”、 “抓破”等重点词语,引领学生通过朗读涵泳,在头脑中呈现出当时刘伯承将军手术的场面,想象当时刘伯承忍受的疼痛是何等剧烈,从而深层体验刘伯承的意志是何等刚强。接着,他引领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生活经验,谈谈自己受伤时的感受。学生有的说会哭,有的说非常疼,有的说害怕开刀凭借对话、交流、体验,让学生真切地感悟到了刘伯承坚忍不拔的钢铁意志,具有超凡的毅力和顽强不屈的品格。最后,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当时的情景,加深体会和感悟。为此,拉近了刘伯承和学生的距离,学生真切地感悟到了刘伯承刚强的意志,自然激发了学生向刘伯承学习的情感。在此过程中,学生将自己的真情实感自然而然地与文本之情相融合。学生由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品味到内在情感的真切流露,4更是内心与文本产生共鸣的过程,达到了与文本真正意义上的对话至高境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哲学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