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的巧问

上传人:l****6 文档编号:39317395 上传时间:2018-05-1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课堂的巧问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语文课堂的巧问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语文课堂的巧问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语文课堂的巧问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语文课堂的巧问》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课堂的巧问(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语文课堂的巧问语文教改的初衷就是要改变传统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教师在课堂的角色也由主讲者变成了教学活动的引导者,那么如何激发学习主体的求知欲望呢?钱梦龙老先生曾说过“引导之法,贵在善问”, “要发展学生的智力,研究“问”的艺术是很有必要的,善于运用提问,几乎是所有优秀的教师教学艺术的特征。因为语文课堂课堂的提问既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又能问得明确有针对性,落实教学目标,从而师生之间能进行有效的互动的教学活动,所以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但并不是所有的课堂提问都是闪现智慧之光,笔者从教以来看过不少的教师为了激发学生

2、的求知欲望,在一节课里提的问题不少,课堂气氛非常热闹,但收到的成效却不大:有的教师在提出的问题多,没有留有足够的时间给学生思考,为了赶教学进度就自问自答了,所提的的问题走过场,使所提的问题流于形式;有的教师习惯使用“是不是”、 “对不对”等是非题式的提问方式,对学生思维的启迪作用不大;还有些教师很喜欢用课后题的问题来提问,但现在很多学生都可以在书店买到参考答案,当老师问时,就读答案,根本不用思考;有些教师提倡创新学习,采用让学生提问教师的方法,学生问题倒是提得不少,可教师在处理问题时,总是千篇一律,毫无取舍地随学生问题转,长此以往,语文课不就成了“答记者问”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3、实验稿)告诉我们“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要求“学生对课文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独特看法和见解”。那么怎样才能问得精,问得巧,问得推陈出新,又能紧扣大纲要求,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教师的引导地位呢?本文就在2语文课堂教学的设计问题上做一些粗浅的探究,以期给当前不断深化的教改带来一些启示。 一、利用顺势思维进行提问 这是教学活动中最为常见常用的一种提问方式,教师在预设问题时应对自己的教学任务有清晰理性的安排,并在提问中重视并顺应学生对问题的反应,灵活地处理和落实好教学目标

4、。我曾在校内听过一节小石潭记的公开课,那位教师也是用顺势思维进行提问,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师:游人怎么能把谭里的游鱼看得那么清楚呀? 生:因为水很清呀!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生:从课文里的“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生:谭里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托似的. 师: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呢? 生:(七嘴八舌)比喻! 师:什么比喻什么?有什么作用? 生:(思索一会儿)水清得像空气那样,生动写出了水清,没有杂质。 师:真不错!但文中的这个句子只是描写了鱼 生:(齐声)侧面描写的手法! 师:对!其实第二段里还有没有这种写作手法呢? 这个教师用顺势

5、思维的方式提问学生既能落实基础知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的写作手法又让学生记住课文重点的句子的翻译,一举两得,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效果是不错的。这让我想起了钱梦龙先生在教学愚公移山的一个教学案例: 3师:那个遗男有几岁了? 生:七八岁了。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生:从“龀”字知道 师:“龀”字是什么意思? 生:换牙。 师:对,换牙。你看是什么偏旁? 生:“齿”旁,孩子七八岁的时候就换牙了。 师:同学们不但看得仔细,而且都记住了。那么这个小孩这么小,小孩的父亲会同意他与愚公去移山吗? (学生们一时不能答,然后就七嘴八舌地说“他没有爸爸”) 师: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生:他是寡妇的儿子,孀妻就是寡妇的

6、意思。 文言文中的一些枯燥来的文言实词,常常需要学生记忆,如果单纯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这些离我们生活已经遥远的词语解释和字形,是有一定的难度,而且就算当时死记硬背记下来了,很快也会忘记,成效也不大好的。 在这里,钱梦龙先生并没有让学生死记硬背“龀”与“孀妻”“遗男”这三个实词,但他的提问方式激起了学生们的求知欲望,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巧妙地把本来生涩枯燥文言实词的音、形、义等基础知识都轻而易举的记住了。 其实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对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了然于心,这样在提出问时既能照顾学习个体的认知能力,又要一步一步适时引导学习个体落实并完成教学目标。从这看来,基础知识要让学生牢记在心我们教师也可以多想想

7、怎么设计问题,4才能让学生又轻松又快速的把这些基础的知识记在心里,这种同中求异的提问方式的效果比传统的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或者干瘪的直接提问会好很多。在教学中,教师不能把学生当作没有感情的“知识的容器”,而应把学生看做是具有独立人格、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能够自主发展的学习个体,教师从中加以引导,顺应学生对问题认识规律,从而掌握语文的相关基础知识。 二、逆向思维的提问方式 逆向思维是相对与顺势思维而言的,用顺势思维方式思考问题时人们往往已有的经验用常规思维思考问题,形成一定的思维定势,但顺势思维方式有时会使人们的思想陷入保守落后的境地。如果我们教育工作者也常用顺势思维取设计问题,那么我们启动学生思维

8、方式也会陷入保守落后的状态,学生的思考问题的能力就有可能被禁锢。但逆向思维方式却恰恰相反,它能克服顺势思维的不足,破除由于经验和习惯造成的僵化的认识模式,所以提问方式有时也可以采用逆向思维的方式。 如在我在分析毕淑敏的一厘米中主人公陶影人物形象时,没有再用传统的提问“陶影是一个怎样的人?”而是预设了这样一个问题“像陶影那样逃票的母亲,这样的人怎么可以成为孩子做人的榜样的呢?你又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呢?”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由于已经通读了全文了,在他们本能的第一反应就陶影是一位称职的好母亲,他们能体会到作品里女主人公作为一个母亲的良苦用心,很多学生当时就这个问题议论起来,过了一会,我示意

9、学生安静,问:“谁能反驳老师刚才提出的这个观点的?” 学生 A:可是老师,陶影是很爱很爱她的孩子的呀!为了让自己的高兴,维护她的儿子的尊严,所以明明儿子还不到要买票的高度,她还在售票员教她不用买的情况下,尽管她的家庭经济那么拮据她还是买票了!那么爱孩子的母亲怎么说她不可以成为孩子的榜样呢? 5学生 B:就是!她逃票从来就不在儿子的面前做,况且她逃票也是看人去的,遇到不负责任的人她才逃票的 学生 C:她还具有善良的好品质呀,尽管红衣青年在当时百般刁难陶影但在真相大白以后,她还嘱咐两个来她家调查情况的干部不要为难红衣青年 学生 D:而且小说最后,对于两毛钱都很看中的陶影,却只请两位爷爷把那天的事情

10、同孩子讲清楚,告诉他,妈妈没有错儿这是因为她讨回了公道,讨回了自己在儿子心目中的形象,这是最重要的。她要的只是自己在儿子心目中的美好形象,是作为母亲的尊严。她捍卫的是诚实、正直的价值观,捍卫的是儿子心灵的纯洁与美好。 学生们在热烈探讨陶影是否是一位称职的好母亲的过程中许多问题都迎刃而解:如陶影为什么会逃票?陶影的家庭状况如何?她不为难红衣青年可以看出她具有怎样的品质呢等等问题。一个主问题就把存在课文中的几个小问题都解决了。这样经过不同的思维方式思考的问题即使取得同一答案也是具有不同意义的。在学生积极探讨问题的过程中,他们不但分析并理解了陶影这个人物形象,而且从她的身上学到了宽容,甚至有些学生从

11、她身上看到了自己母亲的影子,并能学着体会和理解父母对自己的爱,他们从中收获很多。 由此可见巧妙的、有挑战性的问题往往是激活学生思维的“按钮”,能极大的促进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从这一问题的设计和运用的效果看,我深刻体会到了用逆向思维的逆向性的设计问题的重要作用:因为它必须根据文中已知内容去推翻他们不认同的观点,从而树立自己的观点,这对于训练学生逆向思维的能力大有裨益的;同时也极大的发挥了学生的主观学习主动性,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这种效果许就是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强调要让学生在课堂里处在一种无拘无束,自由畅达的空间,尽情地“自由表达”和“自由参与”的过程吧,这个过6程恰巧就是新课标

12、所倡导的教师应注重学生个体的阅读感受,把阅读的主动权巧妙的交还给学生。 三、发散思维的提问方式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解读同一文本,由于阅读的个体之间存在着差异解读文本时的角度不一样,就会产生不同的感受,那么使用发散思维设计问题,就可以让学生在回答问题是既能紧扣文本,又能就文本提出自己的阅读感受。因为发散思维能从问题的要求出发,能沿着不同的方向去探求答案,这种思维方式思考问题,不会墨守陈规,不拘泥于传统模式,让学生的思考有创造性的发挥。但用这种思维来设计问题时,一定要根据文章的内容做一些必要的限制,同时还要留下非限制的空白处,让学生能根据自己的阅读谈到自己的独特的阅读体会。例如鲁迅

13、先生的一篇脍炙人口的篇目孔乙己,如何分析把握这个人物形象呢? 当时我用发散思维设计了一道预习题:孔乙己是一个可的人?填空处只能使用一个字概括。为什么?你是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呢? 在课堂上学生们的答案真的让我惊喜: 学生甲:我觉得孔乙己是可爱的:因为他非常善良,他自己很穷,常常赊账却还肯把自己茴香豆给小孩们吃,还很诚恳地想教我写字。 学生乙:我却认为孔乙己是可鄙的:从他那不伦不类的衣着举止:站着又穿着长裳,放不下读书人的架子,是虚荣心作祟;又好喝懒做,爱去偷别人的东西。 学生丙:我觉得看问题要看更深的层次,孔乙己是可悲的:因为他身材高大,具备了谋生的能力却因为受到封建科举制度及封建教育思

14、想的毒害而不肯从事体力劳动,最后因为偷丁举人家的东西而被打折了腿,是封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 总之学生们的答案非常多,可叹,可笑,可恨 7但每一个答案都有各自的见地,闪耀着智慧的火花,因为它答案多维,能充分展示学生的学习个性。我只需把学生的答案综合整理在黑板上,一个立体的鲜明的孔乙己人物形象就完整的呈现在学生们的面前。设计这个问题上,体现出的是新课标的精神意义。符合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的能力”的要求。 每篇文章都是一个神奇的世界,教师要引领学生轻松的、顺利的进入这个天地,体验这个世界的情理趣味,需要找到一个途径,一个切入点,一把钥匙,一个通往“豁然开朗”的境界的“幽径”,其实这就是要求教师要设计好语文课堂里的问题,如果问题提得推陈出新,提得精练深广,就一定能激发出学生智慧的火花,引领学生进入到阅读课文神奇的世界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哲学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