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高职语文教学改革

上传人:l****6 文档编号:39316861 上传时间:2018-05-14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试论高职语文教学改革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试论高职语文教学改革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试论高职语文教学改革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试论高职语文教学改革》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试论高职语文教学改革(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试论高职语文教学改革论文关键词:语文教学教学观念道德教育 论文摘要:笔者就大学语文整体性教学观念的把握、文学史与时代政治经济的结合、人文精神的深化这几个方面展开论述,在具体教学方法上,从学习目的性的激发、课堂讲授的情趣性、有效的记忆方法几个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教学观念的整体性 在教学观念上对语文的整体把握,主要可落实到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对文章的写法进行整体的把握。在高中以前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培训一而当学生进入高职,他们对于语文作为交流的工具,作为思想的载体,已经能灵活自如地运用。因而,教师在课文教学中,应该树立整体性的观念,对于一篇课文的教授,侧重

2、点应放在文章的思路、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文章之所以成为经典而具有的新意、甚至对文章的一些争议性的看法卜。 其次,教学观念的整体性不仅体现在对课文的整体把握,而且还应该通过课文的学习,在横的方面,关注到文学史上文体的演变,在纵深的方面关注到一个时代的政治、经济对文学的影响。 再次,教学观念的整体性还体现在从表层的语言文字的掌握深化到文章内涵的把握,体会文章所传递出来的时代文化气息和文章中所蕴涵的入文主义精神。如在先秦诸子散文中体会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自由和勇气;在汉赋中领略泱泱大国的风采;在唐诗中感受唐入宽广的胸襟;在元明清的通俗文艺中注视百姓的悲欢离合。学生在大学语文这门课中所学到的应不仅仅是一些文

3、学和文化的知识,而是应启迪学生的思维,让他们能更好地把握自己以后的人生之路。 2教学观念的整体性在教学环的渗透和运用必然导致对教材应作一定的处理。不管是以时间顺序编排还是以文体类型编排课文的课本,教师都要掌握一个原则,鄢就是要以文学史为经线,以文体类型演变为纬线,形成一个网状结构。而课文的讲解则作为缀在网上的珍珠,来印证文学史、印证文体特征,同时也略微涉猎到各个时代的经济政治,从而形成文学的深度。 教学方法的具体性 在树立了教学整体性的观念以后,怎样才能在课堂上实现教学目标?怎样才能使学生喜欢听大学语文课?在具体的教学方式方法上,笔者作了以下一些探讨。 首先,树立成功哲学的观点,激发学生的学习

4、积极性。所谓的“成功哲学”,就是给学生灌输一种成功人生的理念。成功人生是指一个人的所作所为不只能让自己长期获得报酬(如财富、受到尊重、名誉与地位等),而且也能让许多的人凼长期受惠而感激与爱戴你,这就是成功。假如在盖棺论定之后,还能继续享有如此荣耀,则是绝顶成功之人。为突出“成功的人”这一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要渗透一种人文主义关怀。特级教师陈钟梁说过,一个教师的教学观对他(她)的教书育入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你是授之以鱼,还是授之以渔;你是关起门来搞学问,还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考虑;是为学生眼前的应试考虑,还是为学生的二次就业率考虑。凶此“成功哲学”无疑应该渗透于教学的全过程。首先要让学生认识

5、到这门学科的有用性,这种需要可使其学习的目的变得非常明确。 现在的学生在某种程度上都是十分功利的,他们衡量课程的标准是是否“有用”,一旦他觉得这门课“没用”,就会毫不犹豫地放弃对这门课的注意力,以“六卜分万岁”的心态来对付学校课程计划的安排。为此,在讲授过程中,我针对本院不同系部,不同专业的实际情况,有选择地讲授一些跟他们文化背景有关的知识更多3地向他们所学的专业靠拢。在东语系讲课时多引入一些日韩文学史及中日文化渊源的讲述,使学生认识到中华文化圈对于日韩文化的重大影响进而产生要学好这门课程的兴趣。在英语系则更多地渗透欧美文学史的讲述以及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比较和相关的中英文翻译方面的知识。在旅管类

6、专业的课堂上则侧重介绍一些入文地理类知识。在信息管理类班级讲课时,则把三国演义与“三国志”游戏的开发联系在一起。这样,学生对古典文学立刻另眼相看。 笔者认为,职业教育的有用性是不应该避而不谈的,读书的真正目的在于能学以致用,在用中学,在学中用,无疑会更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毕竟正如鲁迅所说,世上大多数人读书都是抱有功利性的,是为生存而读书的。 其次,增强课堂的趣味性。一位搞语文教育研究很多年的老教授说过,上语文课要抓住一两个字情趣。因此,光“有用”还是不够的,还需有“情”有“趣”。在大学语文的教材中入选了许多文言文,文言文较枯燥无味,听课的学生容易昏昏欲睡。在讲授的过程中,说一两句幽默的话

7、,讲述一段风趣的教学小故事,可以调节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听课热情,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当然,讲课的趣味性不能够脱离教学目的,也不能够喧宾夺主,应该紧紧围绕教学的目的展开。这里笔者归纳了以下激趣的方法: 喜新厌旧。学生不喜欢老调重弹,照本宣科,因为每个人在认识上总是喜新厌旧的。为此教师上课亦应是教无定法。开设不同类型的课是一种较好的方法,讨论课、自读课、练习课、辩论课、甚至课文剧的演出,都会使每堂课给学生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一位特级教师说得好,语文课应当是一篇散文“形散而神不散”。课堂上“形散神聚”,每节课都是一篇清新的散文。而且,如同写散文,我们可以从纵横两方面来扩充我们的上课内容。这样的课谁会不

8、愿听! 喜近厌远。这远近包括时间和宅间两方面。讲同样一件事,如果你说就发生在4我们身边或不久前,往往会引起别人的注意。比如在讲元杂剧长亭送别时,可先让学生唱李叔同先生的长亭送别。在这个意境中再讲课文,就让学生越过了曲词这一门槛,感觉经典就是经典,可以穿透时空的界限。 喜浅厌深。真正好的教师应当能把课上得深入浅出,化繁为简。这除了要求教师吃透教材之外,还应在教学语言上注意一些技巧。第一是要善打比方,古人云“博喻然后善教”;第二是要会对比,对比能让学生对一些概念印象深刻,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三是要善用夸张,类似归谬法,让错误的想法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喜直观厌抽象。多媒体课件的演示是一个主要的方法

9、。或者说引入一些图画、音乐等教学手段,以情感来打动学生,这种课的效果往往会使学生终身难忘。 再次,用各种方式帮助学生有效记忆。 “有用”, “有趣”的同时,还得注重“有效”。它是对我们教学效果的反馈。大学语文课中要求记忆的内容很多,为此,首先要帮学生解决好记忆问题。在教学中,笔者认为以下几种记忆方法比较有效: 首字记忆法对于诗词记忆较有用。即将诗词的首字拉出,提炼成一句话。 谐音联想记忆法。如“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可记为“关住(祖)白马”(联想:元代统治者将文人像马一样关住)。再如“明初四杰”:高绩、张羽、杨基、徐贲可记为“搞张羊皮”(联想:明代文人为了躲避政治迫害,用一张羊皮来遮挡)。 网络记忆法。即把所教知识在一定时候进行整理,使其系统化。 重复记忆法。具体可借鉴宁鸿彬老师的“卡片教学法”,即运用卡片的形式,不断对学生的知识进行强化。 其余还有形象记忆法等等。总之,除了让学生感受到记忆的乐趣之外,还要让5他们真正掌握一两种有效的记忆方法。要做到“有效”就要求我们不仅要研究教法,而且要注重研究学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哲学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