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职校数学课堂问题设计的有效性研究

上传人:l****6 文档编号:39316730 上传时间:2018-05-14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试论职校数学课堂问题设计的有效性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试论职校数学课堂问题设计的有效性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试论职校数学课堂问题设计的有效性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试论职校数学课堂问题设计的有效性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试论职校数学课堂问题设计的有效性研究(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试论职校数学课堂问题设计的有效性研 究论文摘要:新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教学不再是简单的知识单向传递过程,而是需要教师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思维的活动。把数学课堂教学内容真正地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求,利用课堂提问无疑是实现这一转变的重要方法之一,而高效的课堂提问离不开精心的问题设计,教师只有在提高问题设计的有效性方面多动脑筋,才能真正发挥提问的作用。本文结合实际教学,进行了职教数学课堂问题有效性设计的探讨。 论文关键词:职校;数学;课堂问题;设计;有效性 课堂提问是一种最直接的师生双边活动,也是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手段,更是教学成功的基础。而高效的课堂提问离不开精心的问题设计,从心理学认知理

2、论的角度看,学生所要掌握的知识意义建构需要有精心的问题设计,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都需要由精美的问题设计来体现,有价值的问题设计可以促进学生思维,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潜能。 数学课堂问题有效性设计的意义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教师课堂问题的有效设计,不仅展现了教师解决问题的思路,而且使学生能够在意义建构的过程中模仿和创新,使其思维品质得到提高,整个数学课堂教学效果更佳,并能对学生的终身发展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有利于教师成长教师课堂问题的有效设计要始终将教材与学生的结合放在第2一位,准确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激发学生“快乐的、有价值的思考”。这些都需要教师精心策划,备足教材和学生,

3、从问题的形式到内容,从时间到人选,都要做到心中有数。 有利于分层教学面对职校学生知识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搞“一刀切”显然是不可取的,而且会加快两极分化。教师课堂问题的有效设计对分层教学的效果是显著的,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关注各个层次学生的发展,真正使数学成为人人必需的数学,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使不同的人得到不同发展的数学。 数学课堂问题有效性设计的尝试 (一)采取对话形式,进行人性化设问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育中师生相互交流、相互撞击的重要双边教学形式。然而,多数职校生最厌学的文化课就是数学。在数学课上,学生基础知识薄弱,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参与意识差,表现为上课不

4、爱举手发言,课堂讨论问题气氛不够热烈,与教师的交流逐渐产生隔阂感,这给数学教学带来很大的障碍。作为教师,要了解、关心学生的思想和生活状况,要有意识地经常与学生交流、沟通,建立良好的、融洽的师生关系。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给予鼓励,帮助他们消除心理障碍,尽可能地为更多的学生提供参与解决问题的机会,尽可能使学生通过解决数学问题获得学习的快乐,让学生感到“师可亲,道可学”。 例如,在二项式定理的教学中,我问学生:“今天星期几?”进一步问:“再过 8天之后,是星期几?”学生很快做出回答,再进一步问:“再过 82 天之后,是星期几?”学生也能回答,最后问:“再过 810 天之

5、后,是星期几?”学生兴致勃勃地大胆猜测,教师问:“到底星期几?这节课我们学完二项式定理就能知道答案了”。 3在上面的教学片段中,我利用对话的方法积极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在这种氛围下把课堂教学内容通过精心的问题设计贯穿在对话过程中,不但打开了学生心扉,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得到了激发,促使学生生成新问题,并能通过积极的讨论解决新问题,这让我想起了课程专家刘庆昌教授的一句话:对话教学是“民主平等”的教学,是“沟通合作”的教学,是“互动交往”的教学,是“创造生成”的教学,是“以人为目的”的教学。 (二)积极创设教学情境,进行巧妙设问 创设教学情境是指在教学中利用具体的

6、场所、景象及境况等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学情境的创设沟通了课堂与外界的联系,拓展了学生的认知领域,将学生带入了具有真实情感的社会化、生活化的氛围,这就要求教师设计问题要“问由境生,问随境异”。 如在教学中,我曾利用了当代学生刊物上刊登过的一篇“一个智者的故事十万换一分”的文章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大意是这样的:一个聪明的乞丐和一个守财奴式的富翁做一笔交易乞丐每天给富翁 10 万元钱,而富翁只要第一天支付乞丐 1 分,第二天支付乞丐 2 分,第三天支付乞丐 4 分,第四天支付乞丐 8分。依次类推,每后一天富翁支付给乞丐的都是前一天的 2 倍。交易时间是一个月,乞丐问富翁是否愿意,富翁一听 1 分

7、换 10 万,这等美事只有傻子才不愿意,于是满口答应。请大家思考:一个月后结果怎样?教室内沸腾了。接着要求学生分组讨论计算:一个月(30 天)乞丐应支付富翁多少钱?(不难:300 万)富翁支付乞丐应是多少呢?学生不能立刻回答,但都能列出算式:1+2+4+8+16+229。由此引入新课题“等比数列的前 n 项和公式”。 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10 万和 1 分真是无法比较的两个数值概念,智者怎能做这样的交易呢?他是智者吗?这就产生了认知冲突的矛盾,引起了他们学习新4知的兴趣,能使学生处于兴奋状态和积极的思维状态,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三)抓住知识的关键点进行灵活设问 知识关键点是指讲授

8、教材时提出的问题切入点,如新旧知识的衔接处、转化处,以及容易产生矛盾或疑难之处。在此处设计问题可以说是“好钢用在刀刃上”,抓住问题关键点进行问题设计,在提高问题设计有效性方面,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利用设计好的具有关键性的问题来启迪学生思维,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对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是十分有好处的。 如在“抛物线”教学时,笔者设计了如下两个环节:一是抛物线与初中所学习的二次函数之间的纵向联系;二是抛物线与物理知识间的横向联系。注重抛物线概念的建构过程,充分展示思维过程,通过新旧知识的有机结合,合理地建构新的知识体系,从而使知识系统化。 这样,通过对关键问题采取连续设问,加深了学生对教学重点知识

9、的理解程度,做到了突出重点、解决难点。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教材为主,结合学生、教学大纲和课程目标的要求的实际, “问在重点、问在关键点”,这对于提高问题设计的有效性将大有好处。 (四)采用渐进式,进行合理设问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接受一个概念和认识一个新鲜事物需要一个循序渐进、逐步认识的过程。由此可知,教师在进行问题设计时候,也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规律,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合理地进行问题设计。只有这样,才能以设计的问题引导学生开启思维的窗口。 如在学习立体几何“空间两个平面”这一单元时,我着意创设类比情境。 师:平面几何中两条直线有几种位置关系? 5生:平行和相交。 师:对。相交中还

10、有一种特殊情况是垂直,这是一种很重要的位置关系。现在,同学们想一下,空间的两个平面有什么样的位置关系? 生:平行,相交,相交中有斜交和垂直。 师:很正确。对于斜交和垂直的情形我们放在后面专题研究,现在先来研究平行的情形。什么样的两个平面叫做平行呢? 生:如果两个平面没有公共点,我们说这两个平面平行。 师:对,根据平行直线的研究方式,我们下一步该干什么? 生:寻求两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 师:对。下面我们就先来寻求两个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 通过以上短短的几句导语,联合新旧知识,巧妙地创设了类比情境,引导学生进入了探索新知的境地,学生每走一步便知道下一步该干什么,怎么干。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体,因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总之,课堂问题设计是一门教学艺术,课堂问题设计必须服从于全新的教学理念,问题设计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要在提高问题设计有效性方面进行不懈的探索,不断进行总结反思,提高问题设计的有效性,努力利用问题设计达到启发调动职校学生思维、促进职校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哲学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