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关于历史课堂有效性教学问题的思考

上传人:l****6 文档编号:39316673 上传时间:2018-05-14 格式:DOC 页数:34 大小:8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关于历史课堂有效性教学问题的思考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关于历史课堂有效性教学问题的思考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关于历史课堂有效性教学问题的思考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关于历史课堂有效性教学问题的思考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关于历史课堂有效性教学问题的思考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关于历史课堂有效性教学问题的思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关于历史课堂有效性教学问题的思考(3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关于历史课 堂有效性教学问题的思考内容提要:保证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最大有效性,须在教育思想上坚持人文主义的基本精神。历史上的大多数教育大家,在实际上都践行着人文主义的基本精神;当今课改的核心价值,是对人文主义基本精神的发展。开放多元的教学资源观,要求中学历史教学不再拘泥于某一具体的教学内容,重在能通过这些内容培养对学生终生有意义、有价值的东西,这就是客观真实的历史态度、分析比较的思维能力、借鉴反省的自我意识、全面真切的人文关怀。历史是人类过去活动的遗存,顺其天然的“情境”,创设历史教学的“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学习,学生的学习活动就必然带有“实践”的性质。 “情景实

2、践”教学模式是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本途径。现在有些老师较片面地理解新课程的理念,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不遵守常规课堂的基本要求,大大地降低了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课堂教学的生成性与教学环节的完整性的统一,课堂教学的开放性与教学任务的整体性的统一,发展学生的个性与班级要求的共性统一,保护学生兴趣爱好的特殊性与激励学生挑战自我均衡发慌的全面性统一,承认学生的差异性与要求学生形成学科知识的系统性统一,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具体保证。关键词:教学的有效性;人文主义精神;教学内容的人文价值追求;“情景实践”教学;“五性统一”一、基本的教学思想:人文主义精神21、当今的应试教育严重扼杀了人性2008 年 3

3、月 6 日中午,湖北省宜昌市一所省级示范高中的一位高二年级的学生在学校校园内跳水自杀了。这位学生 1994 年 8 月出生,现年还不足 14 岁。这个曾在小学阶段连跳两级,年仅 12 岁就被保送入重高,一时被誉为“神童”的学生为什么会自杀呢?起因是老师见她在上课看小说时说的一句话:“你再看小说我就要告诉你的家长了”。这样一句话怎么就会导致这个学生轻身自杀呢?通过这句话,通过这句话就可以导致这个学生去自杀,不难想见这个学生的平常生活中,除了被家长、老师高压着的学习要求外,再什么也没有了。这样的事件,绝不只此一桩,而是经常地发生着,我们会常常在报刊网络上看到。我们的课堂教学,若将学生都推到了动不动

4、都可能产生轻身自杀的念头,甚至去自杀,那还谈什么“有效”教学?!当今的应试教育严重扼杀了人性。就历史课堂教学而言,可以用“五多五少”来概括。一是多见历史概念,少见历史细节。真实的历史细节才有可能展示鲜活的历史过程,鲜活的历史过程才可能冲击学生的整个身心。二是多见历史事件,少见历史人物,要讲历史人物也只是某种“宿命”的符号。没有历史人物的“历史”,怎么可能“见贤而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怎么可能陶冶学生的“人性”呢?三是多见重复记忆,少见论证分析。在这样的课堂上,历史不再是一个复杂的、曲折的、立体的、螺旋的过程,只是一大堆单个的、支离破碎的“点”,老师照本宣科,学生照本死记。只有

5、记忆的教学也就只能扭曲学生的心性了。四是多见作业考3试,少见读书研讨。笔者曾对一所省重点中学的高三学生的作业考试情况作过调查,高三一个学年,一半左右的时间要用于作业和考试,而这些作业和考试的题目,大多是重复性质的试题。现今的学生时代,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就是为考试比名次而活着的时代。这样的时代怎么可能有自由的灿烂的快乐的生活呢?五是多见老师,少见学生。课堂上绝大多数老师都是一讲到底,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听老师所讲、记老师所讲,很难见学生的活动,更难见学生的自主活动;老师所讲主要又是从功利出发,围绕考试所讲,至于教材的内容所内含的人文认识价值的东西,老师则大多视而不见。更有甚者,若某个学生因此而

6、问询之,有些老师反会批评学生不知轻重缓急,不知用与无用的区别等等。当然,这样的课堂教学不能全怪历史老师,主要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悲哀。2、教育大家们践行“人文主义”的基本精神人文主义在历史上虽然是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主义的思想武器,直到 19 世纪初书面名词也才出现,在此我为什么要借用这一概念作为进行有效教学的基本指导思想呢?因为我认为中外教育史上教育大家们的思想和实践的根本出发点,现今中外教育改革的核心,都未超出人文主义的这一最基本的精神。人文主义最基本的精神,就是以人,尤其是个人的兴趣、价值观和尊严作为出发点,将人的天性、快乐、幸福看得高于一切。 作为国家意志的我国本轮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学

7、生的发展为本,发展学4生的个性,促进学生和谐发展”,它最关键的几个词是“普及性、基础性、发展性、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生活课程”,这样的理念,这样的关键词,无疑是非常充分、十分丰满、特别发展了的人文主义基本精神于教育的体现和要求。在此之前的,影响巨大的,由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在上世纪 80 年代开始主持的“新技术教育研究”,它的“四让”观念:“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生长的气息”; “把创造还给教师,让教育充满智慧的挑战”; “把精神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师生,让学校充满活泼的生机”,我个人认为,其在本质上也是人文主义基本精神的具体体现

8、。由华南师大郭思乐教授 2001 年在教育走向生本一书中提出的“生本主义”,要求把教育的全部价值归结到学生身上,以学生的发展为教育的根本,教育必须“一切为了儿童、高度尊重儿童、全面依靠儿童”,认为教育的重点,不仅在儿童的外部地位,更在于儿童自然天性和潜能的开发。这种“生本主义”的教育主张,我认为更是一种人文主义精神在教育上特别激进的反映。现在声势较大,由苏州大学朱永新教授主持的“新教育实验”运动,其核心理念“为了一切的人,为了人的一切”,具体的五个观点:“无限地相信学生和老师的潜力”、 “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 “重视精神状态,创造成功体验”、 “强调个性的发展,注重特色的教育”、 “让师

9、生和人类的崇高精神对话”,也不能不说是人文主义基本精神在教育中的具体运用。孔子认为,凡是人都“性相近,习相远”(论语阳货)。因此,他挑战“学在官府”、“学术官守”的历史传统,提出“有教无类”的主张,举办私学。在他的三千弟子中,今有据可查的绝大部分是出身“贫且贱”者。从“招生”的角度,说明孔子践行着不分贵贱贫富,人人都可以受教育的人文观。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之中,他能因材施教,5同样的疑问或要求,对于不同的学生孔子的回答不同。子路问“闻斯行诸?”孔子说,你有父兄在,你应该先听听他们的意见之后,再决定是不是行动;冉求问“闻斯行诸?”孔子答,是的,听到应该做的事情后,就应该马上去做。在一旁的学生公西华听

10、后不解,问孔子为什么对于他们俩的回答不一样?孔子说,子路为人好强争胜,故而让他遇事冷静些,问问他人再说;冉求遇事畏缩不前, “故进之”(论语先进)。在伦理观方面,只要不违背广大民众利益,对待学生个人的价值取向,孔子都给予充分的尊重。有一次子路、曾析、冉求、公西华与孔子在一起,孔子问他们的志向,子路、冉求、公西华各自谈了自己从政治国的志向,他们的志向虽有差别,但孔子都给予了肯定,这是其一。其二,更可贵的是,当孔子追问曾析的志向,曾析说,我与他们的志向不同,我只想待春天来后,邀几个成人和少年,早上出门到河里洗洗澡,然后到高台上吹吹风,再然后唱着歌回家。对于曾析这样一个“没”志向的志向,孔子不但没批

11、评,反而喟然叹道, “吾与点同也”(曾析,名点,曾参的父亲。 论语先进)。在师生关系方面,孔子要求学生“当仁不让于师”,他自己则是“不耻下问”,对于学生能给他启发的看法,他非常高兴,如因为子夏(卜商,孔子弟子中七十二贤人之一)关于诗的议论对他有启发,他说:“起予者商也”(能启发我的人是子夏啊!现在我可以与你谈论诗经了。 论语八佾)。孔子能“有教无类”,能“因材施教”,能尊重学生的价值取向,能“不耻下问”,不搞“教师中心”、不唯“成绩论”,说明孔子具有很深的人文精神。古希腊的苏格拉底,虽然没有孔子关于教育的如此完整,如此系统的论述,但其基6本的教育方法,也无不渗透着“人文主义”精神。作为老师,他

12、不将自己看成是真理的代表。他甚至说, “我只知道一件事,那就是我自己什么也不知道”。因此,他既不直接向学生传授他认为是真理的科学知识,也不直接向学生讲述现成的科学原理和结论,而是用问答的方法进行教学,启发学生自己去寻找正确的答案。他首先向学生提问,引导学生回答,学生若答错了,他也不直接更正,而是根据学生不正确的答案提出反问,使学生的答案自己显出其错误。他的这一教学方法,被称之为“苏格拉底法”。从下面他和学生的一个对话例子,可知其教育方式之大概。 学生:苏格拉底,请问什么是善行? 苏格拉底:盗窃、欺骗、把人当奴隶贩卖,这几种行为是善行还是恶行?学生:是恶行。苏格拉底:欺骗敌人是恶行吗?把俘虏来的

13、敌人卖作奴隶是恶行吗?学生:这是善行。不过,我说的是朋友而不是敌人。苏格拉底:照你说,盗窃对朋友是恶行。但是,如果朋友要自杀,你盗窃了他准备用来自杀的工具,这是恶行吗?学生:是善行。 苏格拉底:你说对朋友行骗是恶行,可是,在战争中,军队的统帅为了鼓舞士气,对士兵说,援军就要到了。但实际上并无援军,这种欺骗是恶行吗? 学生:这是善行。 (世界上下五千年古代卷)7在苏格拉底那里,学生错了,不但不会受到批评,反而能与老师平等交流讨论。苏格拉底也是“有教无类”的,青年人、老年人、有钱人、穷人、农民、手艺人、贵族、平民,不论是谁,只要向他求教,他都热情地、义务地“讲课”。而且不像当时的“智者”, “智者

14、”(老师)是收钱的,苏格拉底从不收学生的钱。苏格拉底的问答法,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出发,尊重学生的认识能力,通过辩诘式的引导,让学生思考,自我获得新知;苏格拉底义务地为任何愿意听他讲课的人讲课,不分贵贱贫富智愚。这都说明苏格拉底具有相当浓厚的人文主义精神。近代教育科学的创始人赫尔巴特,作为“教师中心说的代表”,其教育方法的核心精神,我认为仍然是“人文主义”。因为他把引起学生多方面的兴趣,作为优良教学的最重要的条件, “津津有味地学习的东西,能够很快地学会和巩固地掌握”。如何引起学生的兴趣呢?要唤起学生感觉的注意。要唤起学生感觉的注意,这就是要广泛采用直观方法讲授,讲述的内容要系统要互相联系,所

15、讲知识要难易适度等等。 “儿童中心论”的代表杜威,其教育思想的“人文主义”精神,则是不言而喻的,在此就不赘述了。马克思主义的教育思想,也是根植于“人文主义”精神的基础之中的。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劳动力是“体力与智力的总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第 32 页), “包8括他们的肉体活动和精神活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 卷第 607 页), “每个人都无可争辩地有权全面发展自己的才能”(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 卷)第 614 页)。人要全面发展,必须体力与脑力协调发展;我们的教育应该使人的才能与品质都得到发展,就必须“培养社会的人的一切属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6 卷上第392 页)

16、。这一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后来被苏联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发展为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依存、制约的全面、和谐的教育理论与实践,在世界范围之内产生了深远影响。苏霍姆林斯基说,普通中学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聪明的人”, “幸福的人”, “合格的公民”;学校“要让每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要让学生有“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等等。他所主持的巴甫雷什中学,下半天不排课,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愿参加各种课外活动或独立阅读。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获取知识是借助已有知识实现的,获取知识要有学生自己的积极思考。要使学生在教学中富于积极性,教师就要把课上得生动有趣,就要尊重学生的自尊心、荣誉感。对于那些对知识无动于衷的学生,有差异的学生,老师要认真地、谨慎地研究具体情况,做到因材施教,等等。尊重学生的人格,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根据学生的情况因材施教等,这些“人文主义”的基本精神在教育教学中的基本要求,较为全面地体现在了上述教育大家们的教育实践活动之中,也理应成为我们的教育教学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哲学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