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中国近现代史》复习提纲(1895-1912)

上传人:woxinch****an2018 文档编号:39311227 上传时间:2018-05-14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8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研《中国近现代史》复习提纲(1895-1912)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考研《中国近现代史》复习提纲(1895-1912)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考研《中国近现代史》复习提纲(1895-1912)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考研《中国近现代史》复习提纲(1895-1912)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考研《中国近现代史》复习提纲(1895-1912)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考研《中国近现代史》复习提纲(1895-191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研《中国近现代史》复习提纲(1895-1912)(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近现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复习提纲复习提纲(18951912) 第一节第一节 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严重危机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严重危机一 马关条约马关条约签定后帝国主义在华强租海湾和划分势力范围签定后帝国主义在华强租海湾和划分势力范围(19 世纪末)危害:危害:1 中国重要港口和军事战略要地被帝国主义列强所控制,并成为列强侵略中国的据点2 在列强瓜分的势力范围内,中国政府无力控制,使中国社会半封建半殖民地性质进一步加深3 英国完全控制香港二二 三国干涉还辽三国干涉还辽时间时间:1895 年 4 月起因起因:1 日本战胜清王朝,签定马关条约,其内容之一是清政府把辽东半岛割让给日本。俄国政府认为这是对俄

2、独霸东北的直接威胁,不能听任所为。2 法国是俄国在欧洲的盟国,愿意参与干涉,并借机向清政府邀功索赏3 德国是一个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渴望在远东地区夺取殖民地德国借此机会与俄国接近,设法松动和离间俄法在欧洲的同盟关系把俄国的视线转移到东方,减轻德国东方边境的威胁希望得到中国的感激,实现从中国割占一个海军基地的夙愿经过经过:1895.4.17 俄国政府正式向法德两国政府建议,三国联合劝告日本退还辽东半岛,如不应允,即“对日本在海上采取共同军事行动”。1895.4.23 三国驻日公使奉本国政府训令,分别照会日本政府,要求退还辽东半岛,并集结三国海军在日本海面以武力相威胁日本政府无力与三国作战,急向英

3、美两国求援,然而英美两国既不愿冒此风险,也害怕日本在华势力过分膨胀,都劝告日本接受三国的要求。于是,日本被迫退还辽东半岛,向中国索取了 3000 万两白银“赎辽费”。历史影响:历史影响:三国干涉还辽是 19 世纪末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开端慈禧太后和李鸿章等人在“还辽”事件后,对俄国产生了很大幻想,主张“一意联络俄人”,牵制其他列强。俄国便利用这一点,寻找机会向清政府索取“报酬”迫使清政府给予俄国更多特权。三三 “门户开放门户开放”政策政策国家租借地势力范围强迫满清政府签定的不平等条约俄国旅顺,大连长城以北和新疆1御敌互相援助条约(即中俄密约)2合办东省铁路公司合同章程3旅大租地条约4续定旅大租地

4、条约德国胶洲湾(青岛)山东 胶澳租界条约法国广州湾(湛江)广东,广西,云南 广州湾租界条约英国香港,威海卫长江流域 展拓香港界址专条日本福建,台湾时间时间:1899背景:背景:美国忙于同西班牙交战,错失瓜分中国的机会美国提出美国提出“门户开放门户开放”政策的目的:政策的目的:企图通过“机会均等”的手段,缓和列强争夺中国的矛盾,防止列强瓜分中国,以保持整个中国市场对美国商品的自由开放内容内容:美国承认各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和“特权”美国要求在其他国家的“势力范围”和“租借地”享有均等的贸易机会美国要求中国内地全部开放,使帝国主义国家享有投资的权利后果:后果:列强基本一致同意,美国在华侵略势力进

5、一步扩大四四 帝国主义对华的资本输出帝国主义对华的资本输出方式:方式:向清政府进行政治贷款开设银行(发币,吸收存款,高利贷)争夺中国铁路的投资权投资中国矿山在华开设工厂危害:危害:帝国主义对华输出资本,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中国提供廉价劳动力,廉价原料和广阔市场,在经济上呈现半殖民地的特点本国民族主义在强大的帝国主义资本的冲击和排挤下,发展缓慢,困难重重清政府在经济上日益依靠帝国主义,并不断出卖国家经济权益中国人民与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加深五五 清政府的统治危机清政府的统治危机表现:表现:对日本的巨额赔款逼使清政府先后三次举借巨额外债严重自然灾害在全国范围内接连不断中国社会各阶层不同程

6、度地对清政府感到失望,共同发出了“救亡图存”的呼声,要求进行改革甲午战争的惨败和战后的危机还进一步加剧了清政府最高统治集团的矛盾,帝后两党矛盾更趋激化主要应对措施:主要应对措施:编练新军整顿财政派遣留学生第二节第二节 资产阶级的维新运动资产阶级的维新运动一一 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表现:表现:甲午战后有些爱国的民族企业和工商界人士发出“实业救国”的呼声,提出自办铁路,自开矿山,设立工厂以“抵制洋商洋厂”清政府允许民间设厂以缫丝业为代表的部分民族资本产业有明显的发展,但从整体上看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缓慢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困难的原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困难的原因:自身 实力有限,无法

7、与实力雄厚的外国在华资本和廉价的商品相竞争承受国外帝国主义和国内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历史价值:历史价值:民族资本主义要求挣脱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压迫束缚,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开辟道路,体现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性深重的民族危机激发了新的民族觉醒,民族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群体站在救亡图存的前列,要求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政治制度,并实行政治变革,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道路二二 维新运动的发端维新运动的发端背景:背景:19 世纪 90 年代以后,帝国主义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帝国主义为把中国变为它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又与中国的封建势力相结合,竭力阻止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维新派:维新派:经过甲午战败

8、,早期维新思想家提出的“变法”主张,在内忧外患的冲击和中西文化的碰撞过程中加速传播,并且很快形成一股新的社会思潮。以资产阶级维新派知识分子群体为代表的这股新的社会思潮的倡导者和鼓吹者,以新的姿态站在时代潮流的前面,向着传统的封建专制制度和守旧的思想文化,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他们在痛斥封建顽固势力的同时,也对洋务派和洋务运动的种种失误和弊端进行了尖锐的批评,逐步形成了一个共同认识:要救国,只有维新,要维新,只有学西方走资本主义国家的道路。三三 康有为的变法思想:康有为的变法思想:康有为政治思想的来源康有为政治思想的来源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中国儒家的今文经学的“三统”,“三世”说

9、代表著作代表著作新学伪经考新学伪经考新学伪经考于 1891 年刊行。在这本著作中,康有为力辨古文经书是刘歆帮助王莽篡夺汉朝刘家天下时伪造的,为王莽所建“新朝”之学,所以称古文经学为“新学”,从而否定了历代封建统治阶级奉为经典的周礼、逸礼、毛诗、左氏春秋等古文经书的真实性。虽然康有为这种论断缺乏可靠的历史根据,但从理论上打击了古文经书“述而不作”的传统理念,取消了顽固派“格守祖训”的经学依据,引导士大夫去怀疑古代经典,从而动摇了封建专制主义的理论基础。新学伪经考的新颖观点是为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的政治主张服务的,因而引起顽固守旧势力的仇视和攻击。孔子改制考孔子改制考继新学伪经考之后,康有为在学生陈千

10、秋、梁启超等人协助下,于 1891 年开始写作孔子改制考一书,1898 年春在上海刊行。同新学伪经考相比较,孔子改制考的政治气息更加浓厚了。康有为指出,“六经”都是孔子为了“托古改制”而亲自写成的作品,从而把孔子装扮成“托古改制”的大师,主张进步和革新,反对保守和守旧。“托古改制”就是把 自己想要建立的社会制度 ,假托古代曾经实行过,借以争取人们的信服。康有为利用“至圣先师”孔子的权威,来为他的维新变法理论辩护,并用这种理论向清朝统治者提出了变法维新的政治要求,表现了他反对“荣古虐今”、“泥古守旧”的革新精神。同时,康有为在孔子改制考中运用公羊家“通三统”的学说,论证夏、商、周三代是随时因革,

11、决非沿袭旧制;利用“张三世”的学说,阐明历史是沿着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有序前进。“据乱世”就是西方的君主专制时代,“升平世”就是君主立宪时代,“太平世”就是民主共和时代。尽管这种比附并不科学,但他用鲜明的进化论历史观,论述历史不断发展的趋势,直接冲击了顽固派“敬天法祖”的守旧思想,为变法维新提供了历史根据。依据这种进化史观,康有为强调了当时中国由“据乱世”进入“升平世”的必然性 ,是任何人也阻挡不住的历史潮流 ;而要救国,要太平 ,就必须“因革改制”,只有“因革改制”,才能促使社会进步,达到“太平”盛世,从而又论证了维新变法的必要性。他利用今文经学中变易的哲学,托古改制,创教立法,不仅为自己

12、的改革主张涂上一层保护色,更重要的是成为争取团结要求变法维新、救亡图存的知识分子的旗帜。他借用今文经学的词句来介绍资本主义思想,比较容易为具有开明倾向的封建士大夫所接受,在当时也不失为一种必要而可行的方法。人类公理人类公理(即(即大同书大同书)康有为还写了人类公理,即后来刊行的大同书。贯通中西的大同书酝思较早,而正式成书较晚。康有为自称早在 1884 年就开始“演大同之义”,在广州、桂林等地讲学过程中,都曾向他的学生们口授过大同之学,1901 年至 1902 年间完成了全稿。在这部书里,康有为描绘了一幅无私产、无阶级、无家族、无邦国、无帝王、人人相亲、人人平等的“大同”世界的理想蓝图。历史意义

13、及评价历史意义及评价梁启超曾经把新学伪经考比作“思想界之一大飓风”,而孔子改制考、大同书便好似“火山大喷火”,“大地震”。可见康有为的变法理论在当时思想界引起了巨大震动。康有为通过这些著作,运用西方资产阶级进化论和 自由平等学说作武器,有力地抨击了顽固守旧思想,奠定了资产阶级进行维新变法的理论基础,成为近代向西方寻求真理的先进中国人之一。但是他竭力主张依靠清朝皇帝变法 ,只承认等级差别 ,反对阶级斗争 ,纵然设计出一个“至善至美”的“大同世界”图案,也是行不通的。毛泽东指出:“康有为写了大同书,他没有也不可能找到一条到达大同的路。”四四 公车上书公车上书维新运动的高涨维新运动的高涨背景:背景:

14、1895 年 4 月,清政府被迫和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全国各阶层人士无不为之痛心疾首。过程:过程:在京参加会试的举人也义愤填膺,以省籍为单位纷纷到督察院请愿,表示反对。康有为奔走呼号,发动了 1300 多名举人于 1895 年 5 月 2 日联名上书清廷,痛切指出形势的危殆,在上书中警告光绪皇帝:如按条约规定对日割地赔款,必将丧失民心,引起列强接踵而至,“瓜分豆剖”的严重后果,并提出“拒和,迁都,变法”的主张。请求皇帝“下诏鼓天下之气,迁都定天下之本,练兵强天下之势,变法成天下之治”。这次上书督察院以马关条约已经签字,无法挽回为由,拒绝接受历史意义:历史意义:“公车上书”虽然未能阻止马

15、关条约的签订,但大批举人的这次上书请愿,却标志着酝酿多年的资产阶级维新变法思潮已经和爱国救亡运动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产生了广泛地社会影响。“公车上书”被传抄印刷,不胫而走,流传很广。社会上要求变法的呼声日益高涨,康有为也从此确立维新变法运动领袖的地位。五五 维新变法的准备维新变法的准备思想准备思想准备酝酿多年的资产阶级维新变法思潮已经和爱国救亡运动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产生了广泛地社会影响组织准备组织准备康有为领导了“公车上书”之后,于 1895 年 8 月在北京创办万国公报,又发起成立“强学会”,其宗旨是“求中国自强之学”。1895 年 11 月,他又在上海组织“强学会”,随后出版强学报,宣传变法维新思想。当时江南名士张謇、章炳麟等都积极参加,上海“强学会”遂成为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变法维新运动的中心。理论宣传理论宣传主要刊物主要刊物康有为将万国公报改名为中外纪闻,由梁启超等人编辑,主要宣传“西学”和变法维新。每期随朝廷专载诏书奏章的邸报一起分送给在京官吏,在官僚士大夫中扩大变法维新的影响。1896 年 8 月,黄遵宪和汪康年在上海创办时务报,大力宣传变法维新、救亡图存的思想。时务报由汪康年为经理,聘请梁启超为主笔,以“变法维新”为宗旨,连篇累犊刊出了抨击封建专制统治和主张变法维新的文章。1898 年 3 月,谭嗣同、唐才常等人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