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诗歌中的表现手法专讲

上传人:woxinch****an2018 文档编号:39310762 上传时间:2018-05-14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77.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歌鉴赏】诗歌中的表现手法专讲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诗歌鉴赏】诗歌中的表现手法专讲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诗歌鉴赏】诗歌中的表现手法专讲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诗歌鉴赏】诗歌中的表现手法专讲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诗歌鉴赏】诗歌中的表现手法专讲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诗歌鉴赏】诗歌中的表现手法专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歌鉴赏】诗歌中的表现手法专讲(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官网:http:/www.pedu.love 中小学一对一课外辅导诗歌中的表现手法专讲诗歌中的表现手法专讲一、谋篇布局一、谋篇布局诗词常见结构特点古诗词常见的结构形式:先写景叙事后议论抒情、欲扬先抑、伏笔照应、情景分写、情 景合写、小中见大、画龙点睛、起承转合。 1.先景后情先景后情:诗歌多先写景造境,而后再在此基础上抒怀。如王禹偁村行:“马穿山径菊 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 香。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诗中首先细致地描写了秋天的景色,尾联陡转,以 “惆怅”引出诗人的思乡之情。 2.重章叠句重章叠句:指上下句或上下段用相同

2、的结构形式反复咏唱的一种表现手法。如辛弃疾丑 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 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上片写的是年轻时候无所事事,无病呻 吟的“闲愁”,下片写的是而今关怀国事报国无门的“哀愁” 。上下两片采用了重章叠句的 结构形式,在反复咏唱中,既使语言具有音乐美,又在内容上形成鲜明对比。3.3.过渡过渡( (即承上启下即承上启下) )。如刘过柳梢青送卢梅坡:“泛菊杯深,吹梅角远,同在京城,聚 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逐 舟行。 ” “聚散匆匆”强调二人相聚之短暂

3、、相别之仓促。在写聚、散的内容之间起承上启 下作用。4.照应照应:指诗中对前面所写的作必要的回应。恰当运用这种方法能使结构显得紧凑、严谨。 如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 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首联两句写黄昏时分诗人伫立在细雨蒙蒙 的江边,这里点明了诗题中的“暮雨”,又照应了诗题中的“送”字。5.卒章显志卒章显志:作为一种言志的结构方式,是指诗人往往在诗歌的结尾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 即“直抒胸臆” 。如骆宾王在狱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鬓影,来对白 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4、”这首诗是骆宾王任侍御史时, 因上书纵论天下大事,得罪了武则天,蒙冤下狱后作。卒章显志,直抒胸臆,明确表达希望得 到援救、昭雪冤狱的愿望,点明主旨。6.6.以景结情以景结情。指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写景句结束全诗的一种 方法。它是诗歌结句的一种技巧,也是借景抒情的方式之一。结句写景,可以使读者从景物 描写中,驰骋想象,体味诗的意境,从而产生韵味无穷的艺术效果。王昌龄送十五舅: “深林秋水近日空,归棹演漾清阴中。夕浦离觞意何已,草根寒露悲鸣虫。 ”本诗第三句是议 论,直言离别之愁绪无穷无尽。第四句转而写景,写寒露下落,草根间传来昆虫凄凉的悲鸣。 结句寓离情于哀景,情景交

5、融。官网:http:/www.pedu.love 中小学一对一课外辅导 1.1.常见命题常见命题 (1)(1)诗歌某句有何作用诗歌某句有何作用? ?试结合诗句进行分析。试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2)(2)本诗结构有本诗结构有特色特色, ,请赏析。请赏析。 2.2.答题步骤答题步骤 (1)(1)确定诗词结构特色确定诗词结构特色, ,准确表达。准确表达。 (2)(2)结合诗句分析结合诗句分析, ,要有理有据。要有理有据。 (3)(3)落实结构、表达效果。落实结构、表达效果。二、对比、衬托二、对比、衬托 衬托与对比概念分析衬托与对比不同,衬托两部分有主次之分,衬体是说明、突出主体的。对比是表明对立 现

6、象的,是比较事物之间的不同点,对立的事物之间并无主次之分,而是相互依存、彼此并列 的。先看衬托,“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蝉噪” “鸟鸣”与“林 静” “山幽”两者相异,这是反衬还是对比,关键看作者要突出的是什么。显然,作者表达的 是林静山幽的静谧,这是典型的以动衬静。再如李白的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义 士还乡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前三句写越国昔日的繁华兴旺,末句写 今天越宫遗址的凄清荒凉,两者相反,但我们知道,这是典型的以乐衬哀,当年愈是繁华兴旺, 今日的衰败就愈是触目惊心,今昔剧变,诗人的感慨也就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再看对比,杜甫的“朱门酒肉

7、臭,路有冻死骨”,统治阶级的穷奢极欲与劳动人民的悲惨凄 苦不分主次,以鲜明的对比,表现封建社会尖锐的阶级矛盾,以及作者对统治者的愤怒,对劳 动人民的同情。再如 2012 年大纲全国卷诗歌鉴赏所选素材,“雨过闲田地,重重落叶红。翻 思向春日,肯信有秋风。几处随流水,河边乱暮空。只应松自立,而不与君同”(修睦落叶 ),最后一联以松“立”与叶“落”二者的不同构成鲜明对比,来表达作者对松树不凋的赞叹,强 化了对落叶飘零的感慨。1.常见命题 (1)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 (2)诗人是怎样抒发情感的?有何效果? (3)诗歌主要运用了对比(衬托)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 2.答题步骤 (1

8、)点明诗歌用了什么手法,是对比还是衬托。 (2)结合诗句阐释:用什么和什么作对比,用什么正衬(或反衬)什么。 (3)通过对比或是衬托,达到了什么表达效果,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三、虚实相生三、虚实相生 古典诗词中虚境的特点和作用 鉴赏虚实相生法,最难把握的是虚境,诗歌中的“虚境”是指以下几种境界。官网:http:/www.pedu.love 中小学一对一课外辅导 1.神奇怪诞的和虚幻的境界。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以虚像显实境。李 商隐锦瑟诗中的“沧海月明珠有泪”一句,用古代“鲛人泣泪,颗颗成珠”的传说指诗 人回首美好往事的伤感。 2.历史的景和境。这类虚境是作者曾经经历的或历史上

9、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诗人 眼前。如李煜虞美人中的“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一句,借故园的雕栏玉砌这 种虽然存在但不在眼前的虚景,衬托诗人的亡国 之恨。 3.设想的未来之境。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但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绵绵不绝。 故写愁,倍增其愁;言乐,倍增其乐。如柳永雨霖铃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借想象分别后的孤单场景更进一步表达了离别的痛苦。虚实相生手法的表达作用: 丰富诗歌的想象空间,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审美趣味。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全诗从静谧优美的湖月写到绮丽壮观的海日,从曲折迷离的千岩万转的道路到令人惊恐战栗 的深林层巅,境界愈转愈奇,愈幻

10、愈真,最后由梦境幻化为仙境。诗人淋漓尽致地挥洒如椽巨 笔,写他精神上的种种历险和追求,以此来衬托灵魂的苦闷。通过虚实对比,形象更加鲜明,达情丰富深刻。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 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 首联“共此时”设想对方也和自己一样望月的情景,情景交融,超越时空。颔联颈联全从虚 处落笔,描绘出在溶溶月色下,伫立庭院,难解相思,露湿衣衫的情人形象,从而烘托出诗人对 情人缱绻的思恋之情。通过虚实结合,诗的结构更加紧凑,意象更为充足。唐温如题龙阳县青草湖:“西风 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发多。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 。

11、一、二两句,诗人把对 历史的追忆与对眼前壮阔的自然之景的描绘结合起来,以虚幻的神话传出真挚的感情。三、 四句借对梦境的描写衬托诗人摆脱尘嚣后的愉悦之情。全诗绘景叙事,由景而梦,虚实结合, 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加之虚实结合的意象营构,使诗境显得缥缈奇幻。 通过虚实相生,开拓诗的意境,深化诗的主题。李白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一 为迁客去长沙,面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 。首句落笔历史人 物贾谊,以此映衬自身遭遇,流露出对贬谪的不满,后两句借笛声渲染愁情,江城五月,正值初 夏,决不会有梅花之落,但是诗人由笛声触发而想象到动听的笛声仿佛梅花满天飘落的情景, 委婉传出诗人冷

12、落的心境,烘托出了诗人去国怀乡的悲愁情绪,意境苍凉无穷。1.1.常见命题常见命题 (1)(1)这首诗的内容哪是实景这首诗的内容哪是实景? ?哪是虚景哪是虚景? ?有何表达效果有何表达效果? ? (2)(2)诗人是怎样抒发情感的诗人是怎样抒发情感的? ?有何效果有何效果? ? (3)(3)诗歌主要运用了虚实相生手法诗歌主要运用了虚实相生手法, ,请结合诗句分析。请结合诗句分析。 2.2.答题步骤答题步骤 (1)(1)点明虚实手法。点明虚实手法。 (2)(2)结合诗句阐释结合诗句阐释: :哪是虚景哪是虚景, ,哪是实景。哪是实景。 (3)(3)分析效果分析效果: :达到了什么样的表达效果达到了什么

13、样的表达效果, ,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官网:http:/www.pedu.love 中小学一对一课外辅导 四、修辞手法四、修辞手法 诗词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借代、双关、夸张、比拟、对偶、反复、互文、反问、设 问、通感、用典、化用、列锦等。 1.比喻。诗词中运用比喻,在写景状物时能突出生动的意象,强化特定意境的渲染;议理抒情 时能使抽象的情与理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如:“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刘禹 锡望洞庭)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作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 山水浑然一体。 2.借代。借代在古诗词中运用得最广泛,用一些有特征的或相关联的另

14、一类事物来代称,有 的代称甚至相沿成习。借代在诗词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很多,或得体,或含蓄,或形象,或别 致。如:“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白居易琵琶行)。 “丝竹”代音乐。 3.双关。古典诗词讲究含蓄美,因而双关手法运用较多,双关又分谐音双关和语意双关。双 关是言在此而意在彼,使表情达意更含蓄,更有趣。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刘禹锡竹枝词)“晴” 谐“情” 。 4.夸张。夸张就是把事物夸大或缩小,它可以使感情表达得更强烈、更鲜明,更能感染读者。 如:“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阵阵,夏雨雪,天地合,乃敢 与君绝!”(汉乐府上邪)少女

15、以五件不可能出现的事为誓,表达了对爱情的热烈坚贞和 无所顾忌的追求,人物形象鲜明。 5.比拟。就是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物当作人来写,从而使描写生动形象,使画面鲜明灵动,使 表情达意更别致、更隽永。例如:“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 穿庭树作飞花。 ”(韩愈春雪)把春雪描绘得美好而富有灵性,饶有情趣。 6.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语言简 练,整齐对称,意义集中含蓄。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无边 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 人觉得气象万千,令人感受

16、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 7.反复。指某些词句多次出现,达到强调事件,渲染气氛,抒发感情的效果。如:“而今识尽 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8.互文。就是两个事物在上下文只出现一个而省略另一个,即所谓“两物各举一边而省文”,以 收到言简意赅的效果。如:“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江南逢李龟年)其中 “见”与“闻”互补见义。 9.反问。加强语气,表达强烈的感情,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如:“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 王卷土来?”(王安石题乌江亭)用反问句式,强调历史之必然。 10.设问。开篇设问,可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可以承上启下;结尾设问,可以深化主题,令人 回味。如:“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杜甫蜀相) 11.通感。就是把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以一种感 觉写另一种感觉的修辞手法。如:“凤吹声如隔彩霞,不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