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政治中考时政热点专题十(1) 2

上传人:woxinch****an2018 文档编号:39309341 上传时间:2018-05-14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5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年政治中考时政热点专题十(1) 2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2013年政治中考时政热点专题十(1) 2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2013年政治中考时政热点专题十(1) 2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2013年政治中考时政热点专题十(1) 2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2013年政治中考时政热点专题十(1) 2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3年政治中考时政热点专题十(1) 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年政治中考时政热点专题十(1) 2(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3 年政治中考时政热点专题十:文化强国战略一、热点材料 1、莫言以生死疲劳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书写山东高密乡村形成鲜明文学风格的中国著名作家莫言,因其作品“很好地将魔幻现实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结合在一起” , 10 月 11 日晚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一次标志中国当代文学进入世界主流社会视野的重大文化事件。而它也为推动中国当代文学融入世界留下了许多启示和思索。诺贝尔文学奖花落中国,莫言成为诺贝尔文学奖中国籍作家第一人,填补了中国文学界的空白。这是一个突破,也为如何切实提高文化软实力提供了一种明确的途径,一个前进的方向。2、2012 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开幕式暨颁奖典礼在友谊剧院举行,

2、组委会首次推出的“金红棉奖”正式揭晓,红遍大江南北的舌尖上的中国最终斩获评审团大奖。 舌尖上的中国为中国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美食类纪录片,主要内容为中国各地美食生态。通过中华美食的多个侧面,来展现食物给中国人生活带来的仪式、伦理等方面的文化;见识中国特色食材以及与食物相关、构成中国美食特有气质的一系列元素;了解中华饮食文化的精致和源远流长。本片制作精良,7 集内容制作耗时 13 个月,2012 年 5 月在央视首播后,在网络引起了广泛的关注。3、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关于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促进传统村落的保护、传承和利用,建设美丽中国,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

3、发布关于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的指导意见 。传统村落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是农耕文明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传统村落凝聚着中华民族精神,是维系华夏子孙文化认同的纽带。传统村落保留着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是繁荣发展民族文化的根基。但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传统村落衰落、消失的现象日益加剧,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刻不容缓。新时期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保护和传承前人留下的历史文化遗产,体现了国家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自觉,有利于增强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自信;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延续各民族独特鲜明的文化传统,有利于保持中华文化的完整多样;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保持农村特色和提升农村魅力,为农村地区注入新

4、的经济活力,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社会、文化的协调可持续发展。4、 文化部部署 2013 年春节期间文化活动,要求各地推荐“春节文化特色地区” ,计划制成“春节文化分布图” ,于春节前一个月左右召开新闻发布会,并通过报纸、网络等渠道向社会公众提供。春节期间,公众可根据“春节文化分布图” ,选择感兴趣的地区前去感受各地浓郁的传统节日文化氛围。5、十八大报告中对于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论述是对 2011 年 10 月 18 日召开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中提出文化强国建设的进一步确认,胡锦涛同志从四个方面论述了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次提到了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关键是要增强全民族的文化创造活力,概括出了文比强国建设的

5、精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

6、义、社会主义教育。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报告用 24 个字提出了覆盖全国各方面意见、反映现阶段全国人民最大公约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述。价值观是人们心中的深层信念,是判断是非的标准,是行动遵循的准则。一个国家和社会是否拥有广泛认同的核心价值观,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的凝聚力和影响力。24 个字分别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高度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清晰而凝练,不仅展现了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全新认识,而且让社会公众找到核心价值观里的“主心骨” ,为多元时代凝聚思想共识指明了方向。坚持面向基层、服务群

7、众,加快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加大对农村和欠发达地区毒化建设的帮扶力度,继续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向社会免费开放。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加强和改进网络内容建设。唱响主旋律。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全民科学素养。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动文花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事业。加强重大公共文化工程和文化项目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服务

8、效能。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构建和发展现代传播体系,提高传播能力。扩大文化领域对外开放,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二、热点解读1、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只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才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社会。文化建设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2、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客观要求,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战略举措,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

9、神文化需求的迫切需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世界文化大观园中一朵璀璨的奇葩,对推动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3、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不断完善,我国经济建设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显著改善,对精神文化产品在质和量两个方面都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科学发展作为我们时代的主题,要求文化建设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发展,要求能够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相匹配的文化建设大发展大繁荣局面的出现。一个文明进步的社会必然是物质财富和精神文化共同进步的社会,一个现代化的强国必定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协同发展的

10、国家。4、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必然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文化既是支撑、引领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又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而且文化产业直接就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一翼,文化建设还通过提高劳动者的素质而对生产力的发展起着巨大推动作用。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文化与经济和政治日益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凸显,促进文化繁荣,大力发展作为“软实力”的文化,已经成为全面增强综合国力、提高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的必然选择。5、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全球文化多元发展的必然要求。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载体,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中,文化多元化是民族精神保持独立、世界

11、文化生态保持平衡的重要基础。各民族文化只有自觉、自信、自强,不断繁荣发展,才能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态度正确对待外来文化,才能避免被西方文化霸权同化的命运,保持自己民族文化的特色,拓展文化权益,维护文化安全,推动世界文化多元化进程。6、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它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7、正确区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文化事业是指弘扬主旋律,提倡高雅文化的文化产品,例如公益性宣传,教育的产品等,作为公共的大众文化事业来建设。文化产业是指属于群众个性喜

12、好,愿意花钱享受,有市场,能盈利的项目。8、文化对于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文化对思想解放起着引领作用,对经济发展起着先导作用,对社会和谐起着滋润作用,对人类进步起着催化作用。每一个民族的繁荣,每一个国家的强盛,都离不开文化软实力的支撑,文化具有多样性和历史性。文化已成为国与国之间竞争的利器,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9、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就是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10、思想道德建设要解决的是整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它体现了精神文明的性质和方向,是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13、和中心环节。民族精神作为文化软实力的核心,具有对内凝聚和动员民族力量,对外展示民族形象的功能。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是为了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并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11、作为中华儿女,祖国命运是我们的情之所系,民族文化是我们的血脉精神,传承民族文化是历史赋予我们的光荣职责和神圣使命,培养民族文化素养是我们青少年的必修课。12、珍惜文化遗产不等于盲目崇拜,继承文化传统也不是要回到过去。当代中华儿女需要站在时代的高起点上,取传统文化恒久之精华,去旧文化陈腐之糟粕,既坚持自己独特的根基,又博彩世界各民族之众长,才能建设起中华民族活力喷薄、丰富多彩、昂扬向上的共有精神家园。13、正确对待中华传统

14、文化:我们应该继承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去其糟粕,并结合时代特征加以丰富和发展。14、世界上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这反映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与不同文化相处需要有开放的胸怀。不能逃避现实,而要积极面对和沟通,既要尊重本民族文化的价值,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的价值,主张平等交流,互相学习,要以开放的胸怀来做友好往来的使者。15、对外来文化,我们要辩证地看待,既不能一味排斥,也不能全盘接受。学习外来文化,不等于照搬照抄,而要批判地继承,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16、中华文化的内容具体表现为: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名扬世界的科技工艺;异彩纷呈的文学艺术;充满智慧的中国哲

15、学;完备而深刻的道德伦理。17、中华文化的作用:几千年来,中华文明虽历经沧桑,饱受磨难,却绵延不绝,历久弥新。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中华民族创造的灿烂文化,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发展道路具有深远的影响;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世界文化大花园中一朵璀璨的奇葩,对人类的进步和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8、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的具体内容:敬业乐群、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志趣;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昂扬锐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鞠

16、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为政风范;厚得载物、道济天下的广阔胸襟;奋不顾身、舍生取义的英雄气概;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等。19、民族精神的作用:民族文化是民族的根,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精髓。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脊梁,民族精神是民族的魂;一个民族要生存和发展,就要有一种昂扬向上的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命肌体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精神及其丰富内涵与中华民族之间有着血肉联系。中华民族精神对于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具有支撑作用,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各种自然灾害和外敌入侵,但是,我们的民族非但没有在种种考验面前退缩、沉沦和屈服,反而在百折不挠的奋斗中崛起,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鼓舞我们民族迎难而上、团结互助、战胜强敌和困难的不竭精神力量。20、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最根本的就是必须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重要意义:方向问题是根本问题;是我们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谐文化的首要和根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