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的热处理及硬度测定

上传人:woxinch****an2018 文档编号:39309157 上传时间:2018-05-14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35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钢的热处理及硬度测定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钢的热处理及硬度测定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钢的热处理及硬度测定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钢的热处理及硬度测定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钢的热处理及硬度测定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钢的热处理及硬度测定》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钢的热处理及硬度测定(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钢的热处理及硬度测定 一、实验目的 1.了解钢的基本热处理工艺。 2.了解布氏和洛氏硬度计的主要原理、结构及操作方法。 3.了解不同的热处理工艺对钢的性能的影响。二、实验原理 热处理是充分发挥金属材料性能潜力的重要方法之一。其工艺特 点是把钢加热到一定温度,保温一段时间后,以某种速度冷却下来, 通过改变钢的内部组织来改善钢的性能,其基本工艺包括退火、正 火、淬火和回火等。 金属的硬度是材料表面抵抗硬物压入而引起塑性变形的能力。硬 度越大,表明金属抵抗塑性变形的能力越大,材料产生塑性变形就 越困难。硬度是金属材料一项重要的力学性能指标。硬度的试验方 法很多,其中常用的有布氏法、洛氏法和维氏法三种

2、硬度试验方法。1.钢的退火、正火、淬火和回火 钢的退火通常是将钢加热到临界温度1Ac或3Ac线以上,保温后缓 慢地随炉冷却的一种热处理工艺。钢经退火处理后,其组织比较接 近平衡状态,硬度较低(约 18022OHBS) ,有利于进行切削加工。 钢的正火是将钢加热到3Ac或cmAc线以上 3050,保温后在空气 中冷却的一种热处理工艺。由于冷却速度稍快,与退火组织相比, 所形成的珠光体片层细密,故硬度有所提高。对低碳钢来说,正火 后提高硬度可改善其切削加工性能,降低加工表面的粗糙度;对高 碳钢来说,正火可以消除网状渗碳体,为球化退火和淬火作准备。 钢的淬火就是将钢加热到3Ac或1Ac线以上 305

3、0,保温后在不 同的冷却介质中快速冷却,从而获得马氏体和(或)贝氏体组织的 一种热处理工艺。马氏体的硬度和强度都很高,特别适用于有较高 耐磨性能要求的工模具材料。淬火工艺包括三个重要参数,淬火加 热温度、保温时间和冷却速度。淬火加热温度过高时晶粒容易长大, 而且还会产生氧化脱碳等缺陷,加热温度过低则会因组织中存在铁 素体或珠光体而导致材料硬度不足。 保温时间与钢的成分、工件的形状、 尺寸及加热介质等因素有关,一般可 按照经验公式加以估算,保温时间过 长或过短都会对钢的组织及性能造成 不利的影响。冷却是淬火的关键工序, 它直接影响到淬火后的组织和性能。冷却时应使冷却速度大于临界冷却速度,以保证获

4、得马氏体组织。 在这个前提下又应尽量降低冷却速度,以减小内应力,防止变形和 开裂。因此,可根据 C 曲线图(见图 1-3-1) ,使淬火工件在过冷奥 氏体最不稳定的温度范围(650550)进行快冷,而在较低温度 (300100)时的冷却速度则尽可能小些。 钢的回火是把经过淬火后的钢再加热到1Ac线以下某一温度,保 温一段时间,然后 冷却到室温的热处理工艺,其主要目的是改善淬火组织(马氏体)的 韧性,消除淬火时产生 的残余内应力并减小钢件的变形。回火温度和保温时间是回火工艺 的两个重要参数,根据回 火温度的不同,回火又可分为低温回火(小于 250) ,中温回火 (250500)和高温 回火(50

5、0650) 。 2.硬度试验原理、结构及操作方法 硬度测试方法很多,使用最广泛的是压入法。压入法就是把一个 很硬的压头以一定的压力压入试样的表面,使金属产生压痕,然后 根据压痕的大小来确定硬度值。压痕越大,则材料越软;反之,则 材料越硬。根据压头类型和几何尺寸等条件的不同,常用的压入法 可分为布氏法、洛氏法和维氏法三种。 1)布氏硬度 布氏硬度试验是施加一定大小的载荷 P,将直径为 D 钢的球压入 被测金属表面后保持一定时间,然后 卸除载荷,根据钢球在金属表面上所 压出的压痕直径查表即可得硬度值。 用钢球压头所测出的硬度值用 HBS 表示;用硬质合金球压头所测 出的硬度值用 HBW 表示。布氏

6、硬度 的优点是测定结果较准确,缺点是压 痕大。目前布氏硬度计一般以钢球为 压头,主要用于测定较软的金属材料 的硬度。布氏硬度值的计算式如下: HBS(HBW)2220.102 (PD DDd 式中 P试验力(N) ; D压头球体直径(mm) ;d相互垂直方向测得的压痕直径1d、2d的平均值(mm) 。布氏硬度试验机的外形结构如图 1-3-2 所示,其基本操作和程 序是: (1)将试样放在工作台上,顺时针转动手轮,使压头向试样表 面直至手轮对下面螺母产生相对运动(打滑)为止。此时试样已承 受 98.07N 初载荷。 (2)按动加载按钮,开始加主载荷,当红色指示灯闪亮时,迅 速拧紧紧压螺钉,使圆盘

7、转动。达到所要求的持续时间后,转动即 自行停止。 (3)逆时针转动手轮降下工作台,取下试样用读数显微镜测出 压痕直径 d,以此查表即得 HBS 值。 2)洛氏硬度 洛氏硬度以顶角为 120的金刚石 圆锥体作为压头,以一定的压力使其 压入材料表面,通过测量压痕深度来 确定其硬度。被测材料的硬度可在硬 度计刻度盘上读出。洛氏硬度有 HRA、HRB 和 HRC 三种标尺,其中 以 HRC 应用最多,一般用于测量经过 淬火处理后较硬材料的硬度。 在实际使用中为了使硬材料的洛氏硬度值比软材料的高,以符 合人们的习惯。因此被测试材料的硬度值尚须用下式作适当变换:23()KhhKeHRcc式中,K常数,采用

8、金刚石压头时为 0.2,采用 1.5875mm(l/16”)钢球压头时为 0.26; c常数,采用金刚石压头或钢压头时都为 0.002;3h、2h施加载荷前后的压痕深度(mm) 。 常用的三种洛氏硬度试验规范见表 1-3-1。洛氏硬度试验机的结构如图 1-3-4 所示,其基本操作程序是: (1)将试样放置在试样台上,顺时针转动手轮,使试样与压头缓慢接触,直至表盘小指针指到“0”为止,然后将表盘上指针调零。(2)按动按钮或转动手柄,加主载荷,当表盘大指针反转停止 后,再顺时针旋转摇柄,卸除主载荷,此时表盘大指针即指示出该 试样的 HRC 值。 (3)逆时针转动手轮,取出试样,硬度测定完毕。3)维

9、氏硬度 维氏硬度测定的基本原理和布氏硬度相同, 区别在于压头采用锥面夹角为 136的金刚石 棱锥体,压痕是四方锥形(图 1-3-5) 。 维氏硬度用 HV 表示,HV 的计算式为:20.102 1.8544FHVd式中:F载荷(N) ; D压痕对角线长度(mm) 。三、实验内容 1.退火、正火及淬火部分的内容及具体步 骤(1)根据处理条件不同,可按表 1-3-2 进行分组试验。 (2)表 1-3-2 中所用原始试样一律经退火处理后测定其 HBS 值, 经淬火实验后一律用洛氏(HRC)硬度计测定。 (3)根据试样钢号及铁碳相图确定加热温度及保温时间。 (4)将退火、淬火及正火后的试样表面用砂纸磨

10、平,测出硬度 值(HRC)并填入表 1-3-2 中。2.回火部分的内容及具体步骤 (1)将已经正常淬火并测过硬度的 45 钢试样分别按表 1-3-3 中指定的各温度值放入炉内加热,保温 1 小时,然后取出空冷。 (2)用砂纸磨光试样表面,测定其硬度值(HRC)。 (3)将测定的硬度值分别填入表 1-3-3 中。四、实验报告要求 1.明确实验目的。 2.分析加热温度与冷却速度对钢的性能的影响 3.按照表 1-3-2 及表 1-3-3 记录各硬度值数据,并绘制出 45 钢回 火温度与硬度的关系曲线图。根据铁碳相图,共析钢加热到超过 A1 温度时,全部转变为奥氏体;而亚共析钢和过共析钢必须加热到 A

11、3 和 Acm 以上才能获得单相奥氏体。在实际热处理加热条件下,相变是在不平衡条件下进行的,其相变点与相图中的相变温度有一些差异。由于过热和过冷现象的影响,加热时相变温度偏向高温,冷却时偏向低温,这种现象称为滞后。加热或冷却速度越快,则滞后现象越严重。图 6-1 表示加热和冷却速度对碳钢临界温度的影响。通常把加热时的实际临界温度标以字母“c”,如 Ac1、Ac3、Accm;而把冷却时的实际临界温度标以字母“r”,如 Ar1、Ar3、Arcm 等。钢的热处理多数需要先加热得到奥氏体,然后以不同速度冷却使奥氏体转变为不同的组织,得到钢的不同性能。因此掌握热处理规律,首先要研究钢在加热时的变化。一、

12、加热时奥氏体的形成过程1共析钢的加热转变从铁碳相图中看到,钢加热到 727(状态图的 PSK 线,又称 A1温度)以上的温度珠光体转变为奥氏体。这个加热速度十分缓慢,实际热处理的加热速度均高于这个缓慢加热速度,实际珠光体转变为奥氏体的温度高于 A1,定义实际转变温度为 Ac1。Ac1 高于 A1,表明出现热滞后,加热速度愈快,Ac1 愈高,同时完成珠光体向奥氏体转变的时间亦愈短。共析碳钢(含 0.77%C)加热前为珠光体组织,一般为铁素体相与渗碳体相相间排列的层片状组织,加热过程中奥氏体转变过程可分为四步进行:IMGhttp:/ Fe-Fe3C 状态图知:在 A1 温度铁素体含约 0.0218

13、%C,渗碳体含 6.69%C,奥氏体含 0.77%C。在珠光体转变为奥氏体过程中,原铁素体由体心立方晶格改组为奥氏体的面心立方晶格,原渗碳体由复杂斜方晶格转变为面心立方晶格。所以,钢的加热转变既有碳原子的扩散,也有晶体结构的变化。基于能量与成分条件,奥氏体晶核在珠光体的铁素体与渗碳体两相交界处产生(见图 6-2(a) ) ,这两相交界面越多,奥氏体晶核越多。第二阶段:奥氏体的长大。奥氏体晶核形成后,它的一侧与渗碳体相接,另一侧与铁素体相接。随着铁素体的转变(铁素体区域的缩小) ,以及渗碳体的溶解(渗碳体区域缩小) ,奥氏体不断向其两侧的原铁素体区域及渗碳体区域扩展长大,直至铁素体完全消失,奥氏

14、体彼此相遇,形成一个个的奥氏体晶粒。第三阶段:残余渗碳体的溶解。由于铁素体转变为奥氏体速度远高于渗碳体的溶解速度,在铁素体完全转变之后尚有不少未溶解的“残余渗碳体”存在(见图 6-2(C) ) ,还需一定时间保温,让渗碳体全部溶解。第四阶段:奥氏体成分的均匀化。即使渗碳体全部溶解,奥氏体内的成分仍不均匀,在原铁素体区域形成的奥氏体含碳量偏低,在原渗碳体区域形成的奥氏体含碳量偏高,还需保温足够时间,让碳原子充分扩散,奥氏体成分才可能均匀。上述分析表明,珠光体转变为奥氏体并使奥氏体成分均匀必须有两个必要而充分条件:一是温度条件,要在 Ac1 以上加热,二是时间条件,要求在 Ac1 以上温度保持足够

15、时间。在一定加热速度条件下,超过 Ac1 的温度越高,奥氏体的形成与成分均匀化需要的时间愈短;在一定的温度(高于 Ac1)条件下,保温时间越长,奥氏体成分越均匀。还要看到奥氏体晶粒由小尺寸变为大尺寸是一个自发过程,在 Ac1以上的一定加热温度下,过长的保温时间会导致奥氏体晶粒的合并,尺寸变大。相对之下,相同时间加热,高的加热温度导致奥氏体晶粒尺寸的增大倾向明显大于低的加热温度的奥氏体晶粒长大倾向。奥氏体晶粒尺寸过大(或过粗)往往导致热处理后钢的强度降低,工程上往往希望得到细小而成分均匀的奥氏体晶粒,为此可以采用:途径之一是在保证奥氏成分均匀情况下选择尽量低的奥氏体化温度;途径之二是快速加热到较

16、高的温度经短暂保温使形成的奥氏体来不及长大而冷却得到细小的晶粒。工程上把奥氏体晶粒尺寸大小定义为晶粒度,并分为 8 级,其中14 级为粗晶粒,5 级以上为细晶粒,超过 8 级为超细晶粒。2非共析钢的加热转变亚共析钢与过共析钢的珠光体加热转变为奥氏体过程与共析钢转变过程是一样的,即在 Ac1 温度以上加热无论亚共析钢或是过共析钢中的珠光体均要转变为奥氏体。不同的是还有亚共析钢的铁素体的转变与过共析钢的二次渗碳体的溶解。更重要的是铁素体的完全转变要在 A3 温度(Fe-Fe3C 状态图的 GS 线)以上,考虑热滞后实际要在 Ac3 以上,二次渗碳体的完全溶解要在温度 Acm(Fe-Fe3C 状态图的 ES 线)以上,考虑热滞后要在 Accm 以上。即亚共析钢加热后组织全为奥氏体需在 Ac3 以上,对过共析钢要在 Accm 以上。如果亚共析钢仍仅在 Ac1Ac3 温度之间加热,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