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论述类文章的阅读

上传人:woxinch****an2018 文档编号:39308144 上传时间:2018-05-14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8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般论述类文章的阅读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般论述类文章的阅读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般论述类文章的阅读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般论述类文章的阅读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般论述类文章的阅读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般论述类文章的阅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般论述类文章的阅读(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四讲第四讲 一般论述类文章的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的阅读阅读是一种从书面语言中获得知识和信息的心理过程,也是一种基本的智力技能。阅读是由各方面因素和一系列的过程和行为构成的总和。(一)高考要求(一)高考要求1.理解 B(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2.分析综合 C(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二)考点解说(二)考点解说综观全国一般论述类文章的高考试题,其题目的数量多少不一,大致在 34 道之间;题型分客观题与主观题两种,以客观选择题为主。论述类文章的考查对象包括概

2、念、句子、文章中的信息、结构思路、主要内容、作者的观点态度。考查能力主要为理解、分析、综合。【相关链接】一般论述类文章的性质:是运用事实和道理论证或反驳某种观点和主张的一种文章体裁。一般论述类文章的表现手法: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的逻辑形式来论证,阐明客观事物的道理。它既不像记叙文那样再现事实,也不像说明文那样解说事物。一般论述类文章的 3 要素:论点论据 论证逻辑逻辑思思维维,以理服人,以理服人一般论述类文章的分类:按名称分:社论、编者按、评论(政治评论 思想评论 文艺评论 图书评论) 、述评、宣言、声明、序跋等。按性质分:政治论文(包括文艺评论) 、学术论文。 按论辩的方法分:立论性议论文和

3、驳论性议论文。1.理解(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论述类文本中考查的“概念” ,多是文章或段落的中心议题。考查对概念的理解其本质是考查对文、段主要或重点内容的理解。在高考试卷中常以考查对文中重要词语理解的方式呈现。考查理解概念的客观题,一般要求考生正确判断描述或表现这个概念(词语)内容的正误;主观题则要求考生解说词语的意思或解释词语的含义。解答这类题目,不能孤立地理解概念(词语)的表面意思,应依据上下文准确把握词语的内在含义。在实际答题过程中,从文章中找到解释“概念”的相关语句,便可顺利完成这类问题的解答。(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所谓重要的句子,一般是文章或段落的关键句,是段落的核心或

4、文章的中心。考查对句子含意的理解其实就是考查对文章或片段主要内容或中心的理解。主观题的考查常常是直接问句子的含意、意思;客观题主要围绕对句子意思的解释来设置选项;选择题的选项多数以直接摘取文章信息(语句) 、整合文中信息、转化文中信息的方式来设置。因此,解答这类问题时,要具备准确、全面筛选信息的能力,对信息加以提炼的能力,整合信息的能力及转化信息的能力。2.分析综合(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筛选,需要根据题目要求从文章中筛选出切合题意的信息,这些信息包括字、词、句等。对文章内容理解程度的高低主要是通过信息筛选的准确、全面与否来反映。筛选既可考查理解文章的思维过程,又能检测思维的结果。整合就是

5、在准确筛选信息的基础上,对信息进行梳理、加工、组合,进行简要的表述。整合的方法简而言之,可以概括为“摘录、提取、压缩、转述、组合”等。此考点的客观题,一般要求能够通过对文中信息的筛选,与试题中选项信息进行比照后,判断选项信息的正误;主观题则要求从文章中筛选出与题目要求相关的语句,并进行简要的表述。(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结构是文章内容的外在表现形式,分析文章结构就是分析文章对语言材料如何加以组织和安排。把握文章的思路则是要求理解文章内容之间存在的内在逻辑关系,以理解文章的内容。此考点侧重考查对作者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的理解。文章的结构和思路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体,它们围绕一个中

6、心点展开。文章的中心,作者认识、解决问题的思维发展过程通过结构表现出来,文章的结构安排由思路来决定。高考试题对文章结构和文章思路的考查常常是分析词句在文章结构中的作用,考查段落内部句子之间的关系等。解答这类题目,理清文章段落之间和段落内部句子之间的组合关系,不失为一条捷径。(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这是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整体把握,对文章主要内容及对中心的理解能力。文章的中心通常是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多个侧面来表现的,这些角度、侧面、层次常常构成文章的要点。归纳内容要点就是分析文章中表现主题的角度、侧面、层次等;概括中心意思就是在归纳的基础上,总结出内容要点的共同特点。此考查点通常考查对

7、文章重要内容的归纳、段意的总结和文章中心意思的概括。解答这类题目要抓住文章中各段内容的共性特点。(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这类题目首先考查的是作者的观点、态度是什么,然后分析作者持这种观点和态度的原因。所谓“观点、态度” ,是指作者通过一定材料所表达的对具体事物、现象的看法和态度等。一般题目问的是“为什么” 。论述类文章有其特殊性,通常要求观点鲜明,并需要有充分、有力的论据作为支撑。作者论述观点的过程就是建立观点与论据之间联系的过程。因此分析论述类文章的重要任务是理解作者的观点,把握文章的论据,分析作者是如何建立观点与材料之间的关系的,在文章中观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如何,论据与论据或材

8、料与材料之间有怎样的联系等。以上(2)(3)(4)这三个考查点既有交叉,又各有侧重。它们都是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整体把握与理解的能力,其实就是要理清文章中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理清段落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由于论点与论据之间是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所有论据都是证明论点的,因此论据之间有共性。但文章要论证得全面、严密,论据的角度要有所不同,所以它们又有其个性。在解读论述类文章的过程中,既要看到观点与材料的联系,又要抓住论据或材料之间的共性,还要分析每一个论据或材料的个性。抓住解读论述类文本的这一规律,问题便可迎刃而解。(三)运用逻辑常识指导阅读(三)运用逻辑常识指导阅读1.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内涵:所反

9、映对象的本质属性。外延:具有所反映本质属性的对象。内涵与外延成反比关系 A 书B 新书A A B B概念间的关系(五种)(1)同一关系A 北京 B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 两个概念的外延完全重A A B B 合。(2)包含关系A 笔 B 圆珠笔 一个概念的外延完全包含在另一个概念的外延之A A B B 中,而且仅仅成为另一个概念外延的一部分。(3)交叉关系 A 共青团员 两个概念的外延 B 中学生 有而且只有一部分重合。A A B B(4)矛盾关系 A 核国家B 无核国家A A B B两个概念的外延 完全不同,并且 它们的外延之和 等于其属概念 (上位概念)的 外延。(5)反对关系A 导体 B

10、绝缘体C 半导体A A C C B B2.概念的限制和概括一件 男式 40 公分 蓝色短袖纯棉 衬衣衬衣买衬衣(衣服)去了3.概念不可偷换转移杀人者应当偿命,包公是杀人者,包公应当偿命。第一句的“杀人者”指“违法者” 。两个概念的外延完 全不同,并且它们 的外延之和小于其 属概念的外延。买者与售者沟通概念限制概念限制 买者与他人沟 通概念概括概念概括第二句的“杀人者”指“执法者” 。汞是极毒的,这条鱼含有汞,这条鱼是极毒的。第一句的“汞”指单质的汞。第二句的“汞”指化合物。【例题 1】2007 年海南宁夏考题现在不断有人提问,为什么在我们这个堪称伟大的时代里却出不了伟大的作家?对此我的想法是,

11、现在是一个无权威的、趣味分散的时代,一个作家很难得到全民集中的认可。事实上,要成为一位大家公认的伟大作家,需要时间的考验,甚至包括几代人的阅读和筛选。而且在今天这样一个时代,消费与享受往往消磨作家敏锐的洞察力和浪漫的激情,以至那种具有巨大原创力的作品很难产生。当然,当代中国缺少伟大的作家,除了这些外在的方面,也有作家自身主体弱化的问题。比如市场需求之多与作家生活经验不足的矛盾、市场要求产出快与文学创作本身求慢求精的矛盾等等。而这当中,正面精神价值的匮乏或无力,无疑是当下文学创作中最为重要的缺失。所谓正面精神价值,指的就是那种引向善、呼唤爱、争取光明、辨明是非,正面造就人的能力。这种价值在文学作

12、品中的体现,与作家对民族的精神资源的利用密切相关。我们民族的精神资源很丰富,但是也还需要作必要的整合和转化,才能化为作家内心深处的信仰,运用到创作中去。还有一些作家表现出“去资源化”的倾向,他们不知如何利用资源,索性不作任何整合与转化,以为只要敢于批判和暴露,就会写出最深刻的作品。但如果都是暴力、血腥,就让人看不到一点希望,而真正深刻的作品不仅要能揭露和批判,还要有正面塑造人的灵魂的能力。还有另外一种主体精神弱化的现象,很多作品没完没了地写油盐酱醋和一地鸡毛,缺少一种人文关怀。作家的责任是把叙事从趣味推向存在,真正找到生命的价值所在。当他们丧失了对生活的敏感和疼痛感,把创作变成了制作,批量化地

13、生产的时候,文学就不会有什么真正的生命了。老舍先生曾将长篇小说大明湖浓缩成月牙儿,篇幅几近短篇,却也创造了中国现代文学中公认的经典。他幽默地说:“我在经济上吃了亏,在艺术上占了便宜。 ”如果今天的作家都肯下这种苦功,那么消费的时代再汹汹然,我们仍然可以对震撼人心的好作品的出现满怀期望。1.从原文看,下列不属于“当代中国缺少伟大的作家”外在原因的一项是( )A.现在是一个缺乏权威的时代,也是一个受众趣味分散的时代。B.要成为一个伟大的作家,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得到普遍的公认。C.在今天,消费与享受往往会消磨作家敏锐的洞察力和浪漫的激情。D.作家对生活的体验还不够,同时文学创作本身的规律是求慢求精

14、。【答案】D2.从原文看,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的民族精神资源很丰富,现在面临的问题是如何保持原貌并移植到创作中。B.所谓“去资源化” ,就是作品只有批判和揭露,而没有充分利用社会生活的资源。C.充斥暴力和血腥的文学作品使人看不到一点希望,这是正面精神价值缺失的结果。D.作品中有油盐酱醋和一地鸡毛这样的描写,表明作家没有担负起自己的社会责任。【答案】C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作家作品中正面精神价值的匮乏或无力,是当代中国文学创作中最应该引起重视的问题。B.是否善于利用我们民族丰富的精神资源,决定了作家作品中正面精神价值的能否体现。C.要保持文学生命,作家就应该对生活具有敏感和疼痛感,坚持把叙事从趣味推向存在。D.老舍把大明湖浓缩成月牙儿 ,说明下苦功夫创作,才能出现震撼人心的好作品。【答案】B 【例题 2】2008 年全国卷小阅读试题(1)在明王朝统治中国的 276 年间,白银经历了一个不同寻常的货币化过程。明初,朝廷禁用金银交易,到了明朝后期,白银则已经通行于全社会。迄今为止,对于这一货币化过程,中外学术界无不以明史正统初年明英宗“弛用银之禁”“朝野率皆用银”的诏令为根据,以为是朝廷推行的结果。实际上,明代白银的货币化是自民间开始,到明英宗以后才逐渐为官方认可、自上而下地展开的。随着白银成为合法货币,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