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上传人:woxinch****an2018 文档编号:39308125 上传时间:2018-05-14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摘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 更好地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举措。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党在新时期的重大 理论创新,有利于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社会基础,是完成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关 键 词:和谐社会;小康社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党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使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由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位一体,扩展为包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容,实现了四位一体的飞 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提出,立

2、即得到广大干部群众的广泛关注和热烈响应,社会 认同感非常强,人们盼和谐、议和谐、谋和谐,并自觉地把它付诸行动、付诸实践。这充 分说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 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和根本利益。社会和谐作为一种理想的社会状态,是人类永恒的价 值追求。胡锦涛同志指出:“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 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 ” 构 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对现代化建设历程的全面总结和对国际经验教训进行深刻反 思的结果,体现了我党执政理念的升华,同时也是对我国社会发展目标的准确定位

3、,既顺 应了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意愿,也适合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状况和 要求,对于我们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 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体现了我党在新时期的重大理论创新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总结了国内外治国理政的经验教 训,积极探索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结晶。中国共产 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 社会主义制度,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根本的政治前提。但在经济落后的中国如 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实现社会和谐,就成为中国共产党人亟待

4、解决的重大课题。对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探索和认识,开始于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 领导集体。上个世纪 50 年代中期,针对照搬苏联经验在实践中出现的弊端,毛泽东同志带 领全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提出要探索适合我国特点的社 会主义建设的具体道路。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在探索过程中发生了一些失误甚至是严重 挫折。但总的看,这个时期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正确思想,丰富了对社会主义 建设规律的认识,对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深刻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的 经验,断然抛弃“以阶级

5、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果断地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 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地实行改革开放,开辟了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党形成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 一系列新认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就是在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决议中首次 提出并加以论述的。邓小平同志指出,现代化建设不能搞单打一,要注意各方面综合平衡 和协调并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在社会 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中所包含的富强、民主、文明的目标,就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认识的新成果。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

6、央领导集体,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深刻把握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们党肩负的新任务,全面论述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的十二大关系,深刻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 会,明确提出要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丰富和发展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认识。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的全局出发,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和奋斗目标,全面论述了构建社会 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科学内涵、基本特征、重要原则和主要任务,以及需要进一步 在理论和实践中探索

7、的重大课题。我们党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就 是要求全党同志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更加自觉地加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建设,使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 这表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更加明确地由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 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认识的深化和拓展, 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新飞跃。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社会基础 任何一个政党执政,不 仅要有经济基础,还要有社会

8、基础。执政党的职能不仅要管理经济,而且还要管理社会。 执政党管理社会的目标是实现社会的良性运行,使社会既充满活力又保持稳定有序的和谐 状态。列宁说过,生气勃勃的创造性的社会主义是由人民群众自己创立的。对中国共产党 而言,没有巩固的执政社会基础,就不可能 有长久的执政地位。只有紧紧依靠人民群众, 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才能正常领导人民进行经济、 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人民才能安居乐业,共产党的执政地位也才能巩固。而构建社会 主义和谐社会则是夯实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的有效途径。从国际角度看,社会主 义运动在苏联、东欧等国家遭 受严重挫折而给我们提供了沉重的教训。

9、斯大林领导的社会 主义忽视和谐,大搞阶级斗争,缺少民主,思想和体制僵化、经济失调,使社会事业得不 到人民的支持而失去活力;从赫鲁晓夫到戈尔巴乔夫领导时期的社会主义,不能坚持改革 的正确方向,没有处理好人民群众及政治、经济、文化的和谐发展问题,不能驾驭市场经 济,使许多党员、工人和农民对党绝望,对社会主义前途失去了信心。曾经是社会主义各 国样板的苏联因此而迅速解体,苏联共产党也丧失了执政地位。实践证明,社会主义国家 如果不能实现和谐,矛盾就会积累并尖锐化,就会产生社会危机,就会对共产党的执政地 位形成威胁,甚至失去政权。实践也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是社会进步的源泉和动

10、力。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正是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在认真总结了国外的深刻教训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现阶段的客观实际提出来的。就是为了 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防止党的执政基础削弱或流失。 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视野里,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范畴,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改革开放 以来,我国的阶级和阶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工人阶级队伍的变化表现为,大批非公有制 企业和乡镇企业的职工,以及进城农民工等成为工人阶级的新成员,特别是知识分子作为 工人阶级的 一部分,大大提高了工人阶级的科技文化素质;农民队伍迅速分化,他们中有 的成为农民工,有的成为智力型职业者,有的则成为集体企

11、业管理者和农村社会管理者, 已经成为工人阶级的组成部分;在社会中还出现了新的社会阶层。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 由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 建 设的党,党的地位、环境、肩负历史责任也发生了变化。围绕着在 世纪“靠谁执政、 为谁执政和怎样执政”问题,需要继承并发扬党的群众路线的优良传统,更需要赋予这一 传统以新的内涵。我们党的执政基础就根植于不断更新的广大人民群众之中。巩固党执政 的社会基础,一个根本的因素就是要发挥全体社会成员的积极性。改革开放以来阶级结构 的变化使阶级基础增强、群众基础扩大。党必须适应这些新的变化,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 社会中,处理

12、好一系列矛盾和问题,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 积极因素,把全体人民的意志凝聚起来,吸取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汇成一股巨大无比的社会合力,推动人们政治精神上的和谐、社会关系上的和谐、 人与自然的和谐,从而增强党 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使党执政的社会基础更加巩固。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完成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在本世纪头 年,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到本世纪中叶基本 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这是我们党的近期目标。实 现共产主义,这是我们党的最高理想。而带领全国人民实现近期目标和最高理想,就是我 们党执政的历史任

13、务。要完成这样艰巨而光荣的历史任务,不仅需要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 素,依靠全体人民的努力奋斗,同时,还需要有一个团结协调、稳定有序的和谐社会环境 作为必要的保障,这是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要条件。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是我们党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创造了让世人惊叹的经济奇迹,跨上 一个重要台阶。世界各国的发展进程说明,我国社会发展的存在瓶颈时期,可能出现两种 前途:一种是进入“黄金发展时期” ,因为经济社会转型,为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大的 动力,因而可以保持一个较长时期的经济增长,顺利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另一种是进入 “矛盾凸显时期” ,因为经济社会不协调,各种经济社会

14、矛盾不断显露出来,如果处理不 当,矛盾激化,经济社会发展就会停滞不前,甚至引发社会动荡和倒退。我国的社会主义 建设正处在一个关键时期,发展的瓶颈时期,社会利益格局的剧烈变化使我们面临着更为 复杂的社会利益关系和层出不穷的社会问题。其一,经济与社会的关系不够和谐,物本主 义倾向依然存在。其二,发展不够协调,现在城乡之间、东西区域之间、阶层之间存在差 别;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积累与消费之间、工业与农业之间、经济与社会以及农村与城 市之间存在着比例不协调的问题。其三,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够和谐,发展缺乏可持续性等 等。我国的现实告诉我们,必须及时正确地处理好这些问题和矛盾,才能顺利走出瓶颈地 带,迎来新

15、的机遇,创造更大的发展空间。只有走和谐发展之路,中国能避免这类现象的 发生。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反映了我们党解决这些问题和矛盾的决心,反映了我们党在把握执 政规律、提高执政能力、完成执政使命等重大问题上有了新的更加自觉的认识,是我们党 实执政兴国庄严使命的重要保证。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无论是社会 主义还是共产主义,都应当建立在“和谐”的基础上,构建和谐社会都是它们的题中应有 之意。在党的领导下,我国人民的生活已经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正向全面小康社会迈 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党带领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并 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也是我们党把最

16、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调动起来, 共同完成党的执政目标和执政任务而奋斗的现实要求。 构建和谐社会构建和谐社会 实现伟大复兴实现伟大复兴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种美好思想,中外历史上有不少关于和谐社会的思 想,早在战国时期的孟子就曾经提出过:“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以:鸡 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载与道路矣。 ” (选自孟子见梁惠王上 )在社 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党和政府从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实际和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 发,提出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加强民主法治的建设充分落实依法治国,促 进社会的公平正义。 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 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促进依法治国依宪治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实现中 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对于我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对于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经济发展与自然保护的和谐,农村与城市的和谐,区域发 展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