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分子系统学研究进展

上传人:woxinch****an2018 文档编号:39301504 上传时间:2018-05-1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1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植物分子系统学研究进展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植物分子系统学研究进展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植物分子系统学研究进展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植物分子系统学研究进展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植物分子系统学研究进展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植物分子系统学研究进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植物分子系统学研究进展(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植物分子系统学研究进展植物分子系统学研究进展推动分子系统学发展的主要因素是:1.分子生物学方法的不断改进;2.基因组的全序列测定;3.用于分子系统学研究的基因种类不断增加,对这些基因进化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入;4.化石 DNA 的研究等,本文将对这些因素作简要的介绍。 1.分子系统学实验方法的改进1.1 DNA 的制备核酸的分离与提取是分子生物学研究中最重要的基本技术之一,核酸样品的质量将直接关系到实验的成败。Goelz 等(1985)最先提出的石蜡包埋组织 DNA 提取技术,是用机械的方法破碎组织,切除多余的石蜡,进入含 SDS 和高浓度蛋白酶 K(mg/ml)的提取缓冲液加温孵育,然后进行苯酚

2、和氯仿抽提。 所得 DNA 虽不完整,但可被限制性内切酶切割,因而适于点杂交,印迹杂交等多种分了生物学实验。Dubeau 等(1986)在上述方法上作了改进。 首先通过组织切片和二甲苯和脱蜡,保证了组织的完全破碎,使细胞与消化液充分接触,使 DNA 释放和蛋白去除更加完全;其次通过两步消化的方法,将不适于做分子杂交的降解的 DNA 小段去除,仅保留那些可螺旋化的完整的 DNA 分子,从而提DNA 质量,适于做 Sorthern 印迹杂交分析。Moerkerk 等(1990)对上述两种方法进行了比较,发现两种方法所提行 DNA 之点杂交结果一致,非螺旋化 DNA 亦不影响杂交分析。不同类型的基因

3、分析所要求的 DNA 质量和数量不同。Southern 印迹杂交分析需要1015g 大片段 DNA(20kb) ,因为杂交前要进行相诮的限制性内切酶消化和凝胶分离不同片段长度的 DNA。故 DNA 提取要求高,小片段 DNA 存在会直接影响杂交信号。与之相反,多聚酶链反应(PCR)则可在相对粗制的小片段 DNA 存在会直接影响杂交信号。与之相反,多聚酶链反应(PCR)则可在相对粗制的小片段 DNA 样本上进行,分析所需的 DNA 很少,0.5g 甚至更少即可。PCR 的模板 DNA 制备方法很多,除上述两种方法外,还有更简便的直接水煮法(Slebos,et al,1990;Smit, et a

4、l, 1988 ) 、 蛋白酶消化法(Impraimet al.1987;Brice,et al.1989) 。固定剂对 DNA 的影响固定剂的类型直接影响提取 DNA 的质量。目前大多数实验室常用的中性缓冲福尔马林固定的标本,DNA 保存完好,可以获得高分子量 DNA。Watford 等(1988)对甲醛固定过程中 DNA 变化进行了观察,发现核酸对甲醛反应性可分为两个阶段:早期出现碱基快速可逆转羟甲基化;数天后碱基对间核酸与蛋白间缓慢地形成亚甲基交联。DNA 提取过程中的蛋白产 K 消化,酚/氯仿抽提和纯化等步骤,可以消除由于固定所造成的 DNA 某些理化性质改变。Barmwell 等(1

5、988)发现,甲醛和戊二醛固定可使得 DNA 产量降低,醋酸甲醇(MAA)可导致 DNA 明显降解。Michels 运输保存液或PBS 存放组织虽提取 DNA 纯度高,但产量得明显降低。Dubeau 等也观察到含苦味酸(Bouin 氏液)和含氯化汞的固定液(Zenker,Bs)处理标本不能获得完整的 DNA。乙醇被认为是保存核酸的最佳固定剂。Wu 等(1990)用无水乙醇固定标本 48h,最长达 2 年,均可得到中量的高分子 DNA。Sato 等(1990)用 AMex 方法处理组织,既可保存许多抗原成分,亦可使大分量 DNA 完好无损。1.21.2 PCRPCR 在在 RFLPRFLP 及序

6、列分析中的应用及序列分析中的应用。PCR 技术自 1985 年建立以来,发展之迅速、应用之广泛,表明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近些年来,基于 PCR 的基本原理,许多学者充分发挥创造性思维,对 PCR 技术进行研究和改进,使 PCR 技术得到了进上步地完善,并在此基础上派生出了许多新的用途。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是模拟体内 DNA 复制条件在体外酶促合成特异 DNA 片段的循环反应,可使目的 DNA 片段得以迅速扩增。其主要步骤是:将待扩增的模板 DNA 置于高温(约 93-95)下使之变性解链;人工合成的两个寡核苷酸引物在低温(约 50-70)下分别与目的 DNA 片段两侧的互补序列复性结合;引

7、物在 DNA 聚合酶作用(约 70-75)下沿模板按 53方向延伸,合成目的 DNA 片段的新互补链。如此经过 n 个周期,理论上扩增 2n 倍,一般 PCR 经 30-40 周期后可获得百万倍以上的目的 DNA。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PCRRFLP)分析技术是在 PCR 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DNA 碱基置换正好发生在某种限制性内切酶识别位点上,使酶切位点增加或者消失,利用这一酶切性质的改变,PCR 特异扩增包含碱基置换的这段 DNA,经某一限制酶切割,再利用琼脂糖凝胶电泳分离酶切产物,与正常比较来确定是否变异。应用PCRRFLP,可检测某一致病基因已知的点突变,进行直接基因诊断

8、,也可以此为遗传标记进行连锁分析进行间接基因诊断。PCR-RFLP 的基本原理是用 PCR 扩增目的 DNA,扩增产物再用特异性内切酶消化切割成不同大小片段,直接在凝胶电泳上分辨。不同等位基因的限制性酶切位点分布不同,产生不同长度的DNA 片段条带。此项技术大大提高了目的 DNA 的含量和相对特异性,而且方法简便,分型时间短。 2基因组的全序列测定目前应用的两种快速序列测定技术是 Sanger 等(1977)提出的酶法及 Maxam 和Gilbert(1977)提出的化学降解法。虽然其原理大相径庭,但这两种方法都是同样生成互相独立的若干组带放射性标记的寡核苷酸,每组寡核苷酸都有固定的起点,但却

9、随机终止于特定的一种或者多种残基上。由于 DNA 上的每一个碱基出现在可变终止端的机会均等,因些上述每一组产物都是一些寡核苷酸混合物,这些寡核苷酸的长度由某一种特定碱基在原DNA 全片段上的位置所决定。然后在可以区分长度仅差一个核苷酸的不同 DNA 分子的条件下,对各组寡核苷酸进行电泳分析,只要把几组寡核苷酸加样于测序凝胶中若干个相邻的泳道这上,即可从凝胶的放射自影片上直接读出 DNA 上的核苷酸顺序。因为植物对于人类的衣食住行有着很大的关系,因此对植物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往往集中于一些重要粮食作物如水稻、小麦等及经济作物如油莱、大豆等。有人曾对基因库(GenBank)中有关植物的数据作了统计,其

10、中有90的 DNA 序列来自 22 种植物,而另外 10则来自于 30 种植物,这些研究一般都是针对某种植物的某个基因作的详细研究。植物的叶绿体基因组相对较保守,很多植物基因已被用于分子系统学研究中,在此简单介绍叶绿体基因组的测序进展。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细胞器。早在1909年,就有人根据高等植物叶片的花斑性状的非孟德尔遗传现象, 推测叶绿体内存在着遗传物质。然而, 直到1962年,人们才利用电镜技术首次证实了叶绿体DNA(cpDNA)分子的存在。十年后,才分离到cpDNA。已知的叶绿体基因组大小约为120-160kb,尽少数绿藻的cpDNA的大小超出这个范围。到目前为止,已有

11、6 种高等植物的叶绿体基因组完成了全序列测定,这 6 种植物的cpDNA 的差异见下表。叶绿体基因组编码了它自身使用的全部 rRNA 和 tRNA,但是仅编码了叶绿体上几百种蛋白和多肽的一小部分叶绿体上绝大多数蛋白复合体是由核基因组和叶绿体基因组共同编码的。我们可以把 cpDNA 上的基因分成以下四类:由中国科学家领衔的白菜、甘蓝和油菜全基因组测序项目取得阶段性重大成果,获得了白菜全基因组的精细图,甘蓝和油菜全基因组的框架图。研究表明,白菜、甘蓝和油菜的基因组大小分别约为 5 亿、6.5 亿和 11 亿个碱基对,白菜和甘蓝含有的基因总数目分别约 4.2万和 4.5 万个,油菜基因覆盖度 85%

12、以上。该项成果是国际上首次对三个近缘作物物种进行的整体测序,并且油菜是迄今首个全基因组测序的异源四倍体植物,这不仅对研究作物进化和遗传改良有着重大意义,也对其他多倍体物种的全基因组测序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3用于分子系统学的主要基因种类及其进化规律31 叶绿体基因组叶绿体是植物细胞中重要的细胞器, 具有自身独立的遗传体系, 它编码的物质参与光合作用、氨基酸、核苷酸、脂肪酸等生物合成过程。叶绿体 DNA(cpDNA)具有分子量小、结构简单和有独立的进化路线等优点,加之叶绿体基因相当保守, 因而对 cpDNA 的重要基因进行分析, 可从进化和系统发育上,揭示物种亲缘关系和阐述生物遗传多样性, 并已有

13、大量关于利用细胞器 DNA 或基因(rbcl,ndhFmatk 等基因)来进行遗传与进化的研究和报道。小麦叶绿体基因组中 infA-rpl36 区域的序列设计引物, 对多个小麦族植物, 包括在栽培小麦远缘杂交与染色体工程育种中广泛选用的黑麦、簇毛麦和偃麦草属等物种的 DNA进行了扩增、测序和系统分析, 以期为小麦族中重要物种的遗传多样性与小麦育种提供指导。利用小麦叶绿体基因组中 infA-rpl36 区域的序列设计引物, 对小麦(Triticeae)的 12 个二倍体和多倍体的物种进行了 PCR 扩增和序列测定, 获得了长度 584603 bp 的 12 条 DNA序列。序列分析表明, 供试物

14、种在 infA-rpl36 基因间隔区的核苷酸变异明显高于基因编码区。基因编码区核苷酸序列同源性高达 97%, 表明了目标片段具有高度的保守性。但在 5 个物种的 infA 编码区出现了较大的插入、缺失突变, 导致推导的氨基酸序列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证实了 infA 基因是叶绿体基因组中最活跃的基因之一, 而 rpl36 基因的变异较小, 说明不同叶绿体基因的进化速度是不同的。基于测定序列建立的种系树分析发现, 多倍体物种中间偃麦草(Thinopyrum intermedium)具有多种不同的细胞质起源, 与核基因组一样在进化上较为复杂。3.2 线粒体基因组在植物的系统与进化研究中,相对于叶

15、绿体和核基因片段来说,线粒体基因片段由于其分辨率较低、结构复杂而较少应用到系统学研究中。在植物系统发育重建中,来自叶绿体基因组的DNA片段和来自核基因编码核糖体的DNA,片段(nuclear ribosomal DNA)是两个最主要的分子证据来源(OlmsteadPalmer,1994,Solits Solits,1998;Alvarez Wendel,2003), 近年来, 单拷贝或低拷贝的核基因片段被越来越多地用于不同等级的系统发育重建研究中,为系统发育重建研究提供了更为重要的信息来源(Clegg et al.,1997;Ge et al.,1999;Sang,2002) 。相比之下,利用

16、来自植物线粒体基因组的DNA片段进行系统发育研究仍十分有限,一方面是因为植物线粒体基因组的进化速率比叶绿体基因组更慢从而提供的进化信息有限(Wolfe et al.,1987), 另一方面由于植物线粒体基因组在大小和结构上十分不稳定(高频率重排、重复或缺失以及外源DNA的转入等) ,这些都制约了其在植物系统发育研究中的广泛应用(Palmer,1992;AdamsPalmer,2003)。 。但最新的研究表明,植物线粒体基因组中有些片段是相对比较稳定的,如与呼吸代谢有关的基因(包括cob、cox1、nad1、nad4和nad5)(Adams Palmer,2003),而且植物线粒体中许多基因存在进化较快的内含子,加上被子植物线粒体是母系遗传,因此某些线粒体DNA片段信息同样提供了重要的进化信息(Demesure et al.,1995),在植物系统发育重建、居群生物学和生物地理学研究中有许多成功的报道(Qiu Palmer,1999;Mitton et al.,2000;Gugerli et al.,2001; S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械/制造/汽车 > 汽车维修/保养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