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 第13章过渡元素(一) 铜族和锌族元素

上传人:woxinch****an2018 文档编号:39297449 上传时间:2018-05-14 格式:DOC 页数:37 大小:8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化学 第13章过渡元素(一) 铜族和锌族元素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高中化学 第13章过渡元素(一) 铜族和锌族元素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高中化学 第13章过渡元素(一) 铜族和锌族元素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高中化学 第13章过渡元素(一) 铜族和锌族元素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高中化学 第13章过渡元素(一) 铜族和锌族元素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化学 第13章过渡元素(一) 铜族和锌族元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化学 第13章过渡元素(一) 铜族和锌族元素(3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第十三章第十三章 过渡元素(一)铜族和锌族过渡元素(一)铜族和锌族【内容内容】13.1 过渡元素的通性 13.2 铜族元素 13.3 锌族元素 13.4 应用 微量元素与人体健康(选学内容)【要求要求】1掌握铜、银、锌、汞单质、氧化物、氢氧化物、重要盐类及配合物的生成、性质和用途。2掌握 Cu()、Cu();Hg()、Hg()之间的相互转化。3了解A 和B;A 和B 族元素的性质对比。周期表中B B 族,即 ds 区和 d 区元素称为过渡元素,(见表 131)。它们位于周期表中部,处在 s 区和 p 区之间,故而得名,它们都是金属,也称过渡金属。表表 13-113-1 过渡元素过渡元素BBB

2、BBBBBScTiVCrMnFe Co NiCuZnYZrNbMoTcRu Rh PdAgCdLaHfTaWReOs Ir PtAuHgAcRfDb Sg BhHs Mt通常按周期将过渡元素分成三个过渡系列:位于第 4 周期的 Sc Zn 称第一过渡系元素;第 5 周期的 Y Cd 为第二过渡系元素;第 6 周期的 La Hg 为第三过渡系元素。过渡元素有许多共同性质,本章先讨论它们的通性,然后介绍B 及B 族元素。13.113.1 过渡元素的通性过渡元素的通性1.1.价层电子构型价层电子构型过渡元素原子的最后一个电子排布在次外层的 d 轨道(B 除外)中,最外层有 12 个 s (Pd 除外

3、)电子,它们的价层电子构型为(n-1)d110ns12。2.2. 原子半径原子半径2过渡元素原子半径(如图 13-1 所示)一般比同周期主族元素的小,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原子半径缓慢减小,到铜族前后又稍增大。同族元素从上往下原子半径增大,但第二、第三过渡系(除B 外)由于镧系收缩使同族元素原子半径十分接近,导致元素性质相似。图图 13-113-1 过渡元素原子半径过渡元素原子半径3.3. 氧化态氧化态过渡元素有多种氧化态,因其最外层 s 电子和次外层部分或全部 d 电子都可作为价电子参与成键,一般可由+2 依次增加到与族数相同的氧化态(族除Ru、Os 外,其它元素尚无氧化态),这种氧化态的显著特

4、征以第一过渡系最为典型。表表 13-2 第一过渡系元素的氧化数第一过渡系元素的氧化数元 素ScTiVCrMnFeCoNiCuZn价 电 子 构 型3d14s23d24s13d34s23d54s13d64s23d104s23d74s23d84s23d104s13d104s2氧 化 数+3+2 +3 +4+2 +3 +4 +5+2 +3 +4+6+2 +3 +4 +5 +6 +7+2 +3+6+2 +3+2 +3 +4+2+1+2过过渡渡元元素素的的原原子子半半径径1 10 00 01 15 50 02 20 00 02 25 50 0A AA AB BB BB BB BB BB BB B原原子子

5、半半径径/ /p pm m第第一一过过渡渡系系第第二二过过渡渡系系第第三三过过渡渡系系3(下划线表示常见的氧化态)由 13-2 表可看出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氧化数先是逐渐升高,后又逐渐降低。这种变化主要是由于开始时 3d 轨道中价电子数增加,氧化数逐渐升高,当3d 轨道中电子数达到 5 或超过 5 时,3d 轨道逐渐趋向稳定。因此高氧化态逐渐不稳定(呈现强氧化性),随后氧化数又逐渐降低。不少过渡元素的氧化数呈连续变化。例如,Mn 有2,3,4,+5,6,7 等。而主族元素的氧化数通常是跳跃式的变化。例如 Sn,Pb 为2,4;Cl 为1,3,5,7 等。大多过渡元素的最高氧化数等于其所在族数,

6、这一点和主族元素相似。第二、第三过渡系元素的氧化数从左到右的变化趋势与第一过渡系元素是一致的。不同的只是这两系元素的最高氧化数呈现稳定态势,而低氧化数化合物并不常见。过渡元素的氧化数,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先逐浙升高,后逐渐降低。同一族从上向下高氧化数趋向于稳定。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低氧化数趋于稳定,因为主族元素价电子层的 ns 电子从上到下表现为惰性电子对而不易参加成键的趋势增强。4.4.物理性质物理性质过渡元素都是金属,是热和电的良导体。与主族金属单质相比,过渡金属单质的硬度要大得多,其中最硬的是铬(莫氏 9) 。此外,过渡元素原子半径较小,有较大的密度,其中第三过渡系元素几乎都具有特别大的密度

7、,如锇、铱、铂的密度分别为 22.57 g.cm-3、22.42 g.cm-3和 21.45g.cm-3,大多数过渡元素都有较高的熔点和沸点,如钨的熔点为 3407,是所有金属中最难熔的。这些性质都和它们具有较小的原子半径,次外层 d 电子参加成键,金属键强度较大密切相关。许多过渡金属及其化合物有顺磁性。这是因为它们具有未成对 d 电子所引起的。过渡元素的纯金属有较好的延展性和机械加工性,并且能彼此间以及与非过渡金属组成具有多种特征的合金。因此它们在工程材料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5.化学性质化学性质4钪、钇和镧是过渡元素中最活泼的金属,在空气中能迅速被氧化,与水反应放出氢,也能溶于酸,它们的次外

8、层 d 轨道中仅一个电子,该电子对它们性质的影响不显著,所以它们的性质较活拨并接近于碱土金属。其它过渡金属在通常情况下不与水作用。从标准电极电势(表 13-3)看,过渡金属一般都可以从稀酸中置换出氢,其标准电极电势基本上从左到右逐渐增大,这和它们的金属性逐渐减表表 13-3 第一过渡系元素的标准电极电势第一过渡系元素的标准电极电势ScTiVCrMnFeCoNiCuZn(M2+/ M)/V-1.63-1.18-0.91-1.19-0.473-0.277-0.232+0.345-0.762(M3+/ M)/V-2.0-0.74弱是一致的,其中锰的数值比铬还低,显得有些例外,这和锰失去 2 个 4s

9、 电子后形成更稳定的 3d5构型有关。与第一过渡系元素相比(B 族除外),第二、三过渡系元素的活泼性都较弱。即同一族自上而下,活泼性依次减弱,这与A、A 族不同。可从它们的核电荷和原子半径来考虑,而核电荷因素在这里起着主导作用。因为同一族中自上而下原子半径增加不大,而核电荷却增加较多,对外层电子的吸引力增强,特别是第三过渡系元素,它们与相应的第二过渡系元素相比原子半径增加很少(镧系收缩的影响),所以其化学性质显得更不活泼。 6.6. 氧化物的酸碱性氧化物的酸碱性过渡元素氧化物(氢氧化物或水合氧化物)的碱性,同一周期从左到右逐渐减弱;在高氧化态时表现为从碱到酸。例如 Sc2O3为碱性氧化物,Ti

10、O2为具有两性的氧化物,CrO3是较强的酸酐(铬酸酐),而 Mn2O7在水溶液中已成强酸了。Fe,Co 和 Ni 不能生成稳定的高氧化态的氧化物。同一族自上而下,氧化态相同,酸性减弱,而碱性逐渐增强。如 Ti,Zr,Hf 的氢氧化物 M(OH)4(或H2MO3)中,Ti(OH)4碱性较弱。这种有规律的变化是和过渡元素高氧化态离子半径有规律的变化相一致的。此外,同一元素在高氧化态时酸性较强,随着氧化态的降低而酸性减弱,碱性增强。例如,不同氧化态锰的氧化物的酸碱性变化,如表 13-4 所示。表表 13-4 锰的氧化物的酸碱性锰的氧化物的酸碱性5锰的氧化态+氧化物MnOMn2O3MnO2MnO3Mn

11、2O7酸碱性碱性弱碱性两性酸性酸性7.7. 水合离子的颜色水合离子的颜色过渡元素的水合离子往往具有颜色(表 13 -5) ,这种现象与许多过渡金属离子具有未成对的 d 电子有关,电子的跃迁能级一般在可见光的范围。Cu+,Ag+,Zn2+,Cd2+,Hg2+等离子无未成对 d 电子,所以都是无色的。这也是过渡元素离子区别于 s 区金属离子(Na+,Ca2+等)的一个重要特征。表表 13 -5 第一过渡系元素低氧化态离子的颜色第一过渡系元素低氧化态离子的颜色水合 离子Ti2+V2+V3+Cr3+Mn2+Fe2+Fe3+Co2+Ni2+Cu2+Zn2+颜色紫红紫绿蓝紫肉色浅绿淡紫粉红绿蓝无8.8.配

12、合物的形成体配合物的形成体过渡元素的原子或离子具有(n-1)d ns np 或 ns np nd 共 9 个价电子轨道。对过渡元素离子而言,其 ns np nd 轨道是空的,(n-1)d 轨道为部分空或者全空,它们的原子也存在空的 np 轨道和部分填充的(n-1)d 轨道。这种电子构型都具有接受配位体孤电子对的条件。另外过渡元素的离子半径较小,并有较大的有效核电荷,故对配体有较强的吸引力。因此它们的离子和原子(Fe,Ni 等)都有形成配合物的倾向。例如过渡元素一般都容易形成氟配合物、氰配合物、草酸根配合物和羰基配合物等。13.213.2 铜族元素铜族元素13.2.113.2.1 铜族元素的通性

13、和单质铜族元素的通性和单质1. 铜族元素的通性铜族元素价电子构型为(n-1)d10ns1,铜族元素原子不仅可以失去 ns 电子,也可进一步失去部分 d 电子。因此铜族元素有+1、+2、+3 三种氧化态,由于其稳定性不同,铜常见的氧化态为+2,银为+1,金为+3。由于铜族元素次外层具有 18 个电子,它对核的屏蔽作用小于次外层为 8 电子的碱金属,使得铜族元素的有效核电荷较大,因此铜族元素具有较小的原子半径和较大的电离能,活泼性较低。由于离子属于 18 电子构型,有很强的极化力和明显的变形性,所以除6少数氟化物、硝酸盐、硫酸盐等是离子型化合物外,一般容易形成共价化合物。另外,铜族元素离子的 d、

14、s、p 轨道能量相差不大,能级较低的空轨道较多,又有较多的 d 电子,有利于形成键和反馈键。所以铜族元素形成配合物的倾向比较显著。氧化数为+1 的以形成二配位的直线型配合物为主,如Ag(NH3)2+、Au(CN)2-等。氧化数为+2、+3 的主要形成四配位的平面正方形配合物,如Au(CN)4-、Cu(CN)42-等。配位数为三及六的配合物也已发现。铜族元素的一些基本性质列于表 13-6。表表 13-6 铜族元素的一些基本性质铜族元素的一些基本性质性质铜 Cu银 Ag金 Au原子序数294779相对原子质量63.55107.87196.97价电子构型3d104s14d105s15d106s1常见

15、氧化态+1,+2+1+1,+3I1/ kJ.mol-1745.3730.8889.9原子半径/pm 128144144电负性1.901.932.54熔点/10839621064沸点/257021552808密度/(gcm-3)208.9510.4919.32(M+/ M)/V0.5210.7991.68(M2+/ M)/V0.337(M3+/ M) = 1.50V2. 铜族元素的单质铜族元素的单质铜、银、金是人类发现和使用最早的金属。由于它们有锐目的外观和能长期保持其美丽色泽之特点,很早就用来作钱币和饰物,所以被称为“钱币金属” 。黄金、白银和紫铜为“五金” (金、银、铜、铁、锡)之首,并称“

16、唯金三品” 。铜、银、金都可以以单质状态存在于自然界中。铜在自然界分布很广,属丰产元素。自然铜(游离铜)的矿床很少,铜多以硫化物矿和氧化物矿存在,7还分散于铅、锌、镍等金属的硫化物矿中,主要铜矿有辉铜矿 Cu2S、黄铜矿CuFeS2、斑铜矿 Cu3FeS4、赤铜矿 Cu2O、蓝铜矿 2CuCO4Cu(OH)2和孔雀石CuCO4Cu(OH)2等。银除较少的闪银矿 Ag2S 外,常以硫化银与方铅矿 PbS 共生。我国含银的铅锌矿非常丰富。金因其化学性质不活拨,以游离态单质存在于自然界中。金的分布很广,但通常含量很低。金矿主要是自然金,存在于岩石(岩脉金)和砂砾(冲积金)中。我国金矿资源丰富,现在已成为世界主要产金国家之一。铜、银、金的熔点和沸点都不太高(比相应的碱金属高) ,它们的延展性、导电性和导热性比较突出(它们的导电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