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配制度—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内容之二

上传人:woxinch****an2018 文档编号:39296570 上传时间:2018-05-14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分配制度—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内容之二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分配制度—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内容之二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分配制度—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内容之二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分配制度—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内容之二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分配制度—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内容之二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分配制度—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内容之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分配制度—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内容之二(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 / 11第六讲第六讲 分配制度分配制度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内容之三内容:内容: 收入分配一般原理 资本主义分配制度 社会主义分配制度一、一、 收入分配一般原理收入分配一般原理(一)收入分配的涵义(一)收入分配的涵义分配的定义:(1)按一定标准或方法分。 (2)指社会在一定时期内新创造出来的价值即国民收入或体现这部分价值的产品在不同阶级、社会集团、社会成员之间的分配。分配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连接生产和消费的一个环节。(二)收入分配的内容(二)收入分配的内容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是在生产部门中进行的。参与收入分配的主体主要有三个:政府、企业和个人。经过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后,形成了政府

2、集的纯收入、企业各类基金和要素所有者的个人收入三种基本的原始收入。这是国民收入再分配的出发点。国民收入在初次分配的基础上,还要在整个社会范围内进行再分配,这就是国民收入再分配。国民收入再分配是实现政府作为社会管理者职能、政府宏观调控国民经济和发展基础产业部门、薄弱环节和落后地区的需要。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主要是通过政府的财政支出实现的,根据政府的职能和活动范围的不同,可以分为经济建设支出,科教文卫支出,行政、国防支出,2 / 11转移支付的支出。除了财政支出渠道以外,政府还可以通过税收、调整再贴现率以及价格等手段进行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三)收入分配的原则(三)收入分配的原则一是要妥善处理积累与消费

3、的关系确定积累和消费比例关系的原则有三个:在生产发展和国民收入增长的基础上,积累和消费都要有所增长,即积累和消费必须同时兼顾,二者不能偏废。积累和消费的增长要和其物资形态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增长相适应。必须安排好积累和消费的内部比例关系。如生产性基本建设的积累与非生产性基本建设的积累、各种消费品结构的合理安排等等。二是要妥善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效率作为经济学上的一个概念,是指人们对经济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合理配置,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具体来说,效率是指资源最合理的配置,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最有效率的状态:帕累托最优状态。公平本是伦理学上的概念,是指人们对既定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各种关系的认识和评价

4、。其原则和标准因时代和社会制度而异,内容涉及政治、法律、文化等各个领域。由于经济是基础,因此对经济关系的评价是公平的核心。衡量经济公平的有用工具是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 在分配中存在着效率和公平的矛盾。解决这一矛盾总的原则是效率与公平兼顾。具体说:第一,在效率优先的前提下兼顾公平。历史上,只有当效率提高到剩余产品产生以后,社会才会出现公平问题。在效率极低、根本没有剩余产品的情况下谈公平显然没有任何意义。可见,效率决定公平的产生,而不是相反。从公平的发展看,其增长的条件是效率的提高。当然,效率优先并不意味着可以不顾公平而让差距越来越大,在效率优先原则下要尽可能考虑公平的要求,让差距保持在合理的限

5、度中。3 / 11第二,要针对公平和效率在不同时期所表现的不同特点,抓住问题的主要倾向来协调两者关系。第三,要首先保证遵循公平和效率兼顾的某些原则,如消除进入壁垒及就业歧视、反对行业垄断等,在这些原则被遵循后,也要在其他方面找到一些能以尽可能小的不公平换取尽可能高的效率,或以尽可能小的效率损失换取尽可能大的公平的途径,以降低效率与公平替代的机会成本。实际上,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存在于国民收入分配的两个过程,两个分配主体。初次分配服从于效率目标,由市场调节;再次分配服从于公平目标,由政府调节。二、二、 资本主义分配制度资本主义分配制度 (一)关于(一)关于“价值转形理论价值转形理论”及其争论及其

6、争论1867 年发表的资本论第 1 卷,论述的是按价值来进行商品交换, 1894 年资本论第 3 卷问世,论述的是按生产价格来交换商品。西方某些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以为这是资本论的“破绽” ,企图以此作为突破口,来否定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 对于这样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我国经济理论工作者也在各种刊物上发表文章,对西方经济学界对马克思的攻击进行抵制和批判。学者们主要围绕以下两个问题进行了讨论:(1)批驳所谓资本论存在“破绽”的错误观点;(2)关于“生产价格总额等于价值总额”和“利润总额等于剩余价值总额”这两个总额等式能否同时相等的问题。 1、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1)商品的价值和成本价格

7、商品的价值(W)包括三个部分:Wcvm这是按劳动耗费计算的生产商品的实际耗费。对于资本家来说,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只是他的资本价值 cv,剩余价值 m 是资本家无偿获得的。cv 构成商品的生产成本或成本价格,用 K 表示。这样商品价值就等于成本价格与剩余4 / 11价值之和,用公式表示为:W=K+m。显然,成本价格小于商品的价值,两者之间的差额为剩余价值。成本价格这一范畴抹杀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间的区别,掩盖了它们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不同作用。 (2)剩余价值和利润当不把剩余价值看作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产物,而是把它看作是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或增加额时,剩余价值便转化为利润(p) 。剩余价值和利润质

8、上不同,量上相等。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就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 (3)剩余价值率和利润率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m)与可变资本(v)的比率。利润率则是剩余价值(m)与全部预付资本(cv)的比率。 利润率是剩余价值率的转化形式,是同一剩余价值量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出来的另一种比率。剩余价值率和利润率质上不同,量上不等。剩余价值率揭示的是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而利润率是表示全部预付资本的增殖程度。 由于全部预付资本总是大于可变资本,因此利润率在量上也总是小于剩余价值率,它掩盖了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程度。 2、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1)平均利润的形成:部门之间竞争的结果。生产部门之间若利润率不同

9、,便会发生以资本转移为特点的竞争,从而引起供求关系的变化。这种过程以及由此而来的价格和利润率的变动要一直到两个部门的利润率大体平均的时候才暂时地停止下来。这样,便形成了平均利润。平均利润的形成过程,实际上是不同部门的资本家通过竞争重新瓜分剩余价值的结果,是全社会的剩余价值在各部门的资本家之间重新分配的过程。 从整个社会来看,利润总量和剩余价值总量总是相等的。 (2)平均利润率平均利润率实质上是把社会总资本作为一个整体看待时所得到的利润率。可用公式表示为: 平均利润率=剩余价值总额/社会总资本。平均利润率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客观经济规律5 / 11(3)平均利润在利润率平均化的条件下,各部门的资本家

10、根据平均利润率获得的与其投资量大小相适应的利润即平均利润。用公式表示,即:平均利润=预付资本平均利润率 在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后,资本家所获利润的多少似乎只与他所拥有的资本量有关,这就完全掩盖了利润的本质和来源。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是剩余价值在各生产部门资本家之间重新分配的结果。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不仅受本部门资本家的剥削,而且还受整个资本家阶级的剥削。3、商品的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1)生产价格的形成是以平均利润率的形成为前提的。随着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商品的价值就转化为生产价格。即商品不再是按照成本价格加剩余价值的价值出售,而是按照生产成本加平均利润的价格来出售了。(2)生产价格的定义这

11、种由商品的成本价格(K)和平均利润(p)构成的价格就是生产价格。 生产价格是价值的转化形式。生产价格不是市场价格,它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具有内在标准的价格。市场价格以它为中心,受供求关系的影响而波动。(3)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没有违背价值规律 商品按照生产价格出售,绝不是对价值规律的违背,而只是价值规律起作用的形式发生了变化。因为:第一,虽然从个别部门来看,资本家阶级获得的平均利润总额与本部门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不一致,但从全社会来看,整个资本家阶级获得的利润总额与工人阶级所创造的剩余价值总额还是相等的。第二,从个别部门来看,商品的生产价格同价值不一致,但从全社会来看,商品的生产价格总额也必然和

12、价值总额相等。第三,生产价格随着商品价值的变动而变动,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少了,生产价格就会降低;反之,生产价格就会提高。6 / 11总结:生产价格形成以前,价值规律作用的形式是市场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生产价格形成以后,生产价格成为商品交换的基础,市场价格这时已不再以价值为中心,而是以生产价格为中心上下波动。价值规律作用形式的这种变化,是由于受到平均利润率规律的影响。(二)关于商业利润、借贷利息、地租的真正来源(二)关于商业利润、借贷利息、地租的真正来源1 1、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 (1)商业资本:就是从产业资本中分离出来专门从事商品买卖的,以获取商业利润为目的的资

13、本。它是处于流通领域的商品资本的转化形式。 (2)商业利润: 产业资本家按照低于生产价格的价格把商品让渡给商业资本家,然后商业资本家再按照生产价格把商品卖给消费者。 这种售价大于买价之差,就是商业资本家所获得的商业利润。(3)商业利润的真正来源:生产领域中产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是由产业资本家转让给商业资本家的。商业资本家所获商业利润的多少,仍要受社会平均利润率形成规律的支配。2 2、借贷资本和利息、借贷资本和利息 (1)借贷资本: 借贷资本是从职能资本循环中独立出来的一种特殊资本形式,是为了取得利息而暂时借给另一个资本家使用的货币资本。借贷资本是最具有资本拜物教性质的资本。拜物教:“

14、拜神教”的对称,指神灵观念明确产生之前,原始人把某些特定物体当作具有意志的物体而加以崇拜的宗教。拜物教一词也用来比喻对某种事物的迷信。如,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资本拜物教等。借贷资本的借贷对象主要是职能资本家。(2)利息和利息率:借贷资本的报酬利息,本质上仍是产业雇用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特殊转化形式。 利息率就是一定时期内的利息量和借贷资本量之间的比率。(3)股票价格:股票价格是股息收入的资本化。 (利息等于股息) 股票价格=股息/利息率。股票持有者凭借股权从股份公司的盈利中分得的股息,实质7 / 11上也是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3 3、资本主义地租、资本主义地租 (1)地租地租是土地所

15、有者凭借土地所有权获得的一种非劳动收入。(2)地租的来源资本主义地租是由农业工人创造的、被农业资本家让渡给土地所有者的、超过平均利润以上的那部分剩余价值。(3)地租的形式资本主义地租有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两种形式。 与土地等级相联系的地租形式就是级差地租。优等地和中等地的农业雇佣工人创造的超额利润是级差地租的源泉。 土地的有限性所引起的土地经营的资本主义垄断是级差地租形成的原因。级差地租反映的是农业资本家和大土地所有者共同剥削农业雇佣工人的关系。 级差地租由于形成的条件不同而分为两种形态:即级差地租和级差地租。级差地租是由于土地肥沃程度和地理位置不同而产生的级差地租。级差地租是由于在同一块土地上

16、连续追加投资的资本生产率不同而产生的级差地租。级差地租是级差地租的基础。 绝对地租: 由于土地私有权的存在,农业资本家租用任何土地都必须交纳的地租,就是绝对地租。 绝对地租产生的原因是土地私有权的垄断。绝对地租实质上是由农业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转化而来的,它体现的仍然是农业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 (4)土地价格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大土地所有者不仅能凭借土地私有权获取地租,而且还可以通过出卖土地获得高额的土地价格。土地价格是地租的资本化。 (利息等于地租)决定土地价格的因素: 一是地租额的多少, 二是利息率的高低。土地价格=地租/利息率。 土地的价格与地租额成正比,与利息率成反比。三、三、 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社会主义分配制度8 / 11(一)按劳分配与生产要素按贡献分配(一)按劳分配与生产要素按贡献分配1、按劳分配的定义按劳分配:分配个人消费品的社会主义原则,它要求按照劳动者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