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重点纲要

上传人:woxinch****an2018 文档编号:39296061 上传时间:2018-05-14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4.0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重点纲要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重点纲要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重点纲要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重点纲要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重点纲要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重点纲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重点纲要(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一、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社会主义。1、 哲学与世界观的联系?1.哲学与世界观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就是世界观。哲学就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哲学研究世界观和方法论。 (人们在一定的世界观的指导下去认识改造世界,就叫方法论。 )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世界观决定着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二、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区别:哲学是人类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的各种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和反思的一门学问。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和思维

2、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和奥秘,哲学则对其进行新的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联系: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哲学之所以富有生机和活力,能够存在和发展。就在于它以不断丰富的具体科学知识为基础,从中概括最一般的结论。离开具体科学知识,哲学就会干涸和枯萎。三、无产阶级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略无产阶级的世界观是唯物史观,包括: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是:实践,在实践中发现真理,然后在实践中检验。四、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 物质范畴 “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哲学关于世界本原和统一性的最高抽象理念,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这一范畴是哲学史长期发展的产物。简单说,

3、“物质范畴”就是对物质的概括和总结,是哲学的概念,既属于意识的范畴,也是物质的具体表现形式.它是对物质客观实在性的反映。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具体的物质形态,即:物质是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的客观存在。五、联系的含义?联系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部分和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其特点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六、规律及其概念?(练习本 13 页)七、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事物始终

4、在矛盾中运动。矛盾的特殊性有三种情形:一是不同的事物的矛盾个有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的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与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不懂它,就不能真正掌握唯物辩证法。矛盾的共性与个性相统一的关系

5、,几时客观事物固有的辩证法,也是科学的认识方法,人的认识的一般规律就是有个体认识上升到认识一般,再由一般到个别的辩证发展过程。八、矛盾的主要与次要及其方法论意义?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 1,相互区别:在许多矛盾中,主要矛盾是居支配地位,其主导和决定作用的。次要矛盾是处于从属的地位,其次要作用。 2,相互联系:二者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没有主要矛盾,无所谓次要矛盾,反过来说也是一样。主要矛盾的解决规定者次要矛盾的解决,次要矛盾的解决也影响着主要矛盾的解决。 3,而这在一定的条件下互相转化。 (二)主要矛盾方面和次要矛盾方面的辩证关系 1,区别:在一对矛盾中,闹吨的主要方面是:居支配地位

6、,其主导的决定作用的方面。矛盾的次要方面是:处于被支配地位,其次要作用的方面。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2,联系:二者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没有主要方面,无所谓次要方面,反过来说也是一样。矛盾的主要方面规定和影响着次要矛盾方面的解决,次要矛盾方面的解决也影响着主要矛盾方面的解决。 3,二者在一定的调价下互相转化。 (三)意义:在实践中,我们应当学会区分主次矛盾,主次矛盾方面,要学会全面地看问题,坚持两点论基础上的重点论。九、资本主义工资?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劳动一段时间后,资本家支付给工人一定数量的工资。从现象上看,工人好象是出卖劳动,工资是劳动的报酬。实质上工人向资本

7、家出卖的并不是劳动,而是劳动力。这是因为:如果劳动要作为商品在市场上出卖,它必须在出卖以前就已存在。可是,当工人与资本家在市场上进行交换时,存在的是劳动力,而当劳动过程开始时,劳动已经不再属于工人,也就不能把它当作自己的商品出卖了。如果说工人出卖的是劳动,劳动这一商品必然要有价值。那末,它的价值如何决定呢?如果劳动的价值由劳动时间来决定,那是同义反复。如果作为商品出卖的是劳动,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资本家付给工人的应该是工人劳动所创造的全部价值,这样资本家就得不到任何剩余价值,从而否定了剩余价值规律。如果不是等价交换,那就否定了价值规律。可见,说买卖的是劳动,说工资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是讲不通的

8、。马克思说:“工资不是它表面上呈现的那种东西,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而只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的掩蔽形式有两种,即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在计件工资的基础上又出现了“血汗工资制度” 。资产阶级利用各种工资形式加强对工人阶级的剥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北美一些国家,在实行计时工资的同时,又采取“津贴”或“奖金”等形式。尽管工资形式有所不同,但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其实质都是为了从工人身上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十、否定之否定规律? 练习本 12 页十一、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书本 48)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是物质世界的两个不可分割的本质方面。唯物辩证法就是对物质世界的这两个不可分割的本质方面的反映。联系的

9、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十二、实践作为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确定与不确定?(书 78 页)十三、意识的本质?(书 30)十四、认识论上两条根本对立的路线?一条是坚持从物 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路线,一条是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路线。十五、人类社会基本矛盾及其关系原理和现实意义?十六、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之一。它是哲学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题在社会历史须域的延伸。社会存在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发展的物质条件,包括地理环境、人口、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其中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

10、的最主要方面。社会意识指由社会存在派生出来的一切精神现象。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指二者谁是本原、谁决定谁的问题。由于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划分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第一性,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存在起重大的能动作用。历史唯心主义认为社会意识第一性,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把人们的思想动机、卓越人物的意志或某种超自然的神秘力量看作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原因十七、社会历史的形成及其分类?略十八、商品的二因素?(书 144)十九、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的作用? 具体劳动创造商品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

11、商品的价值。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是指: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商品是由劳动创造的。商品的两要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就是说,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由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决定的。 具体劳动即从劳动的具体形态考察的劳动。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具体劳动反映了人和自然的关系。具体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永恒条件。不过,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具体劳动,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作为劳动分工基础的具体劳动,而是特殊意义上的作为商品交换的社会分工基础的具体劳动。 抽象劳动即从劳动的抽象形态考察的劳动。如果抽象掉生产商品劳动的具体形式,则所有劳动都是人们的体力和脑力的支出

12、。这是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这种撇开劳动的特定性质,即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称为抽象劳动,或者说,抽象劳动是同质的、无差别的形成商品价值的劳动。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实体,如果将抽象劳动仅仅理解为纯生理意义上的人类劳动力的支出,是不全面的。因为生产商品的异质的具体劳动转化成同质的抽象劳动是商品经济关系决定的,价值实体就是抽象的人类劳动。抽象劳动则形成商品价值的惟一源泉,在价值中不包含任何一个非劳动的自然物质的原子。人类劳动的质的同一性,决定了抽象劳动在商品交换中只能在量上起作用。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在时间上、空间上都是不可分

13、割的。 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是马克思首先揭示并进行论证的。劳动二重性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马克思“第一次确定了什么样的劳动形成价值,为什么形成价值以及怎样形成价值” ,阐明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在商品价值形成中的不同作用,在此基础上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资本有机构成理论、资本积累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等政治经济学的一系列重要理论的创立都同劳动二重性学说相关。二十、三种职能和三种作用?(165)二十一、劳动使用价值的特殊性?(153)像任何商品一样,劳动力商品也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但是,劳动力是特殊的商品,它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具有不同于普通商品的特点。劳动力商品在使

14、用价值上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它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它在消费过程中能够创造新的价值,而且这个新的价值比劳动力本身的价值更大。劳动力商品具有能够创造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的特点,正因为如此,资本家才购买劳动力来进行资本主义生产。二十二、实践的基本形式?实践的基本特征:客观物质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2.实践的基本形式:生产活动(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阶级社会,主要表现为阶级斗争实践)。科学实验二十三、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比较?(54)二十四、上层建筑的理解?104二十五、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29 页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主要表现在:第一,唯物辩证法用普遍联系的观

15、点看世界,形而上学则用孤立的观点看世界。第二,唯物辩证法用发展变化的观点看世界,形而上学则用静止不变的观点看世界。第三,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形而上学则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把事物变化的原因归结为外部力量的推动。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就是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切忌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二十六、质量互变规律?46 页二十七、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表现?169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社会化生产和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个别

16、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第二、社会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第三、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二十八、人民群众在历史创造中的决定作用?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创造的社会物质财富, 是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保障。人民群众的这一创造作用同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这一原理具有逻辑上的一致性, 因为作为人民群众主体的劳动群众, 乃是生产力的体现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首先, 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活动是科学、 文化、 艺术的惟一源泉;其次, 劳动群众为人们从事精神文化活动提供了一切物质手段和物质条件;再次, 劳动知识分子在精神财富的创造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既是社会革命的决定力量, 又是社会改革的决定力量。社会变革、 社会改革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 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状况的规律不可能自发地起作用, 必须通过人民群众这一社会变革的主体才能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