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新闻观[1]

上传人:woxinch****an2018 文档编号:39295222 上传时间:2018-05-14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2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1]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1]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1]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1]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1]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新闻观[1](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第一章第一章马马克思主克思主义义新新闻闻学的哲学基学的哲学基础础 第一第一节节从事物从事物联联系的普遍性考察人系的普遍性考察人类类社会交往的必要性社会交往的必要性 哲学的根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人们对自然界和世间许多问题的基本认识,都是一定的 哲学理念为依据和出发点。马克思新闻学不例外,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自己的认识工具和方法论原则。 马克思主义新闻学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自己的哲学基础,在不断地新闻传播实践中检验自己的真理性, 克服片面性,不断地走向完善和深入,从而显示出无穷的生命力和巨大战斗力。 一一 事物事物联联系的普遍性决定人与人之系的普遍性决定人与人

2、之间间精神交往的必要性精神交往的必要性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出,宇宙是各种事物相互间普遍联系的总体。人类社会是由人类个体构成的有机整体,各个个体 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交往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最重要的前提。人类首先离不开在物质生产基础上的交往活动。 人类社会作为一种物质存在物。必须以空间上诸多个体的连续活动为条件。这种社会个体活动的互动性和连续性,正是 事物有机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的反映。 “社会不管其形式如何究竟是什么呢?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 ” 二、人二、人们们的精神交往激活了社会新的精神交往激活了社会新闻闻信息的流信息的流动动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强调指出,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社会联系。不仅人

3、生活其中的社会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 而且人本身也是交互作用的结果。不能简单地把人们之间的精神交往仅仅理解为物质活动和物质交往的反映,它是每 个人意识到同他人交往的必要性而采取的共同的自觉行为。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人们之间的生生不息的精神交 往,是人的自然性和社会性统一的产物。马克思有过这样的分析“两个人都需要呼吸,空气对他们两个人来说都是作为 大气而存在;这一切都不会使他们发生任何社会接触。作为呼吸着的个人,他们是作为自然物,而不是作为人格相互发 生关系。 ”。所以只有当一个人“意识到必须和周围的人们来往,也就是开始意识到人总是生活在社会中的”,只有在这样 的条件下,人们之间自觉的精神交

4、往才得以出现,并持之以恒。 第二节从存在决定意识规律认识新闻传播的本质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 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其中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 在的反映。诸如政治法律思想、宗教、艺术、哲学、科学等。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一旦产 生就具有相对独立性。 二、马克思主义新闻传播的本质 长期的新闻传播史表明,新闻传播的本源是事实,是人类在自然的交往中和社会生活中所发生的事实。新闻是事实 的报道,

5、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客观事实在先,新闻报道在后。 唯物辩证法认为,对立面之间的同一和斗争是矛盾双方所固有的两种属性。对立面的同一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 相互肯定的属性,它使事物自身保持同一并为事物的转化发展提供必要前提;对立面的斗争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 互否定的属性,它使事物不断地变化以至最终破坏自身的同一,促进新事物否定旧事物;唯物辩证法认为,对立面的同 一和斗争是辩证统一在一起的。对立面的斗争离不开对立面的同一,在相互斗争中,就包含着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 互斗争的结果又促使矛盾双方相互转化。 第三第三节对节对立立统统一法一法则则制制约约新新闻传闻传播机制播机制 新闻传播机

6、制,是由对立统一法则规定的,在实施过程中受到对立统一法则的制约。在新闻传播过程中,自觉掌握 和运用对立统一法则,新闻传播就正确,就有效,就能充分发挥传媒巨大的社会作用。 1、坚持辩证法,运用对立统一法则指导新闻传播活动,这要求人们从事物的发展变化观察事物,把握事物运动的走向 2、对立统一法则要求新闻传播者全面地观察事物,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关系。 3、对立统一法则要求新闻传播者具体分析具体情况,实事求是地反映和指导实际工作。 第四第四节经济节经济基基础础与上与上层层建筑互建筑互动规动规定新定新闻闻事事业业性性质质 经济经济基基础础和上和上层层建筑的关系建筑的关系: 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赖以存在的根源

7、,是第一性的;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在政治上和思想上的表现,是第二性的、 派生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表现在: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变革。 马克思在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的经典论述“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活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意 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 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上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 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

8、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 们的意识。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 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新闻传播事业在社会结构中占据的地位和它所具有的主要社会功能来考察,新闻传播事业是一种上层建筑;在上 层建筑中,新闻传播事业不是政治上层建筑,而是思想上层建筑即意识形态形式。这就是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基础 与上层建筑关系的学说,对新闻传播事业性质及功能的定位。 毛泽东在文汇报在一个时间内的资产阶级方向一文中指出“在社会主义国

9、家,报纸是社会主义经济即在公有制基 础上的计划经济通过新闻手段的反映,和资本主义国家报纸是无政府状态的和集团竞争的经济通过新闻手段的反映不相同。 ”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就是说,一个阶 级是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 神生产资料,因此,那些没有精神生产资料的人的思想,一般地是隶属于这个阶级的。占通知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 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不过是以思想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因而,这就是那些使某一个 阶级成为统治阶级的关系在观念上的

10、表现,因而这也就是这个阶级的统治的思想。 ” 党的新闻舆论工具在人民群众中具有极高的政治权威,这是进步的思想理论得以广泛传播和被广大受众所接受的 前提条件。当年,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思想理论的传播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新闻媒体。李大钊的新纪元和他摘译的 共产党宣言就是在陈独秀主编的小型政治报每周评论上首次刊载的。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富民政策和邓小平理论 如此深入人心,一定意义上说也有赖于媒体的大力宣传。通过深入广泛的宣传,才使亿万人民群众熟知了党的政策,掌 握了党的理论,才更加自觉而热情地投身到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 具体到媒体的表现形式,一般有两种:一是歌颂体现美好道德的行为及典型,积极引导广大民

11、众学习效法;二是实 施舆论监督,批评那些违背道德规范的做法。 第五第五节节人民的人民的历历史主人地位决定人民是新史主人地位决定人民是新闻闻事事业业的的动动力力 一、社会发展规律的实现与人的活动 历史唯物主义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的基本观点出发,把社会的发展看作是 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揭示了人类历史变迁和社会发展具有的内在的客观规律性;同时,历史唯物主义又从实践是社会生 活的本质和社会的存在方式的认识出发,把社会的发展看作是人的创造活动过程,说明社会历史发展又具有与自然界不同的特殊性。 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

12、造者,这是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之一。 三、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历史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按照个人在历史发展中作用的大小,个人可以区分为普通个人和历史人物。普通 个人对社会发展都有或大或小的贡献,他们的总和构成了人民群众的创造历史的活动。历史人物是指在社会发展进程 中起过重大作用的人物。 四、坚信群众是真正的英雄 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创造者的原理,是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 众路线的理论基础。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优良作风和政治优势,全心全 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 第二章第二章马马克思主克思主义义新新闻闻

13、学的学的创创立立 第一第一节节理理论积论积累:空想社会主累:空想社会主义义学学说说中的新中的新闻传闻传播播观观 一、早期空想主义者关于精神交往的论述 早期空想主义者的著作中没有专门论述报刊的篇章,但是有一些段落论及精神交往与新闻传播的。大致内容有这样三个方面: 1、指出进行信息传播、加强国际交往的必要性 2、主张在人际关系中实行民主和平等的制度33、提倡采取行之有效的宣传策略 二、法国空想主义者的新闻传播观点18 世纪是空想社会主义发展的第二阶段,此时法国正处于资产阶级革命风暴的前夜,空想社会主义思潮从英国转 移到了法国,代表人物都是法国人:如让梅叶、摩莱里、加布里埃尔博诺马布利、格拉古巴贝夫

14、。 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的主要新闻传播观点有:1、以“理性”学论证平等和民主。2、探索新闻传播的原则3、使报刊成为无产阶级的舆论工具 三、三大空想主义者的新闻传播观 关于报刊和新闻传播活动,主要有下列几方面的论述 1.高度重视舆论的作用 2.强调报刊调节社会关系和影响社会生活的作用 3.揭露批评资产阶级报刊和资产阶级出版自由口号魏特林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是的早期工人运动的理论表现,关 于出版自由的论述是空想社会主义者对这个问题认识的最高成就。 A 魏特林指出,人只有具备必要的物质生存条件之后,才谈得上精神上的享受,出版自由是以经济条件的基本满 足为前提的。 B 魏特林对资产阶级出版自由的实质作了分

15、析。 C 魏特林认为只有消灭了私有制以后,才有全体社会成员的普遍出版自由。 第二第二节马节马克思主克思主义义新新闻闻学形成学形成发发展的展的历历史条件史条件 经济经济政治政治动动因因 封建经济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勃兴,专制制度的腐朽和资产阶级反抗活动的加剧,为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的 形成,提供了极为有利的经济与政治条件。 从经济上看,当时德国传统的手工业、商业、工业和农业极端凋敝。农民、手工业者和企业主陷于重重苦难:王公贵 族的盘剥,政府的搜刮,商业的不景气。多如牛毛的苛捐杂税,千奇百怪的货币制度,五花八门的度量衡,严重束缚了新 兴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文化教育背景文化教育背景 马克思和恩格

16、斯能够成为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的奠基人,除了时代为他们提供的经济政治动因,还依赖于他们刻苦 地钻研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具备全面的合理的知识结构。良好的家庭和学校教育,对马克思和恩格斯思想的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 新新闻闻工作工作经验经验 马克思、恩格斯一生亲手创办与主编的报刊有 4 种,协助创办并参加编辑的有 5 种,直接影响办报方针并给予各种 形式支持的有 10 种,此外,还为 60 余家报刊撰写稿件。 马克思恩格斯的新闻活动分为这样几个时期:以莱茵报为中心的报刊活动,形成了马克思恩格斯早期报刊思想, 这种思想和核心是革命民主主义文化范畴的人民报刊与自由报刊的思想。以新莱茵报为中心的报刊活动,形成了马 克思恩格斯成为共产主义者以后即成熟阶段的报刊思想,这种思想的核心是工人报刊思想,同时关于党报思想的若干 原理和原则也开始提出。以社会民主党人报为中心的报刊活动,是马克思恩格斯党报思想形成的时期。 第三章第三章马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新克思和恩格斯的新闻观闻观 第一第一节马节马克思和恩格斯克思和恩格斯对对“新新闻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