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刚:当代中国马克思辩证法研究的四大范式

上传人:woxinch****an2018 文档编号:39294449 上传时间:2018-05-14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6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白刚:当代中国马克思辩证法研究的四大范式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白刚:当代中国马克思辩证法研究的四大范式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白刚:当代中国马克思辩证法研究的四大范式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白刚:当代中国马克思辩证法研究的四大范式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白刚:当代中国马克思辩证法研究的四大范式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白刚:当代中国马克思辩证法研究的四大范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白刚:当代中国马克思辩证法研究的四大范式(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当代中国马克思辩证法研究的当代中国马克思辩证法研究的四大范式四大范式白白 刚刚 (吉林大学 农学部公共教学中心,吉林 长春 130062)摘摘 要要:当代中国对马克思辩证法批判本质的理解和解释,先后形成了自然主义、认识论、实践论和生存论这四大研究范式。而这四大范式的转化和逻辑推进,实际上使马克思辩证法的批判本质逐步得以彰显和澄明,大大推动了我国马克思辩证法的当代研究。关关键词键词:辩证法 自然主义 认识论 实践论 生存论 范式国内对马克思辩证法批判本质的认识和研究,是与学界对马克思哲学根本性质的理解相伴而生的。概括说来,大致形成了马克思辩证法研究的四大范式:自然主义范式、认识论范式、实践论范

2、式和生存论范式。1这四大范式对马克思辩证法批判本质的理解和揭示虽有所不同,但对我们今天理解马克思辩证法的批判本质,却都是富有启示意义的。一、 “自然主义”范式所谓“自然主义”范式,也可称为“自然的思维态度” 。按照胡塞尔的看法, “自然的思维态度尚不关心认识批判。在自然的思维态度中,我们的直观和思维面对着事物,这些事物被给予我们,并且是自明地被给予,尽管是以不同的方式和在不同的存在形式中” 。因而在这一思维态度的制约下,我们的认识只能“表达直接经验所提供给我们的东西。根据经验动机,我们从直接被经验之物中推演出未被经验之物;我们进行总的概括,然后我们再把一般认识运用到个别情况中,或者,运用分析思

3、维从一般认识之中演绎出新的一般性” 。2这种“自然的思维态度”体现在马克思辩证法的研究上,就表现为“自然主义范式” 。根据这一范式,马克思的辩证法只能被表述为“揭示了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最一般的规律” ,3辩证法成了“普遍规律” 。而这一范式的目的也就是试图让辩证法在经验的领域内得到运用或得到“验证” 。4所以自然主义范式对辩证法的理解存在着把辩证法“本体论化”和“经验论化”的倾向。5这其实正是“教科书哲学”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经典理解和表述,但却绝不是马克思本人对自己辩证法的批判本质的真实理解和表述。从这一自然主义研究范式来看,在改革开放前,我国学界对马克思辩证法的理解,相对比较统一:

4、马克思的辩证法就是“唯物辩证法” 。学者们关注和研究的,主要不是马克思辩证法的根本性质,而是马克思辩证法的基本组成规律和相关对立范畴。因为当时,我国学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和理解,借鉴和依赖的文本,主要就是来自前苏联的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中的第四章第二节“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以及在此基础上编写出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科书。6这一时1 此四大范式的划分,前三种借鉴了贺来教授对我国辩证法研究三大范式的划分。参见贺来:辩证法的生存论基础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19 页。 2 德胡塞尔:现象学的观念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6 年版,第 19、20 页。3

5、 艾思奇主编: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 ,人民出版社 1978 年版,第 66 页。此书初版于 1961 年,1962 年曾修订再版,这是第三版。 4 参见王南湜、谢永康:后主体性哲学的视域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127 页。5 参见孟宪忠:实践辩证法导论 ,吉林大学出版社 1989 年版,第 2 页。6 虽然当时中文版 50 卷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也同时陆续出版,但主要是用来佐证教科书。而译介的少量西方哲学家的著作,一律被看作“资产阶级哲学”而加以否定和批判。2期,马克思哲学就被等同于“教科书” ,教科书模式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标准“样板” 。1这样一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

6、切,包括辩证法,也必须是教科书样板“规定”好了的“辩证法” 。辩证法的根本性质是无须和不容质疑的,人们只需要无条件地遵守和运用马克思的辩证法就可以了。 “几十年来,我们讨论过这种问题、讨论过那种问题,恰恰是很少讨论辩证法问题。这似乎是不需讨论的自明真理” 。2作为教科书模式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其确立的根本标准,是严格以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区分为基准的。3而这一基准的确立,又是以“自然的思维态度”对唯物和唯心、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基本判断为前提的。实际上,教科书所张扬的是绝对的“经验唯物主义” 。因为在教科书看来,只有唯物主义是科学的,而且哲学史上除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之外,其他哲学都

7、是唯心主义或不彻底的唯物主义。用唯物和唯心这一标准来区分和衡量马克思的辩证法,马克思的辩证法只能是“唯物辩证法” 。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既是唯物主义的,与唯心主义相区别;同时,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也是“关于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科学” ,因此又是与形而上学相对立的:“辩证法是正确的,形而上学是错误的” 。4只有唯物辩证法是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本性的科学的辩证法。所以在这一时期,人们大讲特讲“辩证法” 、大批狠批“形而上学” 。根据自然主义的研究范式,教科书模式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其基本内容被硬性地划分为“两个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 “四大块” (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观)的僵化体

8、系。5在这里,辩证法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相对独立的组成部分,其基本内容也被概括为“三大规律五对范畴”“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基本范畴是: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本质和现象、形式和内容、原因和结果、必然和偶然、可能和现实等范畴” 。6这样规定好了的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其两大理论来源也是清晰的:一是作为黑格尔“合理内核”的“唯心主义辩证法” ,二是作为费尔巴哈“基本内核”的“唯物主义” 。7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就是马克思在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基础上对黑格尔唯心主义辩证法的“颠倒” ,也即“唯物辩证法唯心主义辩证法唯物主义” 。这种简单、拼凑地“嫁接” ,实际上正好背离了马

9、克思辩证法的真实本性。马克思辩证法的旨趣和目的,绝不仅是为了实现对黑格尔的“颠倒”和置换,从一个框框转向另一个框框,而是为了批判、打破和推翻一切所谓永恒的终极原理和标准对人的自由个性的压制和束缚,特别是改变资本主义条件下人的非人的生存状况,实现人的自由和解放。在这一意义上,马克思的辩证法本质上就是批判的人类自由解放的理论,是人之为人的超越本性的理论表征和时代张扬。辩证法根本上是属于人的,而不是约束人的。但这种教科书模式的所谓马克思“唯物辩证法”却见物不见人,正好是与人性的本性背道而驰的:辩证法不是促进人的自由发展而是压制了人的自由发展。从表面上看,教科书模式的所谓“唯物辩证法” ,虽然与唯心主

10、义和形而上学划清了原则界线,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党性原则。但在根本上,却背离了马克思的主旨和辩证法的批判本性,使本来是富有生命力和创造力的辩证法变成了僵化、抽象的教条,失去了其应有的世界观意义,仅仅是“唯物论”1 在那个年代,一切都要有个“样板”:工业有大庆,农业有大寨,文艺有“八大样板戏” ,哲学自然也要有“样板” ,那就是“教科书” 。 2 朱德生:形上之思 ,辽宁人民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97 页。3 毛泽东曾强调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统一是哲学的“两个对子” ,但毛泽东是真正在辩证法的意义上看待这“两个对子”的:“你们如果懂得唯物主义和辩证法,那就还需要补学

11、一点它的对立面唯心主义和形而 上学” , “不懂得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没有同这些反面的东西做过斗争,你那个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是不巩固的” (参见 毛泽东选集第 5 卷,人民出版社 1977 年版,第 346347 页) 。令人遗憾的是后学者对此却作了绝对不相容地形而 上学应用。 4 参见李秀林等主编: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2 年版,第 84、9 页。5 令人遗憾的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已经快 30 年、教科书改革也已 20 多年后的今天,现实生活领域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这“两大主义四大块”的传统教科书模式仍没有太大的改变。 6 艾思奇主编:辩证唯物主义历史

12、唯物主义 ,人民出版社 1978 年版,第 66 页。7 参见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 ,人民出版社 1975 年版,第 116 页。3(物质本体论)制约下到处套用的“万能工具” 。在这里,唯物论可以离开辩证法而存在,但辩证法却绝不可以脱离唯物论而存在。辩证法是被唯物论“设计”和“规定”好了的,辩证法成了附加在唯物论头上的“文饰”和“光环” 。辩证法本有的自由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批判“灵魂”不见了,只剩下了没有血肉的僵硬“躯壳” 。这样一种无批判性的辩证法,只能变成可以解释一切然而什么也解释不了的空泛知识,变成了一种脱离内容的形式主义的抽象教条;成为主观运用的、充满任意性和偶然性的诡辩游戏;成为

13、一种丧失批判本性和人文解放旨趣的、偏狭的实用工具和技术。1而这样的辩证法,给我们的国家和人民造成的巨大伤害,我们永远不能也不会忘记。对此,我国杰出的思想家顾准曾一针见血地指出:“辩证法把中国人害苦了!”2改革开放以后,人们的思想领域也随之发生了巨大转变。这种与人的本性和发展相对立、并被教科书规定好了的所谓“唯物辩证法” ,自然要受到人们的重新反省和审视。这样, “教科书改革”就被自觉地提上了日程:我们必须重新理解和解释马克思哲学和辩证法。二、 “认识论”范式相对改革开放前的教科书哲学,发生于 20 世纪 80 年代初期的教科书哲学改革,大大推进了我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和发展。伴随着这一教科

14、书哲学改革,我国的马克思辩证法研究也从“自然主义范式”转向了“认识论范式” 。也正是在这一时期,才真正迎来了我国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研究的相对“繁荣” 。教科书哲学改革,最先是从改革传统教科书哲学的体系开始的。 “旧的教科书体系已不适于表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内容,体系妨碍内容的丰富和发展已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 。3本来,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完备彻底的唯物主义,它把辩证法和和唯物主义内在地、有机地统一起来,并且贯彻到了社会历史领域,使哲学获得了科学的形态。但在旧教科书体系中,却人为地把辩证法和其他部分都拆开了,使辩证法相对独立而存在。正是由于人们对“体系”的责难,必然又转向对“内容”的质疑,而马克思的

15、辩证法自然会遭到追问:它的实质究竟是什么?它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到底处何地位?这一时期,人们对马克辩证法的重新理解,主要是以发生在 20 世纪 80 年代初到 80 年代中后期的讨论列宁的“辩证法也就是(黑格尔和)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4为标志的“认识论大讨论” 。而这一大讨论,实质上关系到我们到底如何理解和看待马克思辩证法的本质问题。列宁哲学笔记的基本思想,特别是他关于“辩证法也就是认识论”的基本命题,对于寻求哲学体系改革的中国哲学界具有最为直接的理论意义:哲学的基本问题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并不是哲学中的“一个问题”或“问题的一个方面” ,而是“问题的实质” ,因此不能离开这个问题去设想和

16、规定“辩证法”及所有哲学问题。这就要求从“思存”关系、 “主客”关系即“认识论”去理解哲学及辩证法的理论性质。也就是说,我们绝不能脱离思维与存在的关系这一哲学基本问题来抽象地和孤立地来理解和解释马克思的辩证法。因为在对哲学基本问题的通常解释中,是把辩证法排斥在外的。按照通常解释,哲学基本问题被分解为关于思维和存在“谁为第一性”的“本体论问题” ,以及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认识论问题” 。作为这种理解的逻辑延伸,辩证法被分别解释为与“本体论”相关的“客观辩证法”和“认识论”相关的“主观辩证法” ,而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无关。这样的辩证法,绝不是马克思批判、改变世界,追求人类解放的辩证法。所以,必须把辩证法同哲学基本问题统一起来,1 参见贺来:辩证法的生存论基础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1315 页。2 顾准:辩证法与神学 , 顾准文集 ,贵州人民出版社 1994 年版,第 416 页。3 高清海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上册“序” ,人民出版社 1985 年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