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 第六章 影响犯罪的客体因素

上传人:woxinch****an2018 文档编号:39291920 上传时间:2018-05-1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政治 第六章    影响犯罪的客体因素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中政治 第六章    影响犯罪的客体因素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高中政治 第六章    影响犯罪的客体因素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高中政治 第六章    影响犯罪的客体因素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高中政治 第六章    影响犯罪的客体因素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政治 第六章 影响犯罪的客体因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政治 第六章 影响犯罪的客体因素(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犯罪心理学第六章(供心理学专业学生学习时参考)犯罪心理学第六章(供心理学专业学生学习时参考)第六章第六章 影响犯罪的客体因素影响犯罪的客体因素 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之中,因而个体犯罪心理的生成,必应是主体吸收主体外的各种因 素并内化为自身独特的心理而最终形成的。客体因素是独立于主体之外的客观环境因素,包括社 会环境、自然环境和具体的情境因素等,尽管这些因素必须通过主体才能起作用,但人是主观与 客观的统一并受制于客观,因而客观环境对于犯罪心理的生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节第一节 个性的不完全社会化个性的不完全社会化个人总是生活在社会之中,人们组成并创造了社会,社会也以某种形式影响和塑造人。

2、从社 会学的角度,犯罪就是一种社会越轨行为,也是人对社会重要规范的违反。而个性的不完全社会 化,是人违反社会规范的重要心理基因。一、社会化所有证据表明,一个人出生是情感和社会性的,也是生物性和无助性的。人自出生以后,要 存活下来并完全成长为人类社会中的一员,就必须与社会中的其他人建立正常的互动。向他们学 习如何行为和思考。人类的这种学习和互动就构成社会化的主要内容。所谓社会化社会化,就是指一个人获得自己的人格和学会参与社会或群体的互动过程。二、人格发展理论人格主要指特殊的思想,感觉和思维模式,它构成个体鲜明的自我品质特征。人格主要分为 认知、行为及情感三个部分。人格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从婴儿出生

3、开始,在与父母的互动中逐渐 发展自己的有机体与心理情感,而在这个过程中人渐渐学会了区分自己与他人的不同形成了自 我意识并逐步发展和丰富自己的人格。1查尔斯库利:镜中我库利认为,自我作为一种社会产物,可以分三个阶段。首先,我们察觉到我们在他人面前的 行为方式。其次,我们领悟了别人对我们行为的判断;再次,基于他人的反应,我们评价自己的 行为,也就是说,我们根据别人对我们行为的评价来理解自我。人的社会化也就是一个不断地通 过了解别人对我们的评价来塑造自我与社会和谐的关系的过程。2乔治赫伯特米德:角色借用自我包括两个部分:自发的、独一无二的,“主我”,以及:“客我”对社会要求的内化与个体 对这些要求的

4、意识。自我的发展包含主我与客我之间的一系列连续交流。在这一过程中,主我不 断对变化着的客我做出反应,而客我在社会化过程中经历了三个阶段:模仿、嬉戏和群体游戏。3弗洛伊德:潜意识强调社会化过程的生理基础和情感维度,他认为人格分三部分:本我自我超我。对从 社会中习得的“应该如何”和“必须如何”的他人要求的内化,是人格的社会监控者,一个人要达到心 理健康,人格的三个部分必须和谐一致,否则就会出现适应性障碍。4艾里克逊:认同危机对弗洛伊德理论做了修正,弗洛伊德强调“本我”的冲动,艾里克逊则是关心理性的“自我”世 界,弗洛伊德偏重研究儿童期,艾里克逊一直将研究内容扩展至老年期。把人的一生分八个阶段。 信

5、任与不信任(婴儿期)自主与怀疑(儿童期)主动与内疚(学龄前)勤奋与自卑(学 龄前)认同与角色混淆(青春期)亲密与孤单(青年期)代际关系与自我沉浸(中年期)完美与绝望(老年期)。人格发展的每一阶段都可用“认同危机”来定义。一个稳定的自我认同 来源于对这些认同危机的积极解决,也包括了人们对生活的基本关怀。三、社会化的历程社会化的历程在人一出生就开始了,尽管儿童的社会化是其中最重要的阶段之一,但却并不 意味着社会化过程仅限于此,实际上,它将伴随我们的一生。在这样一个复杂的社会当中,生命 展现出不同的且不断变化的序列,我们将在其中扮演不同的新角色或随时按照需要来重塑我们自 己的形象。1儿童期在婴儿期,

6、个体社会化主要是与父母和成年人照看者的交往。婴儿一出生就有反射能力与学 习潜能,这些能力帮助他们与成年人交往,我们乐于听成年人交谈,注视成年人的表情以及喜欢 来自成年人的意外应答。这个时期如果婴儿与成年人和家庭建立了良好的互动和依恋关系,对以后的一生都会带来积 极影响;相反,如果这个时期的人格发展出现了问题,则可能会给人的一生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但是,婴儿期出现的问题在儿童期可以得到进一步矫正。儿童时期已经开始渐渐脱离家庭的完全 掌控并开始较多的社会交往。这也是人生发展最重要的一个时期之一。这个时期,群体嬉戏、学 校里的攻击行为和欺负行为或者亲社会行为等对人的个性社会化发展有着重要影响。2青

7、春期与青年期青春期是一个敏感期。他们看待世界与思考问题都有了新的方法。他们需要扮演的角色随着 社会参与的扩大而越来越多,对此他们必须与原来的角色结合成新的角色,以促进强烈的自我认 同。对于那些未能成功整合的青少年来说,将会面临一个充满疑惑与混乱的世界。这个时期,青少年更多地采纳别人的观点,仔细审察自己的人格,但他们的认识是不稳定的, 会随着他们的经历和感受而不断变化,且极易在极端自负与自卑中来回摇摆。3成年期进入成年期后,初级社会化已经完成。一般来讲,人们已经发展起了关于自我的形象,如尊 从社会价值和规范,具有一定的自控能力,个人与社会基本协调等。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的 人格已固定不变,而仍

8、然会根据情况的变化来调整自己以获得更充分的发展。不同以往的是,成 人社会化的动机明确,他们会按照自己的愿望或者生活的需要去选择角色甚至重新定义或再创新 的现行角色。4老年期对于某些人来说,一些最困难的态度和行为变迁发生在一生中最后的岁月。老年人在面对身 体机能下降、社会声望降低以及逐渐淡出社会生活等种种情况时,必须时时调整心态,对新的角 色予以认同,完成一生中最后的社会化过程。对于老年人来说,他们必须认识到属于他们的岁月 正渐渐消退,在退修之后的软弱和无助必须被克服。否则就有强能陷入深深的孤独与绝望之中。四、个性的不完全社会化与犯罪社会化过程从人的出生开始,就伴随了人的一生。当个性的社会化不成

9、功也就是个性不完全 社会化时,就难以适应社会固有的规范以及行为方式,从而可能出现异常的心理结构,并违反规 范。1超我发育不完全,缺乏道德良心与罪责感。个性的不完全社会化最显著的表现就是呈现 一种反社会人格,这被学者 Pritchard 诊断为道德发狂或者道德迟缓症。虽然他们在智力上的发展与正常人并无明显区别,但是道德良心的发展却存在严重缺陷。在从事非法活动时,也很少在事 后表现出自责和忏悔。2情感发育滞后和不成熟,具有严重的自我中心思想和倾向和薄弱的自我控制能力。个性 未得到完全社会化者缺少长远打算,也从不考虑自己行为在社会中的意义,往往生活在眼前的快 乐与欲念之中而不考虑后果。3无视权威,不

10、尊从社会固有规则。个性未完全社会化者,不能适应社会中的约束与规则, 经常处于与现存社会规则的严重对立之中;而且从不从以往经验中汲取教训,因而初犯率和再犯 率相当高。4不能与他人很好相处,人际关系不良。个性未完全社会化者由于缺乏良好的道德情感, 自私自利,因而很难与他人相处;他们通常还缺乏幸福的家庭生活和良好的人际关系,因而经常 感到失败和沮丧。上述个性不完全社会化者,由于其具有大量的难以融入社会生活的个性特征,所以总是处于 社会的边缘,所以特别容易形成犯罪心理,而且犯罪心理一旦形成还会形成长期稳定的犯罪心理 结构,因此这类犯罪人较难矫正。研究个性的不完全社会化,有助于我们清楚地分析导致犯罪人

11、形成犯罪心理的各种因素,从而为建立社会犯罪防控体系和正确矫正犯罪人心理奠定基础。 第二节第二节 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社会宏观环境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社会宏观环境我们认为,人的犯罪行为并不仅是由犯罪人自身的生理或心理缺陷造成的,而且是不良社会 环境或个人境遇的产物。实际上,犯罪心理的形成就是犯罪人在原有生理因素与心理因素的基础 上,吸收外在环境并内化自己的反社会意识而最终形成的。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环境主要包括社 会环境和自然环境。本节主要介绍社会大环境,包括经济、政治、法律、文化、社会控制等宏观 因素。由于犯罪人生活在社会中,其犯罪行为就是个人对抗社会的行为,因而其犯罪心理的形成 不可避免地会受到社

12、会环境的影响。一、社会经济因素经济分析的方法是马克思主义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一)生产力水平因素由于我国目前生产力水平较低,大约有几千万贫困人口,他们连基本的生活需要都不能充分 满足,在正常手段无法满足其生活需要的情况下,很容易走上犯罪道路。(二)所有制形式因素我国目前正处于一个大变动时期,各种所有制形式并存,形成了不同的利益集团,利益上冲 突复杂化,社会矛盾也大大增加。(三)商品经济的负效应商品经济以利益为导向,崇尚竞争、易滋生拜金主义,并恶性刺激人们的不当消费出现,从 而引起规范淡化,在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动机下,实施违法犯罪行为;竞争激烈,失业人口增多, 经济状况恶化,在精神和经济重压之下,很

13、容易滋生犯罪行为。(四)体制改革的负效应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也是一场大调整、大变动,一方面,新旧体制转换下的权利 真空和权力弊端,给犯罪分子可乘之机、新的体制建设尚未成熟,旧的体制又被打乱,这就会部 分激发人的投机心理。二、政治因素政治的精髓在于权力,权力的产生、分配、使因素就形成了政治基本构成。政治因素易引起 犯罪心理的形成,主要表现在(一)阶级分化和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社会矛盾的极端反应。犯罪就是统治阶级确认的危害其利益的行为,它是孤立的 个人反对政治关系的斗争,是蔑视社会秩序的最极端的表现。(二)政治体制的弊端政治体制的核心就是界定权力的来源、分配和使用。首先,权力高度集中的危害。

14、权力高度集中,可以增强社会控制,从而减少犯罪并抑制犯罪 动机。但是,权力高度集中也容易导致国家权力对社会干预过度,从而可能引起人民的反抗,激 化矛盾,这在一定程度上又可能强化犯罪动机。其次,权力的过分制约与收缩。权力尽管具有许多恶性,但社会又离不开权力。缺乏权力的 规制,同样容易滋生犯罪现象。权力过分收缩或权力管理不到位,会削弱社会控制,并易导致非 法权力黑社会或者民间权力介入社会生活。同时,过分的权力制约会造成办事效率低下,难以 树立规则的权威,并无法形成某些社会应有的禁忌意识,从而削弱社会控制力。三、法制因素犯罪行为在社会学上被称作越轨行为,对越轨行为的控制有多种方式,但法律控制无疑是最

15、很重要的一环。(一)在立法时,对法律预期目标的设置必须符合实际,而不能超越现象;脱离实际的目标设置 更可能引起原有规则化秩序的混乱。(二)法律运行过程中诸因素对犯罪心理的形成也可能会有重要影响。(三)法律对社会生活的控制必须适度,既不能过宽也不能过严。四、文化因素文化是人类群体或社会所共有的产品,包括价值观、语言、知识和物质对象等等。文化是通 过社会互动而创造的,但人类互动又只能在文化范畴内其具体形式。可见、由于人们无不生活在 文化中,人不仅创造文化,也要接受文化的塑造,因此在文化中的消极因素对犯罪心理的形成有 着重要影响。(一)现存文化中消极因素对犯罪心理形成的影响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封

16、建意识、帮会意识、游民文化等都可能影响并强化犯罪心理形 成。另一方面,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其中的拜金主义、利益至上、极端个人主义等也使得个人 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冲突加剧,从而增加犯罪心理形成的可能。(二)文化冲突的影响现存社会一般存在两种文化冲突,包括随着文明的发展而出现的不同时期的文化规范之间的 冲突,即纵向的文化法律规范之间的冲突,以及同一时期内两种文化规范对立衍生的法律规范之 间的横向冲突。(三)亚文化的影响亚文化是指在特定的社会结构中,由个体互动而产生的特定生活方式以及各种文化价值观念。 它代表某一群体中不同于主文化的特定的文化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由于亚文化与主文化相对立, 因此必然导致文化冲突。加之亚文化对特定群体生活方式和文化价值观念的再塑造,也会强化文 化之间的对立与冲突。 第三节第三节 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社会微观环境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社会微观环境犯罪人生活在社会上,在其犯罪心理形成的过程中,会吸收来自其所处环境的不良刺激,从 而形成其个人独特的犯罪心理。一、家庭环境因素(一)、家庭功能家庭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献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