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自辨复习纲要

上传人:woxinch****an2018 文档编号:39291907 上传时间:2018-05-14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8.7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自辨复习纲要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3自辨复习纲要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3自辨复习纲要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13自辨复习纲要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13自辨复习纲要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3自辨复习纲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自辨复习纲要(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 辨正唯物主义自然观 基本特征:唯物论/辩证法,自然史/人类史,天然自然/人化自然, (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 系)能动性/受动性的统一。重大意义:实现了自然发展史上的革命性变革,为马克思主义 科学观/方法论奠定了理论基础,为科学和技术提供了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的理 论前提,为自然科学与人的科学的结合提供了理论依据。系统及其相关问题。系统:是有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与功能 的有机整体。包含四个要义:1,是有若干要素组成。2,系统要有系,即诸要素之间的有 相互联系。3,系统在于统,彼此之间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4,系统作为整体对环境表 现出特定功能。 要素/结

2、构/功能/环境是完备的规定一个系统所必需的。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是存在于系统中的一对矛盾,经由两种方式而相互过度:加和性方式 和非加和性方式。物质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内涵:结构,是指物质系统内各组成要素之间内在的联系形式和组织方式,即系统中要素 的秩序/关联和相互作用方式。功能:系统在内外相互作用的关系中表现出来的特征和能力, 是系统和环境相互作用状态的表征,是系统表现出来的整体效应。关系:相互联系在一起, 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表现出辨正关系:结构是功能的基础/功能影响或要求特定结构。我 们可以通过认知结构掌握功能,也可根据功能推测其结构。层次结构:是若干要素经相干性构成的系统,再经过新的相干性关

3、系而构成新系统的逐级 构成的关系。特点:1,底层系统对于高层系统具有构成性关系,是基础,2,同一层次的 系统之间存在着相干性关系,在单纯加性关系中不会出现层次结构。第二章序/有序/无序 广义的序是指时空结构的规则性,即可以用来描述自然系统的状态,也可用来反映系统演 化的过程。 任何系统都是有序和无序的不同程度的辨正统一,统一的不同程度,就构成了序度。 有序和无序是对立的统一。1,没有离开有序的绝对无序。2,没有无序的绝对有序 对称和破缺 对称:在一定变换下的不变性 破缺:在一定变换写所表现的可变性。 可逆和不可逆 是自然演化过程中的两种相互对应的状态。 进化和退化 进化:标志着自然事物有无序到

4、有序,有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不断向前进步的发展 趋势。退化:相反。两者关系:只有在两极的对立统一中才能把握。 耗散结构理论:非线性相互作用: 非线性是指不按比例/不成直线的关系,代表不规则的运动和突变。有三个显著特点:1,相干性,有多种作用相互制约/耦合而成的全新的整体效应。2,非均 匀性,随着时间/地点的不同,以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3,非对称性,其作用过程和效果 不是相互对称的。 这三个特点相互联系,相干性是前提,非对称性和非均匀性有关,非均 匀性是自然演化的不可逆性的表现。第三章:科学发现 第一节:科学与技术 科学:表现样态,是一种知识体系;发现过程,是一种活动体系;社会存在方式,是一

5、种 社会建制。 科学的特征:1,内容的客观性,作为人类对自然界事物/规律的反映,作为人类认识自然 界的成果。2,理论的逻辑性,自然科学的事实/概念/定律/定理/公式/原理之间相互紧密联 系,存在逻辑上的一致性/自洽性或不矛盾性。3,应用的普遍性,成为人类更有效地改造 和利用自然界的行动指南,可以为技术发明和技术创造提供理论指导。4,进步性,后一种 理论要更详尽的描述和说明现实,后一种理论具有完全的包容性。 科学活动的基本任务:解释存在/预言未来。 科学和伪科学的区别:伪科学的特点:主观随意性/神秘性/反逻辑性/不可缺证性。科学具 有:客观性/理性/可检验性/逻辑自洽性和开放性。 技术:技术是人

6、类为实现社会需要而创造和发展起来的手段/方法和技能的总和。 技术的基本特征:1,是目的化的自然物质运动规律。2,是主体要素和客体要素的统一。 3,本身有一个从潜在形态到现实形态的发展过程。 科学和技术的关系:1,从目的和任务看,科学主要是认识自然,获得关于自然的知识,回 答研究对象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揭示客观过程的规律性和因果性。技术主要是利用和 改造自然,解决实践过程中应当做什么和怎样做的问题,寻求制和做的规则。2,从活动过 程看,科学是对复杂实践感性的理性纯化,是从实践到理论,探索性强,活动具有较明显 的个体性,技术是对理性理论的综合感性化,从理论到实践,活动具有较明显的协作性。 3,从

7、形态上看,科学主要表现为一元性的知识,从复杂到纯化,从多样到单一。技术从单 一到多样,造成种类繁多的人工创造物或多样性的物质手段。4,从评价标准看,科学判断 要讲是非,追求正确,技术主要讲合理,追求效率/效用和效益。5,从与社会的相关程度 看,科学较少顾及外界的条件(经济/法律/政策/资源) ,具有根本性/长远性的意义,技术 要注意到各种因素(可靠性/可操作性/安全性/社会经济/法律政策/伦理和资源) ,有更为直 接和近期的影响。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技术是更具现实的生产力。6,从工作主体来看,科 学驻澳是研究员/学者/教授的事业,新思想/新发现。技术是工程师/发明家/设计师的事业, 创制新事物。

8、两者的价值取向/地位作用/智能结构/认知风格/心理素质有较大差异。科学问题的含义:是指科学主体在一定的科学背景知识下提出的关于科学实践和科学认知 中遇到的需要解决而又尚未解决的矛盾。特征:历史性,指向性,可解性。结构要素:问 题域(科学的现象和本质)/求解目标(求解的方向和要求)/应答域(解的大致范围)/背 景知识(与问题有关的知识) 。作用:1,科学发现从问题开始(从观察开始/从已知理论开 始/从问题开始) ,2,科学问题是科学理论发展的动力(科学中的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经验 事实和理论的矛盾,理论内部自洽性/广泛性的矛盾,等等) ,3,问题起理论评价的作用 (验证理论是否正确) 。科研选题的

9、基本原则:需要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创造性原则/可行 性原则。科学事实在科学认识中的作用:1,其本身是一种科学新发现,2,是推动科学理论发展的 必不可少的条件。获取科学事实的基本方法:1,查阅科技文献,2,通过科学实践。 科学观察法:是人们有目的/有计划的通过对自然发生条件下的对象进行考察和感知,以 获取科学事实为目的的一种感性活动。特点:1,有目的/有计划/以获取科学事实为目的的 感性活动,2,在自然发生条件下进行。基本原则:客观性/全面性/典型性/可观察性。作 用:1,无法控制被研究对象,不得不采用,2,不宜控制和变革研究对象,只能进行直接 观察。局限性:缺乏可重复性,难以揭示深层次和多方面

10、的信息。 科学实验方法,作用:1,可以纯化和简化研究对象,2,可以强化和激化研究对象,3,具 有可重复性质。 观察渗透理论:观察是非中性的,科学发展的机遇,具有偶然性和意外性,两种类型:导 致了研究目标之外的发现,发现的场合或方式出乎意料。第四章:科学抽象和科学思维科学抽象 过程:感性的具体,到抽象的规定,到思维中的具体。作用:帮助我们撇开次要 过程/区分事物的真相和假象/从基本的东西出发,将事物的本质作为一个整体抽象出来/区 分基础的东西和派生的东西。 科学概念:是对科学事实进行理性加工的产物,反映了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联系。基本 特征:概念的共同属性:主观/客观,外延/内涵,一般/个别,灵

11、活性/确定性,的辩证统一。 另外有:可确定性(来自事物本质的确定性和实在性) ,可检验性(经得起逻辑和实践的检 验) ,可变动性(随着人类对自然现象认识的深化而发生变化) 。科学思维的逻辑思维分析和综合 归纳和演绎 归纳方法:从个别到一般的方法,从个别的事物推出事物共同的本质或一般规律。两类: 全称性归纳法(又分为完全和不完全归纳法)和统计性归纳法(抽样的要求:代表性和独 立性) 。 演绎方法:从一般到个别的方法。三段论:大前提(已知的一般原理)/小前提(已知的个 别事实)/结论(关于个别事实的认识) 。 归纳和演绎关系:前者多用于经验层次/是或然性推理,后者多用于伦理层次/是必然性推 理。相

12、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依存。公理化方法:是由演绎方法派生出来的一种逻辑思维方法。一般原则:无矛盾性/完备性 (能保证体系的完整性)/独立性(公理彼此独立)类比方法:在科学研究中起的作用:是提出科学假说的重要手段/在用已知领域的研究手段 去探索未知领域的科学奥秘有重要作用/为技术发明提供了逻辑基础/推动科学研究中新的 理论概括。科学思维的非逻辑思维形象思维:是在形象的反应客体的具体形状或姿态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意象/联想和 想象来解释对象的本质及其规律的思维方式,是科学发现的一种基本形式。基本特征:运 用形象/依靠想象力/无一定程式束缚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和逻辑思维的区别:意象和抽象。 重要意

13、义:1,可以以直观形象,清晰/明确/具体地揭示对象的本质和规律,2,有利于突 破逻辑思维的局限,揭示对象的本质和规律,3,在工程技术领域有着更为突出的意义。直觉思维:是指不受某种固定的逻辑规则而直接领悟事物本质的一种思维方式。两种表现 形式:直觉和灵感。基本类型:偶然机遇性(思想点化/原型启示) ,沉淀意识型(潜意识 活动/无意遐想) 。基本特征:认识发生的突发性,认识过程的突变性(感性上升为理性/突 变式的急剧飞跃) ,认识成果的突破性。方法论意义:是非逻辑思维的重要形式,也是发挥 科学认识主体思维能动性的突出表现。依赖于创造者知识储备和长期的科学研究经验,包 含丰富的情感因素,突出了研究者

14、思维的创造性,是创造者显意识和潜意识的豁然贯通。第五章 科学假说和科学理论科学假说:认识主体在已知的有限的科学事实和科学原理的基础上,运用科学思维方法, 对未知自然现象的本质及其规律做出的推测性的解释和说明。基本特征:科学性(以科学 事实为前提和依据) ,可检验性(具有被确证或证伪的可能性) ,假定性(包含有不确定的 知识) ,易变性(随着实践过程的新发现而变化) 。在科学认识中的作用:具有导向作用, 是寻求真理的向导/是通向科学理论的必要环节/是激发创造思维的有效方法/促进科学研究 的深化。形成:根据新的观察实验事实/为了回答特定性质的问题/为了解决新事实和就理 论的矛盾/为了解决事实之间的

15、矛盾/为了解决理论自身矛盾。提出假设的三个阶段:孕育/ 确立/完成。 建立科学假说的原则:清晰性(涉及概念和命题必须准确和清晰)/解释性(对已知全部事 实做出统一的说明和解释)/逻辑简单性(使用的概念和公理应尽可能少)/对应性(应与 就理论相容)/可检验性(能够在观察实验或经验上加以检验) 科学假说的检验:实践检验(直接/间接)/判决性试验/逻辑检验。 逻辑检验的内容:在逻辑结构上是否具有自洽性/简单性和完备性,系统性保障了实践检验 的客观性,作为实践检验的辅助工具,有助于确定检验的重点和方向,克服了实践主体在 检验过程中的主观约束。科学理论:是指经过实践验证的/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联系及其

16、过程的/系统化的知识 体系。基本特征:客观真理性(必须正确的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系统性(根据 自然界的有机联系,按照系统性原则组成的具有内在联系的知识体系)/逻辑性(具有严密 逻辑联系的概念/范畴体系,具有逻辑上的严密性和一致性)/普遍性(通过揭示某一领域 现象的共同本质而普遍适用于这一领域)/开放性(都有自身的适应范围和成立条件,离开 该范围有可能是错的) 。 建立科学理论的方法:公理化方法(公理的设置和选取满足三个条件:无矛盾性/独立性/ 完备性)/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三个方法论原则:抽象的适度性/逻辑上升的层次性/ 理性具体的统一性)/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存在两种情况:科学理论的逻辑表述过程 和自然事物的历史发展过程相统一,科学理论的表述过程与人类认识自然对象的历史进程 相统一。两个原则:坚持科学理论基础的客观性/坚持科学理论基础的历史性) 。 科学理论发展的模式:逻辑实证主义的积累发展模式/波普尔的证伪主义模式/库恩的科学 革命模式/卡拉托斯的科学研究纲领模式/费耶阿本德的多元主义模式/科学理论的评价,包括内容:真理性评价/价值性评价。标准:理论同经验事实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