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莉娟开题报告-070520

上传人:woxinch****an2018 文档编号:39290250 上传时间:2018-05-14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9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谢莉娟开题报告-070520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谢莉娟开题报告-070520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谢莉娟开题报告-070520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谢莉娟开题报告-070520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谢莉娟开题报告-070520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谢莉娟开题报告-070520》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谢莉娟开题报告-070520(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中国海洋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学 院 经济学院 专 业 劳动经济学 学 号 21200609088 研 究 生 谢莉娟 指导教师 赵领娣 教授 论文题目 中国城镇非正规就业研究 入学时间 2006 年 09 月一、立论依据 课题来源、选题依据和背景情况、课题研究目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课题来源、选题依据和背景情况课题来源、选题依据和背景情况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转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企业改革,传统正 规部门就业岗位呈现不断减少的趋势,与此同时,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涌向城 市,传统的正规部门就业压力不断增大。随着就业压力的逐步增大和非公有制 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的非正规就业发展迅

2、猛,几乎涵盖了国民经济和社会生 活的各个领域和角落。非正规就业对于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尤其 是解决我国现阶段的就业问题具有重要的作用。事实上,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 随着国际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和高科技的飞速发展及应用,世界各国的产业结 构都在发生着重大变化,这使得世界各国都相继出现了非正规就业规模日益扩 大的现象,并逐步成为促进就业的一种重要形式,这种国际范围内的就业形式 的变化显然带有一定的普遍性。因此,无论是从国内还是从国际状况来看,我 们都必须对非正规就业的合理性及其规律性给予重视和研究。然而,从国内的情况来看,尽管非正规就业已日益引起学者和有关部门的 注意,但总的来说,

3、我国还普遍存在着对非正规就业重视不足的现状,很多时 候仍存在着对非正规就业问题的认识误区,如何从科学的视角看待我国的非正 规就业问题就成为研究问题的重要前提。与此同时,随着国际社会人文主义倾 向的不断加强,尤其是各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客观要求不断增强, “体面的劳 动”在全球的影响日趋扩大,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当前的特殊问题在于体制 转轨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流动造就了大批的城镇弱势就业群体,并大量涌入非 正规就业领域,但这些弱势非正规就业群体的权益并没有得到足够的保障,这 也成为我国非正规就业领域的突出问题。在这样一种国际和国内背景下,如何正确的看待我国的非正规就业问题以 及如何正确的选择政策的

4、落脚点,成为亟待解决的新课题。课题研究目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课题研究目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本论文旨在从多个角度出发,运用经济学理论对非正规就业进行全面的衡 量,尤其通过国际一般规律和国内特殊问题的相互结合,形成对非正规就业的 科学认识,并试图在此基础上找到政策取向的合理落脚点。其理论意义和实际 应用价值体现在:1运用经济学理论对非正规就业进行多角度的分析,对于弥补国内外学者 从单一角度研究非正规就业问题的不足,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2将对我国特殊问题的研究与对国际一般规律的研究相结合,从而形成对 我国非正规就业问题的更加清晰的认识,为解决我国的实际问题提供了重要的 认识前提。3通过国

5、际比较和我国特殊性的综合权衡,得出符合实际的政策取向,尤 其体现了对弱势非正规就业群体的关注,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二、文献综述 国内外研究现状、发展动态;所阅文献的查阅范围及手段 国内外研究现状、发展动态国内外研究现状、发展动态 1国外研究现状、发展动态 国外对于非正规就业的研究主要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非洲与拉丁美洲研究阶段(70 年代初80 年代初) 该阶段主要是以非洲和拉丁美洲为研究区域,认识非正规就业的性质、类 别与存在的主要职业区域。当时国外学者和有关机构对“非正规经济”性质的 定位与认识主要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把非正规经济定义为低效率的边缘 性活动,把非正规部门的就

6、业看成是一种“就业不足现象” ,认为非正规部门属 于被排斥的部门,典型的代表是 1972 年国际劳工组织(ILO)发表的关于肯尼亚 的收入和就业报告,该报告中应用了二元模型(The dual model)分析,指出在发 展中国家存在一个边缘的、贫穷的、 “非正规的”经济部门,其生产商品、创造 收入和就业机会给最穷的人。第二种观点以秘鲁的埃尔南多德索托为代表, 德索托认为,非正规部门不是一个可以明确界定的部门,而是包含了所有处于 法律约束之外的经济活动。第三种观点是把非正规经济定义为不受国家控制的 所有收益性经济活动,例如,古特曼(Gutmann ,1979)定义其为“逃避税收的 经济活动或交易

7、” , 罗斯曼(Grossrnan,1977) 定义“第二经济”为由所有生产 和交换活动构成的,或者是以私人的获取为目的,或者是在即便了解情况下也 违反现存的法律的行为。 第二阶段:发展中国家研究阶段(80 年代初90 年代初) 该阶段涉及的区域已由非洲与拉丁美洲国家扩展到全球领域,内容涉及非 正规就业的形成原因、表现形式、统计问题,以及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该阶段 较为突出的理论发展之一体现在对二元经济的理解上:赛思鲁曼(Sethuranman, 1981)认为二元论的概念不一定就否认了正规与非正规的相互依赖性的存在; 麦卡菲(MacGaffee,1982)认为,为了引入一个新的概念,即其所谓的

8、“真实 经济”( real economy)他承认非正规正规的之间是相互联系的统一体, 并且是包括在经济活动的全体之中,而不是两个分割的组成部分,例如通过转 包合同的方式,非正规的参与者提供服务给正规的参与者,此外,个体既能参 与正规的经济也能参与非正规的经济,也说明了二者是相互联系的统一体。该 阶段,从制度角度分析非正规部门发展问题的最著名的是秘鲁经济学家索托 (1989),他的观点可以看作是新自由主义思潮在发展经济学上的反映,他认为, 法律体系对经济活动所能达到的效益水平有重要影响,发展中国家非正规部门 产生和发展的原因主要是法律制度,其表现是严格的、歧视性的行政和立法制 度,一个不完整的

9、行政和立法体系所形成的经济环境会导致资源的“劣”化配 置并在经济上迫使企业在法律框架以外从事经济活动,这也就是非正规部门长 期存在的原因。此外,卡斯特斯和波特斯(1989)将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非 正规部门进行了共同考察,认为非正规部门的增长是 70 年代后期以来全球化经 济活动的“制度化”的弱化结果,所有“非正规部门”的共同特征是他们不受 现存的社会制度的监管, “社会制度”可以看作是从事经济活动的法律和社会的 环境,由于对经济活动进行监管的社会制度是动态变化的,因而正规部门 非正规部门的边界也是动态变化的。总的来说,在这一阶段,已经不再把非正 规就业组织作为临时性过渡性的组织形式,而是开

10、始从其形成机制、对经济发 展的积极意义加以研究。第三阶段:全球范围的非正规就业维权阶段(90 年代初至今) 1990年以来的研究,各国学者已经开始关注非正规就业的本质,国际劳工 组织和亚太经济社会理事会德里小组都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该阶段的研究主要包括非正规就业的管理,社会保障,如何有效维护非正规就 业者的合法权益,以及如何实现体面就业的研究。在非正规就业的规范管理方 面,发达国家曾统一实施了对非正规就业的改革,以欧洲为例,通过财政政策 鼓励企业雇佣非正规就业劳动者,通过税收、社会保障制度和非正规就业立法 规范劳动力市场,提高对非正规就业的劳动权益保护。关于规范化管理的问题 在

11、文献中多有涉及,例如,Jane Ihrig, Karine S. Moe(2002)研究了政府政策对 非正规就业之间的的影响,尤其指出了减税对于规范非正规就业的重要影响。 与此同时,面对非正规就业组织不仅没有消亡,而且在发展中和发达国家都有 着广阔的生存空间这样一个客观事实,学者们开始研究如何因势利导,解决非 正规就业发展中存在的就业环境差、工作效率低、资金来源不足、缺乏必要保 障、收入不稳定等问题,为非正规就业者捉供一个更为公平、体面的就业环境。 尤其是近几年,这种以体面劳动或者说劳工标准为重点的研究不断涌现,比如, Baban Hasnat(2001)研究了核心劳工标准对出口的影响,通过实

12、证分析得出核 心劳工标准对出口并无重要影响的结论,事实上也就反驳了通过降低劳工标准 来增加出口的观点,从而为出口领域中非正规部门的维权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GALLI和DAVID KUCERA(2004)通过对拉丁美洲14个国家的比较研究,发现 非正规就业与劳工标准之间存在一种反向关系,从而得出与一直以来所认为的 高劳工标准必然导致非正规就业扩大的论证相反的结论,为体面劳动的实现提 供了重要的理论前提;Aditi Kapoor(2007)指出了通过建立非正规就业者的维 权组织,尤其是通过鼓励企业实现对劳工标准等的社会责任,实现对非正规就 业者的权利保护。总的来说,发达国家通过法律对非正规就业的规

13、范管理,以 及对体面劳动的不断强调,对我国非正规就业管理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2国内关于非正规就业的研究现状、发展动态: 国内关于非正规就业的研究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非正规就业的界定问题。 目前来讲,关于我国非正规就业的界定问题仍然可以认为是一个尚没有定 论的问题。长期以来,学术界曾经引用国际劳工组织关于非正规部门就业的界 定来定义中国的非正规就业,即指在规模很小的从事商品生产、流通和服务的 单位中就业。然而随着国内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成熟,越来越多的学者发现,由 于各国的实际情况存在很大差异,国际劳工组织的界定并不具有统一的适用性。 尽管国内仍有学者在研究非正规就业的问题时借鉴 IL

14、O 的定义,但总的来说, 已有很多学者对这一定义在中国的适用性提出质疑,并根据中国的现状给出了 非正规就业的界定,但有形成统一的观点。比如,上海市就业训练中心 (1994)认为非正规就业就是非正规组织就业;胡鞍钢(2002)认为非正规就 业是相对于传统典型的就业形式而言的,是指未签订劳动合同、无法建立或暂 无条件建立稳定就业关系的一种就业形式;贾宁(2006)认为非正规就业就是 指存在于正规部门和非正规部门之中的,有别于传统正规就业的一种就业模式; 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课题组(2005)认为,综合起来,中国 目前的非正规就业有两个口径:狭义的“非正规就业”是指“非正规劳动组织 就

15、业” ,即政府扶持的、以下岗失业人员为主的生产自救性组织或公益性劳动组织(这是上海市的定义) ;广义的“非正规就业”是指非正规部门就业和正规部 门中的非正规就业。 总的来说,尽管学术界对于非正规就业的界定仍有争议,但不可否认的是, 中国的非正规就业既不同于发达国家界定的灵活就业,也不同于 ILO 所界定的 非正规部门就业,而是包括非正规部门就业和正规部门中的非正规就业。 第二,非正规就业的作用与意义。 从所查阅的文献情况来看,国内对非正规就业的作用分析主要集中在以下 两个方面:其一,看到了非正规就业对于促进我国就业的重大意义,比如,韩 建南(2006)指出非正规就业是扩大我国就业渠道的现实选择

16、,为就业制度改 革提供了重要保证,刘光宇(2005)指出非正规就业是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 重要形式;其二,意识到非正规就业对于企业降低成本的优势所在,贾宁 (2006)提出非正规就业对于企业成本的降低不仅体现在直接的工资成本上, 更体现在社会边际福利方面。 遗憾的是,国内学者对于非正规就业的作用分析大多停留在单一层次上, 缺乏更为细致和全面的分析,这有待于经济学理论的综合运用。与此同时,很 多学者考虑了非正规就业低劳动力成本得有事,然而拉美国家的实践已经证明, 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凭借低成本的劳动力在国际竞争中获利。因而,在新的 国际背景下,对非正规就业的衡量就变得更加复杂。对于我国非正规就业的作 用与意义分析,还必须融入经济学的观点进行微观和宏观分析,从而形成更加 客观的认识。 第三,中国非正规就业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首先,上海模式作为中国非正规就业的一个典型,在现有文献中多有涉及, 这实际上也成为研究我国非正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献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