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

上传人:woxinch****an2018 文档编号:39289730 上传时间:2018-05-14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7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章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 学习目标 1. 理解教育目的的内涵及其与教育方针、培养目标的关系; 2. 描述教育目的的功能及特点; 3. 明确我国教育目的确立的主要依据; 4. 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主要内容; 5. 结合建国以来我国教育目的的变化,正确表述新时期我国的教育目的及其精神实质; 6. 了解现阶段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及普通高中的培养目标; 7. 深刻领会素质教育的内涵、特点及内容构成;了解素质教育的实施条件。第一节 教育目的概述一、教育目的内涵和层次结构(一)教育目的内涵1 概念 人类活动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具有意识性和目的性。人类通过自身的意识活动,不仅能够认识自然

2、与社会、认识自己与他人,而且还能够凭借所获得的认识,提高活动的任务、设定活动的目的。教育是人类的一项重要社会活动,人类活动的意识性、目的性决定了教育活动的目的性。从其产生来看,是基于人类及其生产和社会生活经验。知识得小延续的需要而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培养人的活动;从其运行过程来看,从教育内容的确定、教育方法的选择到具体培养目标的制定等,无一不是依据教育目的来进行的。可见,教育目的体现了人类活动的特性,教育对人的培养是依据所确定的教育因而来进行的。教育目的即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反映对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标准、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教育目的既是社会对受教育者的期望,更重要的是国

3、家对学校所培养人才的要求。各级各类学校都应当努力使所有学生都符合国家提出的要求。从内容上看,教育目的既反映特定的意识形态的要求,又对所培养人才和一定的经济状态,生产力发展水平对所要培养人才的要求,也反映社会的需要与人的发展的统一。2.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 二者既有联系又有所不同。从联系上看,它们在对教育社会性质的规定上具有内在一致性,都会有“为谁(哪个阶段、哪个社会)培养人”的规定性,都是一定社会(国家或地区)各级各类教育在其性质和方向上不得违背的根本指导原则。从区别来看,一方面,教育方针所含的内容比教育目的更多。教育目的一般只包含“为谁培养人” , “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而教育方针除此之外

4、,还含有“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和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原则,另一方面,教育目的在对人培养的质量规格方面要求较为明确,而教育方针则在“为什么样的教育” 、 “怎样办教育”方面显得更为突出。在教育实践中,要清楚地认识和把握二者的联系与区别,不能认为二者都是各级各类教育所应遵循的指导原则和依据而将其等同或相互代替,也不能因为二者的区别而在考虑教育性质和方向问题时将其分割开来。3.意义 教育目的对一切教育工作都具有指导意义。教育制度的制定、教育内容的确定、教育与教学方法的运用,无一不妥教育目的的指导与制约。教育目的是教育工作的方向,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教育目的强调培养军人和武士,教育体系就强调基础

5、教育和注重培养民族情感;教育目的强调培育英才,教育体系便会强调高质量教学和鼓励竞争;教育目的强调个性自由发展,教育体系就具有灵活多样和自由活泼的倾向。教育的价值观决定了教育目的,教育目的决定了教育活动。(二)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教育目的是各级各类学校必须遵循的总要求,但它不能代替各级各类学校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各级各类学校还有各自的具体培养目标,这就决定了教育目的的层次性。其结构可以图示如下:教育目的(国家的或思想家理想中的)学校教育的目的 培养目标(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目标(课程或教学的)培养目标由特定的社会领域(如教育工作领域、化学工业生产领域、医疗卫生工作领域等)和特定的社会层次(如普

6、通劳动、熟练技术工作、管理人员、高级行政人员、专家等)的需要所决定;也因受教育对象所处的学校级别(如初等、中等、高等学校)而变化。为了满足各行各业、各个社会层次的人才需求和不同年龄层次受教育者的学习需求,才有各级各类学校的建立。教育目的是对所有受教育者提出的,而培养目标是针对特定的对象提出的。各有各类学校的教育对象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制定培养目标时必须研究各自学校学生的特点。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我们掌握了制定教育目的的原理,就不难把这些原理用于培养目标的设定上。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相比,教学目标是更为特殊、具体的指标,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如一

7、节课、一个单元或一个学期)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学校培养人的工作是长期、复杂而又细致的工作。学校实现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对学生的培养要靠日积月累。这就要求学校以及教师将教育目的具体化,明确在某一时段内,教一门学科或组织一项活动时,希望学生在认知、情感、行动和身体诸需要达到的具体目标。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可以理解为教育意志,它们依靠一系列实现教学目标的行动落实。二、教育目的的功能教育目的的功能是指教育目的对实际、教育活动所具有的作用。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其层次的多样性,使它具有多方面的

8、功能。(一)定向功能任何社会的教育活动,都是通过教育的才得认定向的。教育目的及其所具备的层次性,不仅内含对整体教育活动方向的规定和结果的要求,而且还含有对具体教育活动的规定性。它指示给教育的不仅有“为准(哪个社会、哪个阶层)培养人” 、 “培养什么样的人”这样未来的方向,而且还包括现实教育中实际问题解决的具体路径。具体体现为:一是对教育的社会性质的定向作用,即对教育“为谁培养人”具有明确的规定。二是对人的培养的定向作用,使教育依循这样的规定,不仅能改变人的自然的盲目的发展性,而且还能对人不符合教育目的要求的发展给予正确的引导,使其发展与预定方向相一致,符合教育目的的规定,产生社会所需要的新品质

9、。三是对课程选择及其建设的定向作用。教育目的对选择什么样何种水平的教育内容,对内容如何进行取舍等具有决定作用。四是对教师教学方向的定向作用,除了要培养学生能力和技能方向的教学定向外,还对培养思想品德方向的价值定向作用,使教师能够知道所要教的最重要的是什么。正因为教育目的的定向功能,教育活动才有所依循,避免其社会性质和发展方向上的失误。任何社会为满足自身发展需要总是首先确定相应的教育目的,引导教育发展的方向,以便从根本上确保教育的社会性质和人才培养的社会倾向性。(二)调控功能一定的教育目的,是一定社会依据自身或人的发展需要对教育活动进行调节、控制的一种重要手段,以便达到使其自身发展的目的。一是通

10、过确定价值的方式来进行调控,主要体现在对教育价值取向的把握上。教育的产生和发展既是由于社会的需要,同时也会受到社会的制约,社会在利用教育来满足自身或人的发展需要时,无不赋予其特有的价值取向。因此,教育目的带有一定价值观实现的要求,并成为衡量教育价值意义的内在依据,进而调控实际教育活动,使其对“价值不可违背” 。二是通过标准的方式进行调控。教育目的总是含有“培养什么样的人”的标准要求,这些标准对实际教育活动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是教育活动的“培养什么样的人”的基本依据。它使教育者根据这样的标准调节和控制自身对教育内容或教学方式的选择等。三是通过目标的方式调控。一定的教育目的必然要通过一系列的短期、中

11、期和长期目标去实现。这些目标指出了教育行为的进程,具体调节和控制着各种教育活动。(三)评价功能教育目的的不仅是教育活动应遵循的根本指导原则,而且也是检查评价教育活动的重要依据。一种能够实现也是检查评价教育活动的重要依据。一种能够实现的教育目的,总是会有多层次的系列目标,这使得它对教育活动不仅具有宏观的衡量标准,而且还具有微观的衡量标准。依据这些标准,能够对教育活动的方向和质量等做出判断,评价教育活动的得与失:一是对价值变异情况的判断与评价。教育行为必然具有一定的价值倾向,但社会中个人、群体、社会各层次之间存在的利益、需要、目的等方面的矛盾与冲突,常常导致教育现实与教育价值观之间的冲突。这使得教

12、育活动的进行,总是面临着多种多样的教育价值观和教育目的影响和干扰,这容易导致实践中教育活动的方向模糊不清,甚至使其被赋予了另外的价值取向。例如,现行倡导的素质教育,有的就已被赋予了片面的升学的价值取向。对于这种情况,如果不坚持用所确立的教育价值观的要求进行衡量评价,就不能意识到教育活动价值的变异,也难以使其得到有力的纠正。二是对教育效果的评价。教育目的中的层次目标,不仅是指出教育活动的途径,同时也是评价具体教育活动效果达成程度的直接依据。运用这样的标准来评价具体的教育活动过程,可判断出过程的得失、质量的高低、目标达成的程度等。要确保教育目的的实现,就应注意依据教育目的不断分析评价教育过程发展状

13、况和结果,适时做出恰当判断。只有注意发挥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的评价功能,才能更好地从根本上把握教育活动的进行。教育目的的上述功能,是相互联系、综合体现的。每种功能的作用,都不是单一表现出来的。定向功能是伴随评价功能和调控功能而发挥的,没有评价和调控功能,定向功能难以发挥更大的作用;而调控功能的发挥又需要认定向功能和评价功能为依据;评价功能的发挥也离不开对定向功能的凭借。在现实教育中,应重视和综合发挥教育目的的这些功能,对其合理的把握,在于对教育目的理解的深刻性和全面性。三、教育目的选择确立的基本依据教育目的作为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能对社会、对人产生多方面影响,又受到多方面的制约。在中外教育史上,人

14、们曾提出过形形色色的教育目的。有的人认为教育目的来自理念、道德,有的人认为教育目的来自神的启示,有的人认为教育目的源于人的生物本性。他们力图证明,他们提出的教育目的是超越社会现实的,是普遍适用的。然而,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不同国家的教育目的都是各不相同的。这表明,教育目的的确立,是要受到某些客观依据的制约的。教育目的属于意识范畴,它的形式是主观的。但是,人提出教育目的是有其现实的社会根源的,它的内容是客观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教育目的像人们的头脑中其他的主观意图或目的一样,都有其客观的历史原因。从根本上说,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决定的,是来自客观世界,来自现实社会的。另外,教育又是发现

15、人的价值形成人的价值的最重要、最直接的手段,教育的对象就是具体的人。因此,在提出教育的时还必须考虑的人的因素。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以及社会的进步,使得今天我们对人的认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到人的完善的发展。对于社会发展的意义。因此,在选择确立教育目的时,必须清楚地认识和考虑社会依据和人的依据。(一)社会依据教育产生于社会需要,与一定社会的现实及其发展有着密切联系,要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就必须依据社会现实和发展需要来选择和确立教育目的。一是要根据社会关系现实及发展的需要。社会关系是建立在物质生产资料生产基础上的各种关系的总和,是社会生产关系、政治关系、经济关系、法律关系、道德关系

16、等各种关系的总称。在社会发展中,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总要带来社会关系结构及其制度的变革,适应社会方式的变革,总要带来社会关系结构及其制度的变革,适应社会发展变革的新的社会关系结构及其制度的建立,无不对教育培养人提出相应的要求。这在当今社会显得尤为突出。 “人们已经注意到,现代化机构和组织原则、经济制度和管理方法,要真正有效地发挥作用,就决不能容忍为传统人所广泛具有的那些特征。 ”英格尔斯,1985,转引自教育学基础十二院校编,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 年版 P61-62(下同)。如果一个国家的人民缺乏一种能赋予这些制度认真实生命力的广泛的现代心理基础,如果执行和运用这些现代制度的人,自己还没有从心理、思想、态度和行为方式上经历一个现代化的转变,失败和畸形发展的悲剧结局是不可避免的。 “一言百非蔽之,那些先进的制度要获得成功,取得预期的效果,必须依赖运用于它们的人的现代人格、现代品质、无论哪个国家,只有它的人民从心理、态度和行为上,都能与各种形式的经济发展同步前进,相互配合,这个国家的现代化才真正能够得以实现。 ”可见,培养现代人是现代社会关系结构及其制度发展对教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献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