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欲望、脆弱性与家庭收入-消费关系研究[新]

上传人:woxinch****an2018 文档编号:39289317 上传时间:2018-05-14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8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家庭欲望、脆弱性与家庭收入-消费关系研究[新]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家庭欲望、脆弱性与家庭收入-消费关系研究[新]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家庭欲望、脆弱性与家庭收入-消费关系研究[新]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家庭欲望、脆弱性与家庭收入-消费关系研究[新]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家庭欲望、脆弱性与家庭收入-消费关系研究[新]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家庭欲望、脆弱性与家庭收入-消费关系研究[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家庭欲望、脆弱性与家庭收入-消费关系研究[新](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家庭欲望、脆弱性与中国家庭收入家庭欲望、脆弱性与中国家庭收入-消费关系研究消费关系研究何 平 摘要:家庭进行消费或储蓄的行为受消费欲望和积累财富欲望的支配。家庭财富占有的欲望与消费的欲望强弱变化不仅受到外在的生存环境的影响,而且还受到家庭脆弱性、结构和生命周期等自身因素的影响。在对家庭资产、收入和自发消费性质的研究基础上,用家庭刚性消费对凯恩斯消费函数进行拓展,得到家庭刚性消费函数:,并运用无差异曲线分)(nnnnnaYcaAC1析方法推导出家庭资产和收入约束条件下,基于家庭消费欲望和积累财富欲望基础上的无差异曲线。转型期中国家庭的家庭结构、脆弱性和社会经济环境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但与西方国家

2、相比有很大差异,低刚性消费需求和高未来消费不确定性预期决定了中国家庭较低的消费-储蓄比率。关键词:家庭欲望;脆弱性;刚性消费;消费函数;自 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作为宏观经济学微观基础的消费理论得到比较深入的研究。从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到近年来的预防性储蓄假说,既反映出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消费问题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又反映出由于消费受到诸多社会、政治、经济、政策、文化和心理等因素的影响而使得经济理论的阐释显得苍白无力。正因为如此,一些主流经济学者放弃了多年信奉的经济学理论信条,转向消费者行为的研究。但是这些研究并没有能够丰富主流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反而同主流经济学渐行渐远。笔者认

3、为,现实的消费虽然复杂,但是影响消费者的决策因素简单明了:这就是家庭的生活方式。决定家庭生活方式的主、客观因素主要是生活观念和收入水平。本文运用经济学的基本概念欲望,在对家庭生命周期、结构、脆弱性和储蓄资产、收入与刚性消费需求关系分析的基础上,吸收绝对收入假说、生命周期假说和理性预期假说的研究成果,利用无差异分析和理性预期分析方法,对凯恩斯绝对收入假说进行扩展,并对我国转型时期的低消费-储蓄比率进行初步分析。一、消费理论研究概述自从凯恩斯在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中,将消费作为决定就业和国民收入水平最重要的力量之后,消费问题的研究就成为西方经济理论最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由于凯恩斯提出的收入消费模型

4、过于简单,也就给后来的经济学者预留了极大的研究和拓展空间,并产生了极为丰富的研究成果。而这些理论成果都是对收入与消费、收入与储蓄关系某个方面的阐释。其实,在凯恩斯以前,消费问题就已经引起了经济学家的关注。产业革命以来,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迅速发展推动着资本主义制度从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再从一般垄断资本主义走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也从工业社会进入到后工业社会或“消费社会” ,资产阶级政府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不断加强对社会经济的干预,以期实现经济长期稳定增长。但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并没有消除,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相

5、对过剩的经济危机不时冲击着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与此相适应的是资产阶级经济理论对消费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的认识也从有条件否定到完全肯定,从限制消费到鼓励消费,进而发展到把消费视为促进经济增长的原动力。1. 限制消费与财富增长论。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大多崇尚节俭,主张通过限制不必要的奢侈性消费以积累生产资本和增加社会财富。古典经济学者威廉配第、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以及法国的重农学者魁奈都持相似的观点(潘建伟、徐蒙生,2002) 。其基本思想是强调资本积累,主张消费节俭, 但同时又肯定消费的地位和作用。他们把消费分为必要消费和奢侈性消费。必要消费是生产性消费,因而可以促进生产;奢侈性消

6、费是非生产的,建议政府要通过税收等手段,限制奢侈性消费,增加积累,保证财富增长。此后,庞巴维克、马歇尔等虽然重视消费,把人的需要满足看成是经济学说的出发点,但也重视节俭、积累社会资本对于促进经济增长的意义(蒋志兵,2008) 。到 19 世纪末,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使得社会财富大量增加。但是,急剧增加的财富日益积聚在少数富人手中。这些富人过着奢侈的生活。针对这种社会现象,制度学派代表 T.凡勃仑运用制度分析方法,在对不同社会阶层的消费特征研究中,开始质疑限制消费和奢侈消费。他认为,有闲阶级是为过着有闲生活而进行消费,劳动阶级是为继续进行劳动而从事的消费。从家庭消费而言,家庭内消费与大庭广众下的消

7、费并存。 家庭内消费可以比较简陋,而家庭的大庭广众下的消费则多半比较奢侈。在摆阔气心理的作用下,人们对“奢侈品”及“浪费”的含义的理解也会发生变化。凡勃伦对消费的研究已经涉及到了社会消费心理,开西方消费经济学发展的社会学倾向之先河。2. 消费决定论与消费函数理论。1929 年爆发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史上最深刻、最全面和最持久的经济大萧条。普遍的“生产过剩”使得资产经济学者不得不重新审视没有国家干预的资本主义经济中生产与消费的对立问题。1936 年,凯恩斯(J.Kenyes)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第一次提出了国民收入水平取决于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出口需求等社会总需求水平。在消费、投资和出口需求中,

8、消费是核心。并进一步提出消费需求取决于消费倾向和收入,而消费倾向是一个源于普遍存在的、并且是相当稳定的消费心理:这就是随着收入的增加,人们的消费也会增加,但是消费的增加没有收入增加的那么多。因此,消费和收入之间就存在着一个稳定的函数关系。继凯恩斯之后,20 世纪 50年代,杜森贝利(J.Duesenberry) 、费里德曼(M.Friedman)和莫迪利安尼(F.Modigniani)等人继续研究人们的收入-消费心理,产生了相对收入假说、持久收入假说和生命周期假说等新的消费函数理论。3. 理性预期与消费约束论。1976 年,理性预期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卢卡斯(R.Lucas)发表了经济计量政策的

9、评价:一个批判的论文,即“卢卡斯批判” 。文章认为,人们在对将来的事态作出预期时,不仅要考虑过去,而且还要估计现在的事件对未来的影响。当市场条件和经济政策变化时,理性的消费者就会按其预测到的后果来采取对策,即改变他们的消费行为以取得最大的利益。因此,消费函数所表示的消费与收入及其他一些变量之间的结构性关系将会发生变化。继卢卡斯之后,霍尔(Hall)也从理性预期的角度研究边际效用,认为消费的边际效用服从随机游走(Random Walking) ,消费本身也近似服从随机游走。因为,既然人们的预期是理性的,根据生命周期持久收入假说,消费者就会对今后可得到的资源或持久收入作出理性预期,这意味着他在作出

10、现期消费的决策时,总是根据所有可得到的现期收入、未来收入、价格等方面的信息选择使其一生预期效用最大化的消费水平。因此,下一期的消费自然就只和现期消费有关,受到现期消费约束,而和以前的消费以及收入等因素无关。霍尔进一步发展了消费预期理论,与消费函数的主流思想渐行渐远。4.不确定性与预防性储蓄假说。在可以确定的正常的情况下,无论是从先验的理论还是经验事实,都能够证明绝对收入假说、相对收入假说、持久收入假说、生命周期理论和理性预期理论在各自的假设前提下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人们无法预计疾病、突发灾难性事故、自然灾害、子女教育等家庭发展性支出以及社会地位提高等偶然因素对消费的影响,正是这些被忽视的偶然

11、事件约束着人们的消费行为、进行储蓄以预防不测。这就是 20 世纪后期以来西方的预防性储蓄假说。利兰(Leland)的预防性储蓄理论用“预防不测事件”的动机来说明人们的储蓄动机,即人们储蓄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将一生的资源合理地分配于整个一生的各个阶段,更主要的是为了应付未来不确定性事件的发生。此后,泽尔德斯(S. Zeldes)等提出了“扩展的生命周期模型”即流动性约束假说。认为预防性储蓄和财富的多少有关,预防性储蓄中的不确定性因素不仅包括收入的不确定性,还包括不完善的保险和借贷市场、寿命长短等不确定性因素。绝对收入假说、相对收入假说、持久收入假说和生命周期理论都在各自既定的前提下揭示了家庭收入与消

12、费的一般关系,但都没有能够清楚地解释在一个人类欲望无穷的经济社会,为什么满足欲望的消费需求会经常低于满足欲望的消费能力?预防性储蓄假说虽然描述了人们的储蓄动机,但是无法解释为什么一些富有的人不断增加储蓄,积累财富,而一些贫穷的人却热衷于借贷消费?笔者认为,必须深入研究决定家庭需求的根本因素欲望,才能得到一般答案。二、家庭欲望、脆弱性与家庭消费的一般性质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也是进行收入-消费决策的基本单位。家庭是指以婚姻关系、血缘关系和收养关系为纽带而结成的有共同生活活动的社会组织。标准的家庭是由父母和未成年子女所组成。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组织,其目标就是追求家庭的生存、发展和壮大,家庭消费就是

13、为此目标服务。但是,家庭的生存发展和壮大要受到三个方面的制约:一是自然的制约。作为生物体的人类生存和发展首先受到自身生物体自然条件的限制,具有脆弱性。家庭不仅可能由于家庭核心成员疾病、和偶发重大事故而陷于灾难深渊,而且有可能在发生重大社会变革和动荡中面临解体的危险;二是家庭的社会经济、政治地位、财富和收入水平制约;三是社会经济、政治和法律环境以及社会保险、社会保障等条件的制约。这些都深刻地影响和支配着建立在社会心理基础上的家庭欲望。“欲望”(Want)就是不足之感。亚当斯密指出,人有两种欲望:一是“现在享乐的欲望” ,一是“改良自身的欲望” 。这两种不同的欲望会导致两种不同的消费观,即奢侈性消

14、费和节制性消费,他认为从经济学意义上讲奢侈性消费是非生产性的,不利于国民财富的增加。积累财富和对财富的享受被区分开来,西斯蒙第看重的是后者,而不是前者。而美国著名社会学家马斯洛注重研究的则是前者。马斯洛在他提出的“需要层次论”中认为,人的欲望可以分为生理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交的需要、爱与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并且认为人的需要满足也是从生理需要逐步向自我实现的需要过渡。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中的欲望满足是以收入的取得和财富的占有为基础的。基本需要以及安全、社交、爱与尊重的需要主要通过消费来满足,而自我实现需要则是在财富的不断积累过程中实现从自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飞跃。人类的占有欲望与消费欲望有着

15、必然的联系,但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消费欲望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它不受社会形态变迁的影响。无论在何种社会形态下,生产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满足人的社会需要。而人类的占有欲望是随着私有制的产生而产生,也将随着私有制的灭亡而消亡。对于个人而言,虽然私有制度下人们在消费欲望的内在冲动和生存的外在压力下,其占有欲望比消费欲望更加强烈,但如果生存的社会环境保持不变,占有欲望与消费欲望一般说来很难判定孰强孰弱。作为社会组织的细胞的基本生产和消费组织,家庭的占有欲望与消费欲望与个人的占有欲望和消费欲望虽然没有质的区别,但也绝不是家庭成员个人欲望的简单累加。就家庭欲望而言,也同样包括两个方面,即家庭的财富占有欲

16、望和消费欲望。家庭的消费欲望的满足可以分成四个层次,即生存需要、安全需要、尊重与享乐需要、发展与提高社会地位的需要。家庭财富占有的欲望与消费的欲望强弱变化不仅受到外在的生存环境的影响,而且还受到家庭自身因素的影响,如家庭结构和家庭生命周期等。家庭的生存和发展的压力使得家庭占有财产的欲望要远远大于家庭消费的欲望,因为财富的占有比起消费来,更有利于家庭改善其社会地位和生存环境。而家庭的生存和发展的压力归根到底,是缘于私有制下家庭客观存在的脆弱性。环境、生态和灾害学领域文献中脆弱(Fragility)和脆弱性(vulnerability) ,是用来描述相关系统及其组成要素易于受到影响和破坏,并缺乏抗拒干扰、恢复初始状态(自身结构和功能)的能力。与脆弱性相近的词语还有“敏感性(susceptibility) ” 、 “易损性(fragibility) ” 、或“不稳定性(unstability) ”等,它们在不同的学科中有不同的含义。在生态、环境方面,脆弱、脆弱性一般强调系统经受干扰的能力。脆弱是指某个特定生态系统对人类干扰的敏感性及对干扰的恢复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献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