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海之大乐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928816 上传时间:2017-08-05 格式:PPT 页数:39 大小:1.9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东海之大乐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东海之大乐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东海之大乐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东海之大乐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东海之大乐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东海之大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东海之大乐(3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6文白对照,(s),(zh),(jng),(q),(y),(sho),(l),(li),(t),本文通过河伯东行前后所见所感,揭示了一个怎样的哲理?一个人的见识总是有限的,在比较中就会显出自己的不足。如果盲目自满、狂妄自大,只会使自己无所长进并贻笑大方。,6应如何认识河伯这一人物形象?河伯是一个不拘泥于自己的境界,能随境界而不断提升自我认识的人,当黄河水流暴涨、河面变宽,以至于两岸之间水中陆地和河岸之间,连牛马都分辨不清时,以为天下之美都在自己,他既没有认清自己,也没有认清世界。进入大海意味着其视野的原有格局被打破了,他对自己、对世界有了更准确的认识,他仰视着海神若叹息,表明他对大海心悦诚服。

2、意识到自己如果不是到了海神若这里就危险了,就会永远摆脱不了夜郎自大的心态,成为那些懂得大道理的人的笑柄,这种知错能改的谦虚态度,值得我们大家学习。,你从海神若身上得到了怎样的启示?海神若体现了一种大的境界、气象和格局,体现了一种蕴蓄博大而不自满的精神。世间所有人,如果被空间、时间及所受教育束缚,境界、气象、格局便始终不大。只有像海神若一样不断地超脱于空间、时间及所受教育的束缚,不自我赞许、不自以为贤,才能不断地提升自己,达到更高的境界。,第1则选文是怎样运用对比的?这是庄子秋水的开篇文字,这段文字篇幅极短,但很富于哲理意味,这与文章的对比手法的运用有很大关系。正是由于有对比,文章的“真知”才得

3、以体现;正是由于有对比,优劣才得以辨别。现将该文使用的多组对比总结如下:,(1)两次所见情景之比。河伯两次所见之比,在文中体现得很明显。第一次所见,是河伯在自己领域内的所见,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此景是何等开阔何等雄壮,但当他来到大海边时,见到的却是大海“不见水端”的广阔。一个是“不辩牛马”,一个是“不见水端”,两者孰广孰阔,自不待言。,(2)两次所见后的感受之比。有所见必有所感。第一次,河伯在见到自己的领地“百川灌河”“不辩牛马”之后,“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一个“天下”,一个“尽”,把河伯那踌躇满志、飘飘然的神态刻画得淋漓尽致。第二次河伯见

4、到大海后,认识到了自己的渺小与不足,向海神若发出了由衷的感叹:“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今我睹子之难穷也”为自己的浅陋而叹,也为大海的广阔而叹,一个是“天下之美为尽在己”,一个是“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前为骄傲自满,后为虚心认错,甘拜下风,两者形成鲜明对比。,(3)两次所见后的动作和神态之比。第一次,河伯的神态为“欣然自喜”,第二次则为“望洋向若而叹”,这一“喜”一“叹”鲜明地表现了河伯两次所见后的不同神态。“喜”所表现的是河伯那志得意满、飘飘然的神态,“叹”则表现了河伯在正视自己的不足之后所表现出的羞愧、佩服的神态。,所见后的动作也形成鲜明的对比。第一次所见后,河伯是“顺流而东

5、行”,第二次所见后,河伯是“始旋其面目”,一“顺”一“旋”所表现的是不同的人物心情,“顺”字反映当时河伯在“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之后的那种春风得意、志得意满之情,而一“旋”字则表现了河伯改变了认识,掉转头来又重新审视自己,发现了自己认识上的片面性和错误之处。,(4)两种做法所产生的结果之比。河伯第一次自大、自满,结果将“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自大自满往往会使人产生错误的认识,导致错误的做法,甚至导致他人的耻笑、鄙视。而第二次所见所体现的是河伯虚心认错的态度,知耻的精神风貌,这使河伯在认识上达到了一种升华,实现了从无知到有知的转化。这里既有河伯对自身的新的认识,即由“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认识到“闻

6、道百,以为莫己若者”,“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这是由“不自知”到“自知”的升华;也有对事物的新的认识,即由“始吾弗信”到“今我睹子之难穷也”。此时的河伯已认识到了大海的无穷性,即世界的无穷性,从而对他物的认识也得到了升华。做法不同,结局也必然不同,正确的做法带来的是收获,错误的做法带给人们的是失误。,(mng),(hu),(zhu),(yn),(hn),(y),(f),(hn),(zh),(lo),(zh),(t t),(j),(sh),(c),(ti),(q),速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理清内容。,公孙龙因庄子的言论而困惑(自愧弗如)魏牟用寓言讲道理(井蛙与海鳖论):井中之

7、蛙自得其乐,海中大鳖言传身教,井蛙便自惭形秽由物及人谈境界:自快口舌之利如井蛙,四面畅达之说类海鳖,公孙龙汗颜又补一妙笔:邯郸学步公孙龙逸而走,课堂讨论,这则寓言故事包含哪些道理?,人贵有自知之明,谦受益,满招损,自大由于无知,克服主观主义,防止片面性,有比较才有鉴别,重点突破 这两则选文各是从什么方面来阐明“学无止境,境界无限”的?提示本节第1则选文,主旨是说大小的相对性,启发人们超脱对自我的偏执;第2则选文,主旨是批评公孙龙那种自满于一时口舌之利、自恃见识最高远最通晓事理的人,说他们就好比是井底之蛙,说他们试图以明察和辩说来探求庄子,就好像是用竹管来窥视天之广、用锥子来测量地之深一样。,庄

8、子告诉了我们什么?有什么现实意义?,人要不断突破自我局限 追求更高更博大的境界,齐物论,相对主义思想(人们认识的有限性、无限性),顺应自然 “逍遥游”,虚心自处 完善自我 不囿于己见 不自以为是,作者在提升自我方面渗透了怎样的思想?,(1)制约因素:地域,时间,受教育程度。努力摆脱这些蒙蔽,才能使境界不断得到提升。寓言启示我们必须时时省察是否遭受了类似的蒙蔽,激励我们超越这些蒙蔽,向理想的境界靠近。,(2)注意问题方面:消除河伯以及坎井之蛙那种画地为牢、故步自封、安于小我的心态。这种心态让人既没有清醒地认识自我,又没有清醒地认识世界。即便我们已经有了较高的精神境界,也不能够自满,要保持清醒的头

9、脑。,主旨归纳本课所录两则选文,都运用了寓言说理的方法,且寄寓的主旨是一致的,都向我们阐明了为人要虚心,不能故步自封、骄傲自满,要不断追求更高境界、气象、格局的道理。但两则选文的主旨也不完全相同,第2则选文除了讲明要虚心不能骄傲自满的道理外,还讲明了虚心学习的时候要看对象、要讲方法的道理。庄子警示人们,人自身可能有很多很多的局限,跳出这些局限,才能够提升自己的境界、气象和格局;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人永远不应该自满。,研读两则寓言故事,简要分析其写法上的特点。(1)展示了一个奇特的艺术世界。河伯、海神若、坎井之蛙、东海之鳖作为寓言的主体形象,映衬着井鱼、夏虫、蝌蚪等小生物,传达着庄子对社会人生睿

10、智而深刻的洞察,给读者一种鉴赏童话世界般的愉悦。(2)两则寓言分别含有一组对比。河伯与海神若;坎井之蛙与东海之鳖。(3)运用了一些独具匠心的比喻。(4)常常用很少的文字写出事物的情态。坎井之蛙听说了东海大乐“適適然惊,规规然自失也”,写活了其情貌。(5)想象丰富气象壮阔。,“机”通“几”,几案,小桌子,“辩”通“辨”,分辨,辨别,“虚”通“墟”,处所,,“卒”通“萃”,聚集,“豪”通“毫”,动物长而细的毛,“汒”通“茫”,模糊不清,所居之地,名词,俗语,动词,谈论,动词,知道,名词,智慧,名词,知识,动词,了解、懂得,名词,道理,副词,正,名词,方圆,名词,地方,名词,儒家伦理道德和学问,名词

11、,方法,副词,开始,起初,副词,才,中原地区,大道理,懂得大道理,到达,黄河,看不起,轻视;轻视,以为然;以为可,为感到惊异,使穷尽,硬度;颜色,按时,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_莫大于海 _闻道百 _以为莫己若者 _,被动句,介宾短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5文言句式,本文中的成语,望洋兴叹:贻笑大方:大方之家:,本义指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微小,今多比喻想做一件事而又无能为力,无可奈何。被有学问或内行的人所耻笑。原指深于道术的人,后指精通某种学问或技艺的专家。,井底之蛙: 管窥蠡测:邯郸学步:,比喻见识短浅的人。,从竹管里看天,用瓢来量海水,比喻眼光狭窄,见识短浅。,比喻模仿别人不到家,连自己原来会的东西也忘掉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技术指导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