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管理-李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只我间

上传人:woxinch****an2018 文档编号:39284706 上传时间:2018-05-14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1.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信息管理-李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只我间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信息管理-李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只我间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信息管理-李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只我间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信息管理-李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只我间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信息管理-李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只我间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信息管理-李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只我间》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信息管理-李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只我间(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 国之我见专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姓名:李爽学号:2114030558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之我见摘要:坚持什么样的文化方向,推动建设什么样的文化,是一个政党在思想上精神上的一面旗帜.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和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背景下,面对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织、相互激荡的复杂局面,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我们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必须认真研究和回答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相关内容的分析,提出一些政策建议和解决措施。关键词:建设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精神文化需求;青年;文化自觉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提

2、出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 决定提出要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决定提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决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是要着力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

3、,不断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的新局面,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做出更大贡献。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性文化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范畴。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是指作为观念形态的,与经济、政治并列的,有关人类社会生活的思想理论、道德风尚、文学艺术、教育和科学等精神方面的内容。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充分表明,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创造精神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

4、能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三、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人是文化的创造者,是文化的享有者、继承者。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归根到底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就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

5、发展观,着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切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我们党在领导文化建设的长期实践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不断深化对文化发展规律的认识,形成了指导文化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方针和原则。第一,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摄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为主线,坚持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把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促进人们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努力

6、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第二, 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双百方针是对文化建设经验的深刻总结,反映了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尊重文化发展规律,尊重文化工作者的创造性劳动,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充分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学术研究和艺术创作的繁荣发展。第三, 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推进文化创新。因为只有这样,文化建设才能回答和解决现实问题、反映生活本质,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要立足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深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在时代的高起点上,不断推动文化观念、内容、形式、体制机制和传播手段的

7、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第四, 坚持立足当代又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立足本国又充分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文化承接过去又昭示着未来,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结合时代特点对传统文化发展和继承,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做到古为今用,推陈出新;要从中国实际出发,对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加以积极借鉴,做到洋为中用,博采众长。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第五, 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繁荣是文化建设的永恒主题,管理是文化发展的有力保障,两者紧密联系,相互促进。要坚持重在建设,把文化建设作为一个持续推进的过程,通过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

8、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坚持科学管理、依法管理,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行业自律等手段,推进文化领域管理工作的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建设。五、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之我见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开辟为当代青年施展才华、实现自身价值提供了空前宽广的舞台。 但当代青年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进程中,尤其是在高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旗帜方面仍然需要为之艰苦地努力奋斗。在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进程中,当代青年必须要有高度的文化自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更新与创造科技文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当代青年责无旁贷的文化使命。(一) 、正确认识、学习先进文

9、化和发扬文化建设作为当代青年要以理性、科学的态度进行文化的反思、比较、展望,正确看待自己的文化,正确对待别人的文化,充分认识中国文化的独特优势和发展前景,进一步坚定我们的文化信念和文化追求。做到文化自信,关键是不忘本来、吸收外来。任何一个国家的文化,都有其既有的传统、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会丧失文化的特质。对于当今中国来说,深厚的民族传统文化、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丰富的革命文化,就是我们文化安身立命的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文化发展的母体,应当礼敬自豪地对待。现在,很多人倾向于在学习上面向国际化以丰富眼界,并以为这样就能用先进的知识武装头脑,而忽视了本国文化背后的智慧,多

10、学习外多的文化是好事,但不能忘本,只有重视、学好本国的文化,才能将本土文化更好地传播到国外,并有助于促进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之间的交流,从而增进了解;另一方面,我们只有重视自己的文化,才能更好的利用其他信息和技术来进一步促进我们的学习。(二) 、更新与创造科技文化是当代青年责无旁贷的时代使命。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显著标志,当今国际竞争,实质上是创造能力的竞争。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代青年正处于能够努力学习先进知识和创造科技文化的时期, 。我们要做到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勇于探索、敏于创新,激发求知欲和好奇心,在打好知识根基的前提下,提高创新思维能力,不断认

11、识和掌握真理。同时,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在基层一线砥砺品质,在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中锤炼作风,在实践中发现新知、运用真知,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增长才干,不断提高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切实掌握建设国家、服务人民的过硬本领,为走上社会、成就事业打下坚实基础。(三) 、借助网络传播先进文化当今时代已进入网络化、信息化时代,互联网的发展和广泛应用,不仅带来社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而且极大地改变了文化的生产、传播和消费方式。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通过网络了解信息、浏览新闻、学习知识、休闲娱乐,网络已经成为人们丰富文化生活、满足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此外,越来越多的人通过网络

12、参与文化建设,我们可以借助微博、博客等进行文化创造,发布消息,我们既是网络的享受者,又是网络的创造者。通过网络可以联系到五湖四海的朋友,了解全世界各地的消息,在生活上给了我们很大的便利,在商业上也实现了及时的交易,网络的速度可以使我们第一时间了解最新资讯,所以借助网络传播文化可以传播的更快更远,影响力更大。当代青年要顺应网络化信息化时代潮流,抓住难得机遇,把互联网作为传播先进文化、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新阵地新平台,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网络文化,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开辟新的领域。参考文献1.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 ,人民出版社1989 年版。2.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6:248-2533. 潘玉驹大学生的文化自觉及其培养 N 光明日报 ,2012012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献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