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课件 3.5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第二课时)

上传人:woxinch****an2018 文档编号:39283064 上传时间:2018-05-14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3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数学课件 3.5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第二课时)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中数学课件 3.5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第二课时)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中数学课件 3.5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第二课时)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中数学课件 3.5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第二课时)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中数学课件 3.5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第二课时)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数学课件 3.5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第二课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数学课件 3.5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第二课时)(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等比数列的前等比数列的前 n 项和项和(第二课时第二课时)【学习目标学习目标】1掌握等比数列与 Sn有关的一些性质,能熟练运用这些性质解题2掌握可以转化为等差或等比数列的数列求和问题3会用等比数列的相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应用问题【学习障碍学习障碍】1由于对等比数列中各元素间的关系理解不够深刻,对等比数列的性质不够熟练,解题时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巧”办法2由于审视问题的高度不够,不会运用整体解决问题的策略3有些数列本身不是等差或等比数列,但可以转化为等差或等比数列学生常常苦于找不到转化途径4由于阅读理解能力较差,不能运用等比数列知识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学习策略学习策略】学习导引1求数列的前

2、n 项和 Sn,一般有以下几种方法:(1)直接转化为等差数列或等比数列求和问题;(2)用等差数列或等比数列求和的倒序相加或错位相减求 Sn;(3)拆项求和;(4)对通项进行分解或组合,将原数列化成若干个容易求和的数列2数列应用题中常用的几个概念:(1)增长率:增加或提高的比值(2)成本与利润:成本是指生产一种产品所需的全部费用,利润是指商品生产的盈利(3)利率与存、贷款问题:利率是指利息和本金的比率;复利是指把前一期的利息和本金加在一起算做本金,再计利息;单利是指只按照本金计算利息存款一般只计算单利,贷款在通常情况下不计算复利3等比数列的前 n 项和公式的常见应用问题(1)生产部门中有增长率的

3、总产量问题例如,第 1 年产量为 a,年增长率为 r,则每年的产量成等比数列,公比为 1r其中第 n 年产量为 a(1r)n1,且过 n 年后总产量为aa(1r)a(1r)2a(1r)n1)1 (1)1 (1 rran(2)银行部门中利息按复利计算问题例如,一年中每月初到银行存 a 元,利息为 r,每月利息按复利算,则每月的 a 元过 n 个月后便成为 a(1r)n元,因此第二年年初可取款a(1r)12a(1r)11a(1r)10a(1r)1 (1)1 (1)1 (12rrra (元)知识拓宽n 个连续整数的积或其倒数组成的数列,如,,431,321,211 ,) 1(1 nn,;5431,4

4、321,3211 ,)2)(1(1 nnn,;12,23,34,n(n1),;123,234,345,n(n1)(n2),;这些数列的特点是由 n 个连续整数的积或其倒数所组成,因而要求它们前 n 项和,可以有相同的思路对于数列,每一项都可以拆成二项之差:41 31 431,31 21 321,211211,111 ) 1(1 nnnn利用裂项消项法,可得:431 321 211 ) 1(1 nn1111 nn n对于数列,每一项可拆成二项之差:5431),431 321(21 4321),321 211(21 3211 ),541 431(21 ,.)2)(1(1 ) 1(121 )2)(1

5、(1 nnnnnnn利用裂项消项法,可得:5431 4321 3211)2)(1(1 nnn)2)(1(4)3()2)(1(1 2121 nnnn nn对于数列,每一项可拆成二项之差:1231(123012)2331(234123)n(n1) 31n(n1)(n2)(n1)n(n1) 利用裂项消项法,可得:122334n(n1) 31n(n1)(n2)对于数列,因为n(n1)(n2)41n(n1)(n2)(n3)(n1)n(n1)(n2) ,拆项后,利用迭加法,可得:123234345n(n1)(n2)41n(n1)(n2)(n3)利用上面的求和方法,可以对 an为任意多个连续整数的和(或其倒

6、数)的数列求前 n 项的和,实际上,我们有求和公式:对于数列an:ann(n1)(n2)(nk),其前 n 项和为Sk21 kn(n1)(nk)(nk1)(k 为正整数)对于数列an:an)()2)(1(1 knnnn ,其前 n 项和为Sk)()2)(1(1 32111 knnnkk (k 为正整数)利用这些公式,可以解决一系列通项为 n 的多项式(或其倒数)的数列的求和问题比如可求出:122232n261n(n1)(2n1)障碍分析1怎样认识和理解等比数列元素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通过等比数列的性质来认识和理解等比数列元素之间的关系例 1在等比数列an中:若 Sn48,S2n60,求 S3n

7、解:Sn,S2nSn,S3nS2n也成等比数列,其中 Sn48,S2n60,设 xS3nS2n,则(6048)248x,解得 x3S3n603,S3n63点评:本题运用了等比数列性质:若an是公比为 q 的等比数列,则Sn,S2nSn,S3nS2n,也成等比数列,且该数列的公比为 qk应该注意的是,当 q0时,Sn,S2nSn,S3nS2n,中的项的正负号是正负交替出现的;当 q0 时,则决不会出现正负号交替的情况,可是均为正的,也可能均为负的2怎样解答数列求和问题?数列求和问题是热点问题对于可以转化的数列,要本着先转化后求和的思路进行例 2求和:(1)(aa1)2(a221 a)2(anna

8、1)2;(2)1222324252629921002;(3)1437510(2n1)(3n1);(4)13211 211 n 3211;解:(1)在 a1 时,Sn4n;在 a1 时,Sn(a2a4a2n)2n(4211 aana21)2n2211 aan(a2na21)(2)S(1222)(3242)(9921002)(371199)5050(3)研究通项 an(2n1)(3n1)6n2n1原式6(122232n2)(123n)n661n(n1)(2n1)21n(n1)n21n(4n23n1)(4)研究通项an)111(2)2(2 3211 nnnnn,Sn2112111 2111 31 2

9、1 21 nn nnn点评:第(1)(3)(4)题使用了拆项法其中第(1)(3)题使用了通项拆解法,第(4)题使用了裂项相消法第(2)题使用了并项法通过拆项、并项,实现了新数列求和问题向熟悉数列求和问题的转化3怎样解答数列应用题?数列作为特殊的函数,在中学数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涉及的实际应用问题广泛而多样诸如圆钢堆垒、增减率、银行信贷、浓度匹配、养老保险等解答数列应用题,应充分运用观察、归纳、猜想的手段,建立有等差(比)数列、递推数列的模型,再综合运用其他相关知识来解决问题下面以分期付款的计算为例例 3家用电器一件,现价 2000 元,实行分期付款,每期付款数相同,每期一月,购买后一个月付

10、款一次,再过一个月后又付款一次,等等,共付 12 次,即购买一年后付清如果按月利率 8每月复利一次计算,那么每期应付款多少?思路:各期所付的款以及各期所付的款到最后一次付款时所生的利息合计,应等于所购物品的现价以及这个现价到最后一次付款时所生的利息之和解:设每期应付款 x 元,那么到最后一次付款时(即购物一年后),第 1 期付款及其利息之和为 x1.00811(元)第 2 期付款及其所生利息之和为 x1.00810(元)第 11 期付款及其所生利息之和为 x1.008(元)第 12 期付款及其所生利息之和为 x(元)而所购电器的现价及其利息之和为 20001.00812(元)由此可得x(11.

11、0081.00821.00811)20001.00812 根据等比数列求和公式,11.0081.00821.008111008. 11008. 112因此,由得x20001.008121008. 11008. 112,即 x175.46(元)答:每期应付款 175.46 元点评:在日常生活中,商家为了促进商品销售,常常采用一次性付款或分期付款的方式,采用分期付款时又可以提供几种付款方案,供顾客选择,对于每一种分期付款方案应明确以下几点:(1)规定多长时间内付清全部款额;(2)在规定时间内分几期付款,并且规定每期所付款额相同;(3)规定多长时间段结算一次利息,并且在规定时间内利息按复利计算在选择

12、分期付款方案时,必须计算出各种方案中每期应付款多少,总共应付款多少,这样才便于顾客比较,优化选择方案分期付款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是各期所付款的本利和商品现价的本利和各项款项均按复利方式计算本利和思维拓展例 4现有流量均为 300 m3/s 的两条河流 A、B 汇合于某处后,不断混合,它们的含沙量分别为 2 kg/m3和 0.2 kg/m3假设从汇合处开始,沿岸设有若干观测点,两股水流在流经相邻两个观测点的过程中,其混合效果相当于两股水流在 1 秒钟内交换 100 m3的水量,即从 A 股流入 B 股 100 m3水,经混合后,又从 B 股流入 A 股 100 m3水并混合问:从第几个观测点开始,两

13、股河水的含沙量之差小于 0.01 kg/m3(不考虑泥沙沉淀)?如图38思路:两股河水的“不断混合”过程是一个无序的、逐步地掺和过程,我们是无法把它们绝对分开的,就我们的知识和能力是难以建立数学模型的因而题中已经对实际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抽象化处理,给出了一个有利于我们建立数学模型的雏形,即“混合效果相当于” 这样就把无规则的混合变成了有步骤的混合 “含沙量”的问题也就能顺理成章地类比于“浓度”问题了,现在我们可以把 A、B 两股河水看作两个容器来分析问题,其混合过程如图 39 所示图 39解:设经过第 k 个观测点处 A、B 两股河流的含沙量分别为 ak kg/m3和 bk kg/m3,则有a1

14、2 kg/m3,b10.2 kg/m3ak1111 141 43 300100400300100200 kkkk k babaa,bk1111 43 41 400100300kkkkbaab(k2)有 akbk21(ak1bk1),则akbk为等比数列,公比为21,首项为 a1b118,因此,akbk1.8(21)k1.依题意,有 1.8(21)k10.01,即(21)k11801则 k13010. 04771. 02112lg3lg2112lg180lg 7.4即 k8.4故从第 9 个观测点开始,两股河流含沙量之差小于 0.01 kg/m3点评:如何建立数学模型,既是解应用型开放题的难点,也是关键解题时,一方面要联想实际情境,从中寻找数学影子,建立数学模型;另一方面要善于类比联想,使陌生的问题变成熟悉的容易解决的问题(如本例中把“含沙量”类比于“浓度问题”);再就是要认真审题,准确理解题意作为一数学题目,一般地都对实际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数学处理因而,解题的关键就在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