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泰州市初中历史科毕业、升学统一考试大纲

上传人:jiups****uk12 文档编号:39279837 上传时间:2018-05-1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泰州市初中历史科毕业、升学统一考试大纲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江苏省泰州市初中历史科毕业、升学统一考试大纲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江苏省泰州市初中历史科毕业、升学统一考试大纲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江苏省泰州市初中历史科毕业、升学统一考试大纲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江苏省泰州市初中历史科毕业、升学统一考试大纲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江苏省泰州市初中历史科毕业、升学统一考试大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泰州市初中历史科毕业、升学统一考试大纲(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园地原创严禁转载严禁转载第 1 页 共 6 页 中学历史教学园地 史界朋友精神家园 版权所有 翻录必究江苏省泰州市二江苏省泰州市二一三年初中毕业、升学统一考试大纲一三年初中毕业、升学统一考试大纲 历史科历史科.命题指导思想遵循教育部有关初中毕业考试改革的指导思想,有利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充分体现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性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有利于指导中学历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利于改变学生历史学习的方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和创新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 .命题原则1注重对学生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综合素质的考查,体现初

2、中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性和普及性。 2符合学科特点,突出学科主干知识和综合实践能力的考查,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考查。题型、题意要有利于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挥。 3注重对学生分析和探究能力的考查,注重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生活和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试题适度注意学科间渗透,关注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反映社会的时代特征。4切实体现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建立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既关注学习结果,也关注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落实。 .能力考查目标1知识掌握:再认再现重要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和历史结论;了解历史的基本线索和发展过程。 2材料处理:阅读理解历史材料、图表

3、信息,从中获取有效信息;充分利用有效信息,对相关问题进行说明、论证。 3能力要求:初步归纳比较和概括历史知识,正确分析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及相关历史观点;初步掌握历史学习过程中的史论结合的基本方法。 4文字表达:语言组织力求规范,答题紧扣题目要求,注意表达的全面性、准确性与逻辑性的结合。.命题依据全日制义务教育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修订稿)及北师大版七一九年级历史教科书。 .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1考试形式:闭卷、笔试。 2考试时间:60 分钟。 3试题分值:满分 50 分。 4试题结构:选择题占 40%,非选择题占 60%。其中选择题为单项选择题,共 20 题;非选择题含材料解析、问答题等。 5

4、试题易、中、难的比例为 721,形成合理的区分度。 6考查各年级的知识比例:七年级约占 30%、八年级约占 35%、九年级约占 35%。 各单元(课)教学基本要求采用表格形式,分为“课别” 、 “知识要素”和“测试水平”三部分。知识要素是指知识点所包含的内部要素。测试水平是学生通过对知识点及其要素学习后应该达到的水平。园地原创严禁转载严禁转载第 2 页 共 6 页 中学历史教学园地 史界朋友精神家园 版权所有 翻录必究测试水平分为五个能级:识记、理解、分析、综合、评价。各个能级的含义为:识记识记指对历史知识的回忆和再现。理解理解指对历史知识表达形式的转换、解释和推论。分析分析指分解历史知识点

5、内容、知识要素及解析知识点和知识点之间的相互联系。综合综合指将学过的历史知识综合运用,形成新的知识体系。评价评价指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对历史知识的价值做出判断。七年级上七年级上测试水平测试水平课课 别别知识要素知识要素识记识记理解理解分析分析综合综合评价评价第 3 课炎帝与黄帝“人文始祖” 夏朝的建立、意义第 5 课夏、商、周三代的更迭顺序 第 6 课西周分封制第 7 课春秋五霸、战国七雄 第 8 课商鞅变法 第 9 课甲骨文 老子、孔子及其主要贡献 第 10 课百家争鸣主要流派、代表人物及主张第 13 课秦统一中国的时间、意义 第 14 课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第 15

6、 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 张骞出使西域 西域都护的设置第 16 课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第 17 课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 第 18 课司马迁与史记 赤壁之战第 20 课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第 21 课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主要表现 第 22 课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 第 23 课祖冲之与圆周率 第 24 课“书圣”王羲之七年级下七年级下测试水平测试水平课别课别知识要素知识要素识记识记理解理解分析分析综合综合评价评价隋朝统一的时间、意义第 1 课隋朝大运河 第 2 课唐太宗“贞观新政” 第 3 课唐玄宗“开元盛世” 第 4 课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园地原创严禁转载严禁转载第 3 页

7、 共 6 页 中学历史教学园地 史界朋友精神家园 版权所有 翻录必究第 5 课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 鉴真东渡第 6 课玄奘西行 第 7 课金刚经 经济重心南移第 12 课交子 第 13 课瓦舍 行省制度第 14 课回族 活字印刷的发明第 15 课指南针、火药的应用和外传宋词的主要代表人物及作品第 16 课关汉卿与窦娥冤 宰相制度的废除、八股取士第 18 课军机处 戚继光抗倭第 19 课郑成功收复台湾 达赖、班禅册封制度第 20 课驻藏大臣 第 21 课明长城 第 22 课红楼梦 郑和下西洋第 23 课闭关政策八年级上八年级上测试水平测试水平课别课别知识要素知识要素识记识记理解理解分析分析综合综

8、合评价评价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第 1 课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第 2 课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第 3 课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危害 第 4 课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影响 第 6 课洋务运动 公车上书第 7 课百日维新 孙中山创立同盟会第 8 课中华民国成立及意义 第 9 课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口号、作用 五四爱国运动的口号、重心、主力、意 义第 13 课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标志及历史意义 第 14 课北伐战争 南昌起义的时间、意义第 15 课遵义会议在中国革命史上的意义园地原创严禁转载严禁转载第 4 页 共 6 页 中学历史教学园地 史界朋友精神家园 版权所有 翻录必究九一八事变第 17

9、课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七七事变第 18 课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 台儿庄战役第 19 课百团大战 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意义第 20 课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及历史意义 第 23 课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第 24 课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八年级下八年级下测试水平测试水平课别课别知识要素知识要素识记识记理解理解分析分析综合综合评价评价第 1 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 第 3 课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成就第 4 课三大改造完成的时间、意义 第 6 课“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失误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第 9 课中美建交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第 11 课农村改革、深

10、圳等特区的设立 第 12 课袁隆平与杂交水稻 香港、澳门回归第 13 课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第 14 课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 17 课汉谟拉比法典 第 18 课雅典的民主政治 第 19 课伊斯兰教 第 20 课基督教在欧洲中世纪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九年级上九年级上测试水平测试水平课别课别知识要素知识要素识记识记理解理解分析分析综合综合评价评价文艺复兴的核心思想第 1 课主要人物及代表作 哥伦布的发现第 2 课新航路开辟的作用 “光荣革命”第 3 课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独立宣言第 4 课“开国元勋”华盛顿 第 5 课人权宣言园地原创严禁转载严禁转载第 5 页 共 6 页 中学历史教学园地 史

11、界朋友精神家园 版权所有 翻录必究法国大革命的影响 第 6 课拿破仑法典 珍妮纺纱机 瓦特和“蒸汽时代” 火车机车发明及影响第 8 课工业革命的后果第 14 课废除农奴制法令及进步作 用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第 15 课南北战争在美国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明治维新的主要政策 第 16 课明治维新在日本历史发展中的作用第 17 课电的发明和使用 第 18 课内燃机与汽车、飞机 第 19 课两大军事侵略集团 萨拉热窝事件 凡尔登战役第 20 课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给人 类社会带来的巨大灾难第 22 课启蒙运动 第 23 课牛顿、达尔文等人的成就九年级下九年级下测试水平测试水平课别课别知识要素知识要素识记识记理

12、解理解分析分析综合综合评价评价第 1 课新经济政策 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 体化 第 2 课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 和主要问题 凡尔赛和约 九国公约第 3 课战后世界新秩序 经济大危机第 4 课罗斯福“新政”第 6 课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罪魁祸 首联合国家宣言 大战的转折第 8 课雅尔塔会议 第 10 课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园地原创严禁转载严禁转载第 6 页 共 6 页 中学历史教学园地 史界朋友精神家园 版权所有 翻录必究美苏“冷战”对峙局面形 成标志欧洲联合的趋势 第 13 课日本经济的发展 第 16 课雅尔塔体系结束的标志第 18 课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的时 间、标志第 19 课应对全球化问题的挑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