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差异的反思

上传人:jiups****uk12 文档编号:39269340 上传时间:2018-05-1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9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西文化差异的反思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中西文化差异的反思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中西文化差异的反思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中西文化差异的反思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中西文化差异的反思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西文化差异的反思》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西文化差异的反思(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学期课程论文学期课程论文题目:中西文化差异的反思题目:中西文化差异的反思学学 院:院: 阳明学院阳明学院课课 程:程:文明文明对话对话与文化反思与文化反思专专 业业: : 文化文化产业产业管理管理班班 级级: :2015 级级 1 班班姓姓 名:名:杨杨清安清安2015 年 12 月 14 日2中西文化差异的反思中西文化差异的反思一、源流差异中西方的文化都有着悠久的历史,都在时间的长河中留下了各自辉煌徇烂的篇章,但就中西文化的文化源头的内核而言,中西文化有着很大的差别。虽然中国文化有着众多的渊源流派,如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隋唐时期的儒道佛并行。但中国文化自秦汉以来,基本上是循着一条所谓“以夏

2、变夷”的路线发展下来的,各种异质文化在传入中国被同化,而这基本上都是以儒家文化为主流的。而这样的中国文化的精神内核就是:“道” 。此处的道并不只是道家的“道”,而是广义的“道” 。在儒家经典中并不少见关于道的论述。如论语中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孟子也说:“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 ”道家就更不用说了,在道家的思想著作道德经开篇便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而佛教不也说得道高僧吗。儒道佛的道可能不尽相同,但他们的“道”都是一种不可言明的超自然的客观存在,是一种高高在上的,威慑人的一种抽象力量。所以中国的古代知识分子无不都

3、是追求“道”的,是不断向前追寻的,是在以无求有。一般而言,西方文化至少包含着三种传统,一种是希腊的,一种是罗马的,还有一种是基督教的。而在公元之交,西方开始出现了基督教文化,之后基督教文化构成了西方文化的一个主脉。而发展到最后,西方文化的精神内涵都离不开一个“罪” 。在圣经中,亚当和夏娃偷吃禁果,违反了契约,上帝降罪于他们。所以在西方文化中认为每个人都是有罪的,这个就是所谓的“原罪” 。所以西方文化宣扬的是赎罪,这是在为已有的事物而活着,是在以有求无,而这与中国的以无求有正好相反。二、文化精神差异中国在 15 世纪之前的发展一直都是领先世界,但之后逐渐落后于西方。而这时西方的科学技术在开始发展

4、,中国的思想却在逐渐僵化。要论起科学技术,在此之前中国也是领先于世界的,如四大发明,中国没能将其进一步发展,但却这3些科技成果最后都在西方的应用之下发挥了巨大作用。如指南针中国用来看风水,但传入西方后被应用于航海,促进了地理大发现;再如火药,虽也应用于军事上,但不受重视,更多应用于烟花爆竹,但西方却应用于军事,最后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的大门。这一切与中西文化的精神状态有联系的。中国文化重实用性,讲究学以致用。而西方文化重思辨性,讲究学以致知。中西方文化的这种差异在“轴心时代”就已经显示出来了,典型的代表人物就是孔子和苏格拉底。孔子讲礼,可他更多的是强调礼的意义与重要性,而不是礼的来源,也不纠结礼

5、的相关理论充实,只注重以礼来解决当时混乱世的人伦关系。而苏格拉底更喜欢追求一个答案,一个真理,苏格拉底认为,认识的是使一事物成为该事物的本质规定,知识是对事物的一般性,普遍性的类本质的认识。所以才会有对定义这样的追问, “什么是勇敢?” “什么是美?” “什么是正义?” ,而类似的追问在儒家看来是完全没有必要的,这无异于诡辩。由于中国文化的重实用性,导致很多的科技成果仅仅停留在器物层面,无法提炼出理论性的定义或概念。而西方文化重思辨,爱对一个事物追问本质与定义,对事物能归纳概括出一般的本质规律,而这正也是近代科学的方法之一。虽然中国文化是非常辉煌和繁盛的,但它没有有很强烈的一种向前追求的欲望,

6、更多的是追求心灵的道。也因此,不同的民族文化精神对各民族起了不同的影响,中国在这样文化精神影响下,科学知识无法发展起来,便逐渐落后于西方了。三、文化发展模式差异中国文化有着一种超强的稳定性,外来文化大多是被中国文化同化的,中国文化能海纳百川,集百家之所长。印度佛教传入中国,经过几个世纪的同化之后,中国的佛教变得与印度佛教有了巨大的差别。印度的佛教是没有忠孝的,但是中国是忠孝为本,儒家伦理始终是以忠孝作为最高的理念。在如此巨大的对立反差下,佛教最终还是做了改变,佛教把儒家的思想引入佛教的教理之中。在后来的发展中,忠孝思想深深地注入到了中国佛教思想中,最后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民间的净土和知识

7、分子的禅宗,净土是称念,禅宗是顿悟。这和印度佛教4要求世人苦修苦行和弃世的这种思想是背道而驰的。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受儒家入世思想的影响,佛教关注现实生活,而对彼岸的那个虚无飘渺采取一种鄙夷态度。由于中国文化对佛教的改造,导致了世人烧香磕头求神拜佛的目的是求菩萨保佑,求子求孙,求荣华富贵,升官发财,而不是为了达到一种六根清净看破红尘和达到涅槃的境界。中国文化的这种强大的同化能力导致了自身的稳定性,所以最后导致了一种所谓的文化的超稳定结构。所以中国文化的发展是一种内在的超越,是一种深层的文化精神的重铸。西方文化具有辩证否定精神,它不断地自我否定,导致了整个社会和历史文化不断地跃迁,不断地相互否定,

8、所以西方文化有着一种超越的浪漫精神。西方文化有三种传统:希腊、罗马和基督。希腊的文化有一种和谐的特点,现实和彼岸,理想和现实之间,它力求达到一种和谐。而罗马文化,它是功利主义和物欲主义的,当然它也导致了世俗的发展,导致了帝国的繁荣,导致了法律的健全。如果说罗马文化是物质主义的,那么基督教文化就是唯灵主义的。基督教文化注重 “天国” ,导致一种人性的异化。每个人沉浸在虚无飘渺的彼岸,但心里还是不可避免存在着一些物欲和邪念。这就导致了崇高的精神和卑污的现实之间的一种分裂,这种分裂最后导致了中世纪基督教晚期的普遍虚伪。近代之后,西方文化有了新的发展,它汲取了希腊罗马基督教的文化内核,完成了一次蜕变。

9、西方近代文化中既有希腊对人的尊重,对知识的追求;又有罗马对功利的向往,对世俗国家的热爱;同时也有基督教对现实的批判,对理想主义的向往。中西文化这两种不同的文化,其发展模式是有着根本性的差异的,中国文化是内敛的,西方文化是超越的。四、反思中国文化在 15 世纪之前非常繁荣,但是随着西方文化的崛起,中国文化开始落后于西方。特别是 19 世纪下半叶至 20 世纪初,西方进入中国导致中西文化尖锐对立,而此时中国文化相形见绌,这在中国开始掀起了学习西方谋发展的思潮。21 世纪了,中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我们的经济发展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政治地位也在冉冉上升,但同时也出现了很多问题,比如社会道德的沦丧,

10、价值5观混乱,国人素质有待提高等现象。中国素称“礼仪之邦” ,这样一种沦丧,令我们何其心痛。同时我们也意识到,光发展经济也不行,一个国家要想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有自己强大的文化做后盾。我们的民族复兴与中国梦,都离不开文化的发展,我们必须广泛吸收、学习西方的先进文化。但是如果我们亦步亦趋地跟着西方文化走,我们永远都只能是别人的替身。所以一个民族要想强盛,不可夜郎自大,也不可妄自菲薄,我们要吸取近代以来惨痛的经验教训,来反思我们今后的文化发展之路。回顾历史,中国文化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精神内核和发展模式,因此未来中国文化的发展首先应该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作为根深蒂固的精神根基,然后在这个基础上,推陈出新,博采众长,这也需要我们回归传统,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并吸收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以此来发展中国文化。这正是中国文化几千年来的发展模式,如此,我们中国文化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才能跻身于世界民族之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