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保实验指导

上传人:jiups****uk12 文档编号:39269157 上传时间:2018-05-13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1.5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植保实验指导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植保实验指导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植保实验指导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植保实验指导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植保实验指导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植保实验指导》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植保实验指导(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植物保护学通论实验指导植物保护学通论实验指导(农学、园艺等专业使用)(农学、园艺等专业使用)植物保护学院印制植物保护学院印制2目目 录录实验一 植物病害症状识别及真菌各类孢子的观察实验二 昆虫的外部形态结构及变态类型实验三 稻瘟病及两种细菌性水稻病害的识别与鉴定实验四 重要农业害虫分目识别3实验一 植物病害症状识别及真菌各类孢子的观察正确识别植物病害症状是病害治理工作的开始,植物病害症状是染病植物 外部可见的病状和病症。当受到病原物侵袭后,植物在发生一系列生理和组织 变化之后,其外部出现各种可以观察到的变化,称之为病状。真菌、细菌、少 数线虫和寄生性种子植物引起植物发病,不仅表现出病状,在病部

2、还出现病原 物特有的结构,称之为病症。而病毒、菌原体、多数线虫或非侵染性病原危害 植物时,则只能看到病状,而看不到病症。 由于植物品种抗病性、环境条件和发病时期的不同,病害症状存在一定的 变化,因此,植物病害症状的观察具有一定的时间连续性,观察不同时期和不 同条件下的植物病原物与寄主植物互作的结果,才能全面掌握某一病害的发生、 发展规律,为有效地治理病害提供科学依据。一 实验目的 通过观察各种病害标本和图片,区分不同病症和病状,掌握记载植物病害 发生、危害症状的基本方法,了解植物病害的发生类型。二 实验材料 各类病害的标本、挂图、多媒体图片等,刀片、放大镜。三 实验内容3.1 区分植物病害病状

3、的五种区分植物病害病状的五种类类型型3.1.1 变色 植物患病后局部或全株失去正常的绿色或发生颜色变化,称为变色。主要表现有: 3.1.1.1 黄化或褪绿 植物绿色部分均匀变色,即叶绿素的合成受抑制或 被破坏。如:柑橘黄龙病引起整叶黄化;缺铁时,栀枝或杜鹃叶片黄花。 3.1.1.2 花叶 植物叶片发生不均匀褪色,呈黄绿相间,如黄瓜花叶病等。3.1.1.3 红叶、紫叶 有的叶绿素合成受抑制,而花青素生成过剩,叶色 变红或紫红。如部分植物缺铁症。3.1.2 坏死 植物的细胞和组织受到破坏而死亡,称为坏死。 3.1.2.1 斑点 当植物的根、茎、叶、果受到病原物侵染后,出现局部组 织或细胞死亡,外表

4、出现形状、大小和颜色不同,但轮廓一般都比较清楚的斑 点。有的病斑受叶脉限制,形成角斑;有的病斑上具有轮纹,称为轮斑或环斑; 有的病斑呈长条状坏死,称为条纹或条斑; 3.1.2.2 枯死 病斑可以不断扩大或多个联合,造成叶枯、枝枯、茎枯、 穗枯等。 3.1.2.2 穿孔和落叶落果 健病组织之间产生离层,病组织脱落,出现穿 孔、落叶、落花、落果。43.1.2.3 疮痂 病组织局部木栓化,病部表面隆起、粗糙。 3.1.2.4 溃疡 木本植物病部发展到达皮层,组织坏死或腐烂,病部面积 较大,稍有开裂凹陷,周围寄主组织增生或木栓化。3.1.3 腐烂 植物细胞和组织发生较大面积的消解和破坏,称为腐烂。3.

5、1.3.1 干腐 如苹果腐烂病,病变组织失水较快。 3.1.3.2 湿腐 如大白菜软腐病、彩色马蹄莲软腐病。 3.1.3.3 流胶 如桃树、臭椿等木本植物发病后,内部组织坏死腐烂分解, 向外流出粘胶状物质。 3.1.3.4 立枯或猝倒 幼苗的根或茎腐烂,导致地上部迅速倒伏或死亡。 如瓜苗猝倒。3.1.4 萎蔫 植物由于失水而导致枝叶萎垂的现象称为萎蔫。 生理性萎蔫是由于土壤中含水量过少或高温时过强的蒸腾作用而使植物暂 时缺水,若及时供水,则植物可以恢复正常。 病理性萎蔫是指植物根或茎的维管束组织受到破坏而发生供水不足所出现 的现象,如黄萎、枯萎、青枯等。用小刀将番茄青枯病茎基部斜切,观察微管

6、束颜色变化。3.1.5 畸形 由于病组织或细胞生长受阻或过度增生而造成的形态异常称 为畸形。植物病害引起植物外部形态畸形症状较多,常见的有: 3.1.5.1 徒长 如光照不足造成园艺作物茎部瘦弱细长。 3.1.5.2 矮缩 如病毒病表现出的植株矮化等。 3.1.5.3 丛生 如受菌原体侵染后,泡桐丛枝病、枣疯病等。 3.1.5.4 癌肿 病组织或细胞发生增生性病变,生长发育过度,病部膨大, 形成癌肿。如大豆根结线虫病。 3.1.5.5 皱叶、卷叶 叶片卷曲皱缩,质地变硬。如马铃薯卷叶病等。 3.1.5.6 蕨叶 叶片发育不良,成丝状或蕨叶状,如番茄蕨叶病、辣椒蕨 叶病等。 3.1.5.7 变叶

7、 植物花器变成叶片状结构,使植物不能正常开花结实,称 为变叶。如过量 GA3处理后,彩色马蹄莲佛焰苞蜕变成平展的小叶状,颜色转 为绿色。3.2 识别识别病害的六种病症病害的六种病症类类型型3.2.1 霉状物 病部形成的各种毛绒状的霉层,其颜色、质地和结构变化 较大,如霜霉、绵霉、青霉、绿霉、黑霉、灰霉、赤霉等。如十字花科蔬菜霜 霉病、葡萄霜霉病、柑橘青霉病等。 3.2.2 粉状物 病部形成的白色或黑色粉层,分别是白粉病和黑粉病的病 症。如小麦白粉病等。3.2.3 锈状物 病部表面形成小疱状突起,破裂后散出白色或铁锈色的粉状物。如梨锈病等。53.2.4 点状物、粒状物 病部产生大小、形状及着生情

8、况差异很大的颗粒 状物。有的是针尖大的黑色或褐色小粒点,不易与寄主组织分离,如真菌的子 囊果或分生孢子果;如苹果炭疽病。 有的是较大的颗粒,如真菌的菌核,如油菜菌核病;线虫的胞囊,如大豆 线虫病等。 3.2.5 突状物 染病植物的根部或茎基部,表面产生具有一定颜色、特定 形态的菌体突起,如伞状物、马蹄状、索状等。如木耳、银耳、草菇等。3.2.6 脓状物 潮湿条件下在病部产生黄褐色、胶粘状、似露珠的脓状物即菌脓,这是细菌病害特有的病症,如梨火疫病。干燥后形成黄褐色的薄膜或 胶粒,梨锈病的冬孢子角水化后呈粘胶状。3.3 综综合症合症在同一寄主植物上,一种病害可能表现出多种症状,这几种症状同时表现

9、或先后相继出现,称之为综合症。如大白菜病毒病,初期叶脉半透明呈淡绿交 替的斑驳、畸形叶、叶皱缩、植株矮化、心叶菊花状,不开展,后期叶面密生 褐色斑点,坏死斑、叶片歪向一边,凹凸不平,浓绿相间的疱斑等。3.4 复合症复合症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病原物(或害虫)同时侵染一株植物时所表现的症状。 如十字花科蔬菜白粉病与菌核病并发,受害的茎、花梗和种荚更为肥肿、歪扭、 畸形,俗称“龙头拐”,病部上同时出现白霜状霉和白色疱状物。3.5 各各类类植物病原真菌无性植物病原真菌无性孢孢子与有性子与有性孢孢子的子的观观察察植物病原真菌繁殖的方法分为无性繁殖和有性生殖,无性繁殖产生的各种 孢子称为无性孢子,可分为游

10、动孢子、孢囊孢子、分生孢子和厚垣孢子。真菌 有性生殖产生的孢子称为有性孢子。真菌的有性孢子大多在侵染植物后期或经 过休眠期后产生,具有渡过不良环境的作用,是许多植物病害的主要初侵染源。 可分为卵孢子、接合孢子、子囊孢子、担孢子四种。四 作业与思考题4.1 作作业业根据观察到标本和图片所展示的植物病害,选择不同症状的病害 78 种, 简要描述病害症状,填写表格(下页) 。植物病害症状记录表时间:记录人: 植物名称发病部位病状描述病症描述病害名称6(另行绘制记录表格,可添加多页)4.2 思考思考题题4.2.1 病状、病症定义是什么,举例说明不同类型的病原物在病状和病症 表现上有何不同。 4.2.2

11、 为什么同种病害可以表现出不同的症状。 实验二实验二 昆虫的外部形态结构及变态类型昆虫的外部形态结构及变态类型一、实验目的熟悉昆虫的外部形态特征及主要口器、翅及足的基本构造和变异。认识全 变态和不全变态昆虫的各个发育阶段,为害虫的识别打下基础。二、实验材料 蝗虫、蝉等标本;镊子、解剖镜、放大镜、蜡盘等。三、实验内容及方法(一) 、昆虫的外部形态结构观察(以蝗虫为材料,图 2-1)1.头部头部 位于身体最前端,以膜质的颈与胸部相连。头上生有口器及触角、复 眼、单眼等感觉器官。 A.昆虫的口器类型昆虫的口器类型 咀嚼式口器(图咀嚼式口器(图 2-2) ,以蝗虫为材料,以蝗虫为材料 上唇 是盖在口器

12、上方的一个薄片。 上颚 上唇移去即可见到。前端齿状部为切齿叶,后端有磨碎食物的粗糙 面为臼齿叶。 下颚 上颚移去后即可见到。 下唇 在口器的底部。 舌 在口器的中央,是一个囊状突出物,上面有许多感觉器,有味觉及 运送食物进入口内的作用。 刺吸式口器(图刺吸式口器(图 2-3) ,以蝉为材料,以蝉为材料 上唇退化成三角形的小片,上颚及下颚的一部分特化为细长的口针,下唇 延长成收藏或保护口针的喙,同时口器后方的食窦和咽喉的一部分形成强有力 的抽吸结构。 虹吸式口器(图虹吸式口器(图 2-4) ,以粉蝶为材料,以粉蝶为材料7为鳞翅目昆虫所特有,如蝶蛾类的口器。2 个下颚的外鄂叶特别延长,并 且相互嵌

13、合成一个管状的喙。喙在不用时卷曲如钟表内的发条,取食花蜜或吸 食食物的汁液时,即可伸长。 B.触角类型(图触角类型(图 2-5) ,玻片标本,玻片标本 线状(丝状)线状(丝状):触角细长,呈圆筒形。除第一、二节稍大外,其余各节大 小、形状相似,逐渐向端部变细。例如蝗虫、蟋蟀及一些蛾类等。 念珠状念珠状:鞭节由近似圆珠形的小节组成,大小一致,象一串念珠。例如白 蚁、褐蛉等。 锯齿状锯齿状:鞭节各亚节的端部一角向一边突出,象一个锯条。例如叩头虫、 雌性绿豆象等。 栉齿状栉齿状:鞭节各亚节向一边突出很长,形如梳子。例如雄性绿豆象等。 双栉齿状(羽状)双栉齿状(羽状):鞭节各亚节向两边突出成细枝状,很

14、象鸟的羽毛。例 如雄性蚕蛾、毒蛾等。 棒状(球杆状)棒状(球杆状):触角细长,近端部的数节膨大如椭圆球状。例如蝶类 (是鳞翅目中蝶与蛾的主要区别特征之一) 、蚁蛉等。 锤状锤状:鞭节端部数节突然膨大,形状如锤。例如瓢虫、郭公虫等。 鳃叶状鳃叶状:端部数节扩大成片状,可以开合,状似鱼鳃。这种触角为鞘翅目 金龟子类所特有。 膝状(肘状)膝状(肘状):柄节特别长,梗节短小,鞭节由大小相似的亚节组成,在 柄节和梗节之间成肘状或膝状弯曲。例如象鼻虫、蜜蜂、小蜂等。 环毛状环毛状:除基部两节外,每节具有一圈细毛,近基部的毛较长。列如雄性 的蚊、摇蚊等。 刚毛状刚毛状:触角很短,基部的一、二节较大,其余的节

15、突然缩小,细似刚毛。 例如蜻蜓、蝉、飞虱等。 具芒状具芒状:触角很短,鞭节仅一节,较柄节和梗节粗大,其上有一根刚毛状 或芒状构造,称为触角芒。触角芒有的光滑,有的具毛或呈羽状。这类触角为 双翅目蝇类所特有。2.胸部胸部 位于头部的第二体段,由前胸、中胸、后胸三个体节组成,各胸节的 侧下方均生一对足,依次称前足、中足、后足,在中、后胸的背侧面各生一对 翅,分称前翅和后翅。中后胸各有一对气门。 A.翅的类型翅的类型 膜翅膜翅:翅膜质透明,翅肪明显,如蚜虫、晴蜓的翅。 鞘翅鞘翅:翅角质坚硬,翅脉消失,仅起保护身体的作用。如甲虫的翅。 覆翅覆翅:翅加厚成革质而半透明,翅脉仍明显存在,兼有飞翔和保护作用

16、。 如蝗虫、螽斯、蟋蟀等昆虫的前翅。 半鞘翅半鞘翅:翅的基半部革质,端半部为膜质。如蝽类的前翅。 平衡棒平衡棒:翅退化成很小的棍棒状构造,在飞行中起平衡作用。如蝇、蚊等 的后翅。 鳞翅鳞翅:翅膜质透明,但翅面上覆有鳞片。如蝶与蛾的翅。 毛翅毛翅:翅膜质,翅面密生细毛。如石蛾的翅。 缨翅缨翅:翅膜质狭小,边缘上生很多细长的缨毛。如蓟马的翅。 B.足的类型(图足的类型(图 2-6)8步行足步行足:昆虫中最基本的也是最常见的足是步行足,其外形细长;各节没 有显著的变化,适于行走,如瓢虫、步行虫、天牛等。 跳跃足跳跃足:后足腿节膨大,内有发达的肌肉,可以控制胫节的屈伸,产生跳 跃行为,如蝗虫、蟋蟀、蚤蝼、跳甲等。 捕捉足捕捉足:足的基节延长,腿节腹面有槽,胫节可以折嵌到腿节的槽中,腿 节和胫节上常有锐刺,适于捕捉猎物。如螳螂、猎蝽等捕食性昆虫的前足。 开掘足开掘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