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级考试 方剂

上传人:jiups****uk12 文档编号:39268882 上传时间:2018-05-13 格式:DOC 页数:32 大小:21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级考试 方剂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中级考试 方剂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中级考试 方剂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中级考试 方剂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中级考试 方剂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级考试 方剂》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级考试 方剂(3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方剂与治法 治法:汗和下消吐清温补。 汗:通过发汗解表,宣肺散邪,使在表六淫之邪随发散而解的一种治法。外感表证、疹出不透、 疮疡初起及水肿、泄泻、咳嗽、疟疾兼有表证吐:通过引起呕吐,使停留于咽喉、胸膈、胃脘等部位的痰涎、宿食或毒物从口排出的治法。下:通过荡涤肠胃,泻下大便或积水,使停留于肠胃的宿食、燥屎、痰结等有形积滞从二便排出 的治法。和:通过和解或调和方法,使半表半里之邪或脏腑、阴阳失和之证解除温:通过温阳、祛寒或回阳等作用,使寒祛阳复,用治里寒证的治法。 “寒者热之” , “治寒以热”清: 通过清热、泻火、凉血方法,以治疗里热证的方法。里热证有热在气分、营分、血分等。 “热者寒之” ,

2、“治热以寒”消:通过消食导滞、行气活血、化痰利水及驱虫方法,对气血痰食水虫等所成的有形之邪,使之 渐消缓散的一种治法。 “坚者削之” , “结者散之”补:针对人体气血阴阳,或某一脏腑之虚损,给以补养的治法。 “虚则补之”组成1、君药: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其药力居方中之首,是不可缺少的药物。2、臣药:一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的药物。二是针对兼病或兼证起治疗作用的药物。其药 力小于君药。3、佐药:有三种意义,一是佐助药,协助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症状。二是佐 制药,用以消除或减缓君、臣药的毒性和烈性。三是反佐药,即根据病情的需要,用与君药性味相反 而又能在治

3、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佐药的药力小于臣药。4、使药:有两种意义,一是引经药,即能引方中诸药以达病所的药物。二是调和药,即具有调和诸 药作用的药物。方剂的组成变化:药味增减变化;药量增减变化;剂型更换变化。一 解表剂 概念 凡以解表药为主组成,具有发汗,解肌,透疹等作用,可以治疗表证的方剂,同称为解表剂。 用途 解表剂主要用于六淫病邪侵袭肌表、肺卫所致的表证。 注意事项 1、 煎煮不宜太久。 2、 解表剂一般宜温服,服后取汗,以遍身微汗为佳,不可发汗太过,也不可发汗不彻。 (因汗出不彻, 则病邪不解;汗出太过,易耗气伤阴,甚则造成亡阴亡阳的危候。 ) 3、 如病邪已经入里,或麻疹以透,疮疡已溃,

4、虚性水肿,吐泻伤津等,均不宜使用。 4、 服解表剂后,应注意避风寒,或增加衣被,以助取汗。 5、 服解表剂之同时,应注意禁生冷、油腻之品。 辛温解表 1 麻黄汤 辛温发汗重剂 组成:麻黄(去节)9g 桂枝 6g 杏仁(去皮尖)6g 炙甘草 3g功用:发汗解表(为主) ,宣肺平喘(为辅) 。主治:外感风寒表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2 桂枝汤 辛温解表和剂组成:桂枝 9g 芍药(白芍)9g 甘草 6g 生姜 9g 大枣 3 枚 用法:服后服粥,温覆微汗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头痛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者。桂芍等量合用,一

5、治卫强,一治营弱,使表邪得解,营卫调和。生姜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 辛温,既助桂枝辛散表邪,又可以和胃止呕。姜枣相配,是为补脾和胃,调和营卫的常用组合,使本 方中除了桂枝芍药以外的第二对调和营卫的药对。附方:桂枝加桂汤:桂枝汤原方中桂枝加至 15g。功用:温通心阳,平冲降逆。主治:太阳病误用温 针或发汗过多而发奔豚。桂枝加芍药汤:桂枝汤原方中芍药加至 18g。功用:调和气血,缓急止痛。主治:太阳病误下, 邪陷太阳,腹满时痛者。3 九味羌活汤组成:羌活 防风 苍术各 9g 细辛 2g 川芎 白芷 生地黄黄芩 甘草各 3g功用:发汗祛湿,兼清里热。主治:外感风寒湿邪,兼有里热证者。恶寒发热,

6、肌表无汗,头痛项强,肢体酸楚疼痛,口苦微渴, 舌苔白或微黄,脉浮。方中羌活辛苦温,入太阳经,散表寒,祛风湿为君药,细辛善治少阴头痛、白芷阳明头痛、川芎止少 阳、厥阴头痛。体现了分经论治。4 小青龙汤组成:麻黄去节 9g 芍药 9g 细辛 6g 干姜 6g 甘草炙 6g 桂枝去皮 9g 半夏 9g 五味子 6g功用:解表散寒,温肺化饮。主治:外寒内饮证。恶寒发热,无汗,胸痞喘咳,痰多而稀;或痰饮喘咳,不得平卧;或身体痛重, 头面四肢浮肿(后三者为内饮的症候) ,舌苔白滑,脉浮者。本方用麻黄、桂枝相须为君药,干姜、细辛臣药,温肺化饮辛凉解表 1 银翘散 组成:连翘 15g 银花 15g 苦桔梗 6

7、g 薄荷 6g 竹叶 4g 生甘草 5g 荆芥穗 4g 淡豆豉 5g 牛蒡 子 6g,鲜苇根汤煎。功用:辛凉透表,清热解毒。主治:温病初起。发热无汗,或有汗不畅,微恶风寒,头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红,苔薄白或微黄, 脉浮数。2 桑菊饮 组成:桑叶 7.5g 菊花 3g 杏仁 6g 连翘 5g 薄荷 2.5g 桔梗 6g 生甘草 2.5g 芦根 6g功用: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主治:风温初起。但咳,身热不甚,口微渴,脉浮数。 银翘散与桑菊饮的异同:前者解表清热之力强;后者配伍杏仁,故宣肺止咳之力强。 3 麻杏石甘汤 组成:麻黄 9g 杏仁 9g 甘草 6g 石膏 18g 功用:辛凉宣肺,清热平喘

8、。主治:表邪未解,肺热咳喘证。身热不解,咳逆气急鼻煽,口渴,有汗或无汗,舌苔薄白或黄,脉浮 而数者。君药石膏倍于麻黄制麻黄温热之性,使整方不失为辛凉之剂,麻黄得石膏则宣肺平喘而不助 热。杏仁味苦,降利肺气而平喘,与麻黄选降相因。甘草和诸药。4 柴葛解肌汤组成:柴胡 6g 葛根 9g 甘草 3g 黄芩 6g 羌活 3g 白芷 3g 芍药 6g 桔梗 3g 大枣生姜功用:解肌清热。主治:感冒风寒,郁而化热证。恶寒渐轻,身热增盛略有寒热往来之意,无汗头痛,目疼鼻干,心烦 不眠,眼眶痛,舌苔薄黄,脉浮微洪者。为太阳、少阳、阳明三经合病。当以辛凉解肌,兼清里热治 之。葛根、白芷、石膏清透阳明,柴胡、黄芩

9、为和解少阳之药;羌活治太阳经风寒,三阳并治扶正解表 1 败毒散 组成:柴胡 前胡 川芎 枳壳 羌活 独活 茯苓 桔梗 人参各 9g 甘草 5g 生姜、薄荷为引功用:散寒祛湿,益气解表。 主治:气虚外感风寒湿证。憎寒壮热,头项强痛,肢体酸痛,无汗,鼻塞声重,咳嗽有痰,胸膈痞满, 舌淡苔白,脉浮而按之无力。还可以用治外邪里陷所致的痢疾。其证为外邪从表陷里,用此方疏散表邪,表气疏通,里滞亦除,其 痢自止。此为“逆流挽舟”之法。2 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 6g,附子 9g,细辛 3g。功用:助阳解表。主治:素体阳虚外感风寒证二 泻下剂 概念 凡以泻下药为主组成,具有通便、泻热、攻积、逐水等作用,治疗里实

10、证的方剂,称为泻下剂。 属于“下法” 。 注意事项 1、使用泻下剂,必待表邪已解,里实已成;2、若表证未解,里实已成,则应视表里证的轻重,先表后里,或表里双解;3、若兼血瘀、虫积、痰浊,宜分别配伍相应的药物治之。4、对老年体虚,孕妇、产妇或正值经期,病后津伤以及亡血者,应禁用或慎用。 5、泻下剂多易伤胃气,故得效即止,勿过; 6、服药期间应忌油腻及不易消化的食物,以防重伤胃气。 寒下 1 大承气汤 组成:大黄 12g 芒硝 6g 厚朴炙 24g 枳实 12g 先煮枳实、厚朴,在下大黄,芒硝冲服。 功用:峻下热结。 主治:1、阳明腑实证胃、大肠。大便不通,频转矢气,脘腹痞满,腹痛拒按,按之则硬,

11、日晡潮热,神昏谵语,手足濈然汗出,舌苔黄燥起刺或焦黑燥裂,脉沉实。2、热结旁流。3、里实热证治热厥因 热引起的四肢厥冷、痉病或发狂。本方为“急下存阴”之剂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的比较:大承气汤泻下与行气并重,主治痞满燥实俱备的阳明腑实 证。小承气汤不用芒硝,枳实厚朴用量亦轻,其功轻下,主治痞满实的阳明腑实轻证。调胃承气汤其 功缓下,主治阳明腑实证,燥实同见,而无痞满之证者。附方:小承气汤:大黄、厚朴、枳实。功用:轻下热结。主治:阳明腑实证之轻者。大便不通,谵语潮热, 脘腹痞满,舌苔老黄,脉滑而疾;痢疾初起,腹中胀痛,里急后重者。 (气滞明显)调胃承气汤:大黄、芒硝、甘草。功用:缓下热结

12、。主治:阳明腑实证。大便不通,恶热口渴,舌苔 正黄,脉滑数;以及胃肠积热引起的发斑,口齿咽痛等症。 (余热明显,而气滞不明显)2 大黄牡丹汤组成:大黄 12g 牡丹 9g 桃仁 12g 冬瓜子 30g 芒硝 9g 功用:泻热破瘀,散结消肿。主治:肠痈初起,湿热瘀滞。右下腹疼痛拒按,牵拉试验阳性,时时发热,自汗恶寒,舌苔薄腻而黄, 脉滑数。1 温下 温脾汤组成:大黄 15g 当归 干姜各 9g 附子 人参 芒硝 甘草各 6g 功用:攻下寒积,温补脾阳。主治:阳虚寒积。便秘腹痛,脐下绞结,绕脐不止,手足欠温,苔白不渴,脉沉弦而迟。1 麻子仁丸(约脾丸)组成:麻子仁 20g 白芍 9g 枳实 9g

13、大黄 12g 厚朴 9g 杏仁 10g 蜂蜜润燥滑肠,调和诸药功用:润肠泻热,行气通便。主治:脾约证由于肠胃燥热,脾津不足所致。2 济川煎景岳全书组成:当归 915g 牛膝 6g 肉苁蓉 69g 泽泻 5g 升麻 3g 枳壳 3g 功用:补肾益精,润肠通便。 主治:肾虚精亏之大便秘结。大便秘结,小便清长,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迟。 本方适用于老年人肾虚以及产后血虚之便秘。方中用升麻先升之 欲降先升攻补兼施 1 黄龙汤 组成:大黄 9g 芒硝 6g 枳实 9g 厚朴 9g 甘草 3g 人参 6g 当归 9g 外加姜三片,枣二枚,再 入桔梗一撮。功用:攻下热结,益气养血。主治:阳明腑实,气血不足

14、证。自利清水,色纯青,或大便秘结,脘腹胀满,腹痛拒按,身热口渴, 神倦少气,谵语甚或循衣撮空,神昏肢厥,舌苔焦黄或焦黑,脉虚。大黄、枳实、厚朴(大承气汤)攻下热结,荡涤肠胃实热积滞; 人参、甘草、当归益气养血,扶正达邪,使之不伤正气; 桔梗宣肺通肠腑肺与大肠相表里; 生姜、大枣养胃和中。如此攻下与扶正兼备。 附方 新加黄龙汤:细生地 15g,生甘草 6g,人参 5g,生大黄 9g,芒硝 3g,玄参 15g,麦冬 15g,当归 5g,海参质润多脂,滋阴益气 2 条,姜汁 6 匙。功用:泻热通便,滋阴益气。主治:热结里实, 气阴不足证。2 增液承气汤组成:玄参 30g 麦冬 25g 生地 25g

15、大黄 9g 芒硝 4.5g 功用:滋阴增液,泻热通便。主治:热结阴亏证。燥屎不行,下之不通,脘腹胀满,口干唇燥,舌红苔黄,脉细数。方解增水行舟之剂。逐水 十枣汤 组成:甘遂 大戟 芫花各等分,分别捣为散,煮大枣十枚,纳药末。强人服 2g,羸人服 1g,温服, 平旦服。得快下利后,糜粥自养。功用:攻逐水饮。 主治: 1、悬饮。咳唾胸胁引痛,心下痞硬,干呕短气,头痛目眩,或胸背掣痛不得息,舌苔滑,脉沉弦。2、水肿。一身悉肿,尤以下半身为重,腹胀喘满,二便不利。方解:方中甘遂苦寒有毒,善行经髓络脉之水湿。芫花辛温有毒,善消胸胁伏饮痰癖。大戟苦寒 有毒,善泻脏腑之水邪。三药峻烈,各有专攻,合用之,则攻

16、逐水饮之功甚著。用大枣十枚煎汤 送服,意在益脾缓中,防止逐水过猛伤及脾胃,并可缓和诸药之毒性,使邪去而不伤正气。1、使用方法:一是三药为散,大枣煎汤送服;二是从小量开始,且于清晨空腹服用;三是服药得 快利后,宜食糜粥以保养脾胃。2、现代应用:治疗渗出性腹膜炎、胸腔积液、肝硬化腹水、肾炎水肿,以及晚期血吸虫病所致的 腹水数形气俱实者。三 和解剂 凡具有和解少阳、调和肝脾、调和寒热、表里双解等作用,治疗伤寒邪在少阳、肝脾不和、寒热错 杂,以及表里同病的方剂,统称为和解剂。和解剂原为治疗伤寒邪入少阳而专设,后扩大了其应用范 围。和解少阳 1 小柴胡汤 组成:柴胡 24g 黄芩 9g 人参 9g 甘草炙 6g 半夏 9g 生姜 9g 大枣 4 枚功用:和解少阳。 1、伤寒少阳证。往来寒热恶寒发热交替进行,胸胁苦满为胸胁满而苦,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呕后 觉舒,口苦,咽干,目眩,舌苔薄白,脉弦者。2、妇人热入血室胞宫。经水适断,寒热发作有时;3 疟疾、黄疸等病而见少阳证者。2 大柴胡汤 组成:柴胡 12g 黄芩 9g 芍药 9g 半夏 9g 生姜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