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案例:细微中体会新理念

上传人:jiups****uk12 文档编号:39268871 上传时间:2018-05-1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科学案例:细微中体会新理念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小学科学案例:细微中体会新理念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小学科学案例:细微中体会新理念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小学科学案例:细微中体会新理念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小学科学案例:细微中体会新理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科学案例:细微中体会新理念(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细微中体会新理念细微中体会新理念新课标提倡以人为本,以学生主动探究为主,注重学生的情感教学。在新的思想,新的理念的指导下,教师的教学思想也在不断的改进中。每上一堂课都有自己思考后的教学设计,可是课堂是一个完全动态的过程,一个设计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也会引发学生很多不同的思考和探究。教师在处理这些问题的时候可别轻易地做出判断,肯定或否定,或忽略,因为你有可能会错过一次有价值的探究,错过一次让学生思维闪耀光芒的机会,可能还有更多许多有意义的东西。在科学三年级下册中的养蚕中的几个教学片断让我体会了一种意想不到的惊喜,这份惊喜带来的收获也给我今后的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启发。片断 1:我要

2、白色的卵由于天气逐渐暖和起来,蚕卵慢慢开始孵化,于是就将准备好的蚕卵分发下去,原来想白色的卵不要再发给学生了, “学生当然知道白色的蚕卵已经是出壳的了” ,我这么认为。可在分发的时候,有一个学生说:老师,我要白色的卵。马上也有好几个同学附和。当时我愣住了,这完全出乎我的预料,学生居然要已“出壳”的蚕卵,但我马上意识到这是一个很好的探究观察的契机,应该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探究自己去获得知识,于是在分发的过程中,我满足了学生的要求,让学生手中的卵既有白色的也有黑色的。师:为什么你们会要白色的卵?生:可能是金丝蚕的卵。生:老师,他们错了,那是空的卵,不是金丝蚕的卵。师: 那白色的卵到底是不是金丝蚕的

3、卵呢?白色的与黑色的卵到底有什么区别呢?请大家好好观察一下,再发表意见吧。生:用放大镜观察。生:白卵中间有点瘪,上面有一个小洞,好像里面什么也没有。生:黑卵里好像有一个逗号,是不是有一个小蚕在里面弯着腰。师:白色卵上的小洞是怎么回事?生:就像小鸡从鸡蛋里钻出来要破壳,是小蚕咬破的。生:老师,我轻轻一摁,白色的卵就破了,里面什么也没有。生:你们看,我正好有一条小蚕从黑色的卵里钻出来了。我想下面的话不用教师再说什么了,每一个同学都会知道了,这个知识也形象地植入孩子们的记忆中。这样的插曲让我惊喜也让我思考,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理念:平时在教学中总是提醒自己要以学生为本,自己也感觉好像也是在遵守着,

4、但是在教学中不知不觉地还是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了学生,以为“白色的卵是空卵”每个学生都知道,当然不用再发给他们白色的卵,但是事实给了我一个教训,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早就不适合现在的教学,特别是在科学课已然是不可能了,以学生为本,以探究为主是我们科学课的主题,而我还是时不时地犯错误,这说明理念的转化是长时间的,还要靠教师不断学习,不断地改进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幸亏这一次我的反应还快,没有马上告诉学生答案,想想如果因为教师的想当然而错过了这次生动的观察,错过了他们那些发现,错过了这次探究的经历,那不仅仅只是遗憾的问题了。每一个老师都知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我们要做到的是:要真正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

5、题,想问题,不是挂在嘴边,凭自己的感觉就可以了;是要靠教师真真实实体会,来一个换位思考,实实在在地蹲下来看学生,让自己有一双儿童眼,一对儿童耳,一颗儿童心,那才可能为他们打开科学探究的大门创造一些条件。片断 2:难养的蚁蚕在观察蚁蚕时,我请同学们发表他们的观察及饲养收获。生:蚁蚕太难养了,我抓都抓不到。生:蚁蚕总是呆呆的,不怎么吃桑叶,生:这蚁蚕太小了,一不小心就要死的,我都死了两条了。生:我发现蚁蚕总是头先出来的。生:蚁蚕不是一下子出来的,它先出来一小节,再东摇摇,西摇摇,再出来一点,再摇,再出来一点,很慢,好像很辛苦。生:蚁蚕跟我们人一样,是头先出来,我们人如果是脚先出来或横在妈妈肚子里就

6、会难产。我没有想到学生会把蚕与人联系在一起,这样的发言我一点也没有想到,欣慰“现在的学生知识面比较宽”的同时,也意识到这还是激发孩子“珍惜生命、热爱父母”的情感契机。于是:师:你们生出来的时候,你们的妈妈也是很辛苦的,生出来才这么大(用手比) ,身体也是软软的,你们的父母要喂你们吃好,帮你们洗干净,大了还要考虑给你们创造好的学习环境,现在,让我们回忆一下父母平时是怎么照顾我们的。 (默想一分钟)师:现在你们就是这些蚁蚕的爸爸或者妈妈了,你们该怎么照顾你们的小宝宝呢?当我说到这里的时候,顿时感觉学生的态度凝重起来,好像意识到自己的责任重大,有的同学充满懊悔看着蚁蚕;有的同学自言自语:对不起了,小

7、宝宝;有的同学说:我妈妈每天给我吃鸡蛋和一些有营养的东西,明天我也给你吃好东西;还有“我每天帮它搞好卫生;我要给它做一个舒服的床;我给它挑最好的叶子”等等一些话,再看看同学们看蚁蚕的眼神和移动蚁蚕时的动作都显得那么轻柔、有爱心。片断三:剪开了蚕茧,蚕蛾还能产卵吗?能不能不剪?观察蚕茧内部的结构时,需要学生剪开一个蚕茧来观察,可是在剪开的环节的时候,学生出现几种不同想法。生:剪开了蚕茧,蚕蛾还能产卵吗?如果不能产卵了,能不能不剪?生:这没什么关系,我们有很多呢。生:剪完了怎么办?扔掉?还有用吗?生:老师,太残忍了,师:那怎么办?我们又想了解蚕茧里面的世界。生:那要是不能产卵了,老师你负不负责?此

8、时我哑然了,我不知说什么好,因为能不能产卵我也不知道,怎么办?想想还是要学生来解决这个难题吧!师:那现在就请同学们拿出一个合理的方案吧!既能继续我们的研究又要尽量不伤害蚕宝宝呢?生:那我们就少剪开几个,一组剪一两个行不?生:那剪开了的怎么办?扔掉?生:我们可以做一个实验,看一看剪开的蚕茧能不能变成飞蛾。师:大家说的真好,咱们就这么办吧。课堂上正常的探究活动开始了,可是自始至终一直有几个学生没有剪开自己的蚕茧,他们与别的同学一起探究,特别是一个有三角形形状的蚕茧的同学,那个蚕茧特别大,同学们都说是三胞胎,他更是舍不得了。 (过了一段时间之后,剪开的蚕茧中的蚕蛹也变成了蚕蛾。那个有三胞胎的同学的蚕

9、蛾一直都没有从蚕茧中钻出来,师生一起把它剪开,里面真的是三胞胎,相互挤在一起,都已经变成了蚕蛾,并在里面产了卵,卵的数量不多。 )课后我总是在想,研究与伤害小动物的生命矛盾吗?就在几年前,我的课堂上不是也有这样的一幕吗?那时是研究鱼鳍,为了研究鱼鳍,也为了实验比较方便,我采用的办法是一一剪掉鱼的背鳍、胸鳍等鱼鳍,来确定鱼鳍的作用,那场面是血淋淋的,大多数学生是兴奋地参与活动,当少数学生出现犹豫时,我美其名曰:为了研究没有什么。短短几年后,我感觉到人对生命的关注,我们科学课堂对人文的关注,我们要的不是一个个冷血的科学家,我们要的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虽然他可能不是什么科学家,可能不是什么

10、伟人,但我们的研究必须建立在珍爱和善待周围环境中的自然事物的基础上,我们的研究是为了达到人与自然的大和谐。同时也在反省自己的思维,反省自己的行为,在很多方面是不如学生的,他们是那么有爱心的、天真和善良。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进步的不只是学生,我们教师也是受益非浅的,我们的心得到了孩子们的洗涤。我想,在教学中出现这样的场面作为教师是既意外也非常欢迎的,因为教学活动不仅仅只是单一地为了知识的增多,而是一个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过程,其中包括对学生情感的教育。学生通过自己养蚁蚕的过程,再结合回忆父母抚养自己的过程,进一步体会生命的不易,体会父母的艰辛,感受他们的爱。同时也认识到自己的任务重大,让一个生命从

11、出生开始到长大是一个漫长而又充满快乐的过程,你可以目睹这一切。通过对小动物的研究,了解它们个头虽然很小,但与我们人一样,有美好的一生,它们也要生儿育女的,它们的世界也很灿烂。知道这些是多么有意义。所以学生在课堂上大胆发言,阐述自己的观点,这样能很好的培养学生的能力,又可以从中发现许多教育的契机,在一种潜移默化的过程中体验胜过简单的说教,在这种感情交流中,让学生感悟珍惜生命,爱惜小动物,这对学生的人生观的形成将产生影响。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小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不能像传授知识一样直接“教”给学生,而是要创设机会,通过参与活动,日积月累,让学生在感受、体验中升华。通过师与生的交流来达成科学与人文的有机融合。抓住教学中的某一点,在课程的开展过程中,教师把握课程不同程度的目标,结合特定的教学情景,联系学生的经验和社会实际,动态地生成课程价值。教师如果能利用这一点带动更多的学生思考、观察,以某一点为教学的突破口,全面地面对学生的教育,这样的教育才是立体的,感性的。所以又要发一下感叹:活到老学到老,教师要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素质,使自己的教学机智能更多一点,能更多地去捕捉教学中的契机作为突破口,多上一些深有感触的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