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论文:谈“抛锚式教学”各个环节在科学教学中的运用

上传人:jiups****uk12 文档编号:39266791 上传时间:2018-05-1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科学论文:谈“抛锚式教学”各个环节在科学教学中的运用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小学科学论文:谈“抛锚式教学”各个环节在科学教学中的运用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小学科学论文:谈“抛锚式教学”各个环节在科学教学中的运用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小学科学论文:谈“抛锚式教学”各个环节在科学教学中的运用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小学科学论文:谈“抛锚式教学”各个环节在科学教学中的运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科学论文:谈“抛锚式教学”各个环节在科学教学中的运用(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谈“抛锚式教学”各个环节在科学教学中的运用【内容摘要内容摘要】新课程的提出与实践,科学教育由目标、内容的变化提出的对教学途径、过程与方法的改革,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质量观和教学观,也是当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所提倡与追求的。本文分析了抛锚式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就“设计真实的教学情境”,“落实教师的角色转换”,“指导学生之间的有效合作”,“引导学生认知结构改组与重建”四个方面进行了研究,让抛锚式教学模式在科学教学中生根发芽。【关键词关键词】真实情境 角色转换 合作 改组与重建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最重大举措。素质教育提倡教师应运用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建立

2、自己对知识的理解性意义,发展自己对过程的使用和本质的理解的能力,并以对自己有意义的方式把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美国教育家大卫杰纳马丁认为,从自己的经历和思考中建立自己的知识和知识再现的观点称为建构主义。建构主义教学是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它让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让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抛锚式教学是建构主义教学模式的手段之一,教学模式是通过一个具体的情境,指导学生综合地学习知识,灵活地运用所学到的知识,也就是说,使学生学到的是有用的、可积极再生的知识。纵观小学科学教材编排,方向上是属于建构主义的,科

3、学学科由于其学科特点,科学理论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讲究实事求是,正是抛锚式教学孕育开发的肥沃的土壤。笔者在课堂实践中,对于抛锚式教学模式进行了运用与研究。一、 设计真实的教学情境,拉近学生与科学的距离知识不能“凭空运行”,也不能“独自运行”,其获取与应用往往离不开具体的真实情境。抛锚式教学提倡创设有趣、真实的背景以激励学习者对知识进行积极地建构。小学生先前所具有的科学知识绝大多数来源于真实的生活经历,如太阳东升西落、液体会蒸发、力可以影响物体运动等小学科学论文等。教师在引导学生的探究活动中,设计具有真实性的教学情境,有助于学生进行实践探索,有利于学生知识的理解与接受。案例:教科版四上运动起

4、来会怎样一课教学中,课堂教学限制了学生关于运动的研究范围及探究手段。学生纷纷反映:有些运动教室里不能进行,没有合适的仪器进行探究等等。因此,笔者引导学生在课外进行探究,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真实经历进行探究,并自己想办法解决探究过程中需要的工具(有的学生亲戚有做医生的,有的学生家里有电脑)。经过两天的探究活动,学生的收获颇丰:有的学生借来了听诊器与血压仪,测量了运动前后的心跳和血压;有的学生通过称体重知道了运动前后的体重变化;有的学生通过观察人体器官模型,了解了呼吸器官及其工作方式;有的学生通过上网,了解了呼吸气体的成分和肺活量的知识,知道菲尔普斯的肺活量有 15000毫升这一系列知识都是学生从真实

5、的情境中通过实践探索了解与获取的。这样的探究活动体现解决问题过程的真实性,拉近了学生与科学的距离,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自主探索的科学素养。 二、 落实教师的角色转换,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相比传统教学,新课程下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角色转变是最大的体现。抛锚式教学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扮演引导者、支持者,甚至是学生的学习伙伴等角色。教师不再是课堂上的权威,而是为学生“打下手”的。教学中最大限度地给予学生探究的空间,学生在学习中处于主人翁的状态,自主地获取知识。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独立地探索,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获取知识的同时发展自己的能力。教师角色转换的同时也要及时了解学生探究过程中碰到的困难、发

6、现的问题、产生的疑难,并给予辅导。案例:笔者在一次教研活动中听一位教师执教教科版六上电和磁一课,感触很多。由于本课内容较抽象,该教师较多地指导学生如何做试验,如何从实验中观察现象、得出结论。整堂课下来,教师始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牵引着学生的思维,从课堂效果中也反映出绝大多数学生并没有真正理解本课的知识。笔者在教学电和磁一课时,注意了角色的定位,注重了学生的自主探究。在导入时,首先让学生回忆并幻灯演示什么物体能让小磁针发生偏转,然后告诉学生利用桌面上的实验材料研究电和磁(四人为一组,给每组准备了导线、电池盒、简易开关、小灯泡、盒式指南针、实验记录单),把实验现象记录下来。此时,学生愣住了,有

7、个学生问:“老师,这个实验怎么做啊?”笔者的回答是:“在实验前,没人知道会看到什么现象,也没人知道怎样会看到这个现象,同学们踏着科学家的脚印,自己研究吧。”在 25 分钟的自主研究活动中,不时有学生发出喊叫:老师,我们发现小磁针动了!有的学生研究发现电池的接法与小磁针偏转的方向有关系。甚至有的学生提出设想:将指南针与教室里的电线接触,偏转的角度会不会更大。笔者备课时没有想到这个环节,于是和学生一起探个究竟,发现教室里的电线果然能让小磁针更大地偏转,学生的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在课堂交流中,笔者静静地站在一边,教室成了学生“汇报学术研究”的舞台。教学中永远不要低估学生的能力,在这个案例中,笔者在学生

8、的探究活动中没做太多的指导,把课堂交给了学生,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建立自己的知识。对于学生的奇思妙想,笔者以学习者的身份加入到学生的探究活动,和学生一起做一个学习者。三、 指导学生之间的有效合作,创设合作性学习环境由于科学研究问题通常十分复杂,单凭学生个人的力量往往不可能完全解决。抛锚式教学 主张创设能导致合作学习的环境 ,让学生将问题置于一个全新的、更为有效的问题解决进程之中。学生之间的合作是学生思维碰撞的过程,学生间的合作能丰富探究手段,有利于形成合理有效的探究方法,能弥补知识构建过程中的不足。学生间的讨论、交流,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案例:教科版六上

9、生物多样性的意义一课中,有一个探究环节是“生物多样性与我们”,此内容涉及面广,给学生的探究增加了难度。因此,笔者结合学生意愿将探究活动分成四个方面:研究生物的经济价值、研究生物的药用价值、研究生物的欣赏价值、研究生物的食用价值,根据居住环境将学生分为四个研究组,在家长的带领下进行探究。各小组实践探究中相互合作、分工明确,有的负责摄影,有的负责采集,有的负责查阅资料,有的负责记录回到课堂上,结合多媒体,各小组介绍研究的发现,笔者和其他学生提出看法,指出优点与不足之处。经过反复讨论,第一小组的图文结合、第二小组的统计表设计、第三小组的典型事例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在肯定优点与改进不足之处后,笔者和全班

10、学生取各小组的“精华”对这次探究活动做了总结。在这个案例中,学生的合作形式多样,有组员之间的合作,有组与组之间的合作。合作中,学生相互尊重,每个学生参与到探究活动中,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科学素养。四、引导学生认知结构改组与重建,促进知识的内化与吸收 解析抛锚式教学模式的核心,尤其注重学生认知结构改组与重建。皮亚杰多年来一直在寻找一个哲学问题的答案:“我们是怎么知道自己知道什么的?”然后他得出结论,知识是不能完完全全的又一个人传给另一个人,人们必须拥有自己的知识和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学生开始正式的科学学习时,已经有一些已经形成的观念,其中有一部分与当今普遍热课的科学理论是一致的,有一些则是不一致的

11、。教师应引导学生把已有的知识与新知识结合起来,形成自己的理解,这样,新知识才能真正被学生所拥有。案例:案例 1:学生原有的观念是类似金属的物体是不可能浮在空气中的。教科版三下磁极的相互作用一课教学中,笔者在导入时采用不一致的事件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演示磁悬浮装置。学生被看到的现象惊呆了,纷纷提出这怎么可能发生,可事实又摆在眼前,学生有了一探究竟的欲望。通过两个探究活动“磁极与方向”、“磁极是怎样相互作用的”,学生解释了磁悬浮装置的原理,并利用学具制作了更为复杂的磁悬浮装置。课外延伸环节中,笔者通过图片介绍了磁悬浮列车,学生已经沉浸于科学中了。案例中,笔者巧妙设计情境,引导学生对已有的观点产生怀疑,并对正在发生的现象提出疑问,让学生带着疑问进行探究活动。在讨论、验证和解释的过程中,帮助学生重新塑造已有的观念。朱迪斯拉尼尔在一次演讲中说道:“有能力的教师会深入到学生的头脑里,看他们是如何构建信息的,并把丰富的知识与创造的灵活性结合起来,以多种方式构建和重新构建教材,传授知识,深入孩子们的头脑,倾听他们的解释和回答,对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言语时刻保持注意。 ”我们小学科学教师要为学生打好挑战科学的基础,引导他们为一生中的成功学习做好准备。参考资料:参考资料:1、科学课教育研究 长春出版社2、教育学概论、心理学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