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战略与政策研究通讯

上传人:jiups****uk12 文档编号:39261642 上传时间:2018-05-13 格式:DOC 页数:28 大小:1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科技战略与政策研究通讯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科技战略与政策研究通讯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科技战略与政策研究通讯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科技战略与政策研究通讯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科技战略与政策研究通讯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科技战略与政策研究通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技战略与政策研究通讯(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科技战略与政策研究通讯目录 *科技战略研究与信息* 科技创新与创新文化 加快发展科学技术,提高国家创新能力 我国科技发展的国际比较及政策建议 *科技管理与研究* 战略性问题影响转制科研院所的发展 为科技出谋划策访美国科技政策专家海尔佳丽彭 *动态与趋势* 日本知识产权战略大纲 日本成立高规格知识产权战略总部-小泉担任部长 我国生命科学专利申请数量跃居全球第二 全球竞争力报告首度更改评比方式 中国大陆列 12 日本科技振兴年度报告出台 人才培养继续是重点 加拿大的创新和学习行动计划 英国跨世纪科技政策走势*国内政策信息* 国家鼓励发展四大示范工程 科技部等联合印发关于改进科学技术评价工作的决定

2、 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颁布*科技战略研究与信息*科技创新与创新文化科技创新与创新文化在“中国科学家人文论坛”上的报告由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举办的本次“中国科学家人文论坛” ,引起了科技界的广泛 关注,体现了科学家们对当代科学人文精神的思考和探究。我认为,本次论坛有众多 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学者、管理人士广泛参与,群策建言,将会促进自然科学与人文、 社会科学更深入地交流,也一定会为我国新时期科技、教育乃至经济、社会发展提供 很多很好的思想。借此机会,我就当前我国的创新战略与创新文化建设谈一些看法, 求教于各位。一、文化与科技创新的互动推动人类文明的演进一、文化与科技创新的互动推动人类文明的演

3、进文化是科学技术进步的母体,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先声。历史经验表明,文化影响 着科技的生成、发展与传播,影响着创新的进程和结果。文化的进步必然包容当时的 科技发展和创新成果。文化与科技创新的互动是近代文明演进的主旋律。当代的科技2创新在与文化、经济和社会的互动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和主动的角色。 先进生产力的出现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总要寻找它的落脚点,而且往往在最 适宜的文化环境里实现突破。一个社会的文化氛围不仅影响科技知识和成果的出现, 更会影响到科学知识的传播以及科技成果向现实的转化。工业化的历程告诉我们:越 是创新活跃的地方,就越容易形成产业革命的广阔舞台,越容易形成创新集群以及各 类资源汇

4、聚的经济中心;一旦创新活力丧失,就面临着在竞争中出局的危险。十八世 纪以来,世界的科学中心和工业重心从英国转到德国、再到美国,表面上是地理位置 的更替,实质上是创新能力强弱转换的结果,其中无不包含着深厚的文化根由。 英国是借助工业革命崛起的第一个国家。十七、十八世纪,那里有较为宽松 的宗教背景,有培根、莎士比亚等人推波助澜的人文主义思潮,为牛顿、胡克、波义 耳等科学家们进行自由的科学探索并提出有创见的理论提供了优越环境。海上贸易的 扩大使先进的市场意识、商贸手段大行其道,为纺织机、蒸汽机等技术的发明和产业 化创造了有利条件。科学大师与企业家的竞相辈出,造就了英国当时的世界科学中心 和产业贸易中

5、心地位。但在此后,由于绝大多数科学探索活动封闭在皇家学会的小团 体里,学术与生产相对脱节,导致英国的科学及工业技术逐渐丧失了早期的领先优势。德国的科学发展得益于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和横扫欧洲的启蒙运动,以及 康德、黑格尔等思想家对科学方法的总结和传播,也得益于歌德、席勒等人领导的浪 漫主义运动。在十九世纪、德国科学家将大学教育与专业研究室结合起来,为学院文 化注入了创新要素,大批青年人才有机会直接参与科学前沿的探索活动。这一模式催 生了现代大学和研究开发机构,开辟了优化小环境、培养创新人才的先河。从这里走 出的一大批人才成为德国崛起的重要力量。德国实现了先进的钢铁生产技术和生产体 制的变革,促进

6、了钢铁工业的发展;并在有机化学和煤化学研究方面有所超越,发展 了合成化学工业,使之成为重要的出口工业,成为产业技术进步的突破口。1875 年左 右,世界科技中心由英国转移到德国。1895 年前后,德国的经济总量超过了英国。但 是科学的繁荣不代表强大,到后来,德国科学也饱受人种优异论、法西斯政治等极端 主义的摧残,两次大战彻底改变了德国的命运和德国人的心态。 美国科技和经济的发展也是文化与创新互动的结果。美国是个移民国家,这 决定了其文化的包容性,反过来又变成了文化促进创新的重要条件。开放性的移民文 化为各种文化观念的撞击创造了条件;人们在竞争、迁徙中形成的实用主义思想观念, 导致了更加重视策略

7、、看重效果的行为模式。因此,以市场机制促进科技成果的产业 化,探索管理机制的创新在美国都得到鼓励。上个世纪初,许多技术发明并不是发生 在美国,却在美国以最快的速度实现了产业化,如内燃机和电力的普及带动了美国经 济迅速发展。美国较早实现了规模化生产和科学管理,高生产率和便宜的商品是美国 经济崛起于世界的有力武器。美国企业还较早地将研究开发机构纳入企业,并且成为 企业的核心部门,解决了科研和生产的对接问题。在美国, “大科学”和开放式研究机 构的形成,使科技与经济、政治、社会,特别是由于美国地位变化所带来的价值观的 变化更密切地联系在一起。风险投资不管其源于何处,在美国可得到最快的发展,成 功地实

8、现了金融、投资和科技成果、人才的有效结合。二战后至今,虽然不断受到其 它工业化国家的挑战,但美国在主要高技术领域的领先地位仍然不可动摇。 从后进国家追赶并超越先进国家事例中,我们可以看出这样一个共同的特点,即 后发国家都是以科技进步为经济发展的动力。可这里同样也出现了“李约瑟式”的问 题:为什么新的工业革命不是发生在初始科技和经济领先的国家而是在别的国度?我们 还可以深入追问:同样是资本主义制度,为什么科技创新会有不同的结果?有很多学者3对这类问题做了深入分析,众多结论都直指文化环境这一潜在的、深层次的因素。大 家公认,现成的以及正在形成的文化可以从观念、制度、方法、习性、价值多个层面 影响科

9、学技术的发展,这种影响可能是积极的、正面的,也可能是消极的、起阻碍作 用的。所以,一个社会越是希望科学技术健康发展,越是希望新的科技革命、产业革 命走向成功,就越应该关注如何营造良好的、有利于创新的文化环境。二、时代呼唤再造中国创新文化的辉煌二、时代呼唤再造中国创新文化的辉煌科技在中国的命运,是对创新与文化互动的一个最好的诠释。中华文明源远流长, 文化的繁荣与起伏深刻影响着科技的发展,其中一些重大发现和发明深刻地影响了人 类文明的进程,许多成就至今还令我们感慨和赞叹。特别是我们的先哲在认识自然现 象中归纳整理出来的整体视角、辩证思维、因地制宜等认识方法,不仅为我国天文学、 医学、农学、工学等的

10、发展提供了思想和方法基础,而且在今天仍然表现出令人叹为 观止的后现代性。从先秦诸子的天人之辨,到汉代董仲舒的“天人合一” ,再到宋明理 学家的“万物一体”论,整体、和谐、统一的思维方式始终贯穿于中国古代思想史的 全过程。传承数千年的中医药,正是得益于这一精深文化的滋养。当代科学已达到了 一个分水岭,若要继续迅速进步,它们就必须统一起来,科学的融合可以开创一个新 的复兴,这个复兴必须基于科学技术的整体观。这将意味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某些思 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可能会重新获得其生命力。 不可否认的是,中国长期的封建帝制对人们的思想也形成了强大禁锢,历代王朝 对新兴产业和科技成果的出现也往往视而不见。同

11、时,中国传统文化讲求中庸的思维 习性,与近代科学执着于理性和实证探讨,追求启蒙,实现大众理想、人格自律的模 式虽然在目标上不完全相悖,但却是很不一样的思想传统,影响了近代科学在中国的 发生与传播。明代以后,当局者还以妄自尊大的观念、大一统体制推行闭关锁国政策, 关闭了我国与世界交往的大门,中国与世界科技发展和工业革命失之交臂。正是因为 在新科技知识和工业革命面前闭塞耳目、鲜有作为,造成了中国在工业文明发展中一 直处于落后的局面,也饱尝到很多苦果。历史的教训令后人刻骨铭心,没齿难忘。 今天,我们又面临着历史性的重大机遇。越来越多的人们已经预见到,科学技术 发展日新月异,在未来 3050 年里世界

12、科学技术会出现重大原始性创新突破。信息科 学和生命科学将是发展最迅速、影响最广泛的科学领域;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空间 技术、新材料技术、先进制造技术、洁净高效能源和环境技术等将不断取得新的突破; 人类将继续拓展对宇宙空间、海洋、地球深部的研究探索,将更加注重人、自然、社 会的协调发展;对物质世界本质的不懈探索和对数与形及其逻辑推演规律的研究,仍 将是科学界最感兴趣的基本问题。未来科学技术很可能在信息科学、生命科学、物质 科学,以及脑与认知科学、地球与环境科学、数学与系统科学乃至社会科学之间的交 叉领域形成新的科学前沿,发生新的突破。现代科学和技术所引发的重大原始性创新 导致的生产力根本变革,也

13、必然导致全球生产关系的全面调整和利益格局的重新分配。 这种高速的变革,使得先进国家不可能在所有的领域都能占据绝对的支配地位,后进 国家不仅有后发优势,而且在某些领域还有可能具备不可替代的独特优势并产生突破。 能否抓住这样的历史机遇,对于中华民族的复兴是一次历史性挑战。 历史告诉我们,任何一个技术创新活跃的时代,无一例外都是伴随着人文创新的 导引。比如,有了先秦诸子百家的学术争鸣,才有两汉农业文明的成熟;有了魏晋时 代的思想解放,才有唐宋经济的繁荣;有了宋明理学和人性学说的矛盾冲撞,才有康 乾盛世的歌舞升平。今天,突破传统文化中的相对僵化和保守,重构有利于创新的文 化氛围,再造中国创新文化的辉煌

14、,对于中国科学技术的健康发展,对于中国经济社4会的持续繁荣,对于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弘扬,都将具有极端重要的意义。 第一,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与一般生产性活动最大的不同在于,创造 性活动及创造性成果的出现,更多地体现人们思想火花的迸发,这与文学、艺术等领 域是相通的。特别是尖子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往往一两个、两三 个尖子人才的水平,就决定了一个研究集体在国际科技竞争中的位置。重大科技项目 的成功,关键也在于尖子人才的选拔和使用。特别是在当代创新活动中,人才的创造 性意义和决定性作用更加突出。在国家层次上,这些年来我们常常谈到硅谷的创新, 谈到美国雄厚的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实

15、质上支撑硅谷乃至美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 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世界各国的无数尖子人才。据了解,全世界科技移民的 40%被吸引到 了美国,在全美从事科学和工程项目工作的人员中有 72%出生在发展中国家,目前仅在 硅谷地区供职的中国科技人才就已超过 10 万人。2001 年我曾经参加过我国一个科研项 目的验收,这个项目取得了一批国际先进水平的成果,我们在感到欣喜的同时,也感 到十分忧虑,因为参加这个项目的 90%博士已经到了国外。大家知道,项目的鉴定更多 地意味着评论过去,而创造未来的很多人已经流失,项目的意义何在?怎么能不感到痛 惜! 认真分析我国人才流失的原因,我们不能不看到自身在管理理念上的落后

16、,关键 问题就在于重物轻人。一位华裔科学家曾深有感触地说:国内有些研究单位十分重视 研究设备的拥有和配置,他们津津乐道的往往是实验设备和仪器,好像这些才是研究 所的实力和水平。应当说他们重视的不是人才,而是设备。但是,即使是最先进的设 备,几年以后也会变得不先进了。没有人才,即使有最先进的设备,也不会产生出什 么像样的研究成果。国内一位电信领域的著名企业家也对我说,有的同志十分关注国 有资产的流失,但在他们的企业里,国有资产主要就是测试仪器和设备,几年以后因 更新换代将会变得一文不值,真正宝贵的资产就是企业内从事创新活动的人!美国微软 的员工只有 1.6 万人,公司的固定资产也就是计算机、服务器以及一些房产,加起来 不过几亿美元,但其市值已高达 700 多亿美元,其核心要素也就是拥有一批软件业的 顶尖人才。因此,我们必须彻底转变“见物不见人”的观念,切实做到以人为本,把 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吸引人才和稳定人才,让人才的创造性得到最大程度的激发, 作为科技工作的主线和创新文化建设的核心理念。 第二,造就开放的科学环境。现代科学越来越趋向于复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