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新型农民培养模式创新与培养体系构建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上传人:jiups****uk12 文档编号:39258125 上传时间:2018-05-1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新型农民培养模式创新与培养体系构建研究课题开题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江苏新型农民培养模式创新与培养体系构建研究课题开题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江苏新型农民培养模式创新与培养体系构建研究课题开题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江苏新型农民培养模式创新与培养体系构建研究课题开题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江苏新型农民培养模式创新与培养体系构建研究课题开题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江苏新型农民培养模式创新与培养体系构建研究课题开题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新型农民培养模式创新与培养体系构建研究课题开题报告(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江苏省教育科学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十一五”规划课题规划课题开开 题题 报报 告告课题名称:江苏新型农民培养模式创新与培养体系构建研究2一、问题的提出一、问题的提出十六大提出,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素质和健康素质要明显提高。中国教育的“瓶颈”在农村,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路径在农村,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也是在农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意见认为,农业依然是国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投入不足、基础脆弱的状况并没有改变,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并没有建立,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并没有消除,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明显滞后的局面并没有根本改观,农村改革和发

2、展仍然处在艰难的爬坡和攻坚阶段,保持农村发展好势头的任务非常艰巨。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为农民创造更多受教育的机会,通过提升农村人口素质来促进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我们的调查表明,农业组织的成长是提高农民素质、增强农业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路径。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明主”的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一个社会的状况,归根到底决定于人口的素质特点,人的现代化是社会整体现代化最根本的前提。加强农民培育就是要将传统农民逐渐改造为新型农民,新型农民具有很多明显优于传统农民的特征,培养新型农民是时代的要求。国际上重视

3、农民培养的国家也是屡见不鲜,我国是农业大国, “三农”问题已经成为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首要问题。农民问题是“三农”的首要问题,而农民素质教育问题又是农民问题的关键,加强培养新型农民,才能适应农村长期可持续发展。西方国家经济增长过程中带来普遍性的社会结构分化,分化后带来新的整合(斯梅尔瑟) 。斯宾塞和迪尔凯姆分别从社会的复杂性和劳动分工的角度,分析了社会分化和进化的原因。罗斯托认为经济起飞阶段促进经济进步的力量已控制了社会,新的企业家阶级日益扩大,成为社会整合的力量。麦克莱兰沿着韦伯的“资本主义精神”和熊彼特的“企业家精神”对现代社会人的研究表明,成就需要使社会能够出现有能力的企业家。

4、一个社会的状况,归根到底决定于人口的素质特点。现代人应该具备注重个人利益、坚持普遍标准、工作时不带个人情感、承担专业化的角色、成就取向等特点,只有这样,他才能被现代的社会系统所容纳而承担适合的角色(帕森斯) 。先进现代制度要获得成功,取得预期效果,必须依赖运用它们的人的现代人格、现代品质,为此,英格尔斯建立现代人模型并提出现代人应该具备的品质。土地并不是使人贫穷的主要因素,而人的能力和素质是决定贫富的关键(舒尔茨) 。现代农民不仅要有接受和运用新技术的欲望,而且要有懂得怎样能科学、合理地使用新技术的知识和能力。现实中的农民往往是“有达到理性意识,但又是有限的”(西蒙) 。如果农民是理性的“经济

5、人” ,他们就可以学习实现现有资源的更有效地配置(拉坦) ,也不会出现相同技术、类似资源而引起的效益差异。当代经济学和社会学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充分认识到了人力资本的作用。马歇尔主张把“教育作为国家投资” ,因为教育投资可以带来巨额利润。世界银行的报告显示,劳动力受教育的平均时间增加一年,GDP就会增加 9%。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结构”模型,从数量方面说明人力资本的作用。舒尔茨指出,把传统农业改造成现代化农业关键是靠人力资本,他强调投资对开发人力资本的重3要性,但并没有解决由谁来投资的问题。速水佑次郎和拉坦的诱致创新理论认为, “被用来提高一般公众达到知识水平和促进制度变迁的私人成本更好理解的教育

6、的扩散,可以减少政治企业家采用社会合意的制度成本”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均将农民培养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德国早在 17世纪初就颁布了强迫教育法令;日本 80%的青年农民都具有高中文化程度,农业行政人员大都有大学文化水平;美国不断加强对青少年的农业科技知识与活动教育,使“农民”在美国青少年心目中成为一个极高的荣誉;法国规定学生必须在七年制学校毕业后再读 5 年的农校教育才有农民资格;菲律宾的农村教育,除“二部制” 、 “三部制”外,还有一周在校内一周在校外的“校内校外制” ;泰国从 1978 年起实施的小学与初中的课程和从 1981 年起实施的高中课程,明确规定要结合社区特点进行生

7、活教育;墨西哥已拥有上千所中等农林牧技术学校,54 所农业大学和 4 所农业研究生院。农村教育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黄炎培的大职业教育观、陶行知的乡村教育思想、晏阳初的平民教育和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毛泽东和邓小平的教育思想及党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是当代中国农村教育改革和建设的根本思想保证。培养新农民是一个不断的接受现代的新观念、新思想和现代生产、生活技能及人格的过程。 “学校教育在培育人的现代态度、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上是最有力的手段” (英格尔斯) ,我们的研究发现,企业也是培育农民现代性的学校,而“订单教育”则是解决农村二级劳动力市场非均衡问题的有效方式。我国目前推行的“绿色证书

8、”培训模式、远程技术教育模式、 “六三五五”模式等,各有其产生的背景和适用的条件,同时在运用过程中存在的缺陷也需要改进。江苏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劳动力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同时也给农民教育创造了很好的契机,农民教育卓有成效。很多地区形成了县乡甚至村都办学的多级体系,推动了农民现代性的提高。但是,总体上有限的教育资源较为分散,教育投资效率缺损,教育发展不平衡,农民现代性缺乏,特别是精英化和大众化的教育显得不足,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有必要对江苏农民培养在实地调查基础,提出一个完整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案。 二、研究的意义二、研究的意义本课题组已经对订单教育、企业教育、地方综合性大学

9、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中的作用等,通过主持国家、省级课题和发表论文及研究报告等,对农民培养进行了广泛的理论和实证研究。2006 年 8 月至 2007 年 4 月,课题组织已经分地区采用留置问卷方式进行了调查,在阜宁县进行了典型农户调查,发现传统意义上的农民是具有农村户口,长期居住在农村社区,以从事种植业、养殖业和简单的手工劳动为主,社会组织化程度较低、社会地位较低的一个阶层。新型农民则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观念新、讲文明的新一代农民,江苏农村在这批精英带领下,发生着巨大的变化。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旨在:一是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和方法体系,提高农民培养的科学性、时代性和前瞻性;二是总结

10、经验,寻找规律,提出建议,推动农民培养模式的创新;三是研究方法和研究工具,更具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四是典型个案具有推广应用价值;五是研究成果成为课题组4成员主讲和参与的江苏农村教育管理和基层干部培训、农村成人学校师资培训、农业企业家培训、农村青年创业培训、农业经济管理研究生和本科生专题教育等的教材。 三、研究方案三、研究方案1.1.研究目标研究目标揭示新型农民的特征,评估现行农民培养模式绩效评估,优化和创新江苏农民培养模式,提出构建江苏新型农民培养体系的建议。2.2.研究思路研究思路一是经济社会学角度,透析农民教育思想的演变及制度障碍,分析农民现代性的影响因素,揭示农民培养的规律和基本趋势。二是

11、教育经济学角度,调查分析江苏农村劳动力供求和农民教育供求的非均衡性,研究农民教育与农村劳动力转移之间的关系。三是劳动经济学角度,分析江苏各种模式的适用条件及存在的问题,比较各种模式的绩效,创新农民培养模式。四是在上述研究基础上结合江苏不同地区实际,构建培养新型农民的体系。3.3.研究内容研究内容(1)农民社会化的过程、新型农民的特征和农民现代性引入的途径。农民现代化是伴随着农民的社会化过程进行的,在社会化过程中,农民逐渐抛弃传统因素的束缚,不断的接受现代的新观念、新思想,培养现代生产、生活技能和人格的过程。(2)农民现代化与经济现代化的关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培养新型农民,而新型农民培养的

12、基础是提高农民文化教育程度。据统计,我国 92%的文盲半文盲在农村,农村劳动力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 40%,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则不足 8 年。现实农民的典型特征就是文化程度普遍不高,新型农民首要特征就是有文化,它是其他特征的基础。本研究将通过农户调查,测量农民受教育程度与收入之间的相关性,从而揭示农民受教育程度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减少城乡收入差距,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的关系。(3)江苏农村力市场供求和农民教育的非均衡性。现阶段,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存在是不争的事实,农村剩余劳动力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存量大增速快;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低,人力资本积累少;农村

13、劳动力法制观念淡薄等等,因此对这种同质性、群体性的高流动群体进行人力资本积累具有长期性。我们认为,在短期内,能有效地解决供给矛盾、提高农民职业技能和劳动力职业素质的较合理的途径就是通过订单、定点、定向培训教育,特别是开展有针对性解决企业“马上能用”个人愿意学、一学就会的劳动密集型的加工业、建筑业、纺织服装业等,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为企业培训大量合格技术人才,使劳动力市场需求与人才教育紧密结合,发挥多元主体的积极作用,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初步的研究表明,要做好以下工作:科学编制农村劳动力的培训计划,拨出相应的预算资金,通过购买培训成果,实行培训补贴;二是根据民办教促法精神

14、,对全社会力量办学进行重新认定;三是积极实施制定农村劳务输出培训补助标准和管理办法。(4)不同类型农民培养模式特征及效率比较。农民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问题,需要建5立完善的教育体制,实行多类型、多层次、多水平的农村教育,把农业、科技和教育部门结合起来。农业的发展要依靠科技,科技的进步要依靠人才,人才的培养要依靠教育,这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客观规律。因此要在政府的统筹下,围绕兴农目标,把农科教三方面结合起来,形成强大的合力,推进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和农村建设的全面振兴。农民教育单位要牢固树立质量意识,深化教学改革和内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加强师资培训,完善规章制度,规范教学计划的制定和执行,建立健全农民科

15、技培训的教学支撑体系。要积极开展农民科技培训的教学研究活动,不断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切实提高农民教育的质量、效益和水平。目前部分地区已经采用有效的如“学校+企业”和“农技校+企业”模式,要总结推广。一方面,根据当地经济发展需求,调整教学内容,使所学东西与学员的今后就业、增加收入的利益密切相关;另一方面,经济部门结合自身发展的要求,与学校、学员签订合同,由学校培养其所需技术人才,成绩优秀的人才毕业后直接进入经济部门就业。教育单位与经济部门结合,将研发技术应用于经济实践,经济部门从盈利中抽出一部分作为奖励继续投入农技校的科研,作为农技校科学研究的经费。这些办学形式,不仅促进

16、了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农村成人教育质量的提高,而且提高了农民学习科学文化和技术的热情,更促进了农村教育和农村经济的协调发展。但是,不同模式有着不同的目的,运行机制的不同也导致了效果的不同,我们需要对基于不同目的的教育培养模式进行比较分析和优化,以提高培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使有限的教育资源得到更充分的利用。(5)农村社会精英生成机制与模式。按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在传统社会里,人们不能有计划地运用科学技术,人均生产水平很低,家族和种族关系在社会组织中起作用。而为经济起飞创造前提条件阶段,现代科学开始在农业和工业中发生作用,使最容易利用的资源和生产力发生改变,尤其是私人经济领域和政府中,有进取心和甘冒风险的人开始出现并进行投资。在真正的起飞阶段,新的企业家阶级(阶层)扩大了,支配着私人经济部门不断增加的投资,农业劳动生产力发生革命性的变化。与此同时,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引入了一些现代性的因素,具体包括:自由企业制度、法律体系、科学管理方法、科学知识与技术发明等。而私情关系、家族主义、专制制度等仍会发生作用,但往往是农业短期均衡发展的动力或因素。因此,通过现代性的引入,培养具有现代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