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活动“迷惑”了双眼

上传人:jiups****uk12 文档编号:39252794 上传时间:2018-05-1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别让活动“迷惑”了双眼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别让活动“迷惑”了双眼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别让活动“迷惑”了双眼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别让活动“迷惑”了双眼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别让活动“迷惑”了双眼》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别让活动“迷惑”了双眼(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别让活动别让活动“迷惑迷惑”了双眼了双眼一、背景我从哪里来是江苏版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我像小树苗”的第一个主题活动。对于这些刚入学的一年级孩子来说, “我从哪里来”这一话题是学生渴望了解的。但由于传统教育,老师和家长都会对此闭口不谈。而这个活动旨在通过生命科学常识的教学,引导学生感受到生命的来之不易,父母养育的不易。这个教学活动,试图消除教育与生活、课堂与社会、知识与实践之间的隔阂,如何去避免为活动而活动,为有趣而游戏,如何来提高品德与生活课堂活动的有效性,来寻找有效的切入点,注重孩子的情感体验,通过孩子们的有效活动,切实有效地让生活在课堂中回归。二、过程11 月月 10 日第一次上课日第一次

2、上课师生问好后,我用课件播放录像“老猪生小猪,鸡蛋里孵出小鸡”,而后我又满怀激情地给孩子们配乐朗诵儿歌我从哪里来 。可是学生似乎没有被我高涨的情绪所感染,抒情的儿歌也未引起他们的共鸣,只是对我千辛万苦、多方寻觅下载的录像“情有独钟”,看着录像有趣的 flash 画面,嘻嘻哈哈笑个不停在了解了生命孕育过程后,我为了让大家感受妈妈怀孕时的艰辛和全家人对自己的关心与爱护,我让孩子看录像“分娩时的情景”以及请来一位准妈妈与孩子们亲密接触。孩子们非常欣喜地迎接着大腹便便的准妈妈,问着准妈妈生活的种种不方便,听着她叙说着种种不方便的情况,原以为孩子会说些什么?孩子们喜滋滋地轻描淡写地说着什么,这让我感觉到

3、这一个活动一定缺少了点什么。接下来,自以为设计得不错的“采访家长,感受父母对自己的爱”同样出现了让我失望地一幕,大家都纷纷离开座位去采访爸爸妈妈。在采访中,我发现了自己爸爸妈妈来到教室的孩子贴着他们的父母在采访着生活中的一些事情,其他的孩子只是围在边上,挤来挤去,似乎在和边上的同学做游戏,当听众。可想而知,到后面的活动环节, “来说说自己父母对自己关心的事, ”参与的只是那些刚采访过和几个平常在课堂上就非常活跃的孩子。接下来的“真情告白” 、 “活动延伸”更让我陷入困惑,懊恼不已。这一节活动课表面上是热热闹闹,学生参与的层面也不少,为什么会有这样纯粹为活动而设计活动感觉呢,学生为什么内心没有多

4、少的感触呢?这就是我颇化心思与精力,精心设计活动形式所产生的效果呀?为什么这些多么有“新意”的活动形式在这些可爱的孩子面前显得这么苍白无力,不堪一击呢?是不是我被活动有趣,多样的形式而迷惑了眼睛呢?于是我有了另外的打算。11 月月 13 日第二次上课日第二次上课片段一:“快乐”点击课前几分钟,趁着孩子们亢奋的状态,我示意一起做一个“点兵点将”的游戏,点到谁,那就要说出自己从哪里来?教室里一阵欢呼声,随即我请出大家久违的学习小伙伴“乐乐猴”等来做这个游戏,当“乐乐猴”童趣十足地讲到“我是从花果山的石头里蹦出来的”, “康康熊”的“我是从大森林里来的”时,教室里的孩子们个个笑得前俯后仰,纷纷不由自

5、主地帮他们纠正错误。片段二:真情体验为了让孩子们体验到十月怀胎的不易,生命的来之不易,我让孩子来体验当当怀孕的妈妈。高举的小手让我一下子无从选择,选谁呢?我灵机一动,从众多小手中我还特意选出了几个平时最让爸妈头痛的孩子,让他们来扮演怀孕的妈妈,在肚子里塞着大书包孩子洗衣服,扫地,行动多么不便。 “妈妈是怎么样洗衣的呀?”“妈妈,你现在有什么感觉呀?”“妈妈,现在和平时感觉一样吗?” 笨拙的动作让所有的学生都感叹不已, “我累死了,很不舒服!”, “看妈妈满头大汗的,肯定累死了,我们看了也感觉好辛苦。 ”于是,我又追问那些调皮的扮演怀孕妈妈的孩子, “当妈妈的感觉怎么样?”其中一个孩子红着脸摸摸

6、头皮,憨憨地一笑:“好辛苦!”我微笑着对他低声言语:“这下可要做个听爸爸妈妈话的好孩子哦。”孩子不好意思地点点头。片段三:成长故事会我评价激励了孩子们在前面活动中的表现之后,进入了“猜猜我是谁?”的游戏,通过六张相对应的三组照片来猜,并且要比比照片说说这些小朋友的变化,于是走进了“照片里的故事”以及生活中的关心我的小事。 “我刚上学的时候,握笔姿势一直不正确,是妈妈手把手教我写字的”, “我生病了,爸爸妈妈一直陪在我身边,陪我一个晚上。 ”这样的故事,这样的话语,孩子的心灵被触动了,从他们的眼神中,我感觉到每个孩子都想起了那一刻刻温馨的场景, “此时不攻人心,更待何时呢?”趁热打铁,我就拿出事

7、先准备好的爸爸的来信 ,声情并茂地朗读。学生们有的沉思,有的泪眼婆娑,于是,我让孩子们对着录音机对爸爸妈妈说句心里话,来个“真情告白”。教室里已少了些先前做游戏时的嬉闹, “爸爸妈妈,我以前一直惹你们生气,我以后一定会听你们的话。 ”“爸爸妈妈,你们付出了这么多心血,谢谢你们,我从现在开始要孝顺你们!”此情此景,谁会不感动呢?于是我就因势利导“那我们怎么来表达你对爸爸妈妈的爱,说说你以后打算怎么孝顺爸爸妈妈呢?”这个问题自然是水到渠成,孩子们纷纷说出了自己的心声三、反思与剖析我是你的一个旅伴,你向我问路,我指向我俩的前方。我是你的一个旅伴,你向我问路,我指向我俩的前方。 (萧伯纳)(萧伯纳)这

8、两节课课堂构成差不多,但课堂给学生脑海中留下的是迥然不同的效果。第一节课,我化了许多精力, “精心”设计准备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却收不到应有的效果,只产生一种空洞的、为活动而活动的表象。纵观现在品德课堂教学过程中,确实也存在着不少为活动而活动,为热闹而活动的现象。看似热热闹闹,实则一盘散沙。有些设计活动无法体现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要求;有些设计活动忽视学生的生活经验,远离学生实际,缺乏真实性;有些活动设计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却收不到与之耗费相匹配的效果。我想,我第一节课就是因为这些原因导致这种华而不实的情况吧。那怎么样才能使活动课的活动真正达到应有的有效性呢?唯物主义认为,内容决定形式

9、。作为新课程的品德与生活课堂,是以活动为中心的综合性课程。但活动的设计首先还应该由主题活动的内容来决定,并不是所有新颖的活动都是能够为主题活动的内容而服务的。1、关注学生的参与,追寻活动的真自我。体验是外界事物、情境引起“我”的内心感受、体味或亲身经历。教育家杜威曾说过:“准备生活的惟一途径就是进行生活,离开了任何直接的社会需要和动机,离开了任何现存的社会情境,要培养对社会有益和有用的习惯,是不折不扣地在岸上通过动作教儿童游泳。”在第一节活动课中,我让学生通过看录像“胎儿分娩时情景”,以及采访准妈妈,学生只感受到分娩时的辛苦,从学生的感触而言,远远不及第二节活动课学生自己来活动体验这个环节。在

10、第二节活动课中,我注意到了这些:唤起学生的情感。 “感情的激发源于真”。情感是儿童道德成长的纽带,道德教育应当凸现情感的价值意义。当孩子们完全沉醉在成长快乐的时候,我呢让学生讲述自己成长的故事,通过朗读爸爸的来信 ,来深切体会父母的养育深情。从当时学生的表现来看,学生在倾听中体会到了养育的艰辛。尊重学生真实的行为体验。课堂上的行为体验要真正产生实效,教师必须要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和自由的空间,还要给学生展示真实的自我的机会。在这个主题活动中,在扮演怀孕的妈妈这一环节,我特意请了几个在家里淘气的孩子来体验。用他们自己的体验活动不断丰富和推进课堂教学进行,这也真正体现了在体验中发展,在发展中体验生活。

11、同时邀请这些孩子体验也是一石二鸟,别具匠心。2、少些花里胡哨,追求活动真实效。一堂品德与生活课要给学生留下些什么呢?只是让他们感觉到做游戏真好玩,表演活动真有意思吗?那就错了。现在的品德与生活课,过多注重设计各种丰富多彩,形式各样的活动来吸引学生,可很多活动却没有达到设计预案时所思考的主题目标,花里胡哨,浮光掠影,华而不实,毫无活动有效性可言?课堂应该追求一种实实在在地能给学生留下一些内心的触动,至少能在以后的思想上、行动上有些表现。在第一节活动课中,我化了精力动员了几个家长来教室和孩子们一起来上课,来“现场采访,体会父母养育的不易。 ”看似活动形式非常新颖,当孩子们采访完毕来谈感受,孩子们大

12、多都是表面化地感受到父母的辛苦,而家长没有来的孩子却感受很少,他们大多只是当当听众,来旁听着“别人的故事”。在这个的主题活动中,我觉得应该:实中求趣。德国著名诗人席勒曾说过:“儿童游戏中常富有深刻的思想。 ”这个主题活动把人类生命科学的知识以一种儿童能接受的充满“童趣”和“童乐”的儿童文化来呈现。开课前,通过“点兵点将”的游戏,孩子们在哄堂大笑中已经初步感受了生命的起源。相对于第一节活动课,让孩子们看“动物出生”的录像,化的精力少而效果更佳。实中求深。新课标指出:儿童通过积极参与有意义的真实的活动来获得发展,而不是仅仅依靠听讲形式的活动来学习。通过看照片“猜猜他是谁”,比照片“说说我的变化”,让学生在小组里、班级里交流,增强参与意识。又如要听了爸爸来信之后,亲身体验中得到感悟,情感在相互碰撞中得到升华,我不失时机地抓住孩子情感的火花,让孩子表达心声,通过“真情告白”环节传递孩子和父母的真情。那么再号召大家在行动上去孝敬爸爸妈妈,尊敬爸爸妈妈也是顺理在章的事了。也正所谓品德课堂倡导的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指导生活的理念,最终还是要落实到行动上,落实在生活中。别让活动“迷惑”了自己的眼睛,品德课堂活动的有效性是我们永远的追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