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反思:寻找对后进生教育改造的缺撼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3924635 上传时间:2017-08-1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反思:寻找对后进生教育改造的缺撼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教育反思:寻找对后进生教育改造的缺撼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教育反思:寻找对后进生教育改造的缺撼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教育反思:寻找对后进生教育改造的缺撼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教育反思:寻找对后进生教育改造的缺撼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育反思:寻找对后进生教育改造的缺撼》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反思:寻找对后进生教育改造的缺撼(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教育反思:寻找对后进生教育改造的缺撼常遇到或听到以下几件尴尬事,值得为人师者反思:日前,一位毕业才一年的学生特地来校看望他以前的教师,老远就亲热地向我打招呼:“张老师,你好!”我一时愕然,这是谁呀?怎么这么眼熟?是我教过的吗 面对满脸茫然的我,学生很知趣地自报家门替我解围。我尴尬地回应着,学生则自我解嘲地笑道:“难怪老师不认识我了,我那时是个差生。 ”他没有接受我到办公室好好聊聊的邀请,只简单地问候我几句就借故先走了。但我分明读懂了他那满腹委屈的眼神和未尽的腹诽之言!一位曾经被认为是差得无可救药的顽劣生,毕业后仅四年工夫就成了市建筑公司优秀的质检员,但他在背后评论自己所受到的初中教育时如此激

2、言:“有些老师简直就是误人子弟,根本不负责任。 ”一位中途辍学的学生,因不良行为受到司法机关处理,问及其犯错误的思想根源时,他愤然说:“在学校里老师管我一下,我也不至于这样。 ”为什么有时我们的教育会让社会不满意,甚至招致滚滚骂名来?笔者个人的看法是,我们的教育存在很大的缺憾,尤其是在教育改造后进生方面颇为不力。我们在教育和改造后进生方面到底有哪些纰漏?反思一:浅尝辄止与简单冒进式的改造观。1、急功近利式的改造方式。可以说,教师们都不曾完全放弃对2后进生的教育转化,都曾有过一定要改造好他们,要让他们从学习进步中感受求知的快乐的决心,并怀着这种美好的愿望给他们加压和期待,问题是这种期待很可能是一

3、种苛求。一旦愿望没能在短期内实现,再加上他们时有反弹的陋习刺激,很容易放弃。有两个体育故事说,一位跳高运动员比赛落后时,教练就鼓动说:“你只要多跳过 2厘米,房子就到手了。 ”美国跳水名将洛加斯带伤最后一跳时,教练激励他说:“放心去跳完最后一次,然后你就可以回家吃你妈妈做的小馅饼了。 ”结果前者失败后者成功。一味地要求他们一下子就得到“房子” ,而没有在意那最易得的“小馅饼” ,结果只能是大相径庭。2、畏缩不前的思想作怪。后进生改造少有成功的原因在于错误地认为教育转化后进生如同是砍倒一大片森林,得到的却是一小块木炭,从而不愿过多地付出热情和智慧,也不乐意耗费过多的时间和精力,更罔论迎难而上倾力

4、改造之。这种畏难情绪并非个别现象,它是大多数班主任普遍具有的一种心理状态。3、改造后进生的理论支撑不足。理论知识的贫乏导致改造形式的单一、改造效果的孱弱。扪心自问,我们对后进生真正了解多少?除了表象性的东西外,深入了解过他们内心世界吗?对后进生做过全面的调查研究吗?潜心研读过有关教育改造后进生方面的书籍吗?分析过形成他们学力基础薄弱和学习习惯不良的诸多原因吗?深入研讨过后进生的心理障碍表现及矫治对策吗?我们许多教师热衷于对教材教法的钻研探讨,对改造后进生的办法却少有涉及,所有这3些,非不能为,而是不愿为。反思二:教育思想的纰漏。1、教育思维的惰性。环顾我们的教育环境,必须得承认,对后进生的教育

5、改造的深度与广度常受一个学校大环境的牵制。看到某些老师不甚尽力就盲从于人,并且因循怠惰。比如,我们常耳闻目睹了某些教师同仁一些默许成规的做法:对待后进生,只要上课不吵不闹就万事大吉,课可以不听,作业可以不写,考试可以不动笔,睡觉也行,看课外书消遣也可以。这种观念很容易蔓延并被效仿。2、缺乏理智的主观能动性。受思维局限性,在实际工作中先入为主地给后进生“盖棺定论”:他们什么都差、要改造好难于上青天、他们是不值得重视的、多弄出几个优良生同样名声在外。受这种教育理念驱使,就懒于动脑子,不积极想办法去因人而异地有针对性地教育好后进生,而是不分对象笼统地以一招对付之。3、评价方面的定势思维和刻板印象。几

6、乎每个班主任在拿到新班级名单时,总是习惯性地先“关注”名单上的最后若干位,并不分青红皂白地视之为差生,先入为主地烙上刻板印象:没用的垃圾、扶不起的刘阿斗和不成型的烂泥巴。可想而知,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后进生的处境会如何?这种一差百差的教育观念误人不浅。反思三:教学观念的片面性与短视性。1、过分注重目标教学,忽略后进生的利益。长期以来,我们奉行的是以绝大多数学生掌握知识目标、形成能力、开发智力为目的的目标教学模式。加上屈从于教学质量考核的压力,在教学过程中,4十分注重扶持优良生,把主要时间和精力都用在择优汰劣上,厚此薄彼,亲疏分明。变教育功能为单纯的选拔,这就直接导致后进生对教学方式方法接受不了

7、,内容听不懂,练习做不来,最终厌学,而厌学又是学生变坏变差的肇端。殊不知,当我们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都倾注于精英教育时,那是搞教育资源的不公正分配,是漠视弱势群体;当我们津津乐道于曾教出若干个优秀生的荣耀背后,又有多少心灵被埋没扭曲;“一将功成万骨枯” ,当我们歧视性对待那些认为是永不可翻身的后进生时,我们是以牺牲大多数人的可持续发展为代价的。2、忽视后进生的情商教育和持续发展教育。我们现在最应该反思的是,我们在放弃后进生智商教育的同时,也抛弃了对其进行情商教育。既然教不会学生知识与技能,为什么不教会他们学会做人,提升他们的情商?有资料表明,智商仅决定人生的 20%,情商主宰人生的 80%,而我

8、们恰恰忽视了后进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开发与培养,致使他们在校时就落后一步,毕业后因自卑更是难以成器。文化成绩可以让人不敢恭维,但我们可以“文明其精神”良好的行为习惯、健全的心志、踏实的作风、坚韧的毅力、强烈的自信心、不屈的品质同样是事业增值的资本!努力做到这些又何尝不是在育人?反思四:人际关系上的不公正。1、态度上的迥异。教育态度决定教育行为。平心而论,我们真心诚意、客观公正地对待过他们吗?和他们说话的语气尽量做到和5优良生一样吗?即便是提问,对优良生,我们的眼里充满期待、鼓励、赞许,对他们呢?往往是在看到他们在做小动作时,才猛然提他们一问,有时明摆着让他们出洋相,窘迫地下不了台,这难道不是心理惩

9、罚吗?还有对于同样的错误,我们总是不问明是非就对他们妄加呵斥,而对优良生则睁一眼闭一眼。2、用人上的势利。对待后进生大多是势利的用人观,用得着时就对你厚爱有加,用不着时就弃之如鸡肋。最具代表性的例子是:大凡学校举办校运会时,那些成绩虽差,但体育素质良好的后进生一时都成了香饽饽,班主任总是不遗余力地倾心鼓励、关心、指导、压重担、定指标,事成后待之又如何呢?还不是打入“冷宫”!3、待遇上的不公。教育是国民一种普遍性待遇,可我们并没有做到“赏不遗远,罚不阿近” 。暂且不说在诸如评优等与荣誉利益沾边的事情上让后进生望之兴叹,就是最常见的编排位置这样的微小待遇上,也时常依据个人的喜恶,不计后进生高低近视

10、与否,毫无商量地要么把他们放在最后,要么放在最前。放在最后图的是眼不见心不烦;放在最前,不是照顾,而是刻意把他们暴露在老师的眼皮底下,使之不敢轻举妄动。这种贴标签式的做法何尝不是心理虐待,以致其人格异化!反思五:价值定位的偏差。1、没认识到后进生对于教师认识自身价值的可贵。我们教育者一直在漠视后进生存在的价值。后进生是什么?他们是一台精准的天平,可以称量出教师教育价值的含金量;他们是一块试金石,可6以检测出教师的人格魅力有几何;他们是一面镜子,可以折射出为人师者的道德色彩;他们是一块实验田,可以检测出教师耕耘教育的成果。我们许多人似乎不愿直面他们,并以此来排检出自己教育行为中的缺撼,着实可悲。

11、2、忽视后进生潜在的发展价值。很多老师心目中,对后进生的认知还停留在班级里的点缀、累赘、垃圾这一层次上!甚至狭隘地认为,后进生就是成绩差,行为习惯非懒即馋、思想品德上非刁即滑,却没想到,很多所谓的后进生仅仅是成绩的一时不如意,假以正确对待,也是能成大器的。文化智商不尽如人意,却有可能是个经商天才,运动健将,操作高手,所以这些都未必可知,岂能因文化成绩差而草率地盖棺定论。反思六:人文人性心理关怀的缺失。1、缺少足够尊重, “冷暴力”待人。由于对后进生了解的浅薄与无知,无知到甚至一个学期(年)仍叫不出他们姓氏名谁,叫得出来的也多半是与愚昧落后划等号!无知就无尊重可言,如不尊重理解他们的心理诉求;不

12、尊重他们异于常人的行为背后的动机;不尊重他们的人格尊严而随意处罚;不尊重他们受教育的权利而随意赶出教室;不尊重他们对自己意愿的自由表达;称呼学生用绰号外号等。不尊重的背后就是“冷暴力”待人,即长期有意漠视某一个或某一群学生的存在,校园内的这种“冷暴力”做法由来已久,它致使此类学生孤僻、不自信、丧失活力与创造力,甚至是性格变态。拷问师德,岂能无愧!72、缺乏道义救济,奉行“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后进生几乎在老师身上都是动辄得咎,原因很简单,对于他们,我们时常吝啬谆谆教导与道义救济。看到他们在校内外学坏,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看到他们学习困难,难伸援助之手;看到他们遭遇挫折,很少给予精神慰藉;看到他们没来校,最普遍想法就是“没来最好” ,少有人问明其去处,以至于学生外出两三天才能感觉出苗头不对,酿出不少事端。孔子 “一日三省”方成为圣人,笔者尚无此能此德,以上所写,只是个人粗陋的小结,可能挂一漏万,也不排除因视听闭塞所造成的片面性和狭隘性。但是,这些值得反思的现象在“我”及“我们”的身上可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写出来,可能会有自揭伤疤的苦涩与难堪,但还是希望它能为广大教师同仁提供一点可资借鉴的参考,能借此重新审视自己、发现自己、升华自己,知耻而后勇,变教育遗憾为育人的自觉行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