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招历史分析

上传人:jiups****uk12 文档编号:39239117 上传时间:2018-05-1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招历史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中招历史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中招历史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中招历史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中招历史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招历史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招历史分析(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中招历史分析中招历史分析一、试题概况:一、试题概况: 1、历史学科单独考试。实行新课改以来,南阳实行政史综合考试,学科特色不明显,难度 相对较低。今年南阳实行历史学科单独考试,分值不变,但是题量增加,例如选择题由原 来七道增加到二十道,学科知识覆盖面也相应增加。 2、实行开卷考试,侧重对能力考查。由于开卷考试实行多年,学生已基本适应,但是一些 学生也产生了一些误区,认为开卷考试只要抄抄书就可以了,所以今年考试试题在命制上, 注意借鉴高考试题的一些特点,侧重对学生能力的考查,让学生学会对知识融会贯通。 二、阅卷情况:二、阅卷情况: 1、阅卷老师首先对试题和答案进行分析和作答,然后根据评分标准进

2、行试评,在试 评的基础上,再对答案评判标准进行统一。选择题属于客观题,答案唯一,只要阅卷老师 认真细致就可以了。 2、关键是主观题的评判问题:主观题相对往年六个大题,缩减为五个,但是难度有 所增加。第 21 题,题目涉及古代史的内容,这是以往老师和同学容易忽视的内容,尽管内 容比较简单,但是学生在答题是还是反映出了不少问题。首先审题不清,例如题中第(2) “两大工程分别对当时的政权产生了什么影响?”题中强调“分别”和“当时的政权” ,结 果很多学生在答题时笼统说影响,或者说长远影响都影响了得分。 第 22 题,考查的内容已经出现过多次,但实际情况是这道题目的分值最低,首先审 题不清影响了得分“

3、找出有直接因果关系的两个事件” ,一些考生没有注意是两个事件之间 的联系,只答出一个事件没有分。第(4)问,锻炼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结果失分最高, 打到 70以上,这也暴露出教师在平时教学中重分析,略总结,更准确说忽略让学生自己 总结的方法。 第 23 题,考查新中国成立后的外交成就,题目并不难,学生得分也能获得优秀,5 分 左右的得分。但题目也暴露出学生表述不规范的情况,例如“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与 “中美建交”关系混淆,汉语表述与英文字母交叉出现, “WTO、APEC”等不规范用语尽 管给分,但是不符合科学表述。 第 24 题考查殖民地人民的抗争。在评卷过程中不少学生答成中国近代反对外来侵

4、略 的活动,这里学生就忽略了题中的要求“殖民地人民”这一关键词语,而中国近代是半殖 民地半封建社会,所以答成中国近代史内容的一律不给分。这里需要提出的是,教师也没 有引导学生分析历年来中招试题,分析后就会发现,考查世界史内容的大题,很少会涉及 到中国史内容,也就是说在大题的考察上,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 近代史、世界现代史分得是非常清楚。 第 25 题,是主观题中得分率最高的一个题,让学生观察图表进行作答,考查日本的 发展状况,但是在最简单的第(3)问中“依据图三、图四,概括二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特 点,并分析其原因。 ”学生只注意答出“原因” ,忽略了“特点” ,白白丢掉了送

5、分的试题, 而且将近 60的学生都忽略了,这的确是我们应该引以为戒的。 三、选择题抽样分析情况三、选择题抽样分析情况 第 1 题错误率 46,此题考查的是河南地方史的问题,第一个选择项很明显,但是学 生如果粗略阅读就会把“青铜冶炼”等同于“冶铁” ;此外对遗址复原图也要正确进行理解, 遗址复原图强调了“遗址” ,所以对遗址复原图的佐证功能要充分重视。 第 2 题属于容易题,考察点为近代中国的外交政策,得分率 90以上,说明教师和学2生对中国近代的闭关锁国政策还是比较重视。 第 3 题,考查辛亥革命的影响,答案迷惑性较大,正答率 60,错误选项抽样全部为 A,学生没有反复对 A、B 选项进行推敲

6、,A 推翻了帝制,一个皇帝倒台了,也可能会出 现新皇帝,没有考虑到皇帝之所以不在出现,原因是社会上“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 第 4 题,考查五四爱国运动,误选达到了 47,这道题的材料阅读量较大,但是前面 有明显的时间暗示“1919 年 6 月 20 日” ,学生就要回顾此时的事情,1919 年最著名的就是 “五四运动” ,再加上提供的材料,就可以判断出,问五四运动的直接结果,只能选“北洋 政府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 。 第 5 题,考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形成的革命道 路问题。试题题干拐了个弯,从“发现无处可走”到“指明革命道路” ,学生理解到了转折 的含义

7、,所以误选“B 五四运动”的较多,因为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然而 革命道路的寻找却是在中共领导下找到农村包围城市,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所以答案应 该选择“D 井冈上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正答抽样为 50,误答集中错在 B 选项。教师对 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发挥主力军作用,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与中共领导革命找到正确 道路要进行区别。 第 6 题,错误达到 67,而这道题从命题的角度应该是简单的,只考察概括能力,然 而失分却如此之高,说明学生在此方面的欠缺,以后需要锻炼学生和教师的总结概括能力。第 7 题,题型连续出现多年,考查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学生翻阅课本即可得到正确 答案,答对较多

8、,达到将近 90,这也映了学生的抄书能力。不过,由于每次考试题量较 大,建议学生平时养成不翻书做题的好习惯。这样也能够与高中教学相接轨,把基础知识 掌握牢固。 第 8 题,考查与南京相关的历史事实,图文并茂,实际是改错题的一种表现方法,学 生要对每个历史事件有准确、清晰的把握。如“南京条约的签订,中国开始沦为半殖 民地半封建社会” ,强调“开始”二字;“中华民国的成立,中国社会性质并没有改变,仍 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直到新中国成立;“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取得第一次反对 帝国主义的完全胜利,然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并没有结束” 。如果没有注意到题中关键 词的叙述,这道题很难最答对。抽样

9、显示,没有同学误选答案 A,说明对于侵略史的复习, 都进行了重视,学生也真正掌握。误选 B、C 较多,反映了学生对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 会”的开始都比较熟悉,形成过程也比较熟悉,何时结束学生却比较茫然,这在以后的复 习中要给学生进行总结。 第 9 题,题中限制条件较多,指向明显,所以正确率较高达到 87,也再次反映了学 生对开卷考试中翻阅起来比较容易的基础知识和课本知识,做起来比较顺手,稍微变个问 法,学生就有点束手无策。 第 10 题,考查我党建设中的创新做法,对于计划经济,一些学生误认为也是我党先 创造出来的,实际上这是学习苏联做法,这就需要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道路进行比较。 这也为我们二

10、轮复了更高要求,在专题复习的时候,要把相关专题进行比较研究, 锻炼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第 11、12、13、14、15 题考查课本基础知识,由于把诸多基础知识放在一起进行比 较,一些考生还是出现误答现象,总体看起来误答率不是太高,认真审题应该可以作出正 确选择。 第 16 题,考查罗斯福新政这一重要且有现实意义的一道题,正如预想的一样,学生 在这里容易误选答案 D,犯了以偏概全的毛病。题中问“改变了美国生活的全貌” ,强调 “全貌” ,是对罗斯福新政的总体评价,而一些考生如果只注意到了罗斯福新政的某项内容,3就会误选答案 D。 第 17 题,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诺曼底登陆的意义。考察点比较明

11、显,答案比较隐 蔽,学生错误率是最高的一个题,正答率仅为 13,得分率最低的一个题。题中考查诺曼 底登陆,然而选项中没有诺曼底登陆,指向是诺曼底登陆的“直接后果” ,由于学生没有认 真审清问题指向,造成误选,误选 D 攻克柏林占误选的 40,误选 A 斯大林格勒战役的 占 60,这道题由于材料阅读量大,再加上又是斯大林的话,误导性也比较大,造成误选。 这使我们在今后既要培养学生阅读材料的能力,更要注意材料问题的具体指向朝哪里,避 免在得出正确结论后,再由选项而否定了自己的正确结论,掉进命题者的圈套,同时要注 意历史课本文字和历史地图的结合,这样针对这样迷惑性较大的题目就容易作答了。 第 18

12、题,考查世界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区域经济集团化问题。对于欧盟,学生并不 陌生,老师也会一再强调,而此题考查欧盟成立后的作用,并且要选择不属于欧盟成立后 影响的叙述,如果学生马虎作答,就会出错。这道题用排除法,很容易选出正确答案。 第 19 题,考查俄国历史的专题,把俄国历史上的亚历山大二世、列宁、戈尔巴乔夫 的改革放在一起进行考查。该题用正选法很容易作出选择,然而得分率只有 33。究其原 因,从错误选项上判断,错选“C 列宁的改革,形成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占错 误率中的 70,说明学生并没有对“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是如何建立的”这一问题 深刻理解和把握,往往习惯认为考查这样的问题,想

13、当然认为有关革命导师的叙述完全正 确,忽略了这里是“改革”而不是“革命” 。 这反映了中招考试在世界历史的着眼点上, 尤其是世界近现代史上,往往把国别史作为一个重要的命题对象。历年来已经分别涉及到 了美国专史、法国专史,和今年的俄国(选择题)和日本(问答题)专史。 第 20 题,考查科技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作用。这道题应该是比较简单,正答率也达 到了 60左右,然而选项错选者 90集中在答案 C 上,并且有一些还是本来做对的情况 下改错了,这令人惋惜的同时,也使我们看到学生对于历史“长时段”的发展往往认识不 足,选择 C 项,估计对于当今形势下, “区域性经济组织的广泛建立”让我看起来比较直 观

14、,但是这并不是决定性的因素,而且“区域性组织”有时也会起到阻碍世界一体化的作 用。并且题中明确说公元 1500 年以后一直到“如今” ,这样一个较长时段中的发展,决定 性的作用,只能是“科学技术的进步” 。 总之,从选择题的答题情况来看,由于答案客观唯一,得分也没有争议,阅卷老师只 要在批改时耐心细致就行了。为了与高考接轨和减少阅卷老师的负担,建议可以采取机读 卡的形式进行答题和阅卷。但是从今年的答题情况看,答题并不乐观,一方面由于我们第 一次采取单考形式,学生适应大量选择题有一个过程,另外今年的确难度加大许多,这就 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材料题的训练和专题训练。并且今年中招题目有明显的借鉴

15、高 考题的趋向,尽管这一点一再建议教师注意高考动向,但是很多老师并没有足够重视,这 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学无止境” ,必须高屋建瓴才能教有所成。对于高中各个版本教材 和高考试题,初中教师有必要进行研究学习。如果只想着亡羊补牢,不知道未雨绸缪,那 就要吃大亏了。所以,我们必须不断提高和充实自己,对于学生的训练也要高标准严要求 才可以用兵一时。 四、教学建议:四、教学建议: 1、教师在复习时,要认真阅读考试说明,不能把习惯或者想当然的东西当作考试标 准。例如,对于古代史部分的命题,习惯上以为只考“古代科技与文化” ,实际上考试说明 上没有说,只考这部分内容,所以古代史复习时候,面要适当放宽。同

16、时,七年级历史老 师最好也专职进行讲述,减少九年级复习时的难度。因为古代史不会考查太偏和太难的内 容,主要是明显的学科知识,学生只要七年级认真学习,打下良好基础就能够应对了。 2、教师在领导学生复习时,要锻炼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4例如针对中国近代史上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和近代化的探索的复习,从听课情况看, 老师们都注重了对学生进行总结、归纳和指导,但是都忽略了让学生自己去把线索拉出来, 拉出一条贯穿始终的“纲”来。这样做的结果,往往老师认为是很简单的东西,学生却答 不出来,主要是学生缺少练习的结果。所以我们不妨让学生试着去把复习过的知识整合到 一块,并且让学生回答为什么整合这些知识在一起的原因,也就是在复习时把师生的角色 给调换过来,不是教师领着复习,而是试着让学生自己复习。实际上这给教师提出了更高 的要求,既要把握好复习进度,又要抓住时机让学生进行锻炼。第 22 题“(4)归纳出上 述大事年表所反映的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这一问与 2009 年第 25 题“(3)请 你为上面的历史图片拟定一个恰当的主题” ,问法基本一致,然而得分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