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方》教学案

上传人:jiups****uk12 文档编号:39238095 上传时间:2018-05-1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前方》教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前方》教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前方》教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前方》教学案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前方》教学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前方》教学案(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专题三月是故乡明 第 1 页 共 4 页前方前方教学案教学案教学目标: ,了解摄影散文的一些特点,体会联想这一创作手法的具体运用。 ,了解文章虚实结合的写法,找出自己认为内涵深刻的句子进行解读。 ,联系课文,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了解人类的“精神家园” 。 教学重点、难点: ,立意上的反弹琵琶;2,虚实结合的写法。 课时数:两课时 布置预习:布置预习: 一)作者介绍 曹文轩,1954 年 1 月生于江苏盐城农村,并在农村生活了 20 年。1974 年入北京大学 中文系读书,毕业留校任教。后来加入中国作家协会,现在是北京大学教授、现当代文学 博士生导师。他的主要作品是:忧郁的田园 、 暮色笼罩下的

2、祠堂 、 红葫芦 、 蔷薇 谷 、 少年 、 埋在雪下的小屋 、 追随永恒 、 三角地 、 山羊不吃天堂草 (长篇小说) 、 红瓦 (长篇小说) ;还有一些学术性的著作,像中国八十年代文学现象研究 、 思维 论 、 曹文轩儿童文学论文集等。 二)背景知识 文中的摄影画面展示的是一辆破旧简陋的汽车,车中是几位神态各异的旅客,其中给 人印象最深的是一位男子,他手托下巴,望向窗外,眼中流露出处于艰难旅途中的人的惶 惑与茫然。 三)文体简介这篇文章属于一种新兴的文体,称之为“摄影散文”。 “摄影散文”,是由摄影和文字构成的。这种文体兼具两种表达手段的审美特点,即摄 影的视觉性、直观性、对瞬间画面逼真的

3、再现能力和散文运用语言来表达对象时的自由。 散文可以不受影像的限制,展开联想。两者互相影响,互相补充,成为一个有机的艺术整 体。 印度是一个人口大国,流动人口也非常多。一位印度摄影师拍摄了这幅照片,题目就 叫前方 。曹文轩看到了这幅照片以后想到了很多,于是他就写了前方这篇文章。 四)自读课文回答问题 ,文章题目叫“前方” ,文章中又多次提到“前方” 。 “前方”实际上指什么? ,文章的中心是什么? 课堂探讨:课堂探讨: 一)导入 每到五一,十一长假还有中秋、春节,全国各地的车站都会人满为患,为什么呢?中 国人的传统,每逢佳节倍思亲,届时只要是中国人,不管你在天涯海角还是在天南海北, 都要不远万

4、里,乘飞机坐轮船,赶回家;节后又浩浩荡荡的奔赴各地。这样浩浩荡荡的行 动不是法律的约定,而是咱们几千年来的一种约定俗成的习惯。这来去匆匆的人们是一种 怎样的心理路程呢?这里面又包涵了怎样的人文内涵呢? 今天我们通过学习曹文轩的前方来探讨一下。 补充:刘浪心的漂泊 从来没有港口 / 空空的行囊 / 空空的手 / 等待你蓦然回首 汪国真诗歌 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 / 既然选择了远方 / 便只顾风雨兼程 二)检查预习 字词注音:迁徙( ) 按捺不住( ) 一场苦旅( ) 憔悴( ) 专题三月是故乡明 第 2 页 共 4 页颠簸( ) 丰子恺( ) 崔颢( ) 文中名句填写:烟波江上使人愁。 (唐 崔

5、颢黄鹤楼 )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 。 (唐 宋之问渡汉江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 。 (唐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作者介绍:(学生通过自己预习自己回答,教师提示重点) 三)读课文,回答问题 共 12 节,由摄影切入,然后生发思考,最后回归画面。首先一起读第一节,思考一下, 作者是如何切入画面的?找出文中表明作者立意的一句话,作者又是如何围绕它展开叙述的?哪几节开始,作者转入对人生的思考?文章第一节和最后一节的关系如何?随着作者从摄影作品、日常生活场景到对人生哲理的思考的反复转换,文中的关键词语 时常具有特殊含义。这些词语如“路” “家” “旅途” “前方” “苦旅”等

6、如何理解?作者说“他们仿佛从苍茫的前方,听到了呼唤他们前往的钟声和激动人心的鼓乐。 ”“苍茫的前方”指什么? “钟声”和“鼓乐”指什么?文章的第十一小节,作者指出人的悲剧性命运体现在哪些地方?分条列出。作者在文中引用了不少中国古代诗歌,意在说明什么问题?四)讨论本文的写作方法。五)课堂小结前方虽然说“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 ,但依然落在归家上,只是这里的家不 仅仅是现实中的生养之地,更是精神的寄托。因此,作者才能揭示出人类精神状况中的这专题三月是故乡明 第 3 页 共 4 页三重悲剧:一、人在“走向前方、到处流浪时,又时时刻刻地惦念着正在远去和久已不见 的家、家园和家乡” ;二、 “人无法

7、还家” ;三、 “即便是还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 。 文章深刻地揭示了人类精神和理想无所皈依的现实状况,一种灵魂的空虚感和焦虑感。五)作业 选择一幅自己最中意的照片,运用联想的写作手法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摄影散文。课外拓展:课外拓展:带着村庄上路带着村庄上路 卢年初我那时以为这一生大概只会做一件事儿:离开村庄。 我并非在村庄里过得不愉快,那里的水土很适合我,只不过村里人都说外面的世界很 精彩,把离开村庄当作出息,我只能有出息点。我选择一个夏天离开,那是一个炎热的晌 午,人们都在打瞌睡,我神不知鬼不觉走了,不要让他们以为我有什么留恋,以为我带走 了村庄的什么东西,我走得要有出息,能

8、留给他们的全留给他们。 后来我发现我是自欺欺人,路上累了歇脚的时候,把行囊打开,里面装的是一整个村 庄。我很羞愧,我曾想在城市的某个角落把它们抖掉,但人生这段漫长的路上,想要的东 西还未得到时,想丢的东西你也还无法舍弃。在县城读书,我不能舍弃我的贫穷。在寄宿 的同学里,我的伙食比许多人都要差,一般我只买个小菜,另外吃自己带的家乡菜:咸鱼、 坛坛菜、炸辣椒。这几道菜都是干的,耐放,很拌饭。肚子饿了,就用炒米茶充饥,炒米 茶是母亲亲手做的,先炒米,炒黄豆、芝麻,炒熟后,用石磨磨成粉,只要用开水一冲, 加点红糖,很香。在我陶醉于母亲说的营养时,喝着麦乳精的同学都用同情的眼光看着我。 在省城读书,我以

9、为离村庄越来越远了,我又无法摆脱家乡话的困扰,我既说不好普通话, 也说不好省城的方言,说普通话边音和鼻音、卷舌音和非卷舌音分不清;说省城话,走在 大街小巷,别人一听,都嗤之以鼻,我为企图抬高自己装腔作势而难受。在机关里办公, 我摆脱不了家乡老土的作派。我常常怀疑同事是不是私下里议论我是个乡巴佬。老乡来后, 我打肿脸充胖子招待他们,我怕他们说我小气,说我忘恩负义,我瞧不惯他们的心眼儿, 同时看到他们就像看到自己,我为此忧戚:难道真的就抛不开村庄了吗? 我在尽力掩藏村庄时,村庄却如影子一样照看我,照看着许多像我一样从村庄出来的 人。我毕业后被安排到这座城市,得感谢利叔,利叔是我同村人,出来许多年了

10、,混出了 一点名堂,他常常为帮不了村庄而揪心,给我办事他找到了寄托,他说他不是在帮我,只 是给村庄办了点事。在城里我单身了许久,和乡下女子相处惯了,和城里的姑娘总有点格 格不入,后来我遇到一个叫莲的女子,她的一切都具有村庄的风韵,她不在乎我的家底, 却看上了农家孩子的勤劳和朴实,接受她的爱情,我知道又等于接受了村庄的一笔恩惠。 后来,我的继父、母亲跟着我进了城,开了一家土菜馆,补贴我的家用,曾经叫我害羞的 家乡莱,全部端在了大桌上。家乡菜全部来自家乡的风水,别有一番滋味,父亲喜上眉梢 地来回奔忙,有时难以应急,母亲也会拿假土鸡充斥,算账时偷偷打点折。借助土莱馆, 我发了一点小财,我真的离不开村

11、庄了。我开始懂得,我们这些出门在外的人,永远都是 村庄的骄傲,也永远都是村庄的累赘;我们把她的善良播撒,也把她的丑陋翻新。 不知何时起,我开始把村庄像糖一样含在嘴里,稍不留神,香甜就脱口而出。我走到 哪里,村庄都扑面而来。村庄的竹器、村庄的粮食、村庄的花卉,全都进了城,我感到这 一切似乎都是跟着我进城的,这种感觉很亲切,很暖和,也很自得。我们这些从村庄出来 的人,常常在一起聚会,在街道、在集市、在公园旁若无人地侃起村庄,就好像是在村庄 的某个田亩说话,高昂铿锵。当我们贫穷,老把村庄当作羞涩;当我们富有,又拿村庄来 调味,我们永远在把村庄当作铺垫,当作背景。 总感觉对村庄有所亏欠,总是不想爽爽快

12、快承认,终于有一天,我的灵魂在不断地拷 问中,把名利修炼成淡雾、成轻烟,这时,我的村庄才真实地凸现出来。走吧,回吧,从专题三月是故乡明 第 4 页 共 4 页村庄出来的人,常常有愿望回一道村庄,回一趟家,干点什么,或者什么也不干。村庄最 初不认识我们,但等我们一开口,就知道我们是谁了。在这块土地上,我们毕竟赤身裸体 地摸爬过,村庄还残留着我们的呼吸。其实正是-我们想再次缩短和村庄的距离时,村庄似 乎在一点点远去,村庄的风物,村人的思维,常让我们寡言少语,我们走近亲近,又走近 了陌生。我们对村庄难以有什么回报,在那里久久徘徊,似乎还是在寻找什么东西,是因 为过去我们带走太多,所以总认为取之不尽,

13、我们走的时候,不是带走一把铁锹,一把斧 子,那些东西对我们没有用,我们带走的是别的东西,尽管两手空空,带的东西已经很多 了,这似乎只有我更知道,而我又只有独自在夜晚书写文字时才真正知道。 而我那时疏忽了的是,我的文字又把村庄打扰了,我这后半生还有最大的一个愿望要 实现,那就是什么时候,要让村庄打个盹儿,我要带着我去上路。(选自 2002 年第 10 期中华散文 ,有删节)1,下列对原文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 ) A. 文章开头, “我”一心想离开村庄,但全文却抒发了他对村庄永远无法舍弃的深情厚谊。 B. 无论是在省城读书,还是在机关工作, “我”都曾为受到家乡话和“老土”做派的困扰 而自

14、卑。 C. 离开村庄时, “我”的行囊里装着整个村庄,曾想抖掉它却又不能,他觉得家乡永远是 个累赘。 D. “我走到哪里,村庄都扑面而来。 ”这句话生动形象地表达了“我”对村庄的亲切感情。 E. 这是一篇用诗的语言、按时间顺序、以村庄的贫富变化为线索写成的优美散文。2, “我们走的时候,不是带走一把铁锹,而是别的东西”中“别的东西”指的是什么?3, “带着村庄上路”,文中写到了哪些有关“村庄”的内容?请概括说明。4,根据上下文,回答下面两题。 “自欺欺人”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我们这些出门在外的人,永远都是村庄的骄傲,也永远都是村庄的累赘。 ”从前文看, “累 赘的意思是什么?5,文章写利叔这个人物有什么作用? 6,概括说明“我”对村庄感情的三段变化。7,联系全文,如何理解作者在文章结尾处所说“我要带着我去上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