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礼与周礼之间 孔子创立儒学的地域文化背景

上传人:jiups****uk12 文档编号:39237656 上传时间:2018-05-13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殷礼与周礼之间  孔子创立儒学的地域文化背景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殷礼与周礼之间  孔子创立儒学的地域文化背景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殷礼与周礼之间 孔子创立儒学的地域文化背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殷礼与周礼之间 孔子创立儒学的地域文化背景(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殷礼与周礼之间殷礼与周礼之间孔子创立儒学的地域文化背景孔子创立儒学的地域文化背景地处泰山之阳、黄淮平原东部的邹鲁地区原属东夷,农耕文化和礼乐传统发达较早。大汶口文化与海岱龙山文化的考古成果令人信服地证实了这一点。商部族源出东夷,商王朝在盘庚迁殷以前,曾在这一带建都四十余年。西周建立后,周公父子受封建鲁,这里又成为周王朝控制东方的头号重镇与姬姓贵族推行“周礼”的示范性大国。鲁国初封时,因为周公的关系,在各大诸侯国中有着特别优越的地位,曾被赐以整套的祝宗卜史、文物典册、官司彝器,后来又被特许祭祀周公可用“天子礼乐” 。鲁国宗法贵族也以恪守周公“遗训”为职责和荣耀,所以直到春秋时期,鲁国仍以完整保存

2、“周礼”著称。 向来史家都称春秋社会的动乱导致“礼坏乐崩” 。实际上,如果着眼于孔子学术的主要特点,则春秋时期无疑是西周礼制的“复述”期(包括改造和突破) ,郑重其事的礼学和后世儒家所推崇的理想“周礼”形态都是在这一时期逐步发育和成熟起来的。广义的“周礼”涵盖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但从较狭的意义上理解,它主要还是姬姓宗法贵族的礼制,并不能完全包括各地诸侯国独具特点的传统礼制和民间礼俗。 左传襄公十年记晋人称道“诸侯宋、鲁,于是观礼” ,是说宋存“殷礼” ,鲁存“周礼” ,各具典型。而与鲁国为近邻的小邦邾国、大邦齐国等,保存“夷礼”特多,仍与鲁国宗法贵族的独“秉周礼”大异。其实,即使在鲁国及鲁都城

3、内部,“周礼”与“夷礼” 、 “殷礼”并存的局面也从未消失。鲁城内有“周社” 、 “毫社” ,后者即是为土著的殷遗民专门设置的行礼场所。前些年在曲阜鲁故城内发掘出两组墓葬,葬式、葬俗和随葬风格都迥然不同。其中甲组墓属于土著墓,从西周初年一直延续到春秋晚期,突出特征是盛行殉狗,随葬陶器组合规整,且流行簋、豆等圈足器,制作也较精致;乙组墓属于周人墓,有的下及战国早期,而绝不见殉狗,随葬陶器则制作较粗陋,组合亦凌乱,且完全不见簋、豆等圈足器。两组墓差别如此之大,可使人们获得对“周礼”的新认识。看来古籍所乐道的伯禽受封之鲁而“变其俗,革其礼” ,即使确有其事,那实行的程度也相当有限。 “周礼”与民间礼

4、俗的差异既包含了阶级对立的内容,也包含了国、野之别。所谓“礼坏乐崩” ,主要是指周王室东迁后上层贵族社会礼制的混乱与多变,对民间礼俗未必有多大影响。据我们所考察,孔子早年习礼所接受的还是“殷礼”遗制。他是殷王室后裔,但自幼生活在鲁地,接触最多的还是东夷风俗。他“十有五而志于学” ,由于家境贫困,曾做过仓吏、牧吏之类卑微差事,实际是通过“宦学事师”的途径求学的。起初他还不可能学习贵族礼制, 论语八佾记载“子入太庙,每事问” ,被时人讥笑为“邹人之子”不“知礼” ,说明他那时对“周礼”还知之不多。左传昭公十七年记载,郯子朝鲁时,讲了一大篇“少昊氏鸟名官”的古史传说,孔子闻所未闻。他真正了解和研究东

5、夷古史大约自此始,时年27岁。与当年郯子所说少昊兴起时的“凤鸟适至”恰成对照,他在36岁时“在齐闻韶 ,三月不知肉味”(述而 ) ,说明他已开始自觉搜访古代文化遗产了。他对东夷文化始终不能忘怀,晚年还萌生过“欲居九夷”的念头(子罕 ) ,又说过“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话(公冶长 ) 。 孔子自称“三十而立” 。到鲁昭公二十四年,即他34岁时,鲁大夫孟僖子去世,临终立下遗嘱,令其二子(即南宫敬叔和孟懿子)师事“圣人之后”的“达者孔丘”学礼(见左传 ) 。这表明孔子此时已经以办私学成名,他的贵族后裔身份也得到鲁国贵族的承认。 史记孔子世家说他稍后由南宫敬叔陪同,到东周王都洛阳“问礼” ,并会见了做

6、史官的老子。孔子真正得以系统地接触周官典籍,并全面检讨“周礼” ,恐怕就始于此时。后来随着所办私学的扩大,他一面整理和传授诗 、书 、 礼 、 乐等典籍,一面不断地充实自己的学说体系,最终以一位古典王官文化继承者、传播者和集大成者的成就,成为鲁国的“国老”和儒学的开山。 孔子的学术以礼学为主干,在总体上表现为“述古”的形式,但基本精神还是“维新”的。他强调“殷因于夏礼” 、 “周因于殷礼” ,三代之礼皆相因而损益, “其或继周者”仍会有变化(论语为政 ) 。这观点可说是古礼学上的一大发明,也是他会通“殷礼”入“周礼”的纲领。他还说过, “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 ” (八佾 )这等于承认各国礼制自有其传承统系。所以,孔子所标榜的“周礼”实际只是他认为在春秋之世合理而适用的理想礼制形态,而决非是周公时代的礼制原形;否则,他也不会被称为“圣之时者”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