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裁教材取舍有度 整合资源曲径通幽——浅谈初中语文课内与课外教学资源的灵活运用

上传人:jiups****uk12 文档编号:39235127 上传时间:2018-05-1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剪裁教材取舍有度 整合资源曲径通幽——浅谈初中语文课内与课外教学资源的灵活运用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剪裁教材取舍有度 整合资源曲径通幽——浅谈初中语文课内与课外教学资源的灵活运用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剪裁教材取舍有度 整合资源曲径通幽——浅谈初中语文课内与课外教学资源的灵活运用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剪裁教材取舍有度 整合资源曲径通幽——浅谈初中语文课内与课外教学资源的灵活运用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剪裁教材取舍有度 整合资源曲径通幽——浅谈初中语文课内与课外教学资源的灵活运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剪裁教材取舍有度 整合资源曲径通幽——浅谈初中语文课内与课外教学资源的灵活运用(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剪裁教材取舍有度 整合资源曲径通幽浅谈初中语文课内与课外教学资源的灵活运用怎样合理有效的利用我们手中这本薄薄的语文课本? 我们可以让教材由厚变薄再由薄变厚,所谓“剪裁教材取舍有度”。 怎样灵活高效的整合我们身边无穷无尽的课外资源? 我们还可以让资源由多到少再由少到多,所谓“整合资源曲径通幽”。从一个初出校门的教学新手到十几年后的今天,我觉得自己对教材教参的态度经历了三个 阶段:虔诚的惟命是从理性的审视质疑大胆的剪裁取舍。在最初几年里,作为一 个年轻教师看教材和教参,就像基督徒看圣经一样,但终于看出问题来。一次我讲公开课 故宫博物院 ,按照教参里的补充,我设计了一段导语:故宫是一座伟大的建筑群,

2、明清 24 个皇帝和一个女皇曾居住在此,今天我们就去参观一下这宏伟的建筑课后,教研室 的郭老师问我,明清的那个女皇是谁啊?我说是慈禧吧,但话一出口就意识到错了,我国 只有唐代一个女皇武则天,慈禧不是啊。郭老师的话让我至今记忆犹新:教材和教参上的 东西也不一定全对,即使对也不一定要照搬,记得备课要细,要活。 我记住了,并且一直在努力。 所以,我今天能够理性的审视教材,并且能够合理取舍,自由整合。有依据吗? 请看语文课程标准:“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 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 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

3、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 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 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 “要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 践中学会学习。 ” “综合能力的培养,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但不应把它们机械地割裂开来。提倡跨领域学习, 与其他课程相结合。 ” 教师专业发展第一章第四节“新课程改革与教师角色转换”中有如下论述:教师在充分 解读教科书的基础上,有责任对已审定使用的教科书作出适当的“剪裁”,从“教教科书”转 向“用教科书教”。也就是

4、说,教师依据特定的地方情况、学校情况、学生情况以及自身情 况对课程进行适当的取舍、增删,依靠自己的教育智慧作出富于针对性的设计,力求避免 盲目照搬统一的课程计划而忽视特定的教学情境和活生生的“人”。 以大语文教学观作指导进行的语文教学理念也提倡,要把语文学习扩展到课外、校外,扩展 到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要改革课堂教学,强化课堂教学同生活的联系,打破课堂教学的封闭 局面。据此,我把自己的语文教学思路定为: 学科内的知识点要能够融会贯通。 学科间的教学资源要能够互相交叉利用。 课内外的知识要能够拓展和延伸。 校内外的资源要能够联系和沟通。 也就是说,要“抓住课内外一切可以学语文的机会学语文,抓住一

5、切可以用语文的机会用语文。 ”我想,要真能做到这样,那我们的语文教学就是开放的,创新的,灵活的,多彩的! 程改革与教师角色转换而新课改以来,各地各校陆续使用不同版本的语文教材。我们使用的是河北教科所编著、 河大出版社出版的语文课本。翻开这本书,浓郁的乡土气息混着清新的油墨香味扑鼻而来, 整套课本包括六册,每册六个单元,每个单元都有一个鲜明的主题,围绕这个主题,每个 单元精选四五篇古今中外的文质兼美的文章,其中,中国作家中又多选河北作家的名篇名 作。这样的编排兼顾了知识和能力的难易度和梯度,方便了师生在“过程和方法”环节中的 操作和实施,突出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的确适合我们农村中学使用。但

6、在新课本的使用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一些困惑,带出了一些问题:(一)单元编排以单元主题为选文依据,所选文章的文体多变。这样编排突出了单元主题, 强化了情感教育,但淡化了文章体裁。如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单元主题是“讴歌生命”, 节选了海明威的小说老人与海和胡适的人物传记终身做科学实验的爱迪生 ,还有季 羡林老人的散文清塘荷韵 ,以及宗璞的散文紫藤萝瀑布和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 如果依序授课,可能会导致文学体裁和表达方式等知识的混淆,表现在学生分不清文体, 辩不出表达方式,写出来的文章有好多是“四不像”。但如果把本单元的文章拆开来讲,又 会削弱单元的主题和单元教学的整体性。 (二)每一单元中的文章没

7、有重点非重点、讲读自读之分。这一点是让老师放开手脚,多 了自主选择的余地。但实际情况是,有的教师不分主次一律讲下来,使自己很累,也使教 学任务变得很繁重;有的教师只拣自己喜欢的或过去讲过的传统篇目进行精讲细练,其他 的文章一笔带过或干脆跳过,无形中造成了教学资源的浪费。 (三) 所选文章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河北的名家名篇.这样编排有利于突出地域特色和乡土 文化,有利于引导学生了解家乡、热爱故园。但如果不注意拓展延伸,就很容易遗漏其他 的名篇名作,成了“只顾埋头拣自己身边的贝壳,忘了看远处沙滩上的珍珠”。 (四) 河大版语文课本在六个单元中都设计了写作实践活动,紧贴单元主题,紧贴学生生 活,但有些老

8、师不重视,总是另起炉灶,但我觉得浪费了真有些可惜。尤其是“综合活动 口语交际”和“拓展链接”部分,很多老师一带而过,甚至根本就不进行,这真的是没有领会 编者的良苦用心。 (五) 除了以上所说课本中的问题,浩如烟海的课外资源的利用也是个问题。在教学过程 中,如果我们对大语文教学观的理解不到位,对资源的甄选和利用不够用心,就会造成课 本与生活分离,知识和能力脱节。学无涯,教无类,问题无尽有问题是好事。苏格拉底曾说过:“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想诞生。 ” 困惑到山重水 复,也许就会柳暗花明。在教学实际中,针对以上问题,经过反复实践,我尝试性的做了以下几方面的调整: (一)注重教材的整体性和系统性

9、,实行单元教学和体裁分类教学灵活结合的策略。 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让学生看到一棵枝繁叶茂的语文知识系统树,而不是学着 学着就“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了。 在新学期开始的第一堂课讲本册书的单元安排,在每单元的第一节课读前面的单元提示, 在每一课的导入或小结部分,都要让学生明确本课与本单元的整体性和系统性的统一。 在单元教学中,要选取最有代表性的、最精美、最典型的文章让学生精读深思,多讲多练。 在新授课中强调文体,注重“授之以渔”:比如文章的体裁,表达方式,说明方法、论证方法及其作用和好处,不同文体文章主旨的归纳方法 如七年级下册从第四单元开始让学生正式接触说明文,但蟋蟀 蜘蛛是

10、文学性很强的 说明文, 牛群是散文,而天鹅的体裁定位连我们老师都头疼。怎么办呢?我先选的 是第五单元的大自然的语言 ,系统规范的两节课后,学生明确了说明文语言的平实性和 生动性,再返回来进行蟋蟀 蜘蛛的教学,让学生在已有的基础上充分了解和欣赏名 家名篇个性鲜明的特色风范。然后再进行牛群 ,让学生欣赏了刘成章的散文特色。在本 单元的说明文和散文都进行了之后,我们再学习兼有二者特色的文章天鹅 。在单元 总结中我们强调,无论用哪一种文体,只要细心观察和用心体会,都可以写出好文章,就 像本单元的几篇文章,都能突出一个共同的主题:人类的朋友可爱的动植物。(二)分清主次,大胆取舍。 每堂新授课力求重点突出

11、,知识点要少而明确,不求知识面宽泛庞杂。如七年级下第二单 元:精讲少年中国说 ,而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一课就让学生体会诗歌的语言之优美 和感情之热烈;青年就体会文章富含的哲理;保尔和冬妮娅就分析描写人物的方 法。如果在本单元中有相同文体的文章,就拿另一篇做阅读材料,让学生自读、出题、分 析、解答。教师再补充若干包含知识点的有针对性的问题。 而个别课文,只是让学生轻松 读,连问题也不设计。(三)根据教学进度,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或按单元主题、作品体裁、作家风格、知识 点等,精选相关课外美文,设计问题,巧妙启发,精心引导,使学生知识拓展,思维延伸, 能力提高。 如七年级第二单元以童年生活为主题,我就

12、课外补充了舒婷的童年絮味和在那颗星 子下让学生欣赏。 又如在讲到刘成章的散文牛群时,我又特意补充了他的另一篇佳作安塞腰鼓 ,其实 这也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的一篇文章。两篇文章相映生辉,带给学生的是视觉和听觉上的 巨大的冲击力。 说明文单元,冀教版课本缺少建筑物说明文,我就补充了中国石拱桥 、 故宫博物院 和苏州园林等 学黄河颂 ,我补充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 学变色龙 ,我就补充契诃夫的另外两篇佳作小公务员之死和胖子和瘦子(四)整合语文和其他学科的教学资源,实现学科间联系,知识点交叉。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初中课程加起来有十几门,教师的知识应该是既专又博,要挤时 间涉猎其他学科,收集

13、整理恰当的教学资源,为我所用。 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决定了它是其他一切学科的基础,任何学科的学习都离不开语 文,而语文学科中 的知识几乎涵盖整个学科领域。因此,学科之间知识点的融会贯通和交 叉联系在语文教学中体现的最为明显。举几个例子: (1)2008 年感动中国人物评选中, 榜上有名,你知道他的事迹是什么?你认为他身上体 现了一种什么精神?结合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并再补充两个类似的实例。 (2)看图,用简明的语言说明凸透镜成像的原理。 (3)用文字表述下列算式,数字要大写: 56-123+7498=? 在上面的(1)中,这道语文题其实包含了除语文知识外的政治和历史知识;而(2)是语 文知

14、识和物理知识的融合;(3)是语文学科和数学学科知识的交叉。(五)关注身边丰富的语文教学资源,实现语文课堂与生活实践相沟通。 在这方面,课本中的“拓展链接 ”版块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操作平台。 如七年级下第三单元的拓展链接部分是历史的丰碑 文化的宝库 ,在进行这一课时,我 充分发动学生,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先广泛收集有关长城的历史文化、建筑艺术、成语、 传说、诗词歌赋等,其中我补充了歌曲长城谣 、 我的中国心以及席慕容的现代诗 长城谣 。诗是学生喜欢的诗,歌是学生爱听的歌,一堂课下来,效果相当不错! 再比如我根据不同的内容设计了以下的拓展链接和综合活动 : (1) 谈谈笑话中的语文知识和幽默艺术

15、。 (笑话中读错字、写错字、理解错误、误用标点、 偷换概念等都是可分析的语文知识。 ) (2) 解读歌词,例如方文山歌词中的“中国风”。 (歌词中的修辞和意象很值得一讲。 ) (3) 农谚中的知识,方言中的哲理(农谚中的物候知识、方言中的深刻哲理要能简明准 确的讲出来也不容易哦) 。 (4) 制作“行唐名片”活动。 (行唐的地理位置、风土人情、山川河流、传说故事,历史文 化都是待整理的对象,皆为可利用的资源。 ) (5)诵读传统文化经典,如三字经 、 弟子规 、 论语等。当然,不是简单的背顺口 溜,而是要他们“诵其文,解其意,感其情,悟其理。 ”学无止境,教无定法,以上是我的几点不成熟的想法和做法,谬误不周之处,还请各位多 多指教。我常用几句话自勉,今天送给大家共勉: 深钻教材,精研教法;广搜资源,细心规划; 大胆取舍,合理开发;博采众长,厚积薄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