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七年级(上)《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的教学设计

上传人:jiups****uk12 文档编号:39235058 上传时间:2018-05-1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6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七年级(上)《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的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初中七年级(上)《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的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初中七年级(上)《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的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初中七年级(上)《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的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初中七年级(上)《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的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中七年级(上)《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的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七年级(上)《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的教学设计(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初中七年级(上)初中七年级(上) 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的教学设计的教学设计以材料、故事和问题为思路一、设计思路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是初中七年级上册的重点内容。北师大版教材 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削弱封国势力”和“强化监查制度”三个部分 对汉武帝在思想上、政治上推进大一统格局的措施进行了介绍。课文文字浅显, 线索清晰。但受制于篇幅,对这些措施提出的缘由没有涉及,对其内容及作用 叙述比较简略,不利于学生准确地理解上述措施,进而影响学生体会中国古代 的政治智慧和准确评价汉武帝。如果按照教科书平铺直叙,学生兴趣不大、影 响教学效果。七年级学生爱听故事、感性认识比较强,有

2、着极强的求知欲,同 时喜欢表现、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因此本课的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在产 生兴趣的基础上,了解汉武帝所面对的各种问题及其由来,进而理解其所采取 措施的巧妙之处和巨大作用,最终达到正确评价汉武帝。 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以汉武帝为中心,重新建构教学流程,通过选取生动 鲜活的历史资料和故事,为学生补充历史细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此基 础上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思考,准确理解相关问题的由来和汉武帝所采取 的措施,并达到把历史人物放入具体的历史环境之中,对历史人物“同情的了 解” (陈寅恪语) ,从而实现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另外,历史故事中人物的品质, 也是情感教育的重要素材,通过对历史

3、人物的感悟,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 目标。 本设计主要围绕四个问题展开教学:汉武帝是怎样一个人以及他即位之初 面临着怎样的历史格局?思想问题的由来和汉武帝的解决之道?王国问题的由 来和汉武帝的解决之道?汉武帝如何强化监查制度?二、过程设计导入导入 师:师: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高喊“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口 号,带领九百壮士“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揭开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 民起义的序幕。随后天下英雄雄纷纷响应,最终在前207年推翻秦朝的统治。秦 朝灭亡以后,刘邦在群雄争斗中脱颖而出,历经四年的楚汉战争打败了强敌项 羽,于公元前202年在长安称帝,建立汉朝,史称西汉。 幻灯片

4、展示材料材料1:有为汉一朝之皇帝者,高祖是也。有为中国二十四朝皇帝者,秦皇、汉武是也。 夏曾佑中国古代史 师:师:对于刘邦,近代著名历史学家夏曾佑评价较高,称他为“汉朝的有为 皇帝” 。但在二十四史众多的封建帝王中,夏先生评价更高的是秦始皇与汉武帝。问题问题1:结合前面所学知识,分析夏曾佑为什么说秦始皇是中国二十四朝历 史中有为之皇帝。意图:意图:设计这个问题是想复习本单元13、14课秦始皇的有关知识,并借此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问题难度不大,学生不难回答 出具体史实,但可能不会将其提升到开创大一统的高度,所以需要教师在学生 回答后简要概括。解决这一问题有助于为后面进行“

5、秦皇” “汉武”的比较做好 铺垫,并通过材料引出汉武帝。 等待学生回答后 师:师:夏曾佑先生之所以说秦始皇是中国二十四朝有为之皇帝,原因在于秦 始皇统一了六国、并采取措施建立中央集权,开创了大一统格局。夏曾佑先生 把“秦皇” 、 “汉武”并称为“中国二十四朝有为之皇帝” ,那么汉武帝又有什么 历史贡献?(短暂停顿)本节课我们共同学习:(板书课题)第十五课 汉武帝 推进大一统格局。 (意图:意图:点明本课主题) 新课讲授新课讲授 师:师:在学习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之前,先让我们来走近汉武帝,看看是 他怎样的一个人。幻灯片展示材料:图片1 身材“长大”的汉武帝材料2:今陛下(汉武帝)好陵阻险,射猛

6、兽汉书司马相如传材料3 :(汉武帝)入山下弛鹿豕(音 shi,猪)狐兔,手格熊、罴(pi,棕熊)汉书东方朔传故事故事1:汉武帝生于公元前156年,初名刘彘,彘(zhi)是猪的意思。他很聪明,能够透彻地明白事理。有一次,他的父亲景帝刘启抱着他在膝头上玩耍时,问他“你愿意做天子吗?”小刘彘回答说:“这个事情由天意来决定,不由儿的想法,我愿意每天呆在宫殿之中,在你的面前玩耍,但是也不敢安逸享乐,失去作儿子的本分。 ”从这一问一答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聪明机灵和善于应对。正因为他能够透彻的明白事理,所以在他七岁的时候,父亲景帝刘启为他改名为刘彻。 (见太平广记汉武帝 ) 问题问题2 2:通过以上材料和故

7、事,你认为汉武帝是怎样一个人? 意图:意图:图片1身材“长大”的汉武帝是教材上的图片,直观地反映了汉武帝 的高大魁梧,材料2、材料3体现了汉武帝进取勇敢的性格,故事1反映了汉武帝 的聪慧,同时解释汉武帝名字的由来,有助于学生记忆。这些材料和故事难度 不大,学生可自主解决。学生在观察图片和材料,聆听故事后能够对汉武帝有一个直观的了解,掌握其性格特点和智慧之处。这有助于后面理解汉武帝所采 取的措施。 等待学生回答后,教师讲述 师:师:公元前141年正月,汉武帝即位、执掌政权。那么在武帝即位之初,他 面临着怎样的历史格局呢?我们来共同看下面三则材料: 幻灯片展示材料材料4:至汉武之初京师之钱累百巨万

8、;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汉书食货志材料5: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今师易道,人易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无)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汉书董仲舒传材料6:今诸侯(王国)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纵以逆京师。 汉书主父偃传教师简要解读史料后,提出问题 问题问题3 3:汉武帝面临着怎样的历史格局呢?其中哪些是有利条件、那些是不 利条件? 意图:意图:这三则材料对初一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因此教师要予以简要解 读。材料4体现了经济的繁荣富庶、材料5体现了思想的多元;材料6体现了政

9、治 上王国坐大。以材料组的形式呈现,想要呈现汉武帝所处的具体环境。设计的 问题则要让学生明确汉武帝所面对的有利条件与不利条件,点明汉武帝巩固大 一统的基础和所要解决的问题。 等待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师:师:汉武帝即位之初,面临着经济上繁荣富庶;思想上不统一;政治上王 国坐大、违法乱纪,威胁中央统治的状况。其中经济富庶是有利的,能够为他 推进大一统事业奠定物质基础;思想上和政治上是不利的,不利于他的统治。 一个进取有为、聪慧过人的年青人,又有着强大的经济实力做后盾。他会如何 面对摆在自己面前的难题呢?无疑是迎难而上。我们先来看看他如何解决思想 领域的问题。那么思想领域的问题又是如何产生的呢?(

10、意图:意图:过渡) 师:师:汉朝的建立者刘邦亲历了秦末农民起义,所以在政权建立之初,就命 人总结秦亡教训。大臣陆贾上书说: 幻灯片展示材料材料7:事逾烦天下逾乱,法逾滋而奸逾炽,兵马益设而敌人逾多。秦非不欲为治,然失之者乃举措暴众而用刑太极也。 陆贾新语无为问题问题4:通过上面的材料,可以看出汉初君臣认为秦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秦朝这种政治状况是以哪家思想为指导思想的? 意图:意图:材料7反映了汉初君臣对秦亡历史的认识。通过材料为学生营造汉朝 初年的历史现场。问题则提示学生汉初以道家思想作为指导思想是在总结历史 教训的基础上的选择;同时点出法家思想是秦朝的指导思想。 细节细节1:据汉书食货志记

11、载“天下既定,民无盖藏,自天子不能具醇天下既定,民无盖藏,自天子不能具醇 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什么意思?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天下刚刚安定,人民 非常贫困。天子的车骑不能配齐四匹毛色一样的马,将军和丞相只能乘坐牛车。问题问题5:面对贫穷萧条的社会局势,又有秦朝的前车之鉴。高祖刘邦应该如 何做,才能巩固统治地位。他的做法比较切合前面“百家争鸣”中所学的那家 思想? 意图:意图:细节同样帮助学生回到汉朝初年的历史现场,理解汉初选择道家思 想作为指导思想也是基于社会现实的选择。有了问题4的铺垫,学生不难回答问 题中的第一问。通过高祖的做法并结合前面“百家争鸣”所学道家思想的基本

12、知识,学生也能得出第二问得答案。这样可以引出汉初以道家思想为指导思想。等待学生回答后, 师:师:从秦朝的“有为”转变“无为” ,实行削省刑罚、轻徭薄赋、清静无为 的休养生息政策。这种政策体现了道家“清静无为”的思想。实际上从汉初到 武帝即位的七十多年中,道家“清静无为”的思想一直是汉政权的指导思想, 对汉初的政治、经济、外交产生着重要影响。 问题问题6 6:道家思想作为汉初七十多年的指导思想,对汉初历史发展有什么积 极作用,又有什么消极作用? 意图:意图:想让学生辩证地看待道家思想,既看到其历史发展的积极方面,也 看到其不足。同时进一步为后面汉武帝选择“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奠定认识 基础。 学

13、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师:师:道家思想一方面促进社会的恢复和生产的发展,促成经济繁荣局面 “文景之治”的出现。但另一方面“无为”观念和“放任”思想,无助于一些 问题的解决,譬如我们后面要讲到的“王国问题” ,也致使思想界呈现出多元的 态势,不利于政权的统一。所以武帝即位之初就召集各派学者,向他们询问治 国策略。最终他接受一位叫董仲舒的儒家学者的建议。 课件展示材料图2 大儒董仲舒故事2:董仲舒,广川人,好学深思,从少年时代就开始研习春秋,在学习时非常专心,达到了“三年目不窥园”的地步,也就是说三年时间都不看窗外。正因为如此,他对儒学非常精通。但他又不局限于儒学一道,积极吸收阴阳家的阴阳五行学说和

14、法家思想。这些使他能够对儒学做出新的发展,从“尊君”(尊崇皇权)和“大一统”(加强中央集权)的角度重新解释儒学,使儒学更加符合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据汉书董仲舒传 )董仲舒向汉武帝的建议是:材料8:凡不在六艺(儒家六部经典)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书董仲舒传问题问题7:从董仲舒的故事中你能够得出什么认识?材料中他向汉武帝提出了 什么建议? 意图:意图:董仲舒的故事有助于对学生进行情感和学习态度的教育。材料8的文 字本身就是教材中“材料阅读”的文字,在此呈现给学生,目的在于培养学生 从史料中提炼关键信息和总结概括的能力,并

15、加深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这一措施的理解和记忆。 等待学生回答后,教师接着提问 问题问题8:那汉武帝是如何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阅读教材75页红字 第一段内容。总结汉武帝是如何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并分析这 种政策有何作用。 意图:意图:回归课本,锻炼学生从教材中获取关键信息的能力,并明确汉武帝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具体做法,分析其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 给学生时间阅读、总结。 师:师:通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 想,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对中国古代社会和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直到20 世纪新文化运动中才受到激烈的批判。 问题问题9

16、:汉武帝统一思想的方式与秦始皇有何不同。二者相比哪个更好? 意图:意图:比较秦始皇和汉武帝的不同做法,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更加准确 地认识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师:师:在统一思想上,秦始皇实行焚书坑儒,实际就是暴力打压,或者说是 堵的方式;而汉武帝则采用的是兴办太学,发展儒学教育、重用儒家人才,实 际上是引导的方式。无疑,汉武帝的方式更好,达到了自己统一思想的目的, 同时也减轻了对文化的摧残和破坏。 师:师:汉武帝在统一思想后,又是如何解决政治上的王国问题的,先让我们 来看王国问题的由来。 (意图:意图:过渡) 师:师:在秦末农民战争中,刘邦为了击败项羽,分封了七个异姓王、其中的 典型代表就是功臣韩信被封为楚王。在汉朝建国之初,这七个异姓诸侯王的封 地几乎接近汉朝疆域的一半,他们自恃开国功臣,又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