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升余弦滚降系统设计

上传人:jiups****uk12 文档编号:39234254 上传时间:2018-05-1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1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实验升余弦滚降系统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实验升余弦滚降系统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实验升余弦滚降系统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实验升余弦滚降系统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实验升余弦滚降系统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实验升余弦滚降系统设计(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实验实验 升余弦升余弦滚滚降系降系统设计统设计一、实验目的一、实验目的1掌握升余弦滚降系统工作原理;2掌握模升余弦滚降系统的 Matlab 建模方法;3掌握模升余弦滚降系统的 Matlab 仿真方法。二、实验仪器二、实验仪器 1PC 机一台2Matlab 软件一套三、实验原理三、实验原理升余弦函数,对应的频谱为TtTTTsttttgsss22 241)cos()sin()( TTTTTTTsssssssffffTsfG222221|01|1)1|(|cos(1 (21|0)( 四:实验结果四:实验结果五、实验总结五、实验总结当=1 时候,眼图睁开最大,峰值失真最小。但由图可见它的主瓣最宽,频带

2、利用率 最低, 这是它所付出的代价。 当=0.05 时候,频带利用率高,但眼图最不明显,码间干扰最大,同时对抽样时间定 时要求特别严格,这使得他在物理上比较难实现。 当=0.5 时候,虽然两个性能都不是最优,但综合两因素,它还是不错,因此实际中, 常采用此系统。 为此,后面的实验考虑到直观性,没有考虑带宽限制,均取1。六、代码设计六、代码设计考虑到的变化,本实验对应产生一个 mN 的矩阵保存所有对应码元信号,同时 使用了矩阵参数的 fft 函数,由于它是安列分别进行变化的,故用列保存对应一个 的码元的。tic %开始计时 global dt t df N close all N=215; %采

3、样点数 L=32; %每码元的采样点数 M=N/L; %码元数 Rb=2; %码速率是 2Mb/s W=Rb/2; Ts=1/Rb; %码元间隔 dt=Ts/L; %时域采样间隔 df=1/(N*dt); %频域采样间隔 T=N*dt; %截短时间 Bs=N*df/2; %系统带宽 Na=4; %示波器扫描宽度为 4 个码元 Again=10; alpha=0.05,0.5,1; %alpha 变化参数,可方便修改:) Nalpha=length(alpha); t=-T/2+dt/2:dt:T/2; %时域横坐标 f=-Bs+df/2:df:Bs; %频域横坐标 tempalpha=ones

4、(Nalpha,1); %tempalpha1,1,1,所以 tempalpha*t 为 3*1 向量与 1*N 向 量3N 向量, g1=sin(tempalpha*pi*t/Ts)./(tempalpha*pi*t/Ts);% g2=cos(alpha*pi*t/Ts)./(1-(2*alpha*t/Ts).2); g= g1.*g2 ; %升余弦脉冲波形 g=g; %用 N*3 矩阵按列保存一种 alpha 对应的 g G= fft(g) ; %fft(3*N 矩阵)将按列进行 fft 变换 G=G(N/2+1:N,:);G(1:N/2,:)*dt; SumP=zeros(length(

5、f),Nalpha)+eps; for jj=1:Again %产生冲击序列 a=sign(randn(M,Nalpha)+1; %值 0,2 imp=zeros(N,Nalpha); %生冲激序列 figure(3) for indexalpha=1:Nalpha imp(L/2:L:N,indexalpha)=a(:,indexalpha)/dt; subplot(Nalpha,1,indexalpha); title(alpha=,num2str(alpha(indexalpha),时的眼图); hold on end %得到接收端输出信号,同时观察眼图%由于 imp 是 N*3 的数组

6、,故不能直接调用 t2fH=fft(imp); H=H(N/2+1:N,:);H(1:N/2,:)*dt; S= H.*G ; %升余弦信号的傅氏变换SumP=SumP+S.*conj(S)/T;S=S(N/2+1:N,:);S(1:N/2,:);s=real(ifft(S)/dt); %得到接收端输出信号 tt=0:dt:Na*L*dt;if jj=1 %为加快运行速度,只观察一次眼图figure(3)for jj=1:Na*L:N-Na*Lfor indexalpha=1:Nalphasubplot(Nalpha,1,indexalpha); plot(tt,s(jj:jj+Na*L,in

7、dexalpha);hold onendend end end P=SumP/Again; for ii=1:Nalpha %画不同 alpha 时的时域 g(t)与频域 G(f) figure(1); subplot(3,2,2*ii-1) plot(t/Ts,g(:,ii); %用 Ts 对时间归一化 axis(-5,5,-0.5,1.2); %截取归一化时间轴 title(alpha=,num2str(alpha(ii), 时的 g(t)-t/Ts,fontsize,15); ylabel(g(t),fontsize,17) subplot(3,2,2*ii) plot(2*f/Rb,R

8、b*abs(G(:,ii);axis(-5,5,-0.5,1.2); ylabel(G(f),fontsize,17) title(alpha=,num2str(alpha(ii), 时的频普,fontsize,15); %画不同 alpha 时的功率普 figure(2); subplot(3,1,ii) plot(2*f/Rb,30+10*log10(P(:,ii)*2*W); axis(-5,5,-50,100); ylabel(P(f),fontsize,17) title(alpha=,num2str(alpha(ii), 时的功率普,fontsize,15); end usetime= to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