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意核心考点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39233073 上传时间:2018-05-13 格式:DOC 页数:54 大小:1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意核心考点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马克思主意核心考点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马克思主意核心考点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马克思主意核心考点_第4页
第4页 / 共54页
马克思主意核心考点_第5页
第5页 / 共5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意核心考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意核心考点(5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核心考点 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一)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 的理论体系 (1)一切哲学都不能调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基本派别,这是哲学的 党性 (2)唯物主义主张物质第一、精神第二,按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说明世界, 不附加外来成分。 (3)唯心主义主张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 (把握唯心主义的两个基本 形态) 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感觉、观念作为唯一真实的存在和世界的本原; (唐刘禹锡唯物) 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脱离个人的精神变为独立的存在,作为世界本 原和万物创造者。 (4)唯心主义产生的根源:(感觉是屏障,不可知论) (马克思和旧唯物最 主要区别:唯物史观) 阶级

2、根源:在阶级社会,唯心主义哲学受到反动没落的社会阶级的拥 护和利用,所以得到保存和留传。根源不能说主观和客观相背离,因 为它是认识错误的原因,可以是教条主义经验主义的错误 社会根源:社会分工、脑体劳动分离,为片面夸大精神意识的作用 提供了条件。 认识论根源:在认识过程中,将认识的某一特征、方面、部分加以夸 大。将认识过程中的感性阶段夸大、绝对化,导致主观唯心主义。将 认识过程中的理性阶段夸大、绝对化,导致客观唯心主义 (5)旧唯物主义的缺陷: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没有确立科学 的实践观(重点把握) (6)马克思主义的特点:(马克思最伟大的贡献:创立唯物史观;) (旧 唯物半截子是因为自

3、然观唯物,历史观唯心;)阶级性-公开申明 为谁服务;(一切辩证法都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发展变化的。没 有认为世界统一) 实践性-强调理论对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反过来又指导实践。 (解 决问题的出发点-实践) 革命性与科学性的统一,革命性建立在科学性基础之上,即正确认识 事物的基础之上。 (7)马哲与具体科学的关系:一般与个别;抽象与具体;指导与被指导; 普遍与特殊。 2,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一) 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从中找出其固有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 的向导。 解放思想: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破除不符合实际的旧观念,研究新情 况,解决新问题,使主观与客观相符合 与时俱进:马克

4、思主义理论及其指导下的实践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 性、富于创造性。 解放思想是前提,实事求是是核心,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是目的,三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作用(多选把握) (一) 揭示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为我们理解社会提供思想武器。唯心 不是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 为我们认识社会提供了辩证法原则,我们要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认识社 会。 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提高人们对社会发展、社会管理规律的认识和运用能力。 4,科学主义,人本主义(一) 科学主义否定哲学世界观功能,推崇科学知识,放弃世界观的研究。 人本主义反对科学和理性,强调人的存在的本体论

5、(不是以人为本) ,具 有非理性主义的特点。 5,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二)庸俗唯物主义的错误是抹杀了意识 的主观特征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定义 的意义:三个划清界限-同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同不可知论、同旧唯物 主义。 (正确理解物质范畴要把握自然物质的多样性,客观实在性。 ) 客观实在是物质的共同的一般本质,它通过运动表现出来。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运动和物质不可分离,设想没有运 动的物质是机械唯物论;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是唯心论。运动和静止都 是物质的固有属性,运动绝对,静止相对,他们相互包含。 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相对静止使事物呈现多

6、样性,是区分事物基础, 衡量事物运动尺度。 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形式:生产、处理和变革 社会关系和科学实验。 实践有三个基本特征:客观现实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实践目 的、手段、结果的反馈调节。 主体是指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是主体活动对象的总和。 实践活动就是以主体、中介和客体为基本骨架的动态系统,通过实践活 动使客体主体化,使主体客体化。 6,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及其与人的实践活动的关系(二) 主观世界:人的意识、观念世界,是人的头脑反映和把握物质世界的精 神活动、心理活动的总和;(存在主义所谓的存在是指“个人的存在” ) , (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实质是

7、主体和客体之间的限定和超越的关系) 客观世界:物质的,可以感知的世界,人的意识之外的一切物质运动的 总和,包括自然存在和社会存在。 (主体和客体的关系:目的和手段;创 造者和被创造者;能动者和被动者) 自在世界(天然自然),是人类世界产生前的先在世界,是尚未被人化的 自然界; 人类世界(属人世界),是在人类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人化自然”和人类 社会的统一体。 7,意识的产生、本质及其能动作用(二) (1)从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高度发展的产物,既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 产物,又是社会的直接产物。不能说意识创造物质,可以说意识可以转化为物质。 (2)从意识的本质看,意识是物质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对客

8、观事物的 主观映像。 (3)从意识的作用看,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计划性,主观创造性, 生理机能调控。 (4)本质:意识是人脑对物质的反映,意识在形式上是主观的,在内容上 是客观的,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不能说意识是物质的东西,只 能说意识依赖于物质,没有独立存在的意识和精神。 ) (5)意识发挥的条件:遵循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必须把正确的思想 付诸实践;借助一定的物质条件和手段。 (对实践结果进行评价有: 对实践效能、实践效率和实践效果的评价。 ) 8,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二) 世界是统一的,即世界的本原是一个;反对一元论反对二元论。 世界的统一性在于

9、它的物质性,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坚持唯物主义反对 唯心主义 物质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是在客观实在基础上的统一。坚持 辨证唯物反旧唯物 9,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三) (1)联系是指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以及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 相互制约。是客观的普遍的。坚持用联系的观点,反对孤立片面的观 点 (2)系统就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组成的具有稳定结构和特 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3)系统的主要特征: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开放性。最主要特征: 整体性。 (4)科学的任务:揭示事物联系,科学的突破往往表现在把看来没有联系 的事物联系起来。 (5)整体由部分构成,但不等于部分

10、之和部分离不开整体,否则将失 去原有的性质和功能;整体决定部分,部分影响整体;整体和部 分字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10,发展的永恒性和普遍性。发展的实质。唯物辩证法过程论的内容和意 义(三) (1)运动是指宇宙间所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2)发展是具有前进性质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 灭亡。新陈代谢 (3)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发展的本质:新生旧灭):新事物代表事 物发展的基本趋势新事物取代旧事物是辨证的否定过程在社会 领域,新生事物符合人民大众的根本利益。 (4)过程指一切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转化为其他事物的历史,都有它 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世界总过

11、程的主导方向 是前进。存在即过程,产生出来的东西都要灭亡 11,规律(三) 规律是事物内部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本质的、必然的、稳 定的、客观的联系。12,本质和现象(三) (1)本质: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根本性质。 (2)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有真象和假象之分。假象也表现 本质,它从反面表现事物本质 (3)本质和现象的辨证关系:现象为感官直接感知,本质为抽象思维把 握;现象是个别,本质是一般;现象多变易逝,本质相对稳定; 任何事物都是现象和本质的统一体;我们能够通过现象认识事物 的本质,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 13,必然性和偶然性(正确分析可能性) (三) 必然性:事物联系和发展

12、过程中一定要发生,确定不移的趋势。偶然包 含、表现必然,是必然的补充 偶然性:可以出现,可以不出现,可以这样出现,可以那样出现的不确 定趋势。必然制约偶然 必然性产生于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偶然性 背后隐藏着必然性。 14,原因和结果(三) 原因:引起某种现象的现象。结果:被某种现象引起的现象。 因果联系是有时间顺序的联系,总是原因在前结果在后,但并不是任何 前后相继的现象都存在着因果联系(原因和结果的界限是确定的) 15,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三) (1)概念:(质是起点前提) 质是一事物成为它自身并区别于他事物的规定性,质和事物的存在 是直接同一的。 量是事物存

13、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以及它的构成成分在空间的 排列组合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量和事物的存在不是直接同一的。 认识量是认识事物的深化和精确化。 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范围、幅度和限度。认识度要掌握适度 原则。 (2)量变和质变既相区别,又相联系。 其区别的标志是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把同质的事物区别开来的 依据是事物的属性和量 其联系是相互转化和相互渗透:量变向质变转化,量变是质变的必要 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向量变转化,质变体现和巩固量 变的成果,并为新的量变开拓道路。量变中渗透质变,即在总的量变 过程中包含部分质变;质变中渗透量变,即在质变中包含新质在量上 的扩张。事物

14、的发展就是由量变到质变,由部分质变到根本质变,在 新质的基础上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相互交替,以至无穷。 (背熟) 16,事物发展中的肯定和否定及其辩证关系。辩证的否定观及其方法论意 义。 (三) 肯定是事物中保持其存在的因素。否定是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因素。 辩证的否定:事物内在矛盾引起的自我否定,包含肯定的否定;既是发 展的环节,又是联系的环节。否定之否定规律是新生事物必然要战胜旧 事物的哲学依据(背熟)17,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三)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这是因为:对立统一规律揭 示了事物联系的实质内容和发展的内在动力;它是贯穿于唯物辩证

15、法其 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矛盾分析方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 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之间相互分离、相互排斥的性质和趋势,其形式多 种多样。斗争性绝对。 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和趋势。同一性是 相对的 斗争性和同一性是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的: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 在,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斗争 性寓于同一性之中。矛盾斗争性和同一性相互联结的原理,要求我们在 分析和解决矛盾时,必须从对立中把握同一从同一中把握对立。 18,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07 年新改) (背熟) (三) (1)同一性的作用是: 矛盾的一方可以利用另一方的

16、发展使自己获得发展; 矛盾双方可以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提供矛盾双方 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条件 矛盾双方向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而得到发展。规定事物向自己对立面 转化的基本趋势 (2)斗争性的作用是: 斗争推动矛盾双方力量对比发生变化,造成事物的量变; 斗争促使矛盾双方地位或性质转化,实现事物的质变。 (3)矛盾推动事物的发展,说明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在事物外部,而在 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变化的根据; 外因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的原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 作用。 19,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三) (1)矛盾的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 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 义的活的灵魂。 ) (2)矛盾的特殊性:具体事物在其运动中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 有其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