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特殊需要学生的融合教育——特殊需要学生 盛永进教授(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 一、特殊需要学生的概念 谁是特殊需要学生? 一切身体的、智力的、社会的、情感的、语言的或其它的任何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和青 年,这就包括残疾儿童和天才儿童、流浪儿童和童工、偏远地区或游牧人口的儿童、语言 或种族或文化方面属少数民族的儿童,以及来自其它不利处境或边际区域或群体的儿童—— 联合国家教科文组织.特殊需要教育行动纲领 相关概念—特殊需要:特殊需要即特殊的教育需要,是学生基于个体的差异性,对特殊的 教育条件的支持性需要 【特殊教育条件支持需要】 (如:双语或加强普通话) 个别差异一定引发特殊教育需要吗?(不一定) 个体之间有高瘦胖矮是否为个体差异,是否引发特殊教育需要?(不) 视力有 1.2 与 1.5 之差是否为个体差异,是否引发特殊教育需要?(不) 特殊教育需要的条件性:个体差异具有教育意义;个体差异达到一定的度 小结:特殊需要学生又称特殊教育需要学生,是基于个体的差异性,在学习上需要特殊教 育条件支持的学生 二、特殊需要学生的分类 广义:一切由个体身心特征(超常学生和障碍学生:(残疾学生和问题学生) )和社会文化 背景差异(处境不利:语言差异和地域等)引起的特殊教育需要学生。
狭义:个体身心条特征差异引起的特殊教育需要学生 (关注的是障碍学生) 术语说明:障碍——残疾 “残疾”与“障碍”两个概念在中文表达中经常替代互用,实际上有区别我们这里不做 严格区别考虑到障碍一词在感情色彩上更具中性的,教育领域一般用“障碍” 障碍学生的分类:不同的国家、地区有着不同的划分 障碍学生的分类—中国大陆:视力残疾、听力残疾、智力残疾、肢体残疾、言语残疾、精 神残疾、多重残疾 (7 种)种) 障碍学生的分类—中国台湾:台湾地区在“特殊教育法”中规定:特殊教育对象包括身心 障碍和资赋优异(即超常或天才)等两类人群,其中身心障碍包括:智能障碍、视觉障碍、 听觉障碍、语言障碍、肢体障碍、身体病弱、严重情绪障碍、学习障碍、多重障碍、自闭 症、发展迟缓以及其他显著障碍等 12 类 障碍学生的分类—美国:美国 2004 年《残疾人教育促进法案》 (Individual with Disabilities Education Improvement Act of 2004,简称 IDEA 2004)把特殊需要学生分为 13 类,并对每一 类都作了定义(1、学习障碍 2、言语或语言障碍 3、智力障碍 4、情绪障碍 5、多重障碍 6、听觉障碍 7、肢体运动障碍 8、其他健康障碍 9、视觉障碍(包括全盲)10、自闭症 11、聋——盲 12、外伤性脑损伤 13、发展迟缓) ,国际上大多数国家引用“IDEA”的界定。
本课程特殊需要学生——主要指 有障碍学生,重点介绍 10 类:视觉障碍学生、听觉障碍 学生、智力障碍学生、孤独症学生、学习障碍学生、注意或多动症学生、情绪行为障碍学 生、 沟通障碍学生、肢体障碍学生、多重障碍学生 小结:特殊需要学生有广义与侠义之分,不同的国家与地区有不同的分类,本课将讨论 10 类常见的障碍学生 三、特殊需要学生的鉴定21.概念 鉴定是指根据一定的原则,通过检查、测评或其他方式把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鉴别诊断 出来的过程 2.原则:公正性,科学性,全面性 3.过程: 小结:特殊需要学生的鉴定是一项严谨的工作,应采取严肃的态度、科学的方法和恰当的 工具 普校教师的任务(配合)(配合):平时在教育教学中,注意观察或发现班级学生中有异常或疑似 特殊需要的学生要进行初步的筛查了解,向学校和家长反映情况,为干预、诊断和评估提 供信息,提出相应的教育建议 (筛查、干预、诊断筛查、干预、诊断) 四、特殊需要学生的发展 (一)障碍学生的非典型发展 非典型发展:又称异常发展,是指个体在发展的阶段、速率以及身心某些方面并不按照大多 数学生所遵循的发展模式不断地生长和变化,而是超出了正常发应有的区间范围,呈现出 一种“异常”特征。
(低于 70 为智力障碍学生,大于 130 为超常学生) 案例:重度智障碍儿童:10 岁还不能进行 20 以内的加减运算;超常儿童:3 岁会心算 1 亿 减 1 等于几的算题,4 岁会进行加减乘除的混合运算,5 岁半懂得“正负数” 、 “0”的概念, 以及负数的减法 (二)残疾对学生发展的影响 残疾影响学生发展的领域:身体发育,感觉运动,认知能力,语言沟通,行为交往,生活 自理三)残疾可致代偿功能强化 代偿是指当体内出现代谢、功能性障碍或组织结构受损时,机体通过相应器官、组织的代 谢改变、功能加强或结构形态变化来补偿的过程四)残疾引发特殊的教育需要 学习信息,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学习方式,学习环境 …… 小结:特殊需要学生融合教育的关键:提供支持服务,满足其特殊的教育需要! 平等、参与、融合、共享已经成为当代教育民主化的重要内容3特殊需要学生的融合教育 ——融合教育 盛永进教授(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 讨论三个问题:融合教育的概念;融合教育的演进;融合教育的实施 1、融合教育的概念 “隔离教育”是与“融合教育”相背离的一个概念 教育隔离:不同教育体制之间隔离;(如:普通教育、特殊教育) 同一教育体制内的隔离(如:种族、身份、性别、贫富、地域……) ; 融合教育:同一体制内接纳,所有学生的教育。
融合教育又称全纳教育,是 20 世纪 90 年代兴起的国际教育思潮,强调普通学校接纳所有 学生共同参与学习,反对教育体制隔离造成的歧视和排斥,主张通过适应不同差异的教育 措施,满足所有儿童的教育需要,促进学生的发展 本课融合教育主要指——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的融合 特殊教育:即对特殊需要学生的教育,是基于学习者个体差异的显著性,旨在满足其特殊 的教育需要,促进其身心充分发展的教育 我国特殊教育对象主要是:残疾学生的教育 特殊需要融合教育:10 类障碍学生的融合 为何要“融合教育”?起源对特殊教育隔离安置的反思【特殊教育(特殊学校)——隔离隔离: 标签化、排斥 、歧视 、低期望、不平等(弊端) ;融合教育:接纳、去标签、尊重、平等 】 2、融合教育的演进 特殊教育融合发展(三阶段):正常化---回归主流、一体化----全纳教育 特殊教育融合改革运动: 1.“正常化” (Normalization):二十世纪中期发端于北欧的一种文化思潮核心理念是帮 助所有人过上正常的生活,认为隔离的养护机构使许多残疾者终生远离“主流生活” ,因此 应让他们从被隔离的机构、学校回到社区,回归到正常的主流社会生活中来。
正常化思潮 直接导致来“非机构化运动2.“回归主流” (Mainstreaming):“回归主流”是 20 世纪中期后以美国为代表的北美国 家掀起的融合教育改革运动提倡把被隔离的特殊儿童安置到主流的普通学校进行教育,强 调以“最少受限制的环境”满足特殊儿童的教育需要,使之回归主流生活,从而拉开了特 殊教育融合实践的序幕3.“一体化” (Integration):一体化是 20 世纪中期受正常化思潮影响,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欧 国家兴起的将特殊学校与普通学校进行重组合并,从而使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和并为一轨,为 特殊儿童有更多的机会进入普通学校和主流社会的教育改革运动 4.全纳教育:全纳教育是 20 世纪 90 年代兴起的国际教育思潮,强调普通学校接纳所有学 生共同参与学习,反对教育中的歧视和排斥,主张通过适应不同差异的教育措施,满足所 有儿童的特殊教育需要,促进所有儿童应有的发展 全纳学校:全纳学校是指,学校应该接纳所有的儿童,而不考虑其身体的、智力的、社会 的、情感的、语言的或其他任何条件,从而建立一个没有排斥、歧视的融合学校 融合教育的理念:平等、参与、共享融合教育的理念:平等、参与、共享 融合教育现状:国际——发达国家 90%;中国——随班就读教育 3、融合教育的实施 如何开展融合教育?——中国的随班就读 主要讨论:随班就读的概况;随班就读的任务;随班就读的支持。
(1)随班就读概况 41、概念:随班就读是指特殊需要学生儿童在普通教育机构普通班中和普通学生普通教育机构普通班中和普通学生一起接受教 育的安置形式 (我国台湾早期期称之为“走读教育” ) 2、历程:、历程:1987——1993 民间探索阶段民间探索阶段————徐白仑先生发起“金钥匙计划” ;1994——2002 政府推广阶段政府推广阶段————原国家教委开展视力、智力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试验;2003—— 推进推进 发展阶段发展阶段————教育部进行“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实验” 3、现状:现状:随班就读成为重要的教育安置方式:特殊教育学校特殊教育学校 和普通学校普通学校(普通班随读和 特殊班) 4、问题:随班就读规模不大——国际差距;随班就读质量不高——随班就混 小结:随班就读是推进教育发展的一项教育政策;随班就读是特殊儿童主要教育安置方式 之一;随班就读是促进残疾儿童平等融入社会的重要手段 (2)随班就读的任务 1.传授相应的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时,强调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社会适应能力是指人适应自然和社会环境的能力,包括生活、学习、劳动、人际交往能力2.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时,注重潜在能力的开发。
3.培养良好的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科学的世界观基础时,渗透身残志坚的生命意识教育生命意识教育就是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提高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的教育活动3)随班就读的支持 有质量的随班就读——文化支持,家庭支持,物质支持,专业支持,行政支持 1、建立随班就读保障体系 【学校:教师、同伴、志愿者等 ;部门:教育、卫生、残联、 民政等 ;政府:政策法规、经费等 (额外津贴) 】 2、开展随班就读专业合作 【教育管理人员、普校任课教师、特殊教育教师(资源教师、 巡回指导教师) 、助理教师、康复治疗师(言语治疗师、心理治疗师、作业治疗师、物理治 疗师) 、学习伙伴、家长】 3、实施随班就读教育管理 【教育行政管理、资源中心、普通学校(普通班、资源教室) 、 学生】 资源中心:资源中心是为随班就读教育教学活动提供全面专业资源支持的中心机构这种 专业资源包括专业物质资源和专业人力资源 资源教室:资源教室是建立在随班就读的普通学校之中为特殊儿童随班就读提供有效支持 与服务的专门场所,相当于就读学校的资源中心 巡回指导:巡回指导是指资源中心通过派出专业人员,定期或不定期深入到普通学校为特 殊儿童随班就读提供指导、咨询与帮助的重要支持方式。
关键:树立融合的理念 人文关怀,拒绝排斥,反对歧视,接纳、参与、共享5融合教育课程的设计与调整 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筹) 李泽慧教授 一、融合教育的出发点一、融合教育的出发点 《世界全民教育宣言》:教育要满足每一个人基本学习需要 《特殊需要教育行动纲领》:“许多儿童都会在他们求学生涯的某个时期经历到学习困难 并由此产生特殊教育需要 ” 二、融合教育的原则二、融合教育的原则 倡导特殊学生应安置在普通教育环境的原则,普通教育学校有责任去除任何不利于特殊学 生参与学校或社会活动的障碍 融合教育的关键词:进入(特殊学生能进入普通教育环境,享有平等受教育的机会)融合教育的关键词:进入(特殊学生能进入普通教育环境,享有平等受教育的机会) 、参与、参与 (特殊学生能参与普通班现场活动,并产生良性互动)(特殊学生能参与普通班现场活动,并产生良性互动) 、进步(特殊学生在参与普通班现场、进步(特殊学生在参与普通班现场 各项活动的过程中,达到进步的目的)各项活动的过程中,达到进步的目的) (1)为了让有特殊需要的学生在普通教育环境中取得进步,我们必须设计和调整课程,以满 足其特殊需要 (2)目前,对我国特殊需要儿童进行融合教育的主要形式,是随班就读。
以下主要讨论随班就读的课程设计与调整以下主要讨论随班就读的课程设计与调整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