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接收信号强度的垂直切换的研究_毕业设计论文 南京邮电大学通达学院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39227117 上传时间:2018-05-13 格式:DOC 页数:41 大小:222.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于接收信号强度的垂直切换的研究_毕业设计论文 南京邮电大学通达学院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基于接收信号强度的垂直切换的研究_毕业设计论文 南京邮电大学通达学院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基于接收信号强度的垂直切换的研究_毕业设计论文 南京邮电大学通达学院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基于接收信号强度的垂直切换的研究_毕业设计论文 南京邮电大学通达学院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基于接收信号强度的垂直切换的研究_毕业设计论文 南京邮电大学通达学院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基于接收信号强度的垂直切换的研究_毕业设计论文 南京邮电大学通达学院》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于接收信号强度的垂直切换的研究_毕业设计论文 南京邮电大学通达学院(4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南京邮电大学通达学院 毕 业 设 计(论 文)题 目:基于接收信号强度的垂直切换的研究专 业: 网络工程日期: 2012 年 3 月 14 日至 2013 年 6 月 15 日毕业设计(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提交的毕业设计(论文) ,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毕业设计(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研究做出过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并表示了谢意。论文作者签名:日期: 年 月 日摘 要未来的通信网络是一个包含不同接入技术的异构网络,能提供多种接入方式、传输速率、覆盖范围,以及对多种

2、服务质量的支持能力等。作为异构网络移动性管理技术中重要组成部分的垂直切换技术,用于保证用户跨异构网络移动时的会话连续性,已经成为了异构网络中最具挑战性的关键技术之一。本文介绍了异构无线网络资源管理技术及其研究意义,对异构无线网络切换技术的理论和实现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为本设计确定了方向;重点介绍了异构无线网络垂直切换,研究分析垂直切换判决算法原理,并介绍几个经典的垂直切换判决算法;研究基于接收信号强度的垂直切换算法,参考相关文献,对后来的详细代码设计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并研究前人的基于 MATLAB 平台下的 MATLAB 代码,分别仿真出两个网络随时间变化的接收信号强度变化图和切换标志变化

3、图。关键字:异构网络;垂直切换;MATLAB;ABSTRACTFuture communication network is a heterogeneous contain different network access technologies that can provide a variety of access methods, transmission speed, coverage, and quality of service support for a variety of ability. As a heterogeneous network mobility manage

4、ment technology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vertical handover technique used to ensure that users across heterogeneous networks session continuity when moving, heterogeneous networks has become the most challenging one of the key technologies.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e heterogeneous wireless network re

5、source management technologies and their significance for heterogeneous wireless network switching technology the theory and implementation studies analyzed the current situation, is designed to determine the direction; focuses on the vertical handoff in heterogeneous wireless networks, research ana

6、lysis of vertical handover decision algorithm, and introduced several classical vertical handoff decision algorithm; study is based on the received signal strength of the vertical handover algorithm, refer to the relevant literature, and later played a detailed code design focused on the vital role,

7、 and based on previous research MATLAB platform MATLAB code, respectively, the two networks simulation time-varying changes in the received signal strength map and switch flag change map.Key words:heterogeneous networks;vertical handoff;MATLAB目 录第一章 绪论 .11.1 课题背景.1 1.1.1 异构网络融合发展.2 1.1.2 移动性管理技术.2 1

8、.1.3 异构网络切换技术.3 1.2 无线通信仿真建模 .3 1.3 异构网络切换技术研究现状 .4第二章 异构无线网络资源管理技术概述 .72.1 引言 .7 2.2 异构无线网络融合架构 .8 2.3 无线网络资源管理 .12 2.3.1 移动通信网络资源管理 .12 2.3.2 异构无线网络资源管理.14 2.4 垂直切换 .15 2.4.1 切换分类.15 2.4.2 切换阶段.17 2.4.3 切换算法.20第三章 垂直切换算法仿真设计 .223.1 系统仿真的目的和方法 .22 3.1.1 仿真目的.22 3.1.2 仿真工具.22 3.1.3 仿真方法.23 3.2 异构网络垂

9、直切换算法仿真设计 .24 3.3 LTE 和 WIMAX 垂直切换仿真结果和分析 .24第四章 总结 .31结束语 .32致 谢 .33参考文献 .34附录 .36南京邮电大学通达学院 2013 届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1 -第一章 绪论随着无线技术与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技术在全球范围内逐步开始商用,越来越多的研究学者和厂商开始认识到:未来的无线网络不可能像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研究之初人们所设想的那样;由某一种特别先进的无线技术所组成的统一技术、统一管理的网络,而只能是多种技术、多种网络互相融合所形成的具有多种接入方式、提供多种传输速率和多种服务质量要求的多种业务的异构网络

10、的联合体。比如:蜂窝系统覆盖范围广,可以保证用户与网络之间的不间断连接性,且在高速移动的情况下,也能保证稳定的服务质量。但是,数据传输速率相对比较低,某些服务量比较大的区域,可能由于网络的容量有限,无法保证比较好的服务质量;而 WLAN 系统的覆盖范围小,只存在于热点地区,但是数据传输速率高,可以实现宽带接入。从当前网络通信发展的趋势来看,具有不同特性的无线网络将长期共存,网络带宽的差异性也将持续或加大。为了充分利用不同网络技术的优点来满足移动用户对 QoS(Quality of Service,服务质量)的需求,很多学者提出了异构网络的融合方案,与此同时,3GPP(Third Generat

11、ion Patnership Project,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也制定 3G(Third eneration,第三代移动通信)/UMTS(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通用移动通信系统)一WLAN(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无线局域网)融合计划书,并提供了一个有弹性的双网融合方案。不同无线网络的融合作为未来无线通信系统的发展趋势得到了众多关注和研究,以解决多种接入技术共存的背景下,如何能更好地为用户提供无缝的、有差别的服务,同时提高日益紧张的无线资源的利用率问题。1.1 课题背景 为了满足用户的移动性需求,向用户提供跨异构网络的无缝业务,支持用户跨异构网络的无缝漫游和切换,支持异构的移动性管理技术成为未来基于全架构的异构网络融合中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在技术演进的过程中,未来的移动性管理技术所涉及的研究背景扩展至包括各种无线接入技术在内的泛在、异构网络环境。这些研究背景的变迁也给移动性管理技术带来了全新的挑战。首先,传统的移动性仅限于同一个终端在物理移动过程中的终端移动性(如2G(Second Generation,第二代移动通信)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