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与教育信息能力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39215577 上传时间:2018-05-13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信息化与教育信息能力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教育信息化与教育信息能力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教育信息化与教育信息能力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教育信息化与教育信息能力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教育信息化与教育信息能力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育信息化与教育信息能力》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信息化与教育信息能力(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范文最新推荐范文最新推荐-最新精品为你奉上-欢迎下载阅读- 1 / 10教育信息化与教育信息能力教育信息化与教育信息能力教育信息化与教育信息能力湖北省武汉市华中师范大学 傅德荣一、信息社会与教育、教育信息化信息社会是一种以信息作为社会中一种基本要素,并且信息在社会的发展中占有主体地位的社会。社会的信息化是指在社会的各个方面广泛使用信息技术的活动总称。在信息社会的发展过程中,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广泛展开,人们对教育的许多认识、观念和方法都产生了深刻的变化。信息技术的广泛使用,学生可以通过电视、光盘、网络等多种媒体形式进行学习,教师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进行学习的唯一途径。在很多情况下,学生可能获取的

2、知识比教师获取的知识更为广泛。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对什么是教师、什么是教学、什么是学校等问题,有了新的认识与新的理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人们不再是仅仅通过教材。教科书进行学习,还可通过 CAI 课件、通过各种教学媒体、教学资源库进行学习。教材、教科书应是一种立体化的教学资源。基于媒体的学习,在人们的学习中将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人们的学习形式不再仅仅是“教师讲、学生听”这样的接受学习,人们可基于一定的学习情境自主地实现发现学习、问题解决学习以及体验学习等。人们的人才观、教育观也产生了相应的变革。人们对人才的认识正从知识存储、检-范文最新推荐范文最新推荐-最新精品为你奉上-欢

3、迎下载阅读- 2 / 10索式的人才观向着创新、实践型的人才观发生变化;人们对教育的认识正从学校教育向着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发生变化。信息社会的高度发展,为教育的发展与变革提供了新的条件。教育信息化是实现这种变革的重要内容,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点。教育信息化包含 3 方面的内容:(1)教育环境的信息化;(2)教师与学生的信息化;(3)教育过程的信息化。1二、面向信息化的两个教育课题信息社会的高度发展,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展开,给教育提出了两个十分重要的课题。1基于信息技术的教育教育是对人们学习的支援,是为促进人们学习所创造的一系列学习状态。这一系列的学习状态是通过教育媒体具体化的。这是对教育媒体的另一

4、种诠释。教育媒体是教育信息的载体。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许多新的媒体技术,这些新的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为教学信息的呈现、传递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手段,它是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重要内容。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不仅仅是用于完善信息的呈现、传递,它还为教学过程的分析、教学环境的设置以及教学过程的控制等提供了许多便利条件,它使人们在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形态的选择上有了更多的自由,它为教育效果的提高,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更多的途径。在教学中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如何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与学、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当前教育改革中的一项重要课题。-范文最新推荐范文最新推荐-最新精

5、品为你奉上-欢迎下载阅读- 3 / 10基于信息技术的教育是当前教育信息化中的一项重要课题。2信息技术教育在学校中进行信息技术教育是教育信息化的需要,是学校教育改革的需要,也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为了将信息技术用于教学,理解信息技术与其他各学科教学的整合,需要教师。学生具备一定的信息能力,具备一定的以信息技术解决教育问题的能力。为此,如何培养教师、学生的这种能力,如何在学校中广泛地进行信息技术教育是教育中的一项重要课题。不仅如此,生活在信息社会中的每一位信息人,为了适应信息社会及其发展,为了在信息社会便好地生活、工作、学习,必须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和一定的信息能力。信息技术的学习和掌握是进入信息

6、社会的通行证。在学校中进行信息技术教育是教育面向信息社会,为信息社会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在学校中广泛地进行信息技术教育对提高全民的信息素养,对提高国家在全球的竞争力、对实现国家信息化也是十分重要的。没有学校的信息技术教育,社会的信息化、国家的信息化是不可能实现的。基于信息社会的发展,基于教育信息化、教育改革的需要,教育部于 2002 年 3 月提出了“教育部关于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意见” (下称“意见” ) 。 “意见”指出, “十五”期间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发展目标是:(1)加快以各级各类师范院校为主体的教师教育机构信息基础设施和资源建设,逐步构建全国教师教育信息化网络教育体系。-范文最

7、新推荐范文最新推荐-最新精品为你奉上-欢迎下载阅读- 4 / 10(2)全面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在教师教育中的普及和应用,显著提高中小学教师的信息素养,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3)积极促进教师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管理体制和办学方式的改革创新,探索并初步构建信息环境下教师教育的有效模式。“意见”要求“通过各种方式对全体中小学教师进行现代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培训。要特别加强对骨干教师的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的培训” 。 “意见”还要求“5 年内,各级各类师范院校的中青年教师,要接受不同程度的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的相关培训,学会利用教学软件和通过网络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和教学研究” 。教育部的意见

8、为学校中的信息技术教育与信息技术教育应用这两大课题的研究、解决以及学校的教育信息化,指出了明确的方向和具体的方法。我们应努力落实教育部“意见”的精神和要求,在学校教师中广泛地开展信息技术和基于信息技术的教育技术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和教育信息能力,努力促进学校教育信息化与教师教育信息化。三、教育信息能力在学校中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的培训,其目的是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提高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解决教学问题的能力,即提高教师的教育信息能力。所谓教育信息能力是指,对于指定的教育课题,能选择适合的信息手段,自主地收集、判断、呈现、处理、创造、传递相关的信息,实现教育课题有效解决的能力。-范文最新

9、推荐范文最新推荐-最新精品为你奉上-欢迎下载阅读- 5 / 10这里的教育课题是指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实践和研究中所面临并且需要很好解决的各种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一定的认知策略和解题过程。教育课题具有较为广泛的范围。对一般的教师而言,如何进行一节课的教学设计、如何分析教材、如何分析学生的学习特征、如何展开教学等,都是经常面临的教育课题。以教学设计为例。假设给定的课题是对“牛顿第一定律”这个知识点进行教学设计,那么设计者应能根据问题的特点、问题解决的需要,选择适当的信息手段,收集相关的信息,并将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处理,从而确定教学的内容、结构和教学过程。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从收集信息

10、到创造、产生新的信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的基础上,设计者应能进一步决定如何将这些内容和过程以何种形式传递、呈现给学生,从而实现学生的有效学习,最终实现该教育课题的解决。又如教学软件的设计。首先应该明确要解决的问题和设计的目标,即明确需要开发什么样的教学软件。在此基础上以一定的信息手段,收集相关的资料,并对之进行分析。处理,从而确定教学软件中的信息内容。信息的呈现方法和呈现过程。在进行信息呈现设计时,还应在充分考虑信息存储、信息传递特点的基础上进行设计,这样才能达到教学软件的系统设计。在以信息技术解决教育课题时,首先应具有很强的信息意识。应认识到教育系统是一种信息系统,教育过程是一种信息过程,应能

11、对教育系统中的各种信息进行分析,并在信息分析的基础上决定解决问题的手段和方法。教育是一种系统,在解决教育课题时,应-范文最新推荐范文最新推荐-最新精品为你奉上-欢迎下载阅读- 6 / 10努力应用系统科学的思想和方法。系统科学的思想和方法对教育课题的解决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学设计、教学软件的开发都是以系统方法实现相关教学课题解决的具体实例。在以信息技术解决教育课题时,信息处理在各种信息技术的应用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教育信息能力中,教育信息处理能力是十分重要的。信息处理的思维过程包括 3 种不同的阶段。它们是:(1)对于给定的目的、课题,收集相关的原始数据,并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加工,以一种

12、易于理解、便于把握的信息形式呈现,并说明这种信息形式的意义。(2)将经过分析、加工的信息置入新的环境、平台中,产生新的设想、创造出新的信息。 (3)对新的设想、新的信息进行分析、判断和验证。教育信息处理对教育信息的分析、评价、创造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它对教育过程的控制、完善也是十分重要的。在以信息技术解决教育课题的过程中,应十分重视教育信息处理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四、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发展,教师信息素养、教育信息能力的不断提高,必将促使教师教学行为产生重大的变化。这种行为的变化是教育信息化的结果,也是教师教育信息能力提高的结果。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决定教师教学行为的教学策略(含教师的教材观、学生观、教学观)的变化、教学决策方式的变化以及对教师和教师工作的重新认识等方面。1教材观的变化-范文最新推荐范文最新推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