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二)考试说明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3921035 上传时间:2017-08-13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5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语文(二)考试说明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大学语文(二)考试说明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大学语文(二)考试说明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大学语文(二)考试说明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大学语文(二)考试说明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学语文(二)考试说明》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语文(二)考试说明(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大学语文(二)考试说明大学语文是广播电视大学非中文专业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根据中央广播电视在专科层次的培养目标,本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阅读和表达(书面、口头)能力,增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和文化素养。因此,对教材所选的文章,要熟读,并要有选择地背诵;加强写作训练。在注重把握文章体式、内容、结构的同时,应特别注重思维方式的训练,注重语言表达的精确性、分寸感和得体的程度。教材为大学语文和大学语文学习指导书 (两书均由张继缅、陈寿立主编,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出版) 。根据本门课程的特点,考试题定为词语解释、简析题、古文翻译、作文等。 大学语文是一门学年课。本学期讲授第二部分,即包括 31 课-57 课

2、和三篇知识短文。下面按照单元顺序谈一谈复习意见。叙 述学习本单元,我们要通过阅读作者简介、写作背景、原文、注释及提示,了解所选作家、作品的时代背景,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明确文章的文体特点和艺术特色。背诵几篇短文或一些精彩的段落,以深入领会文章思路,并积累词汇。掌握文章中出现的一般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语法知识。参看知识单元,完成文后的思考练习。通过写作训练,掌握叙述的基本表达方式。能够比较熟练地写出写人、记事的文章。第三十一课 陈情表本文选自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编的文选 ,世称昭明文选 。 文选是一部文学作品总集。选录自先秦至梁的诗文辞赋,不选经子,史书也只略选“综集辞采” , “错比文华”的论赞。

3、因而本文虽标明为“表”类文体,但其情感的表达,辞采的铺陈,却不能不让人感受到极强的文学作品感染力。 文章以“孝”字为本,以“情”字纬文。全文脉络贯通,情理相融。其情真来自“天然” ,其意切来自肺腑,感人至深。文章以情感人,以语动人,本文重在写“情” ,其语言也因情而生采:一是语言有整齐之美;二是语言有抑扬之美;三是语言有参差之美;四是语言形象比喻之美。通过学习,掌握李密、 文选及表有关常识;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并能复述文章内容;掌握本文以“情”字经纬的作文手法;明确其“表” “情”的特点;能用现代汉语翻译全文。复习训练题:1.解释加点词的含义:2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寻蒙

4、国恩,除臣洗马。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煢煢孑立,形影相吊。2.陈情表写作上的主要特点是什么?提示略。3.将下列文字翻译为现代汉语: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叔伯,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童。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待汤药,未尝废离。 第三十二课 吊古战场文唐玄宗时,战乱频仍,人民受难,国无宁日。作者以大力铺排渲染之势,以沉重而感伤的笔墨,描绘出了古战场惨烈的氛围以及战争的酷烈景象。名为祭奠自秦汉以来阵亡的战士,实则是

5、在谴责唐朝统治者好战的政策,同时也表现了对战争的强烈反感和对将士悲惨境遇的深刻同情,表达了人民向往和平的情绪。本文笔调哀婉,铺排渲染,回环往复,感情真挚而强烈,语言平实,文风质朴。既描绘出古战场荒寂凄凉氛围,又渲染出战争的酷烈景象;既表达了对阵亡将士的痛惜之情,也抒发了停止战乱,希冀和平的善良愿望。其中,理性的思考,形象的笔触;援古证今,极尽联想的所表现出来的艺术特色,十分突出。 通过学习,掌握本文的时代背景及写作目的;能够复述全文内容;掌握本文的重点词语;掌握本文的主要写作手法;能够翻译全文。复习训练题:1.解释加点词的含义:浩浩乎平沙无垠,夐不见人。黯兮惨悴,风悲日曛。鸟飞不下,兽铤亡群。

6、寄身锋刃,腷臆谁诉?秦汉而还,中州耗斁。.鼓衰兮力尽。2.为什么说援古讽今是吊古战场文的一大特点?提示略。33.将下列文字翻译为现代汉语:苍苍蒸民,谁无父母?提携捧负,畏其不寿。谁无兄弟?如足如手。谁无夫妇,如宾如友?生也何恩?杀之何咎?其存其没,家莫闻知。人或有言,将信将疑。悁悁心目,寝寐见之。布奠倾觞,哭望天涯。天地为愁,草木凄悲。吊祭不至,精魂何依?必有凶年,人其流离。呜呼噫嘻!时耶命耶?从古如斯。为之奈何?守在四夷。第三十三课 始得西山宴游记作者被贬永州,投身大自然的怀抱,寻找思想寄托,扑捉了黄昏时分深山特有的转瞬即逝的动态之美,描绘出一幅情景交融、物我一体、天人合一的绝佳画卷,堪为“

7、文家绝境” 。文章特色颇多:苍凉的意境,含不尽之意于言外;善于扑捉转瞬即逝的动态美;“顶真”手法的巧用;情景交融,物我一体。通过学习,掌握柳宗元及有关常识;掌握本文意境描写;明确本文选材的特点;翻译全文。复习训练题:1.解释加点词的含义: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意有所极,梦亦同趣。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2.指出始得西山宴游记中的“顶真”句式并说明其作用。提示:所谓顶真,就是前句句尾之字,正是后句句首之字,此文中就出现了这种句式:“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前后首尾衔接,此中这坐、

8、醉、卧、梦、起、归,这几个前后相互承接的动作描写,将宴游者的精神状态做了生动而逼真的表诉,造成回环往复的表达效果。3.将下列文字翻译为现代汉语:自余为戮人,居是州,恒惴粟。其巢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第三十四课 祭欧阳文忠公祭欧阳文忠公王安石所著,为总结、评论、赞美欧阳修一生人品4功业立德、立功、立言的悼文。文章立意超卓,笔力雄健,涉及到与欧阳修有关的重大社会问题与历史人物。通过学习,掌握王安石及有关常

9、识;熟读全文,复述文章内容;分析此课层次结构;理解作者对欧阳修的景仰之情;掌握本文主要手法;翻译全文。复习训练题:1.解释加点词的含义:况乎天理之溟漠,又安可得而推。苟能如此足矣,而亦又何悲。其发於外者,烂如日星之光辉。故充于文章,见于议论。其出处进退,又庶乎英魂灵气,不随异物腐散。2.祭欧阳文忠公一文的文章特色是什么?(1) 相反相成,相应成趣,一反祭文常例,以不言悲始,却愈说愈悲,最后竟至悲不自胜。(2) 低回盘旋,环环紧扣,层层深入,卒章显志。(3) 波澜跌宕,气韵恢弘。3.作文怀念提示:必须写出人物的优秀品质。要求夹叙夹议。要言之有物,要具体,切忌泛泛而谈,空空而论。第三十五课 前赤壁

10、赋本文选自东坡全集 。苏轼一生屡遭贬谪,却从不以此为意,然胸怀放达。他思想极为复杂,他在儒学体系的基础上,又结合了佛、老诸家。他在文学创作上成就突出,诗与黄鲁直并称“苏黄” ,词与辛稼轩并称“苏辛” ,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 ,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对后世文学有很大影响。叙事纪游的散文在苏文中艺术成就最高。作者因“乌台诗案”入狱,虽免得死罪,却更遭贬谪。官职名为团练副使,实为流放,在监控中度日。其中的苦闷可想而知。这篇赋反映了苏轼被贬后的心境,有现实的抑郁苦闷,也有经历了大自然洗礼的超然,虽有消沉的情绪但主要是豁达与乐观。本文是他的一篇游记。清风朗月的秋光,如诗如画,即景生情,借景寓理,达到了诗

11、、画、理趣和谐的极致。:掌握相关的文学知识;熟读全文,认识作者写作本文的时代背景和主旨;掌握重要词语的解释;掌握本文主要的写作手法;能用现代汉语翻译5全文。复习训练题:1.解释加点词的含义:举酒属客。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虽一毫而莫取。肴核既尽。2.分析前赤壁赋前伏后应,寓理于境的特点。提示:(1)前伏后应。文章在拟客答发出议论之后又以客方的慨叹为驳斥的对象,正面回答了对人生的思考。先分说“水” “月”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 ,再说“风” 。进而应前文之“风” (“惟江上清风” ) “月” (“山间之明

12、月” ) 。又以“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进一步展开了胸襟。客之悲转而为乐,兴举而更酌。这就把作者假托客人的言谈与自己的认识统一了起来。(2)寓理于境。写江水不停地流逝,大江却依然;写月亮时圆时缺,却不曾有所增减;宇宙万物没有一瞬的停顿,始终在变化着。天地万物无穷无尽,大可不必羡慕那长江;天地万物各有其属,不是自己的,丝毫不能占取。大自然无尽的宝藏,只可共同享用。变与不变,的确是个哲学命题。作者矛盾的心境,得到了充分的展现。身处逆境,只有乐观以对,才是苏轼真正的人生态度。第三十六课 左忠毅公逸事左忠毅公逸事选自望溪集 ,是方苞散文的代表性作品。 “逸事”,同“佚事” 。一般指未经前史所载而

13、为后人所记之事。这里主要记叙的是左光斗以国事为重,舍生取义的两件事。以叙述典型事例突现人物的精神风貌和其高贵品格。当然也有其时代与阶级的局限。通过学习,掌握本文内容的深层含义,即语句中所反映出的社会现实;掌握取材、描写、情节的曲折及用语精当的特点;用心体会文章的画面感;能用现代汉语翻译全文。复习训练题:1.解释加点词的含义:6视学京畿。从数骑出微行。公瞿然注视;呈卷,即面署第一使史更敝衣草屦,背筐,手长镵。汝复轻身而昧大义。史噤不敢发声。2.左忠毅公逸事一文在选取和安排材料上有哪些特点?提示:左忠毅公逸事在选取材料上,紧紧围绕着左光斗与史可法师生间的交往,选取了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材料。这些材料虽

14、然是“逸事” ,但既典型又真实可信。全文紧扣住“忠毅”二字,并以时间顺序安排材料,不枝不蔓,叙事简洁。叙述中注意了人物的言行及心理特征的描写。3.将下面的文字翻译为现代汉语:及左公下厂狱,史朝夕狱门外。逆阉防伺甚严,虽家仆不得近。久之,闻左公被炮烙,旦夕且死。持五十金,涕泣谋于狱卒。卒感焉。一日,使史更敝衣草屦,背筐,手长馋,为除不洁者,引入,微指左公处。则席地倚墙而坐,面额焦烂不可,左膝以下,筋骨尽脱矣,史前跪,抱膝而呜咽。公辨其声而目不可开,乃奋臂以指拔眦,目光如炬,怒曰:“庸奴!此何地也?而汝来前!国家之事糜烂至此。老夫已矣,汝复轻身而昧大义,天下事谁可支柱者!不速去,无俟奸人构陷,吾今

15、即捕杀汝!”因摸地上刑械,作投击势。史噤不敢发声,趋而出。而后常涕述其事以语人,曰:“吾师肝肺,皆铁所铸造!”第三十七课 故都的秋故都的秋是一篇游记散文。选自郁达夫散文集闲书 。是一篇记游散文。文章不仅表现了作者对故都北平(北京)之秋的热爱,也表现出作者独特的审美情趣,并具体体现出郁达夫在描写景物和表达感情时“细、清、真”的特点。通过学习,掌握重点词语;熟读全文,认真体味作者对北国秋的向往与眷恋之情;掌握本文写作上的主要特色;学习游记的写作。复习训练题:1.故都的秋的作者如何具体地表现北国秋的“清”与“静”的?提示略。2.试分析故都的秋的作者是如何表现北国秋的“悲凉”的。提示:(1)作者从中外

16、文人对秋的“歌颂与悲啼”的比照中,抒发感慨。7他说:“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 ”敞开的议论归结为一句,那就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 ”充溢着浓重的文化意味。(2)巧用比喻于对比之中,以虚映实,强化了对北国故都之秋的赞美:“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这一组博喻,以南国之最比北国之最,而北国秋的甘醇、实在、丰美、博大与旷远尽在其中了。(3)直抒胸臆。如文中所说:“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比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 ”又于结尾时说“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这就直接表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