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解读教材的理性的元素分解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3920144 上传时间:2017-08-1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解读教材的理性的元素分解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教师解读教材的理性的元素分解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教师解读教材的理性的元素分解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教师解读教材的理性的元素分解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教师解读教材的理性的元素分解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教师解读教材的理性的元素分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解读教材的理性的元素分解(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教师解读教材的理性的元素分解新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部分,关于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章节中提出,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正确理解、把握教材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合理利用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和现代教育技术,努力探索网络环境下新的教学方式;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重视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启迪学生智慧,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而 2001 年版的课程标准关于这方面要求的表述则是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从“创造性地理解”到“正确理解”的遣词变化,悄然传递着教师“教什么”和“怎样教”等

2、课程实施理念的探寻和皈依,凝聚着十年课改的实践经验和价值认知。课改十年,我们教师依循课程理念,在创造性理解和使用教材,加强实施课程的研究和开发方面,做出了许多有益的尝试。但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出现太多解读文本时走极端的例子, “逐字逐句地过深分析和远离文本的过度发挥”为数不少。“枯燥”和“浮躁”的课堂背后,折射出教师在解读、选择、组织和重构教材内容方面,失却“正确理解和把握”的基石。由于我们现行的语文教材是文选式结构,多以文化或生活话题进行“主题组合” 。这种教材的编排,使得我们面对的每篇课文相对独立和完整。所以笔者仅从教材选文文本的角度,简单谈谈新修订的2课标建议从“创造性理

3、解”回归“正确理解”的必要性。一、 “正确理解”守住教学底线,规避教学的盲目性小学语文现阶段讨论热点是“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这样的话题再次被提及和关注,成为从理论研究到实践操作的焦点,有专家说这是语文学科自身的再次“觉醒” 。细细想来,这样回归教学原点的讨论,其实也挺让我们语文教师脸红的语文教师竟然浑噩到不知道语文教什么。即便如此,当回到我们的课堂教学实景中, “教教材”还是“用教材教”的问题,在实践上却依然模糊一片。这其实还是一个对课程、教材认识不到位,教学目标确立盲目的现实问题。我们看到太多这样的教学现象:田忌赛马课上,师生热议于上中下马的排列组合,把语文课上成数学课;把真理诞生于

4、一百个问号以后上成科学课或者思品课;更有许多课堂把文本读得泛化,讲到自然景物就是“美” ,讲到人际关系就是“爱” 。这些非语文和去语文化的课堂现象透视出语文教师对课程、教材缺乏正确认知,语文课滑到“教内容”上去了,教学关注点多停留在一个个单元主题,关注一篇篇具体的文本内容。这也正是我们教师错把教材内容当做课程内容,忽视了以教材为“例”的领会和训练。所以,正确理解和把握教材,领会编者意图,落实课程目标,才会最大限度地减少教师确立教学目标的盲目性,提升语文教学质量。二、 “正确理解”立足教材本身,减少教学的随意性“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的理念,在提倡多元解读、珍视个3性解读的课改背景下,本无可厚

5、非,但其前提应该是“正确理解和把握”教材。回顾日常教学,我们看到教师在理解教材文本、引领对话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主观随意性现象:有脱离学生实际的任意“拔高” ,将文本高高置于学生的认识之上,把文本解读搞得玄而又玄,让学生坠入云雾;有脱离文本实际架空分析;有追求新异的主观曲解等。也许正是因为教师理解和把握教材的随意性,导致课堂中呈现出学生背离文本主旨和主流价值观的解读,而教师却不置可否,甚至随意鼓励或赞同的现象。王崧舟老师说过这样一个典型的例子:教学三打白骨精 ,老师问学生,这个故事中你最佩服谁?多数孩子说佩服孙悟空,有一个孩子站起来说我佩服白骨精。白骨精足智多谋,屡败屡战,锲而不舍,有坚强的意

6、志。我也曾在观摩一位教师执教狐狸和乌鸦的课堂中,听到过学生喜欢狐狸的“聪明”这样有悖文本意图的“独特”感悟,而教师缺乏正确的教学引领。这不是所谓的创造性理解,而是对主流价值观的漠视和对教材文本的不尊重。所以,没有“正确理解”而一味追求新异,标榜“个性” ,其实是对创造性理解和使用教材的背叛。只有在“认真钻研教材,正确理解、把握教材内容”的基础上,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会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教学价值。三、 “正确理解教材”呼唤教师综合素养的提升4语文教材选文可以多元解读。同样的文本,不同的教师会选择不同的内容来实现课时目标。关键是教师知道要教什么、怎样教,知道为什么教这些内容。所以,

7、教师正确地理解教材的能力将直接影响到“教什么”的关键问题。没有这个基础,就不可能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如 人物描写一组中“临死前的严监生” ,这个片段描写的是严监生临死前大侄子、二侄子、奶妈、赵氏对他伸出“两个指头”意思的猜测以及严监生的反应。大侄子、二侄子是严监生的“诸亲六眷” ,首先想到的是与严监生密切相关的亲人、财产,用“问道”说明还不够肯定,毕竟不是严监生的子女,不十分了解也在情理之中。奶妈是“诸亲六眷”之外的人,她认为,在婚庆、丧葬等重大场合,舅爷应该到场,解决不了的问题由舅爷做主,用“插口道”说明奶妈基于表达自己的看法。赵氏作为严监生的继室,与他朝夕相处,当然对他十分了解,“走

8、上前去道” ,连续两个动作说明肯定知道是什么意思。 “问道”“插口道” “走上前去道”用词不同,表明说话人的语气也各不相同,这与他们四人的身份非常吻合。而作者对每次猜测后严监生不同的神态、动作的描写,把这个人的形象刻画得细致入微。这样对教材文本的理解,无疑是基于新课程理念下对教材的正确解读和把握。既有对文本自身文化特色的理解,也有对“人物描写一组”单元训练目标的关注体会描写人物的方法。重点理解作5者为什么要这样运用语言文字而不是那样运用,学习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而不那样写。相信在这样的对话交流中,人文熏陶也就水到渠成了。从上面教师对这一文本片段的解读,我们也看到了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的学科专业性,要有相当的语文功底和人文情怀。如此看来,由“创造性理解”回归“正确理解” ,不是课标对教师解读教材文本要求的降低,而是十年课改实验的一种理性回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