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权威:塑造学生心灵秩序的基点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3917530 上传时间:2017-08-13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权威:塑造学生心灵秩序的基点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教师权威:塑造学生心灵秩序的基点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教师权威:塑造学生心灵秩序的基点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教师权威:塑造学生心灵秩序的基点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教师权威:塑造学生心灵秩序的基点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师权威:塑造学生心灵秩序的基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权威:塑造学生心灵秩序的基点(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教师权威:塑造学生心灵秩序的基点【摘要】教育塑造学生的心灵秩序。教师作为教育实施的主导者,成为学生成长依靠的基点。教师权威又为教师角色的基点作用提供了支撑。因此,教师权威是塑造学生心灵秩序的基点。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目前我国教师权威日趋削弱,围绕教师角色的基点作用重塑教师权威势在必行。 【关键词】权威教师权威心灵秩序 柏拉图说:“德性是心灵的秩序” ,德性又是可教的。那么,心灵秩序就是可教的,也就是说心灵秩序是可以塑造的。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教育是由于要使心灵有序而塑造秩序的行为。从教育的构成要素来看,教育行为包括教师、学生和教育措施三个方面,其中教师作为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

2、动的主导者,是学生在教育中塑造心灵秩序最需要依靠的基点。那么,作为“基点”的教师,又是以什么为“基点”来稳固自己的地位呢?笔者认为,教师所具有的权威是其应然答案。 一权威与教师权威 1权威 “权威 ”一词来源于拉丁文“auctoritas” ,其概念的形成与发展从纵向看,大致经历了三个递进的阶段:(1)在政治学意义上,权威、权力与威望是有机统一的。恩格斯在论权威一文中论述了2权威与权力、资源的关系,强调权威的重要性。 (2)在社会学意义上,权威表现为意志的施加者与服从者的关系。 “权威是指得到普遍承认的组织、集团或者个人对一定的生活领域所起的影响。注重影响所产生的后果是,其他人在自己的生活和观

3、点总服从或依赖于这个组织、集团或个人。从这种意义说,权威是一种社会关系。这种社会关系保障人们的活动服从于社会确立的目标和规范和在一切社会形态中发挥作用。 ”(3)在哲学意义上,权威则是对于客观必然性的认同和选择。 “这一认同包括两个方面,既包括权威主体对于客观事物规律性的把握和阐释,也包括权威受体对于权威主体的这一把握的理解和认同。 ”从横向的类型划分角度看,有依据范围划分的政治权威、经济权威和军事权威等;依据体现者划分的著作权威、言论权威和组织权威等;依据社会控制划分的传统权威、感召力权威和合法权威等;依据概念本质发展划分的自在性权威、它律性权威和自觉性权威等。然而,不论从哪个学科、哪种分类

4、中审视权威,它都具有主从性、互动性和合法性等特征。 2教师权威 教师权威是在权威概念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上被定义的。本文认为,教师权威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产生的影响力,使学生对教师表现出一定程度的信赖和服从。对于教师权威的理解应该抓住以下几个基本点:(1)从社会层面,权威是人类行为的基本现象,也是社会生活有序进行的必要条件。因此教师权威具有客观性。(2)从教学层面,学生学习知识、培养德性是要求效率的,一种带3有控制性的组织形式是追求效率的保证,教师权威又是组织得以正常运转的保证。因此教师权威具有控制性。 (3)从学生角度出发,在其心灵秩序还未形成之时所表现的“向师性”决定了学生模仿教师的

5、倾向性,也因此决定了教师权威存在的必然性。 (4)从教师角度出发,他们对于客观事物深刻理解、良好判断、清晰阐述的能力为其权威的存在提供了主观可能性。 二教师权威:塑造学生心灵秩序的基点 心灵有序是个人乃至整个社会良好运行的内在要求,教育无论是以“有形”的知识形式,还是以“无形”的德性形式对个人和社会施加影响,其价值都是在于确认与维系和谐有序。就学生而言,他们的心灵并非一开始就能进入有序的状态,正如德性并非一开始就臻于崇高一样。这不仅是学生自身生理特点决定的,也是教育规律的体现。教育塑造学生心灵秩序需要过程,这个过程是学生成长的过程,是让学生从无序的自发行为中意识到心灵有序、行为有序的重要,从而

6、内心信服心灵有序的必要性,并且自觉地用秩序去规范自己的心灵和行为,最终达到自由境界的过程。这个过程的顺利完成需要教师权威的保障,同时教师权威又是这个过程的基点。 1塑造学生心灵秩序需要教师权威 (1)学生要进入塑造心灵秩序的状态需要教师权威的引导,也就是学生的“未完成性”特征需要教师权威加以引导,并使得教育影响力在其成长过程中的存在成为客观必然。就像错综复杂的道路交通,要让车辆行人都有序通行、保持路面的畅通,除了每个车辆4和每位行人都遵守交通规则以外,另一个重要甚至是必不可少的途径是交通警察的指引。在教育领域同样需要“警察” 。尽管从人格的角度我们强调师生平等,但是从身心发展状态来讲,师生间存

7、在不可否认的不平等。学生自身的心理水平、道德水平发展的不完善性,师生在年龄、认知和能力等方面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这些“未完成性”的特征使教育或者更具体说是教师肩负起对心智尚未有序的学生施加一定影响的责任,因此权威在这一过程中的存在必不可少。因为“心智屈服于权威,权威能拘束其超出常轨的活动,非常有助于扑灭一种倾向于邪恶的、正在形成的意志” 。 (2)学生在塑造心灵秩序中所需的自由需要教师权威保障。迪尔凯姆认为:“权威和自由非但不互相排斥,而且相互联系。自由是恰当地加以理解的权威的女儿,因为所谓不受束缚,这并不是意味着做他喜欢做的事,而是自制,以及善于有理智地行动和履行义务。教师的权威恰恰就应该用

8、来使儿童有这种制。 ”在心灵秩序塑造中,如果给予学生完全的放任,取消教师权威,那么必然导致学生陷入无序状态,实际上并无自由可言。学校是塑造心灵秩序的地方,作为追求和谐的学子,必须学会敬畏在学识、经验、阅历、人格等方面远胜于自己的教师。因为学会敬畏也是心灵有序的一种表征,更是为心灵自由打下的基础。 (3)权威的存在使学生得以在具有相同特征的生活环境中继续其生活。学生在具备学校中“受教育者”身份的同时,也是一个拥有校外生活的“社会人” ,因此,他们的生活包括校园生活和社会生5活两种类型,而后者是以一种权威结构的方式构成,权威如人们呼吸的空气那样存在于其中。 那么,如果没有学校中的权威方式,或者具体

9、说如果没有教师的权威,如何能保证学生在学校形成的心灵秩序在校园之外适应他所处的社会的控制方式呢?因此,学校需要教师权威的合理存在。 2教师权威是塑造学生心灵秩序的基点 首先,教师权威以其影响力使师生组成的权威系统内的成员形成共同的心灵秩序趋向。教师权威,就是教师的心灵秩序与学生的心灵秩序之间的关系,当教师与学生的心灵秩序趋向一致时,教师权威就会让学生形成塑造心灵秩序的意识。一方面,教师与学生心灵秩序趋向的一致是教师权威形成的充分条件;另一方面,教师权威的内在要求及其根本目标,就是要使教师与学生的心灵秩序趋于一致,或说是使教师权威系统内全体学生和教师的心灵秩序趋于一致。但从教师与学生关系的角度看

10、,教师是秩序塑造的主动者、积极者,是以自己的心灵秩序去赢得学生的认同和服从的。这顺应了学生具有的“未完成性”及其所导致的“向师性” ,也是能让学生进入下一个塑造心灵秩序环节的必要途径。 其次,教师权威的基点作用还表现为使师生间形成统一的价值标准,或者说,使学生接受“心灵有序是社会需要、是教育目的”的评价体系,从而产生对于塑造心灵秩序的认同作用。由于权威现象所表现的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因而,就价值体系的所属来说,它主要是从社会价值的高度来理解的。社会价值的实现又是通过社6会价值评判来达到的, “当社会价值体系作用于社会成员、并使多数社会成员认同并遵从其规范时,人们的价值观虽然不可能达到绝对完全

11、的一致,但社会价值体系却能够在某些基本的方面统律人们的价值取向和价值选择,这时的社会价值便获得了较高的统一性。 ”教育生活自然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因此学生的一切行为都处于一种意义之中,即都被一定的价值体系所规范,每一行动实施之中,都表明了学生对于某一事物及其作用的选择。当学生意识到塑造心灵秩序的必要性时,教师权威将带领学生进入被社会承认的价值体系中,使学生在自我心灵秩序与社会要求之间建立联系、形成认同,最后达到与已经经过心灵秩序塑造的教师一样的价值认同。 再次,教师权威使学生行为协调一致,使人们有意识地按照有序的方式行为。教师权威既然要求心灵上的秩序性,就决不会停留在一种要求之上。心灵有序是一

12、种心理状态,但任何心理秩序的表现都不仅只是通过语言,同时也是由行动表现出来,两者不可偏废,心灵有序的实现只能通过一定的实践。教师权威的秩序需要学生的服从,这种在秩序上的一致性,其目的在于对于社会关系的处理上符合教师权威的目的,因而教师权威的目的与学生的意志是否一致,必须通过学生的行为来体现。由于教师权威既使教育系统内师生形成共同的秩序,又要求师生在价值标准上达成共识和一致,因而,要求师生在行为方式上也能协调一致。三我国教师权威的重建与应然要求 作为一个具有将教师地位放到与天地齐名的国家,我国的教师权7威正在随着社会的发展而衰落。前文已经指出教师权威的重要性与着力点,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提升教师权威

13、呢?笔者认为主要应从以下三点着手进行: 1来自教师权力的恰当定位 在教育发展进行过程中,教师权力无疑应起主导作用,但这并不意味着管得越多越好。教师的权力应有准确的定位,这就是要做它应当做的,而且是其他主体所不能代替的事情。教师权威性应当体现在自己所应行使的权力范围内,而不应超出这一界限任意发挥。以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而论,教师不是要包揽一切,而是要做学生无法做到的事情。就像前文所述,如果学生是交织在一起的车辆,那么,教师则应以疏导者的身份出现,而不是帮助学生去启动每辆车。教师所要做的事情应当是:确立和维持学生的心灵秩序与规则,保证公正平等。如果教师硬要做本来不该由他们来做的事,那就谈不到教师行为的

14、合理化,谈不到教师权力的权威性,因为这实际上是在对学生“越位” 、 “侵权” ,是用权力代替权威。因此,要给教师权力以适当的定位。 2来自教师能力的增强 教师的权威是与教师的能力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教师有多大能力引导学生如何接受教育、接受何种教育、把心灵秩序塑造成什么样子,其建立的权威也就有多大。可以说,教师权威是教师能力的一把标尺。权威不是靠外在力量树立的,而是靠内在因素、自身能力的提高塑造起来的。这就要求教师通过一种健康的人格力量和高尚8的情操来发挥自己的影响。具体来说,教师应正确对待手中的教育权力,具有高涨的工作热情和敬业精神,具有真才实学、勇于实践、富有开创性,这样,会为教师权威的生成提

15、供充分条件与必要保障。除此以外,教师应具有自主性。这里说的自主不是主权意义上的,而是独立于学校与学生的自主程度的提高。通常情况下,教师要面对来自学校、学生和社会的不同利益群体,教师究竟以什么姿态出现,能否独立于学校、学生和社会利益群体而保持自主,这就直接影响到教师的权威、教师的形象。如果政府能够超越各个利益群体的束缚,真正按照教师职业道德办事,那么,教师无疑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如果教师为了寻求某种支持而仅仅依靠某些利益群体,进而伤及其他利益群体,那么,教师的自主性就无从谈起,权威性也将丧失。因此,教师权威性的增强应当来自教师自主能力的增强。 3来自学校制度建设的加强 这里所讲的制度不是指社会经济

16、、政治或意识形态意义上的制度,而是指用于学校生活管理的一整套规则与规范。制度的功能在于约束或规范人们的行为,促使人们按照规则来进行各种活动,学校制定的制度有助于教师树立自己的权威。从另一个方面讲,学校要树立通过制度保护教师权威的意识,并且坚决执行。制度的功能发挥得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在制度维护与执行上做得如何。因为学校不仅是制度的制定者,而且是制度的维护者和执行者,学校对制度执行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教师对于制度执行的状况,进而影响到教师权威。因此,要求学校必须具有较强的自律性。 9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8 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阿辛科.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词典 S.北京:东风出版社,1994:285 3薛广洲. 权威类型的哲学论证 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1) 4彭阳红、沈翰.“ 消解”还是“重构”课程改革背景下对教师权威的思考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4(1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