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空间——“假面舞会”的狂欢广场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39167533 上传时间:2018-05-12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4.9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网络空间——“假面舞会”的狂欢广场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网络空间——“假面舞会”的狂欢广场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网络空间——“假面舞会”的狂欢广场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网络空间——“假面舞会”的狂欢广场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网络空间——“假面舞会”的狂欢广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网络空间——“假面舞会”的狂欢广场(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网络空间“假面舞会”的狂欢广场“狂欢”是 20 世纪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巴赫金提出的一种带有浓重哲学意味的概念。对于巴赫金来说,他借助狂欢化来说明一种文学现象。当下随着不同网络虚拟社区及细腻交往形式的发展完备,狂欢文化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成为当下社会不可忽视的一股文化潮流。我们又认识了一个新的名词“网络狂欢”然而,为何狂欢文化能够在网络社会中重现?这是与网络传播独立的技术语言以及网络交往的隐匿性和文本语言的交互性密切相关的。具体而言,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网络狂欢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匿名性,人际互动时的身份、地位、年龄、性别都悄然隐没于网络背后,网民的行为将因承担的道德风险大大降低而得以延展和纵深

2、。在匿名性的掩护下,人们往往会表现出与其身份、年龄、地位、性别、性格、志趣等不相同的甚至极为怪异、反常的言行。既然人们钻狂欢节上进行化妆游行、滑稽表演、假面派对,也可以在网络空间里举行别开生面的假面舞会。大家都带着假面具,只要你不说,谁也不知道你来自何方,也不知道你是男是女。因此网络交往变成了假面人之间的交往,整个网络也就变成了假面人召开舞会的狂欢广场。通过计算机网络,不同的网络空间构成了一个个不同形态的虚拟社区,如网络聊天室、多人在线游戏、电子布告栏、博客、论坛等。这些社区聚集着一群群散落在世界各地的人群。他们在特定的虚拟时空彼此互动,进行联欢。聊天室里的海阔天空、唇枪舌剑,网络游戏中的硝烟

3、弥漫、战火纷飞,BBS 上的无所顾忌、激烈争辩。所有这些,与传统意义上的“全民狂欢”何其相似。如今网络在不知不觉中已渗透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在今天的中国,网络介入我们生活的程度不亚于其他任何一种媒介,它已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介” ,我们甚至是全球都在逐渐进入一个高度虚拟、高度开放、高度互动、资源信息共享快捷、平等交流的“网络时代” 。 “互联网的民主性是不言而喻的,它对全球所有的公民,上至国王总统,下至平民百姓一视同仁,谁都可以在同一时间进入公共领域,在同一时间内获得同样的信息和文化资源。”因为网络这种取消了阶级地位与身份的虚拟世界的平等,使得网络成为一个大众狂欢的舞台。近几年

4、来,我国的网络显得非常热闹:有时也许只是一个小小的毫无意义的事件,最后却可以演变成一场风靡全网的娱己娱人式的爆炸式网络集体狂欢;有时也许只是千千万万博客文章中的几篇日记或是图片中的一条香烟,最终却由广大网民拖出了一串国家与社会中的蛀虫;有时也许只是微博中短短的几十个字,却最终营造出一场声势浩大的草根文化。网络文化是一种全新的、独特的文化表达形式,它以互联网和手机为载体,依托迅捷而发达的信息传输系统,运用一定的语言符号、声响符号和视觉符号等,传播思想、文化、风俗民情,表达看法,观点,宣泄情绪意识,筑起一种崭新的思想与文化的表达形式,形成一道崭新的文化风景。推崇颠覆性和自由性、钟爱去中心化和边缘化

5、的网络狂欢文化,最典型的表现形式有网络恶搞、人肉搜索以及网络跟帖。(一)网络恶搞:众生狂欢 2005 年末,网络上新窜起一个流行词“恶搞” ,事情的起因源于网民胡戈恶搞陈凯歌的电影无极 ,创作出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 。恶搞版的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以其夸张、搞笑的喜剧效果迅速在网络上传开来。一时间,人们像发现新大陆一样,凡是可以拿来恶搞的文字、音乐、图片、视频等,都拿来恶搞了一番。从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到鸟笼山剿匪记 ,从“后舍男生”恶搞“假唱”到“非常真人”的“真人版漫画”,从“杜甫很忙”到“最悬民族风”,恶搞之风愈演愈烈,就像突如其来的大风,席卷整个网络,上网看不到恶搞都难。有人认为,网络恶搞是个

6、人表达自己情绪的一种方式,是一种体现网络“自由”话语权的方式。也有人说,网络恶搞侵犯了个人名誉权、隐私权、作品版权等权利,给被恶搞者带来身心上的伤害。恶搞,从好玩走向炒作,从文化转向经济,这个过程有太多复杂的东西,需要我们有更深层次的研究。恶搞有其积极和消极的方面,引导好网络恶搞,也就引导好了一种文化。反之,则会带来网络的灾难,严重的危及到人们生活中。恶搞不仅是一种文化现象,也是一种社会现象。人们通过恶搞来发泄自己内心的愤怒、不满。如果发泄的这个“度“超过一定的限制,就容易引起网络的恶搞口水战,严重者危险到恶搞者、被恶搞者的现实生活,影响到整个网络社会环境。(二)人肉搜索:颠覆性驱动下的群聚狂

7、欢 “如果你爱一个人,把他(她)放到人肉搜索上去,你很快会知道他(她)的一切;如果你恨一个人,把他(她)放到人肉搜索上去,因为那里是地狱。 ”随着网络社会的发展,人们在网络上的交往方式不断深入、成熟,也暴露出很多问题。 “人肉搜索”的出现深刻的证明了网络集体智慧时代的到来,是一种颠覆性驱动下的群聚狂欢。 肉搜索引擎本质上是一种信息的搜索机制,通过动员网民人工参与,能够尽快获取搜索引擎无法提供的相关信息。而网络传播的广泛与迅速,赋予了这种信息前所未有的高效。同时,它“变传统的网络信息搜索为人找人、人问人、人碰人、人挤人、人挨人的关系型网络社区的活动。它变枯燥乏味的查询过程为一人提问、八方回应,一

8、石激起千层浪,一声呼唤惊醒万颗真心的人性化搜索体验” ,使“人肉搜索”体现出了巨大的威力。正是由于“人肉搜索”所带来的巨大威力也使得社会上对它利与弊也展开的激烈的讨论。从网络狂欢的角度解读人肉搜索,其实是网民情感表达和价值判断的一种极端方式。 “人肉搜索”借助虚拟空间的开放性和超时空性,以道德狂欢的方式侵入现实,是大众颠覆性心理驱动下所构造出的一种群聚性狂欢。 关于人肉搜索的例子不胜枚举,如“躲猫猫事件” “辽宁女事件” “死亡博客事件”等。在所有的事件中,网民都是扮演者“道德裁决者”的角色, “他们根据自身对道德和价值观念的理解,通过网络搜索并提供自己知道的信息,从而挖出道德失范者 。 ”而

9、无论是正义感驱使还是好奇心使然,或者是为了发泄私愤以及群聚从众的本性,所有的内在驱动力都难以逃脱大众的“反叛性”及“颠覆性” 。正是大众想要挣脱现实束缚,实现内在所谓理想化的精神道德诉求,才促成了“人肉搜索”的如火如荼。 (三)网站跟帖:网络语词营造的盛大狂欢 网络跟帖最大的特点在于让参与者享受了一种“我言故我在”的乐趣,为大众提供了一个畅所欲言的平台。无论是新闻跟帖还是论坛跟帖,内容通常风趣幽默,文本风格因人而异,但都不失新奇、独特。网友躁动兴奋的心理空间和喧嚣、互动开放的网络氛围使得网络跟帖中的对话生机勃勃、张力十足。虽然有时候对于某些敏感话题显得火药味十足,但让然可以感受到网民狂欢的心态

10、。正如有学者提出“形形色色的留言板、反馈栏或布告栏遍布网络,从而鼓动和号召每个人的参与欲望和创造潜力。就算你性格内向、沉默寡言,但最终你会说话,会摆出立场,会发表主张,因为你无法抗拒和抵挡自由言说的满足和与人交流的快乐,而这一切一切都源于对话里狂欢的魅力” 【12】 。 无论是新闻跟帖还是论坛自创跟帖,都是针对某一事件,把自己平时积累的情绪,对社会的不满、建议、社会流行语、网络新语词等元素聚集起来,于嬉笑怒骂中反映社会现实。发帖的人说的酣畅淋漓,而看的人也是意犹未尽,都彼此都有种“惺惺相惜”之感。可谓是一场完全由语言文字构造出的大众狂欢。 我认为,网络狂欢文化亦是现代社会的一种代表性的大众文化。罗森贝格认为大众文化的不足之处是单调、平淡、庸俗,以及容易在富裕生活中产生的诱惑和孤独感。这种逻辑我并不完全同意。在我看来,人们在浮华与分裂的现代社会中首先产生了孤独感和空虚感,而其后人们才借助沉迷于大众文化来摆脱这种精神世界的空虚与无聊、内心世界的寂寞与孤独。然而大众文化却并不是治愈这种“精神疾病”的良药,相反,它只能使人们短暂的一时的逃离这种现代社会中即使身处人群也难以摆脱的“孤独感” ,其后则只能使人们反而更深地陷入这种“精神疾病”的泥淖,难以自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